送燈

送燈

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基本信息

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

送燈送燈
”與“”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元宵送燈是漢族民間節日習俗,這種習俗很講究,並且很有意思。

概述

農曆正月十五晚,人們掌著一盞盞花燈,由一個“燈主”領

送燈掌著一盞盞花燈
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掛燈,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采,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元宵除送燈外,還有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文娛活動。元宵節這天,家家用麵團做成各種形狀的燈,如碗燈,上粗下細中間有碗的倒掛金鐘燈,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等。做好後放在蒸籠里蒸熟,出鍋冷卻後將燈中倒入豆油,放上燈捻,到用時點燃。為了使燈具有不同的顏色,人們使用不同的麵粉來製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燈金光閃閃,所以叫“金燈”;用小麥麵粉做成的燈白盈盈的潔淨,所以叫“銀燈”;用蕎麥麵做的燈黑拗助的結實,所以叫“鐵燈”;還有用彩紙糊成的各種燈,燈中放小蠟燭,五彩繽紛,非常好看;還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燈,在玻璃面上貼上各種彩色人物剪紙,蠟燭光一照,極富美感。

風俗習慣

將這些燈做好後,在日落星出前開始點燈。先送到祖靈位上,祈求祖宗顯靈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

送燈送燈送到祖靈位
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賜福家人;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碾房等處,以求五穀滿倉、壯,打水平安、糧食常吃常有;最後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來四面八方客。最後由每家的長房長子用筐挎著面燈和別的燈送到祖墳上。往祖墳送燈時,見到熟人不能說話,只能點頭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嚴肅、心情的沉重。到墳前點燈時,不能借火柴用,人們認為借火點燈意味著自家的日子過不起來,日子不紅火。給祖墳送燈如果使用蠟燭,則必須是紅色或黃綠色的蠟燭,忌諱點白色蠟燭。因為白色蠟燭叫“大白桿”,忌點白色蠟燭是為了避免下輩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婦)之災。墳前一般送金銀燈,讓祖宗在陰間金銀常有、榮華富貴。將墳前金銀燈放好後,用事先帶好的油拌谷,將祖墳圍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為門,在門口放一盞鐵燈。這時,在上風口將油谷糠點燃,立時形成一條火龍,俗稱火龍燈,意為祖墳有龍圍繞、守護,風水好,吉利。最後將門口的鐵燈點燃,為祖宗靈魂上西天大路照路。送燈人點燃鐵燈後磕頭、念祝詞,然後離開墳地回家。

信陽商城縣光山縣元宵節送燈

河南省光山縣商城縣有正月十五到自家墳地給逝去的親人送燈的習俗,每到這一天,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回到家,就是為了在親人墳前送上一盞燈,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感恩。當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就是過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須回。燈節送燈是光山縣商城縣獨有的民間習俗,每年的這一天,家家都帶著孩子在天黑前趕往親人的墳墓前,點上一隻蠟燭,燃上幾掛鞭炮,並清除墳塋前後的雜草、樹枝,陪上幾杴土。而留在家中的,大多是不便行走的老人和很小的小孩,以及照顧老人、小孩的婦女。據光山當地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親乞討到光山,又病又餓,就病死在路旁,被當地百姓給埋在光山天賜城一帶。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親,可是山上有很多墳塋,派來的人一時不能確定哪座墳塋才是皇上母親的,就回報朱元璋。朱元璋感念光山人對自己母親的慈善,就讓人把整座山上的墳墓前都點上蠟燭。一時間,山上山下燈火通明,煞是壯觀。後來,光山人也學朱元璋的做法,每年燈節這一天,都到親人墳墓前送燈,一直延續到今天。帶著孩子上山給親人送燈,對孩子進行孝敬尊長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親情,這都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是近年來,有些人富裕了,生活好了,燈節送燈也變得奢侈浪費起來,蠟燭愈來愈大,鞭炮愈來愈多,蠟燭能有碗口粗,鞭炮能放數千上萬元的,更有甚者,還把電線牽到山上,在墳塋前點上彩燈,通宵不熄。有時也有因疏忽大意造成山林失火的,這些都已違背了送燈的初衷。

做燈方法

女兒出嫁後,逢第一個燈節時,大都在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間,母家要送各式花燈給女兒女婿,一般送大宮燈一對,如果女兒已懷孕,還要送小燈籠兩對,並配上點到落燈時的蠟燭。

送宮燈是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幸福美滿;送小燈籠是祝願女兒孕期平安。女兒出嫁後的第一個冬天,母家怕女兒在婆家受凍,有送炭基、火盆、火爐等禦寒用具給女兒、女婿的風俗。
元宵節這天,家家用麵團做成各種形狀的燈,如碗燈,上粗下細中間有碗的倒掛金鐘燈,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等。做好後放在蒸籠里蒸熟,出鍋冷卻後將燈中倒入豆油,放上燈捻,到用時點燃。為了使燈具有不同的顏色,人們使用不同的麵粉來製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燈金光閃閃,所以叫“金燈”;用小麥麵粉做成的燈白盈盈的潔淨,所以叫“銀燈”;用蕎麥麵做的燈黑拗助的結實,所以叫“鐵燈”;還有用彩紙糊成的各種燈,燈中放小蠟燭,五彩繽紛,非常好看;還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燈,在玻璃面上貼上各種彩色人物花鳥剪紙,蠟燭光一照,極富美感。

送燈方式

將這些燈做好後,在日落星出前開始點燈。先送到祖靈位上,

祈求祖宗顯靈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賜福家人;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碾房等處,以求五穀滿倉、牛肥馬壯,打水平安、糧食常吃常有;最後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來四面八方客。最後由每家的長房長子用筐挎著面燈和別的燈送到祖墳上。往祖墳送燈時,見到熟人不能說話,只能點頭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嚴肅、心情的沉重。到墳前點燈時,不能借火柴用,人們認為借火點燈意味著自家的日子過不起來,日子不紅火。給祖墳送燈如果使用蠟燭,則必須是紅色或黃綠色的蠟燭,忌諱點白色蠟燭。因為白色蠟燭叫“大白桿”,忌點白色蠟燭是為了避免下輩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婦)之災。墳前一般送金銀燈,讓祖宗在陰間金銀常有、榮華富貴。將墳前金銀燈放好後,用事先帶好的油拌谷糠,將祖墳圍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為門,在門口放一盞鐵燈。這時,在上風口將油谷糠點燃,立時形成一條火龍,俗稱火龍燈,意為祖墳有龍圍繞、守護,風水好,吉利。最後將門口的鐵燈點燃,為祖宗靈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歷史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習俗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

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繫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繫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傳統節目。農曆正月十五晚,人們掌著一盞盞花燈,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掛燈,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采,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元宵除送燈外,還有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文娛活動。

送燈觀感

春節剛過,我們又迎來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合家團聚、共吃元宵,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喜猜燈謎、同慶佳節,其樂融融。每當歡慶之餘,我總會想起很多很多關於月亮,焰火和彩燈的事情來。小時候,我住的小鎮上已經有電燈了,但是電燈是不可以隨便點的。馬路上根本沒有路燈。每年正月十五,夜幕降臨時,爺爺就會先開亮家裡所有電燈。然後就會到家周圍的馬路上,用據墨子拌上石油,每隔不遠就放一小堆兒,然後點燃,嗬!把整個街道照的通亮通亮的。真可謂“燈火輝煌”呀。每當這時,我手裡挑著爺爺用罐頭瓶做的小燈籠,和小夥伴們像螢火蟲一樣,遊走在大街小巷;嬉戲在湧上大街上去“走百病”的人流里。偶爾在天空炸響的“鑽天猴 ”,在月光里也幾乎看不到它炫出的光亮,這就是我記憶里的元宵節。
現在的我,隨著年歲的增加,雖然元宵節的慶祝方式增多了,

送燈送燈
可是我能參與的活動還是不多。然而,我在這一天裡,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還是送燈。這已是我多年雷打不動的“議程”了。送燈是我們這裡的一個習俗。就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在“太陽不下山兒”(黑天)之前,在故去親人的墳上,放上一盞燈。奶奶說:“誰不送燈,下輩子就會出不識字兒的子孫(那時奶奶還不知道有考大學這碼事兒)”。俺爺爺的說法就是:“人要過節,小鬼兒也要過節,給墳塋上送燈,是讓故去的親人拿著燈籠照亮回家的路,就可以和親人團聚了”。有一年,我和爺爺去送燈。爺爺還特意囑咐說:“你一定要記住,爺爺死了以後,你正月十五一定要給我送燈,不然爺爺就找不到家了”。面對對我疼愛有加的爺爺。我當時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爺爺又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順口溜。說的是一個“跑腿”(單身)死了,他的朋友思念他,正月十五給他送燈的故事。順口溜是這樣的:“正月十五都送燈,跑腿兒墳上黑咕隆咚,交了個朋友小山東,拿一個蘿蔔扣個坑,倒上油,點上燈,出門鬧個仰巴登(滑倒),結果還是黑咕隆咚!”當時我理解墳塋上有人燒紙送燈,就是為了說明後繼有人。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到,在人生血脈親情的承襲的過程中,父輩和先輩們總是付出了巨大的艱辛,他們為了子孫的幸福不怕吃苦遭罪。,無私的奉獻著。然而,他們最大的奢求不過是後人能記起他們罷了。四十年過去了,那個元宵夜裡,爺爺在燈火和月色交映下的面孔,一直定格在我心中。
從那時開始,我便堅持著參與送燈的活動。爺爺故去的那一年,我用透明較好的描圖紙給他老人家扎了一個燈罩,並用水彩繪上了圖案,用乙炔作了一盞燈。把爺爺的墳頭照的雪亮。在大片的墳塋里,這盞燈絕對是最奢侈,最豪華的。為了不讓別人破壞,我在那裡守了很久。直到認為不會再有人來了,我才回去。第二天,我又騎上腳踏車到墳頭去看看。乙炔燈還在噴著雪白的火焰。我用積雪把埋在墳里,好讓爺爺永遠擁有那盞回家的燈,多少年來,每年正月十五我都會給爺爺奶奶送燈。我並非相信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東西。我也不期待孩子們效仿我。我主要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寄託我的哀思,心安理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