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綑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實驗結果
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一呂薩克,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一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蠟燭使用目的分類
蠟燭生產的種類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為日用照明蠟燭(普通蠟燭)和工藝品蠟燭(特殊用途蠟燭)兩大類。照明蠟燭比較簡單,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狀蠟燭。工藝蠟燭又可細分很多種,首先又可分為果凍工藝蠟燭和薰香工藝蠟燭兩類。一般因加入配料而顯各種顏色(如生日蠟燭),形狀也因需要做成各種形式(如螺鏇狀、數字形等),可融新穎性、裝飾性、觀賞性、功能性於一體。
另外,蠟燭也可分為粗面蠟和光面蠟兩種,一般粗面蠟的表面常帶有味道,上面有一層白霜,不同的粗面蠟會帶來不同的氣味,比如在臥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蠟燭,起到催眠、鎮靜的作用,在衛生間可以放海洋氣味的蠟燭,夏天還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蠟燭驅趕蚊蟲;而光面蠟沒有味道,蠟體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蠟燭按照形狀一般可以分為擠壓圓柱蠟、尖竹蠟、火炬蠟、飄蠟、圓頭蠟、平頭蠟等,顏色也有很多種。這些蠟燭在使用時有些比較講究,比如尖竹蠟,適合在吃飯的時候插在燭台上,擺在飯桌中間,特別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裡裝修是歐式風格,也可以擺放在客廳當作裝飾品。飄蠟常見於酒吧,在一個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飄蠟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燭光下別有一番情調。飄蠟在年輕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較多,特別是情侶間,燭光晚餐不僅可以用尖竹蠟,飄蠟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另外,同種蠟燭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擠壓圓柱蠟就有四個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時下蠟燭流行種類
蠟燭是人類古代最早的照明工具之一,主要作為照明、裝飾或是祭祀用途,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與希臘就有蠟燭的相關記錄。而現今除了一般傳統使用的蠟燭外,還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各種功能,香味齊全的蠟燭,大致可分類為:
芳香蠟燭:芳香蠟燭是指直接將香精溶入許願燭製作而成,透過燃燒的方式,使空氣瀰漫浪漫濃郁的香氛。另外塔香或是線香也是值得選擇的芳香方式,使用時必須注意通風,並避免放置在易燃物旁。
容器蠟燭將已經完成的燭液注入不同材質、形狀的容器內,成形之後即是一般常見的容器蠟燭,常見容器大多以玻璃、陶土及金屬材質為主。容器蠟燭在選購上,最需要考慮的是它的透光性和光影,而以玻璃容器灌蠟的蠟燭在透光性和光影上表現最好。其他如玻璃、鐵罐、陶器之類的容器蠟燭,在擺飾上的效果也各有特色及巧趣。造型蠟燭近來,消費者已習慣將蠟燭套用在住家的各式角落中,因此各式新穎的造型蠟燭套用而生,也逐漸在蠟燭市場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步,例如,運用天然的貝殼、乾燥花、乾燥蔬果等材料精製而成的嵌花蠟燭,使身處室內的人,也可以透過蠟燭的點點光影,仿佛身臨其境一場原野之旅的美妙。
浮水蠟燭浮水蠟燭是透過蠟燭本身五彩繽紛的浪漫色調,漂浮在水缽或花器中,搖曳的燭光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影之中,浪漫、高雅不可言喻。
歷史發展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綑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套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定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鬆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MicheIEugene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呂薩克(JosephLouisGay-Lussac),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
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一般不再使用蠟燭了,蠟燭則更多的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侶相約、生日晚餐、對亡靈的悼念、對未來的祈禱等等,特別是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裡,人們便會點起蠟燭。另外,蠟燭也常會作為一種物理或化學實驗的用品。
原料成分
現在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石蠟是從石油的含蠟餾分經冷榨或溶劑脫蠟而製得的,是幾種高級烷烴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約85%,含氫元素約14%。添加的輔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軟度,具體添加要視生產什麼種類的蠟燭而定。
蠟燭燃燒時,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燒的產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22H46+67O2→44CO2+46H2O和C17H35COOH+26O2→18CO2+18H2O。蠟燭被點燃時最初燃燒的火焰較小,逐漸變大,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石蠟燃燒不充分,溫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鐘後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相關習俗
過生日為什麼要吹蠟燭?有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最早開始於古希臘。在古希臘,人們對月亮女神阿爾特彌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為她舉行生日慶典,在祭壇上,供放用麵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還插著很多點亮的蠟燭。他們將蠟燭發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輝,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後來,古希臘人在慶賀自己孩子的生日時,也喜歡在桌子上擺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許多點亮的小蠟燭,而且還增加了吹滅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某種神奇隱秘的力量,當過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許下一個心愿時,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便可如願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並且在許多國家流行開來了。蠟燭染料知識
在我們的實際生產中,通常有三種形態的染料會用於蠟燭的全著色:粉狀染料,片狀染料和液體染料。下面我們就這三種染料的優缺點做一個簡單介紹。
一、粉狀染料
粉狀染料是蠟燭行業最早使用的染料技術。粉狀染料能配出許多好看的顏色,但存在以下缺點:
1)粉塵污染——在使用時,粉狀的染料會產生大量的揚塵。
2)可溶性差——粉狀染料非常難於溶解,需要強攪拌裝置進行長時間的攪拌。一些公司會進行預分散,但那也是費時的。我們曾了解到一個大的公司每月都會因為溶解問題而扔掉大約100磅沒有溶解的染料。
4)粉狀染料在結構上是結晶的,它們會在固體蠟中持續遷移。時間長了,他們會回到他們最原始的晶體結構,那會導致一些難看的顏色遷移。例如,紫色可能會變成淺灰色,而不是它原本所具有的明亮的紫色;或者引起所謂的色調遷移,一種混合色調從它混合的顏色中遷移出來,比如在蠟燭頂部出現帶紅相的象牙白顏色。
二、片狀染料
粉狀染料之後的下一個技術就是片狀染料。製作片狀染料的目的是幫助客戶解決溶解問題。片狀染料實際上就是將粉狀染料分散在蠟的基材中,它仍然存在以下缺點:
1)儘管片狀染料的溶解性比粉狀染料的溶解性要好很多,但為了最小化顆粒物質的出現,我們仍然建議在灌注蠟燭前過濾蠟液;
2)另外,使用片狀染料依然存在顏色遷移的問題;
3)生產時間被延長,因為需要將片狀的染料溶解;
4)許多工廠喜歡使用片狀的著色劑,但他們花費了很多,因為用量加大。大部分片狀染料只含有5-15%的染料,其它的都是蠟材。
三、液體染料
繼粉狀和片狀染料之後的第三代染料技術就是最新的液體染料了。與通俗的理解相反,液體染料不是溶解的粉狀染料——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染料結構。在形態上不會結晶,因此,不會出現顏色遷移的問題。液體染料是一種類似焦油狀的物質,加了一種高閃點的芳香溶劑(對蠟燭產品和操作工人都是安全的)以使這種染料有良好的可傾注性和方便使用。下面是液體染料的主要優點:1)良好的溶解性——它是液體,能100%的溶解在蠟中;
2)瞬間溶解——不需要強烈的攪拌就可溶解。就象溶解香精一樣,適當攪拌即可。對比片狀染料需要一定時間來溶解,液體染料不需要額外的溶解時間;
3)沒有顆粒,不需過濾;
4)使用時更加安全方便——尤其是在實驗室配色時,這一優勢尤其明顯。
5)穩定的質量控制——在市場上大多數染料在色調和飽和度上存在±10%以上的波動,這意味著如果這一批染料你拿到的是+10%的,下一批你要是拿到-10%的,那么這兩批染料的偏差就高達20%。這在做配方時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液體染料的波動範圍可以控制在Δ1(意味著在色調和飽和度上的偏差小於1%),這樣的話,就可確保您的每一批產品的顏色都是正確的。
生產步驟
1.容器要檢查洗淨晾乾水分。2.棉芯浸泡蠟水,冷卻,通常用透明白色石蠟浸泡。將浸好的棉芯要產品的要求長度裁減。
3.將裁減好的棉芯和金屬片夾住(金屬片是鋁質圓片,中間有圓孔,類似雞眼棉芯一頭夾在圓孔內)。
4.將金屬片用膠水打在容器底部中間。這樣就成了一個有棉芯沒蠟的產品了。5內膽的製作:通常根據產品的尺寸和顏色來製作,尺寸較小的產品一般不用做內膽。將調好的蠟水(一般用石蠟)灌在模具中(可以用機械流水線加工次工序),冷卻後中間轉孔(穿棉芯用的)。
5.將內膽放入產品容器內,將棉芯漏出的部分用夾具放在容器口,保持棉芯陡直居中。將調好的蠟水灌入。不能一次灌到位的,待蠟水基本乾涸的時候蓋面,且蓋面的次數根據產品的大小容器的形狀決定,一般在兩到四次。
之所以不能一次灌到位是因為:一次性灌不好控制蠟面高度,否則同批產品的蠟面高度會相差很大,二是因為蠟水在冷卻過程成會發生很多變化:和容器壁的脫模,底部熱量較表面冷卻晚會使表面產品氣泡及不平整。
6.產品的灌蠟全部完成後就要修面,用風筒將表面的小瑕疵及玻璃面的白斑,脫模痕等融化去除。
7.修剪棉芯,貼LOGO及標籤。
生產檢驗技巧
1.香味不夠濃:可在蠟燭表面用毛刷輕輕抹上些蠟燭香精或者是蠟燭香料,但一般來說不會在表面上處理。
2.檢測棉芯是否會在使用時傾倒:用試燒的辦法太久尤其是遇到聖誕節點的大蜡燭要燒一兩個禮拜。沒那么多時間去測試。可以將產品從中間剖開看棉芯是否陡直。但這個辦法只能大致掌握產品的情況。有些產品的棉芯是很直的但試燒時仍會倒。這就要綜合參考棉芯的粗細,蠟燭的配方,容器的形狀是否易於散熱等等。
3.退色測試時將產品的一半用錫箔紙嚴實的蓋住,在送入褪色箱內測試,看結果時很好辨別。
4.蠟燭的色板一定要用錫箔紙包裹住在陰暗處存放,且定期對色打樣更新。
5.蠟燭的試燒要在無風的環境下進行,產品要間隔距離儘可能的大點以免相互溫度彼此影響。
6.蠟燭燒完自己熄滅時杯內沒有積蠟是最好的。
相關習俗
過生日為什麼要吹蠟燭?有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最早開始於古希臘。在古希臘,人們對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為她舉行生日慶典,在祭壇上,供放用麵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還插著很多點亮的蠟燭。他們將蠟燭發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輝,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後來,古希臘人在慶賀自己孩子的生日時,也喜歡在桌子上擺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許多點亮的小蠟燭,而且還增加了吹滅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某種神奇隱秘的力量,當過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許下一個心愿時,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便可如願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現代,並且在許多國家流行開來了。有關詩歌
1、孟浩然【同張將薊門觀燈】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2、張繼【飲李十二宅】
重門敞春夕,燈燭靄餘輝。
醉我百尊酒,留連夜未歸。
3、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4、王建【長門燭】
秋夜床前蠟燭微,銅壺滴盡曉鍾遲。
殘光欲滅還吹著,年少宮人未睡時。
5、杜牧【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6、李商隱【燕台四首·冬】
天東日出天西下,雌鳳孤飛女龍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遠甚蒼梧野。
凍壁霜華交隱起,芳根中斷香心死。
浪乘畫舸憶蟾蜍,月娥未必嬋娟子。
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舞罷腰支在。
當時歡向掌中銷,桃葉桃根雙姊妹。
破鬟矮墮凌朝寒,白玉燕釵黃金蟬。
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燭啼紅怨天曙。
7、溫庭筠【晚坐寄友人】
九枝燈在瑣窗空,希逸無聊恨不同。
曉夢未離金夾膝,早寒先到石屏風。
遺簪可惜三秋白,蠟燭猶殘一寸紅。
應卷鰕簾看皓齒,鏡中惆悵見梧桐。
8、賀鑄【如夢令】
相見時難別易。何限玉琴心意。眉黛只供愁,羞見雙鴛鴦字。憔悴。憔悴。蠟燭銷成紅淚。
9、田娥【雜曲歌辭·夜夜曲】
愁人夜獨傷,滅燭臥蘭房。只恐多情月,鏇來照妾床。
10、陳叔達【自君之出矣(一作賈馮吉詩)】
自君之出矣,明鏡罷紅妝。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11、柴可夫斯基【蠟燭】
黃色的小火舌在閃爍,
燭油流淌,
燭身越來越短。
我和你的生活也是如此
——燃燒的是靈魂,
熔解的是肉體。
12、千年前,
你流下的淚,
成了牧之的一聲長長嘆息。
千年後,
你的身影,
卻成了園丁們的美麗守候。
千年前,
你寂靜無聲,
等待著一夜美麗。
千年後,
你依舊孤獨,
燃燒著短暫的生命。
曾幾何時,
甜甜的贊語竟釀成了酸酸的憐憫。
其實,
請不必把我看得那么高尚,
也無須為我施捨憐憫。
因為,
這才是我的生命!
生存主義者裝備清單盤點
一個生存主義者,時刻準備應對災變的到來,自然會有一些永遠隨身攜帶著的小裝備,以應不時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