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
所用燈盞有瓷製,也有面制,其形多樣。一般呈碗形,直徑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間空處有一圓柱形置燈芯處。自家所制的“面燈盞”,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稱“燈饃”。使用時,將油盛於其凹窩中,內置燈芯。
點燈盞
正月十四日下午鳴炮焚香“請神”,至夜將備好的燈盞添上棉(香)油,並置芯點燃,俗稱“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屆時焚香禱告畢,將所有燈盞送放於自家院內院外的神龕、牌位、水缸、糧囤、房門、牆頭、大樹下、捶布石,豬圈、羊欄、馬棚、牛槽、雞窩、糞坑,糞堆、廁所、磨盤、碾盤,石滾,井邊等。每處均放兩個,大戶人家有放百十個燈盞的。測旱澇的燈盞要放在大門兩邊,每邊六個,院中搭有‘燈山”、“燈樹’和豎有‘天燈”,檢桿的要放上燈盞,然後統統點燃。同時點燃大門樓下所掛的一對燈籠。此時滿院生輝,一片光明,燈花起舞,油香撲鼻,它象徵著家家到處油(有),當年生活一定富裕。民間稱此舉為‘送燈”、“點燈盞”。
續燈收燈
各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燈”。汝南、平輿人收燈時要查看大門兩邊測旱澇的十二個燈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測當年各月之旱澇。燈節後,所用燈盞如為瓷製,則收藏起來,次年再用。凡面燈盞,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偷燈盞
南陽鎮平縣一帶,點燈盞時,鄰家子女也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以此祈福小新鄉人偷燈盞有求子之意,諺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
送燈盞
燈節期間,各地民間還要向祖墳“送燈盞”,所用燈籠大多用葦桿或黍桿紮成,外糊以紙。也有用點煤油的玻璃燈者。送燈或在下午,或在晚上。不行送燈禮者,多預先制燈籠插在墳上以為表示。靈寶等地人向新墳送燈要連續進行三夜,藉此表示不忘前輩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