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轉基因就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目的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顯微注射、基因槍、電破法、脂質體等。轉基因最初用於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生物體基因組內(一般為模式生物,如擬南芥或斑馬魚 等),觀察生物體表現出的性狀,達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後來人們造出轉基因食品,其安全性在民間仍有一些人提出爭議。
基本釋義
基因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為“生”。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人類約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個基因。染色體在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每條染色體上都帶有一定數量的基因。一個基因在細胞有絲分裂時有兩個對列的位點,稱為等位基因,分別來自父與母輩。按照其控制的性狀,又可分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一般來說,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但並不是每個細胞中的每個基因所攜帶的遺傳信息都會被表達出來。不同部位和功能的細胞,能將遺傳信息表達出來的基因也不同。
發展歷史
1974年,波蘭遺傳學家斯吉巴爾斯基(WaclawSzybalski)稱基因重組技術為合成生物學概念。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發現DNA限制酶的納森斯(DanielNathans)、亞伯(WernerArber)與史密斯(HamiltonSmith)時,斯吉巴爾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寫:限制酶將帶領我們進入合成生物學的新時代。
轉基因技術,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達載體、受體細胞,以及轉基因途徑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術、基因調控網路的人工設計發展,導致了21世紀的轉基因技術將走向轉基因系統生物技術2000年國際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學概念,並定義為基於系統生物學原理的基因工程與轉基因技術。
分類介紹
轉基因按照途徑可分為人工轉基因和自然轉基因,按照對象可分為植物轉基因和動物轉基因。人工轉基因
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Transgenetechnology)。人們常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經轉基因技術修飾的生物體在媒體上常被稱為“遺傳修飾過的生物體”(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簡稱GMO)。
自然轉基因
不是人為導向的,自然界裡動物或植物自主形成的轉基因。
植物轉基因
轉基因植物是基因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過原生質體融合、細胞重組、遺傳物質轉移、染色體工程技術獲得,有可能改變植物的某些遺傳特性,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鹼、抗除草劑等的作物新品種。而且可用轉基因植物或離體培養的細胞,來生產外源基因的表達產物,如人的生長素、胰島素、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表皮生長因子、B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轉基因植物中得到表達。
動物轉基因
動物轉基因就是將外源基因導入動物原有的基因組中。它是按照預先的設計,通過細胞融合、細胞重組、遺傳物質轉移、染色體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將外源基因導入精子、卵細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術,有可能育成轉基因動物。1974年,Jaenisch套用顯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獲得了SV40DNA轉基因小鼠。
但由於轉基因動物受遺傳鑲嵌性和雜合性的影響,其有性生殖後代變異較大,難以形成穩定遺傳的轉基因品系。因而,嘗試從受體動物細胞中分離出線粒體,以外源基因對其進行離體轉化,再將轉基因線粒體導入受精卵,所發育成的轉基因動物雌性個體外培養的卵細胞與任一雄性個體交配或體外人工授精,由於線粒體的細胞質遺傳,其有性後代可能全都是轉基因個體。
方法介紹
植物轉基因的方法
常用的植物轉基因方法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農桿菌介導轉化法、基因槍法,這類方法需要通過組織培養再生植株;另一類方法不需要通過組織培養,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農桿菌介導轉化法
農桿菌是普遍存在於土壤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能在自然條件下趨化性地感染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受傷部位,並誘導產生冠癭瘤或髮狀根。根癌農桿菌和髮根農桿菌中細胞中分別含有Ti質粒和Ri質粒,其上有一段T-DNA,農桿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後,可將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組中。因此,農桿菌是一種天然的植物遺傳轉化體。人們將目的基因插入到經過改造的T-DNA區,藉助農桿菌的感染實現外源基因向植物細胞的轉移與整合,然後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再生出轉基因植株。
農桿菌介導法起初只被用於雙子葉植物中。之後,農桿菌介導轉化在一些單子葉植物(尤其是水稻)中也得到了廣泛套用。
基因槍法
利用火藥爆炸或高壓氣體加速(這一加速設備被稱為基因槍),將包裹了帶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彈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組織和細胞中,然後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再生出植株,選出其中轉基因陽性植株即為轉基因植株。與農桿菌轉化相比,基因槍法轉化的一個主要優點是不受受體植物範圍的限制。而且其載體質粒的構建也相對簡單,因此也是轉基因研究中套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
花粉管通道法
在授粉後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開花、受精過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將外源DNA導入受精卵細胞,並進一步地被整合到受體細胞的基因組中,隨著受精卵的發育而成為帶轉基因的新個體。該方法由周光宇提出,推廣面積最大的轉基因抗蟲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來的。該法的最大優點是不依賴組織培養人工再生植株,技術簡單,不需要裝備精良的實驗室,常規育種工作者易於掌握。
動物轉基因的方法
常用的動物轉基因技術有核顯微注射法,精子介導的基因轉移,核移植轉基因法。
核顯微注射法
在顯微鏡下,用一根極細的玻璃針(直徑1-2微米)直接將DNA注射到胚胎的細胞核內,再把注射過DNA的胚胎移植到動物體內,使之發育成正常的幼仔。用這種方法生產的動物約有十分之一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轉基因動物。核顯微注射法是動物轉基因技術中最常用的方法。在顯微鏡下將外源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細胞的原核內,注射的外源基因與胚胎基因組融合,然後進行體外培養,最後移植到受體母畜子宮內發育,這樣分娩的動物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效率低、位置效應(外源基因插入位點隨機性)造成的表達結果的不確定性、動物利用率低等,在反芻動物還存在著繁殖周期長,有較強的時間限制、需要大量的供體和受體動物等特點。
精子介導的基因轉移
精子介導的基因轉移是把精子做適當處理後,使其具有攜帶外源基因的能力。然後,用攜帶有外源基因的精子給發情母畜授精。在母畜所生的後代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動物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轉基因動物。同顯微注射方法相比,精子介導的基因轉移有兩個優點:首先是它的成本很低,只有顯微注射法成本的1/10。其次,由於它不涉及對動物進行處理,因此,可以用生產牛群或羊群進行實驗,以保證每次實驗都能夠獲得成功。
核移植轉基因法:先在體外培養的體細胞中進行基因導入,篩選獲得帶轉基因的細胞。然後,將帶轉基因體細胞移植到去掉細胞核的卵細胞中,生產重構胚胎。重構胚胎經移植到母體中,產生的仔畜百分之百是轉基因動物。體細胞核移植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一種轉基因技術。該方法是先把外源基因與供體細胞在培養基中培養,使外源基因整合到供體細胞上,然後將供體細胞細胞核移植到受體細胞——去核卵母細胞,構成重建胚,再把其移植到假孕母體,待其妊娠、分娩,便可得到轉基因的克隆動物。
產生影響
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2000年3月,克隆小豬“橫空出世”。隨之而來,歐美之間也為轉基因食品吃與不吃的問題爭論不休。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上第一個轉基因食品出現在美國,是一種保鮮番茄,這項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國研究成功的,轉基因食品一發不可收。
據統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確定的轉基因品種已有43種。美國是轉基因食品最多的國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麥就是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有轉基因植物,如:西紅柿、土豆、玉米等,還有轉基因動物,如:魚、牛、羊等。
雖然轉基因食品與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沒有多大差別,但轉基因的植物、動物有明顯的優勢:優質高產、抗蟲、抗病毒、抗除草劑、改良品質、抗逆境生存等。
潛在生態風險
轉基因作物因為是人工製造的品種,我們可以把這些品種看作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外來種。一般說來,外來種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或危險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需10年的時間,或更長的時間。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種植最長也就是5~6年的時間,一些潛在風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不一定能表現出來。可是有些風險在實驗室水平上已經證實。如Mikkelsen等證實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劑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流在一次雜交、一次回交的過程已轉到其野生近緣種中。
對環境有害的影響
增加殺蟲劑的使用——抗性的選擇和轉運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產生新的農田雜草——基因流和雜交;
轉基因植物自身變為雜草——插入性狀的競爭;
產生新的病毒——不同病毒基因組和轉基因作物的病毒外殼蛋白的重組;
產生新的作物害蟲。
社會反應
進口品種已在國外獲批
根據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審結果,農業部批准發放了巴斯夫農化有限公司申請的抗除草劑大豆CV127、孟山都遠東有限公司申請的抗蟲大豆MON87701和抗蟲耐除草劑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上述三家公司均為跨國公司,新華社並未指出轉基因農作物的進口國。
商務部援引阿根廷國家通訊社的報導稱,阿根廷農牧漁業部部長亞烏哈爾上周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農業部長論壇閉幕式上接受採訪時稱,中國政府批准了阿根廷三種轉基因大豆和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對華出口許可。
據外媒報導,巴西農業部本周一也表示,中國已批准其三種轉基因大豆的進口。
據了解,抗除草劑大豆CV127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批准用於商業化種植或食用。抗蟲大豆MON87701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等國家及歐盟批准用於商業化種植或食用。抗蟲耐除草劑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韓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國家及歐盟批准用於商業化種植或食用。
國內大豆銷售或受衝擊
中國是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根據國際最大的農作物種子企業孟山都公司的數據,中國每年進口的大豆中有約60%來自阿根廷和巴西。
孟山都巴西公司總裁羅德里格·桑托斯11日在聖保羅舉行的“巴西大豆之路”研討會上說,巴西大規模種植上述IntactaRR2的第二代轉基因大豆。這種大豆不僅抗除草劑,還抗多種主要大豆害蟲。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昨日稱,應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如果放任轉基因大豆及製品流入黑龍江,黑龍江的食品大豆銷售將受到影響和衝擊。”
編後語:對於美國農業生物科技巨頭孟山都來說,五月底的這一周極為難熬。大約有200萬人在美國等50多個國家舉行抗議集會,呼籲大家注意轉基因食品及生產商所造成的危險。在此之前,美國俄勒岡州的農田裡發現了一種由孟山都研發的轉基因品種小麥,而這種農作物並未獲得官方批准,這引發人們擔憂自己的麥田是否受到污染。事實上,對於轉基因農作物的爭議由來已久,而作為轉基因作物普遍使用的除草劑,草甘膦的未來也如同懸在半空中,喜憂參半。
食品技術
轉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它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方面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安全
面對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人們的認識並非一致,以美國為首的支持派和歐洲為首的反對派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兩大陣營。美國、加拿大兩國的消費者大多已接受了轉基因食品,僅有27%的消費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在歐洲,大多數人是反對轉基因食品的,英國尤為明顯。緣由是1998年英國的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轉基因的土豆後,會使內臟和免疫系統受損,這是對轉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質疑,並在英國及全世界引發了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討論。
中國對於轉基因食品採用的是謹慎的態度,一方面在大力研究轉基因食品,另一方面,也在限制主要糧食品種擅用轉基因技術。中國國務院法制辦2012年2月21日公布的《糧食法(徵求意見稿)》規定,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銷售、進出口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套用轉基因技術。
前景
雖然對於轉基因食品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但它的優勢還是表現得越來越顯著。在美國得到普遍種植的轉基因玉米中色氨酸含量提高了20%。色氨酸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無法自己合成,只能從外界攝取,一般植物性食品中色氨酸含量很低甚至沒有,只有靠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轉基因玉米的出現,對於素食主義者而言,無疑是個喜訊。轉基因油菜,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大增,對心血管有利。
西方已開發國家已充分認識到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前景,並注入大量資金。儘管大多數英國人反對轉基因食品,但該國超過7000種的嬰兒食品、朱古力、麵包、香腸等日用品,可能含有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豆副產品,而且英國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的研究非常支持,前首相布萊爾就是轉基因食品的推崇者。
公共事件轉基因飼料導致豬患胃炎機率增加事件
由澳大利亞和美國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顯示,由轉基因飼料餵養的豬的胃炎發病率遠高於傳統飼料餵養的豬。不過實驗太多缺陷,包括發表的期刊並沒有影響因子,實驗統計方法錯誤等。
“先玉335”玉米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事件
2010年9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報導稱,“山西、吉林等地因種植‘先玉335’玉米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異常現象”。經農業部門專家現在勘察,山西和吉林並沒有種植轉基因玉米,而且“先玉335”也不是轉基因品種。根據當地村民描述,當地老鼠數量較往年的確有所減少,這與吉林省榆樹市和山西省晉中市多年禁用劇毒鼠藥,致使老鼠天敵增加;農戶糧倉多使用水泥地板,使老鼠不易打洞造成;而且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太原作為北京備用機場,曾經做過集中滅鼠措施有直接關係。關於母豬流產現象,也與當地實際情況不符。《國際先驅導報》的這篇文章還被《新京報》評為“2010年十大科學謠言”。
廣西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事件
2010年2月2日,烏有之鄉網站刊登文章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影響生育能力。”後來據核實,廣西省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
最終查證該文章有意篡改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某博士關於《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的結論,與並不存在的食用轉基因玉米掛鈎,得出上述聳人聽聞的“結論”。
綠色和平訴沃爾瑪
2010年6月,綠色和平組織在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起訴沃爾瑪違法銷售轉基因大米。
黃金大米人體試驗
2012年8月,《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發表黃金大米研究論文後,綠色和平組織與媒體對其中違規利用兒童實驗產生廣泛興趣。2013年9月,塔夫茨大學對此表示道歉。
斑蝶事件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聲稱用帶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一種雜草)葉片飼餵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由此引發轉基因技術環境安全性的爭論。事實上,這一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並不反映田間情況,因而缺乏說服力,且沒有提供花粉量的數據,現在這個事件已有了“科學”的結論:
1. 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
2. 2000年開始在美國3個州和加拿大進行的田間試驗證明,抗蟲玉米花粉對斑蝶並不構成威脅,實驗室實驗中用l0倍于田間的花粉量來餵大斑蝶的幼蟲,也沒有發現對其生長發育有影響。
研究已經證實,斑蝶減少的真正原因,一是農藥的過度使用,二是作為大斑蝶越冬地的墨西哥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11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兩位研究人員在《自然》上發表文章,聲稱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區採集的6個玉米地方品種樣本中,發現有CaMV35S啟動子及NovartisBt11抗蟲玉米中的adhl基因相似序列。綠色和平組織由此宣稱墨西哥玉米已經受到了“基因污染”,甚至指責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庫也可能受到了“基因污染”。文章發表後受到很多科學家的批評,指出其在方法學上有許多錯誤。所謂測出的35S啟動子,經複查證明是假陽性。所稱Bt玉米中的adhl基因已經轉到了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種,則是“張冠李戴”。因為轉入Bt玉米中的基因序列是adhl-S基因,而作者測出的是玉米中本來就存在的adhl-F基因,兩者的基因序列完全不同,是兩碼事。顯然作者沒有比較這兩個序列,審稿人和《自然》編輯部也沒有核實。對此,《自然》編輯部發表聲明,稱“這篇論文證據不足,不足以證明其結論”。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也發表聲明指出,經對種質資源庫和從田間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檢測,在墨西哥任何地區都沒有發現35S啟動子。
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
由於基因漂流,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發現了個別油菜植株可以抗1-3種除草劑,因而有人稱此為“超級雜草”。事實上,這種油菜在噴施另一種除草劑24-D後即被全部殺死。應當指出的是,“超級雜草”並不是一個科學術語,而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已有“超級雜草”的存在。同時,基因漂流並不是從轉基因作物開始,而是歷來都有。
如果沒有基因漂流,就不會有進化,世界上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種的植物和現在的作物栽培品種。即使發現有抗多種除草劑的雜草,人們還可以研製出新的除草劑來對付它們。科學進步的歷史就是這樣。當然,油菜是異花授粉作物,為蟲媒傳粉,花粉傳播距離比較遠,且在自然界中存在相關的物種和雜草,可以與它雜交,因此對其基因漂流的後果需要加強跟蹤研究。
美國轉基因玉米“MON863”事件
2005年5月22日,英國《獨立報》披露了轉基因研發巨頭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報告。據報告顯示,吃了轉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腎臟中會出現異常。最後迫於壓力,應歐盟要求,公布了完整的1139頁的試驗報告。歐盟對安全評價的材料及補充試驗報告進行分析後,認為將“Mon863”投放市場不會對人和動物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於2005年8月8日決定授權進口該玉米用於動物飼料,但不允許用於人類食用和田間種植。
2009年10月,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生物小組按照轉基因植物及相關食品和飼料風險評估指導辦法及複合性狀轉基因植物風險評估指導辦法提出的原則對轉基因抗蟲和耐除草劑玉米Mon89034xNK603用於食品和飼料的進口和加工申請給出了科學意見。歐洲食品安全局在總結報告中說,有關MON89034xNK603玉米的信息代表了各成員國對該品種玉米的科學觀點,在對人類和動物健康及環境的影響方面,這種玉米與其非轉基因親本一樣安全。因此,EFSA轉基因小組認為這種玉米品種不大可能在套用中對人類和動物健康或環境造成任何不良影響。
歐洲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大鼠腎臟和肝臟毒性事件
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小組對deVendomois等發表的論文(3種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的比較,國際生物科學雜誌,2009,5:706-726)進行了評審,同時,轉基因小組也對3個90天大鼠餵養研究數據的統計學重新分析進行了評價。
轉基因生物小組得出結論,論文中提供的數據不能支持作者關於腎臟和肝臟毒性的結論。並不存在任何新的證據表明需要對以前得出的轉基因玉米轉化事件MON810,MON863和NK603對人類、動物的健康以及環境無不良影響的結論進行重新考慮。
生技公司的試驗在方法上不可靠,漏洞之一是試驗時間太短,試驗是以老鼠來進行,但常只做三周即結束,經歐洲獨立學者研究,老鼠在吃了MON863經過九十天后,肝與腎等具解毒功能的器官紛紛出現不利影響,此外對心臟、腎上腺素、脾臟、造血系統等也都有損害。
轉基因小組指出該小組對先前針對MON863玉米的研究(Seralinietal.,2007)所做的幾點基本的統計學批判對deVendomois等的論文同樣適用。在轉基因小組對Seralinietal.(2007)的論文的全面評價中,給出了在MON863(8%)中發現顯著性差異的原因,並表明此差異不會影響MON863的安全性。deVendomois等檢測並報導的對NK603(9%)和MON810(6%)顯著的變數百分率與Seralini等的論文中MON863的數值是相似的。
轉基因生物小組認為deVendomois等:
1. 將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的結果放到生物學因果聯繫中時,對EFSA提倡的使實質等同分析得以實現的,用以提供變化範圍的參考品種的套用作了錯誤的陳述。
2. 將觀察差異放到生物學因果聯繫中時,沒有考慮到可用的關於用不同飼料飼餵的動物間正常的遺傳背景差異的信息。
3. 沒有提供以正確的方式套用錯誤發現率(FDR)方法得到的結果
4. 沒有提供任何將已廣為人知的對飼料反應的性別差異與將差異歸結為不同種轉基因玉米效應的結論聯繫到一起的證據。
5. 以不合理的分析和差異值為基礎來評價統計權重。
deVendomois等強調的顯著性差異,在轉基因生物小組對MON810,MON863和NK603三個玉米轉化事件的安全性作出判斷時,都曾經被認真評估過。deVendomois等的研究並未提供任何新的毒理學效應證據。在毒理學相關性方面,deVendomois等所用的方法並不能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相應對照之間的差異作出正確的評估,主要原因如下:
1. 所有的結果都是以每個變數的差異百分率表示的,而不是用實際測量的單位表示的。
2. 檢測的毒理學參數的計算值與有關的物種間的正常範圍不相關。
3. 檢測的毒理學參數的計算值沒有與用含有不同參考品種的飼料飼餵的實驗動物間的變異範圍進行比較。
4. 統計學顯著性差異在端點變數和劑量上不具有一致性模式。
5. deVendomois等作出的純粹統計學的論斷和與器官病理學,組織病理學和組織化學相關的這三個動物餵養研究間的不一致性並沒有被提及。
轉基因試驗田
據法治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中國轉基因試驗田在湖北、四川、北京、山東、雲南、福建、河北、河南、海南 、湖南等省份均有分布,所研發的轉基因植物種類達40種以上,主要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 等。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存爭議的今日,中國對轉基因作物持謹慎態度。
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一般應當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三個階段。試驗從一個階段轉入下一階段時,試驗單位須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經安全評價合格的,才能批准轉入下一試驗階段。
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的單位在生產性試驗結束後,可以向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但這一安全證書並不代表轉基因作物能夠進入商業化種植階段。依據中國種子法,轉基因作物還需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
批准轉基因作物
批准生產安全證書
2013年9月,我國批准了轉基因生產套用安全證書,並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業化種植。
證書的發放是根據研發人的申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評審,經部級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後批准的,有效期一般為五年。
取得了轉基因生產套用安全證書,一般只用於科研,並不能馬上進行商業化種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要求,轉基因作物還需要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
中國批准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這些食品必須獲得我國的安全證書。
中國批准種植的作物
2014年12月6日,中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
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談及轉基因技術時指出,農業部對轉基因問題的態度:一是在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二是在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全全。
畢美家強調,先是非食用,然後是間接食用,最後是食用——這樣的步驟來穩步推進。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後才是主糧作物。在這個過程當中,農業部一定會依法履職盡責,確保全全。
科技分類導航
轉基因食品相關知識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