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立時間:1961年成員國數:30
總部所在地:巴黎
組織預算:3.4億歐元(2007年)
秘書處職員人數:2500
現任秘書長:Angel Gurría
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
宗旨
經合組織的宗旨是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世界經濟成長;幫助成員國政府制定和協調有關政策,以提高各成員國的生活水準,保持財政的相對穩定;鼓勵和協調成員國為援助開發中國家作出努力,幫助開發中國家改善經濟狀況,促進非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目標
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是由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戰,並把握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經合組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畫,其最初的宗旨一直延續到今天:
2、促進成員國的持續經濟成長、就業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保持財政的穩定,以此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3、幫助成員國和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保持健康的經濟成長步伐;
4、在多邊、平等的基礎上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
運行機制
各國政府可以相互比較政策實踐,尋求共同問題的解決方案,甄別出良好的措施和協調的國內、國際政策。該機制以平等的監督作為有效的激勵手段來促進政策的進步,執行的是“軟法”而非強制性的手段(比如OECD公司治理原則),有時也促成了正式的協定或條約。理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各成員國的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研究處理理事會交辦的各項工作。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由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為理事會、執行委員會和其他有關機構服務。經合組織有約200多個專業委員會和工作小組,負責審議有關工業、農業、貿易、教育、環境等領域的具體問題。這些機構經常舉行會議,討論研究該組織中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前景,並就國際經濟、金融及貿易等各方面關係的變化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它還有發展援助委員會,負責協調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主要工作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或OECD)常被稱作“智囊團”、“監督機構”、“富人俱樂部”或“非學術性大學”。它具備上述所有特徵,但任何一種稱呼都不能完全概括經合組織的特點。經合組織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各國政府提供一個探討、發展和完善經濟及社會政策的場所。它們交流經驗,尋求對相同問題的答案,並協調國內和國際政策,從而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形成一個國家間的實踐系統。它們的交往可能形成正式執行協定,但更常見的是,它們的討論可使各自政府更好地了解在公共政策範圍內的工作,並澄清國內政策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同時,經合組織還為成員國提供了一個與其情況相似國家表明觀點和交換看法的機會。經合組織是由觀點相近的國家組成的俱樂部。它富有,因為經合組織成員國產出的貨物和服務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但它不是一個排他性的俱樂部。在本質上,成員國僅限於實行市場經濟和多元民主國家。由歐洲和北美的創始國組成的核心現已擴大到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芬蘭、墨西哥、捷克、匈牙利、波蘭和韓國。經合組織還通過合作計畫,與前蘇聯、亞洲和拉丁美洲等許多其他國家建立了聯繫,並可能使這些國家成為經合組織的成員。成員國
目前經合組織共有31個成員國,它們是: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智利。2010年1月11日,智利正式簽署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協定,使其成為該組織第31個成員國,也是南美洲首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
組織機構
經合組織秘書處在巴黎的工作人員應經合組織三十個成員國的要求進行研究和分析工作。成員國的代表在致力於研究重要問題的各委員會會面並交換信息。理事會是經合組織的決策機構。委員會
三十個成員國的代表在專業委員會會面,就具體政策領域,如經濟、貿易、科學、就業、教育及金融市場,提出建議並審議在這些領域所取得的進展。經合組織共有約二百個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小組。每年有四千多名來自各成員國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參加經合組織委員會會議,對經合組織秘書處開展的工作提出要求,進行審議並發揮作用。即使在自己的國家,他們也可以通過網上途徑獲得經合組織的檔案,並通過特別聯網交換信息。
理事會
理事會是經合組織的決策機構,由每個成員國及歐洲委員會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理事會定期召開成員國駐經合組織大使級會議,並通過綜合一致意見的方式進行決策。理事會每年舉行一次部長級會議,討論重要問題,並為經合組織的工作確定重點。理事會指定的工作則由經合組織秘書處的各個司局來完成。秘書處
經合組織秘書處設在巴黎,兩千多名工作人員支持著委員會的工作。七百多名經濟學家、律師、科學家和其他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和分析工作。他們主要分布於十二個業務司局。秘書處的工作是和委員會的工作平行的,每個司局服務於一個或多個委員會,以及委員會屬下的工作組和分組。
秘書處由一名秘書長領導,四名副秘書長協助工作。秘書長還是理事會主席,是成員國代表團和秘書處之間的重要聯繫。
英語和法語是經合組織的兩種官方工作語言。經合組織的職員都是成員國公民,但他們在經合組織任職期間以國際行政人員的身份工作,不代表各自國家。經合組織對職員的國別沒有配額限制,只本著平等機會的政策,聘用來自各個國家,擁有不同領域經驗的高素質人員。
資金來源
經合組織是由其三十個成員國資助的。各國向經合組織年度預算捐款的比例根據一個與其經濟規模相關的公式而確定。最大捐款國是美國,它提供了經合組織預算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日本。經過理事會批准,各國也可以向一些特殊活動或項目提供不包括在主要預算之內的單獨資助。經合組織的年度預算及工作方案都由理事會決定。目前經合組織的年度預算約為三億歐元。
功能和運作
經合組織在政策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提供一個思考和討論問題的場所,以幫助各國政府制定政策,這些政策可能促成成員國政府間的正式協定,也可能在國內或其它國際場合實施。與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同,經合組織並不發放資金。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同,經合組織並不提供基金援助。它是在政策和分析的基礎上,提供一個思考和討論問題的場所,以幫助各國政府制定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導致成員國政府間達成正式協定,或在國內或其他國際場合實施。 這一作用對於各成員國非常重要。這個高效機制始於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發展為對政策的集體討論。經合組織有效性的核心是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審查以多邊監督和平行施壓,促使各成員國遵守規則或進行改革。正是經合組織就評估農業補貼成本所做的幕後工作,為後來關於削減跨學科研究有助於給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動力及減少失業。確定阻礙效率、增長和創新因素及其影響,經常能支持各國政府作出堅定的政治決策,使其經濟更富有效率。經合組織在服務貿易領域所開展的分析和協商一致工作十分重要,推動了烏拉圭回合的圓滿結束。有時,這種討論會逐漸發展成為經合組織內的談判,各成員國就國際合作的遊戲規則達成一致。這些談判可能會達成正式協定,有關於反賄賂、出口信貸、資本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協定,也可能形成諸如有關於國際稅收的標準和模式,或有關環境工作的建議和指導綱要。
經合組織的工作方式包含一種高效機制,它始於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發展為對政策的集體討論,然後達到決策和實行。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審查,多邊監督,及平行施壓促使成員國遵守規則或進行改革,這正是經合組織在諸如國際商業交易《反賄賂協定》等領域有效性的核心。經合組織在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方面所做的分析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了幫助,而它在失業起因及對策方面的研究則有助於給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動力以減少失業。經合組織在貿易領域,如服務貿易方面,所開展的重要分析和綜合一致工作,推動了國際貿易協商的成功。
在經合組織內進行的討論有時會逐漸發展為談判,成員國就國際合作的遊戲規則達成一致。這些談判可能會達成正式協定,如有關反賄賂、出口信貸、或資本流動的協定,也可能形成諸如有關國際稅收的標準和模式,或是有關公司管理或環境工作的建議和指導綱要。
經合組織的工作正越來越具有跨學科性。經合組織在持續性發展方面的工作和它的旨在於儘早確認新興政策問題的“世界未來計畫”就是多學科的研究。經合組織對人口老化所進行的研究工作不僅包括了總量經濟學專家、稅收和企業、以及衛生保健專家的參與,還包括了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政策分析。環境和經濟分析不能再孤立進行。貿易和投資緊密相關。生物技術則涉及農業、工業、科學、環境和發展政策。而對全球化影響的評估實際上囊括了政策分析的每個領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80年制定的個人隱私保護原則有:信息收集限制原則和信息質量原則,表明目的原則和使用限制原則,安全保護原則和公開性原則,個人參與原則和負責任原則。
出版傳播
經合組織收集和分析的很多資料均得到出版,從各成員國年度經濟調查報告到對教育體系、科技政策或環境業績的定期審查報告,《經濟展望》每年出版兩次,《就業展望》和介紹有關經合組織援助政策的報導則每年出版一次。經合組織的出版物受到普遍重視,代表了經合組織最知名的形象。任何公眾都可以從經合組織的網站 (http://www.oecd.org)獲取覆蓋多種領域的經合組織的信息、分析和數據。
最新政策
為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各國必須以促進就業、競爭力的政策和合理的稅制來取代當前的危機管理政策。臨時就業政策不應持續過久
經合組織在其發布的報告《走向增長》中稱,經濟衰退將在中期內削弱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經濟潛力,平均約使這些國家的GDP損失3%。
“全球經濟衰退已經留下了深深的傷痕。”經合組織秘書長葛利亞表示,“唯一能使其開始癒合的方法是從現在起採取有效措施。”經合組織在該報告中對其每個成員國都確定了5個優先進行改革的領域。
經合組織希望各成員國對就業、競爭力和稅收政策儘快進行改革,這些領域的改革不僅可以使民眾的生活水平在長期範圍內上升、持續降低失業率,還有助於平衡公共財政。
經合組織認為,各國的失業率會持續高於本輪危機前的水平,因為目前獲取資金的成本在上升,使得投資風險增長。此外,當前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是,一些就業或社保救助政策使民眾同就業市場之間的聯繫被削弱,可能將導致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老年勞動者、年輕人及其他低收入者和單身母親無法找到工作,各成員國政府需要在這一關鍵時刻增加就業培訓開支。
此前,已經有一些歐洲國家實施了臨時性的就業計畫,避免了在經濟衰退時期的大幅裁員。經合組織認為,如果這些臨時性就業崗位持續的時間過長,將阻礙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此,需要為臨時性就業計畫設定政策持續期限;各國需要對失業者提供正確的激勵手段,這也意味著要頂住那些要求放寬社會救濟資格標準的壓力。
由於此次經濟衰退同金融風暴密切相關,經合組織表示,各國一定不能使金融業改革方案打折扣,審慎的銀行監管制度並不會削弱其競爭優勢,反而能提升市場整體的公平度。
創造新稅源
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表示,所有赤字不斷膨脹的成員國政府都應提高公共開支的效率,特別是在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
成員國在本輪危機中新出台的稅收措施,若證明有利於長期的經濟成長,經合組織建議予以保留,例如,一些國家出台的旨在鼓勵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但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的財政能力已被危機削弱。為創造新稅源,經合組織的建議是,各國不應過於依賴收入稅,而應側重於在消費稅和土地稅方面開源。例如,美國可在增值稅上做文章。
至於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和南非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經合組織建議它們除提高社會福利和教育水平外,還應強化產權管理和契約的執行,深化金融市場改革。
至於仍有財政破產之虞的希臘,經合組織的建議是,提高提前退休的門檻,採取私有化措施。
出版物
《經合組織活動》(秘書長年度報告);《經合組織觀察家》(雙月刊);《金融統計》;《經合組織經濟調研》(各國年報);《外貿統計》(月刊);《經合組織經濟展望》 每年2期;《主要經濟指數》(月刊);《發展援助進展及對策》(年報);《農業展望》(年報);《能源平衡》(季刊);《金融市場趨勢》(每年3期);《高等教育管理》(每年3期);《經合組織就業展望》(年刊);《科學、技術、工業評論》(每年2期),及各種專業報告,工作報告等。中國
1995年經合組織與中國建立對話合作關係。2002年中國成為該組織科學技術政策委員會的觀察員。北約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葡萄牙、丹麥、挪威、冰島等12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條約》。1949年9月17日12國召開第1次理事會,決定成立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的各種機構,從此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建立,簡稱“北約”。 自50年代以來,希臘、土耳其(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1955年5月5日)、西班牙(1982年5月30日)、波蘭、捷克和匈牙利(1999年3月12日)先後加入北約,現有正式成員國19個。
總部
最初設於倫敦,1951年移往巴黎,由於戴高樂總統反對,1967年10月遷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至今。北約秘書長現為英國的喬治·羅伯遜,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為德國的勞斯·瑙曼,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為美國的威廉·克南上將(2000年9月上任)。現有工作人員3750名。
宗旨
北約成立的宗旨是:通過集體防禦,維護北大西洋地區的和平、安全、穩定和利益。當時12個締約國簽訂的北約檔案包括1個序言和14項條款,其核心是第5項條款,即“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的一個或數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將被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進攻。”這就是說,北約是一個聯合抗蘇的要軍事聯盟,有權組織進攻或進行“自衛”。北約是在美國的倡議和組織下成立的。美國極力主張成立北約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美國認為,二戰後,西歐在戰爭中遭到削弱,德國出現“真空”,蘇聯超過了西歐力量,並開始向西擴張,西歐普遍存有“不安全感”,美國想通過成立北約組織來保衛西歐安全和遏制蘇聯擴張;
二是美國企圖通過經濟上的“馬歇爾計畫”和軍事上同西歐結盟來達到它領導和控制西歐的目的。西歐國家對美國的用心雖有所察覺並懷有戒心,但因當時急需美國的財政援助和軍事保護,出於無奈,只好同美國和加拿大在成立北約的檔案上籤了字。
總之,北約是美國遏制蘇聯、控制西歐、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工具。
主要機構
(1)北大西洋理事會(簡稱外長會議),為北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組成,必要時政府首腦、國防部長、財政部長也可參加。每年舉行兩次會議,主要負責審定政治、軍事方面的重大問題。(2)防務計畫委員會(簡稱國防部長會議),是北約最高軍事決策權力機構,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的17國(不包括法國)和西班牙(已於1998年1月決定參加防務一體化)的國防部長組成,每年開會兩次,主要負責審議北約防務政策和制定統一的軍事計畫。
(3)常設理事會,為北大西洋理事會和防務計畫委員會休會期間的最高執行機構,由各成員國派大使級常任代表組成,北約秘書長任主席,常設理事會下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專業執行委員會,其中包括核防務委員會及其所屬的核計畫小組等。
(4)軍事委員會,為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的各國總參謀長組成(法國派聯絡官參加,冰島派文官參加、西班牙派常駐代表參加),負責擬定防務政策和戰略方針,向北大西洋理事會和防務計畫委員會提出建議。該委員會下轄北約歐洲各戰區司令部、北約北大西洋戰區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盟軍計畫小組等。各國向上述戰區司令部提供的部隊接受軍事委員會和本國政府的雙重領導。
(5)北約議員大會(原名為北大西洋議會,自1999年6月1日起改為現名),1955年成立,是北約成員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該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繫,推動實現北約的目標,議會每年秋季召開全會。
(6)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原名北大西洋合作理事會(簡稱“北合會”),1991年11月7~8日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決定成立,成員國由北約國家和和平夥伴關係國組成,主要任務是磋商北約和和平夥伴國在政治和安全的聯繫和合作問題。北合會於1991年12月召開第1次外長會議,此後每年6月和12月各召開1次。1997年5月30日將其改名為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目前,其成員國已增至44個。
(7)北約—俄羅斯常設聯合委員會,1997年7月18日成立,為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磋商與合作機構,是根據1997年5月27日在巴黎簽定的北約和俄羅斯相互關係、合作與安全的基本檔案建立的。
(8)北約—烏克蘭夥伴關係委員會,1997年成立。北大西洋理事會定期與烏克蘭以委員會名義舉行會議,以保證北約和烏克蘭履行1997年簽署的《北約—烏克蘭特殊夥伴關係憲章》和各項條款。
(9)國際秘書部,負責北約的會議準備、組織和聯絡、協調工作,由秘書長直接領導。秘書長也是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畫委員會、核計畫小組的主席。
亞太經合組織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成立於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訪問韓國時建議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亞太經濟合作問題。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紐西蘭和東南亞國家聯盟6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這標誌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宗旨
宗旨是: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APEC精神
APEC的大家庭精神是在1993年西雅圖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中提出的。 為本地區人民創造穩定和繁榮的未來,建立亞太經濟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要深化開放和夥伴精神,為世界經濟作出貢獻並支持開放的國際貿易體制。在圍繞亞太經濟合作的基本方針所展開的討論中,以下7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它們是:開放、漸進、自願、協商、發展、互利與共同利益,被稱為反映APEC精神的7個關鍵字。
主要議題
APEC主要討論與全球及區域經濟有關的議題,如促進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實施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動金融穩定和改革,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和能力建設等。近年來,APEC也開始介入一些與經濟相關的其他議題,如人類安全(包括反恐、衛生和能源)、反腐敗、備災和文化合作等。合作方式
APEC採取自主自願、協商一致的合作方式。所作決定須經各成員一致同意。會議最後檔案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各成員在政治上和道義上有責任盡力予以實施。工商參與
APEC工商諮詢理事會成立於1993年,是工商界參與APEC合作的主要渠道。理事會的主要任務是,就如何為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創造有利的工商環境提出構想和建議。理事會由各成員選派的三名工商界代表組成,主席由當年APEC會議東道主擔任。工商諮詢理事會每年召開4次會議,理事會設有常設秘書處,位於菲律賓馬尼拉。工商諮詢理事會較為活躍,為APEC合作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運作
亞太經合是經濟合作的論壇與平台,其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承諾、開放對話、平等尊重各成員意見,不同於世界的其他政府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及其他多邊貿易體要求成員簽訂具約束性的條約,但亞太經合與此不同,其決議是通過全體共識達成,並由成員自願執行。歷史沿革
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波比·霍克訪問韓國時在首爾倡議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國家部長級會議”。1989年11月6日至7日,12個創始會員國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行首屆“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
1991年11月12日至14日,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並通過《漢城宣言》,正式確定亞太經合的宗旨目標、工作範圍、運作方式、參與形式、組織架構、亞太經合前景。亞太經合的目標是為本區域人民普便福祉持續推動區域成長與發展;促進經濟互補性,鼓勵貨物、服務、資本、技術的流通;發展並加後開放及多邊的貿易體系;減少貿易與投資壁壘。這次會議也正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回歸中國後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中國台灣三個經濟體同時納入亞太經合會。
1992年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泰國曼谷召開,確定將亞太經合秘書處設於新加坡,並確立亞太經合運作基金的預算規則。
1993年1月,亞太經合秘書處在新加坡成立,負責該組織的日常事務性工作。
1993年11月20日,首屆亞太經合經濟領袖會議在美國西雅圖布萊克島(Blake Island)舉行,並宣示亞太經合的目的是為亞太人民謀取穩定、安全、繁榮。
1994年11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亞茂物舉行的經濟領袖會議設立“茂物目標”:已開發成員在2010年前、開發中成員在2020年前,實現亞太地區自由與開放的貿易及投資。
發展問題
近年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速度很快,而且比較順利,儘管如此,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第一、在削減關稅問題上內部矛盾越來越明顯。亞太經合會成員中既有已開發國家,也有發展中的國家。
第二、是接收新成員問題,亞太經合會已有21個正式成員,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要求加入亞太經合會。從客觀上分析,成員越多,越難形成集體行動計畫,越難達成共識,將使自由化過程放慢。在接收新成員問題上,關稅低的成員與關稅高的成員持不同意見。
第三、是工作重點問題。發展中的國家渴望將經濟技術合作作為亞太經合會活動的一個中心,但非律賓會議雖然通過了《亞太經合會加強經濟合作和發展框架宣言》發達工業化國家卻依然把力量集中在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在這一點上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矛盾明顯。
成員和觀察員
APEC現有21個成員,分別是中國、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墨西哥、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灣、泰國、美國和越南,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布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此外,APEC還有3個觀察員,分別是東協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組織結構
APEC共有5個層次的運作機制:
(一)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自1993年來共舉行了16次,分別在美國西雅圖、印尼茂物、日本大阪、菲律賓蘇比克、加拿大溫哥華、馬來西亞吉隆坡、紐西蘭奧克蘭、汶萊斯里巴加灣市、中國上海、墨西哥洛斯卡沃斯、泰國曼谷、智利聖地亞哥、韓國釜山、越南河內、澳大利亞悉尼、新加坡和秘魯利馬舉行。2010年、2011年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分別在日本和美國舉行。
(二)部長級會議:包括外交(中國香港除外)、外貿雙部長會議以及專業部長會議。雙部長會議每年在領導人會議前舉行一次,專業部長會議不定期舉行。
(三)高官會:每年舉行3至4次會議,一般由各成員司局級或大使級官員組成。高官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執行領導人和部長會議的決定,並為下次領導人和部長會議做準備。
(四)委員會和工作組:高官會下設4個委員會,即:貿易和投資委員會(CTI),經濟委員會(EC),經濟技術合作高官指導委員會(SCE)和預算管理委員會(BMC)。CTI負責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高官會交辦的工作,EC負責研究本地區經濟發展趨勢和問題,並協調結構改革工作。SCE負責指導和協調經濟技術合作,BMC負責預算和行政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此外,高官會還下設工作組,從事專業活動和合作。
(五)秘書處:1993年1月在新加坡設立,為APEC各層次的活動提供支持與服務。秘書處負責人為執行主任,由APEC當年的東道主指派。經濟領袖會議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每年召開一次,討論由部長級會議(經濟領袖會議的前幾天召開)及企業顧問委員會所提供的戰略建議,隨後通過經濟領袖宣公布達成的正式政策。
亞太經合經濟領袖會議
年度 日期 主辦成員 地點 中國的與會代表及與會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香港(1997後)/英屬香港(1997前)、中國台灣(2008年允稱中華台北)1993年 11月20日 美國 西雅圖布萊克島 江澤民(主席) 麥高樂(財政司) 蕭萬長(經建會主委)
1994年 11月15日 印度尼西亞茂物 江澤民(主席) 麥高樂(財政司) 蕭萬長(經建會主委)
1995年 11月19日 日本大阪 江澤民(主席)曾蔭權(財政司)辜振甫(資深顧問)
1996年 11月25日 菲律賓蘇比克灣 江澤民(主席)曾蔭權(財政司)辜振甫(資深顧問)
1997年 11月25日 加拿大溫哥華 江澤民(主席)董建華(行政長官)辜振甫(資深顧問)
1998年 11月18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 江澤民(主席)董建華(行政長官)江丙坤(經建會主委)
1999年 9月13日 紐西蘭奧克蘭 江澤民(主席)董建華(行政長官)江丙坤(經建會主委)
2000年 11月16日 汶萊斯里巴加灣市 江澤民(主席) 董建華(行政長官) 彭淮南(經濟領袖代表)
2001年 10月2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 江澤民(主席) 董建華(行政長官) (缺席)
2002年 10月27日 墨西哥洛斯卡沃斯 江澤民(主席) 董建華(行政長官) 李遠哲(經濟領袖代表)
2003年 10月21日 泰國曼谷 胡錦濤(主席) 董建華(行政長官) 李遠哲(經濟領袖代表)
2004年 11月20日至21日 智利聖地牙哥 胡錦濤(主席) 董建華(行政長官) 李遠哲(經濟領袖代表)
2005年 11月18日至19日 韓國 釜山 胡錦濤(主席) 曾蔭權(行政長官) 林信義 (總統府資政)
2006年 11月18日至19日 越南河內 胡錦濤(主席) 曾蔭權(行政長官) 張忠謀 (經濟領袖代表)
2007年 9月8日至9日 澳大利亞悉尼 胡錦濤(主席) 曾蔭權(行政長官) 施振榮 (經濟領袖代表)
2008年 11月22日至23日 秘魯利馬 胡錦濤(主席) 曾蔭權(行政長官) 連戰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馬英九的代表)
2009年 11月14日至15日 新加坡 新加坡 胡錦濤(主席) 曾蔭權(行政長官) 連戰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馬英九的代表)
2010年 日本
亞太經合成員
標準縮寫 標準名稱 亦準使用的別名 中文名 加入時間AUS Australia 澳大利亞 1989年11月6日-7日
BD Brunei Darussalam 汶萊 1989年11月6日-7日
CDA Canada 加拿大 1989年11月6日-7日
CHL Chile 智利 1994年11月11日-12日
PRC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1年11月12日-14日
HKC Hong Kong,China 中國香港 1991年11月12日-14日
INA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 1989年11月6日-7日
JPN Japan 日本 1989年11月6日-7日
ROK Republic of Korea Korea 大韓民國 1989年11月6日-7日
MAS Malaysia 馬來西亞 1989年11月6日-7日
MEX Mexico 墨西哥 1993年11月17日-19日
NZ New Zealand紐西蘭1989年11月6日-7日
PNG 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亞紐幾內亞 1993年11月17日-19日
PE Peru 秘魯 1998年11月14日-15日
RP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The Philippines 菲律賓 1989年11月6日-7日
RUS The Russian Federation 俄羅斯聯邦 1998年11月14日-15日
SIN Singapore 新加坡 1989年11月6日-7日
CT Chinese Taipei 中國台灣 1991年11月12日-14日
THA Thailand 泰國 1989年11月6日-7日
US或USA United States 美國 1989年11月6日-7日
VN Viet Nam 越南 1998年11月14日-15日
轉基因食品相關知識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