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費拉西男性頭骨眉脊發達,顱穹窿扁平,額骨後傾,枕骨圓隆,乳突小,硬齶寬,頦弱,下頜切跡深,冠突大。肢骨粗壯,關節大,似聖沙拜爾人。費拉西人骨骼的特徵表明它和最初發現的尼安德特人、聖沙拜爾人的骨骼所代表的尼人同屬一類群,即生活於玉木(Würm)冰期時代的典型尼人。
與人的骨骼一起發現的,有屬於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 的工具以及包括猛獁象 (Mammuths primige-nius)、 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和赤鹿 (Cervus elaphus)在內的動物化石。時代定為晚更新世的玉木冰期。
發現
1909∼1921年間加比唐(R. Capitan)和佩隆尼(D. Peyrony)在法國多爾多涅(Dordogne)省布古(Bugue)以北一處岩
棚墓葬遺址里發現的古人骨架化石,這一發現遲至1934年才正式見諸報導。據估計這批化石的時代距今大約6萬年,與人骨化石一同出土的還有穆斯特(Mouster)文化期的石器。人骨化石共有6具骨架,包括成年男、女各1人,10歲左右的兒童1人,以及3個嬰兒。顱骨的眉嵴突出,前額平而後傾,下齶前伸,牙齒較小;腿骨的形態與現代人相似,腦容量相當大。從自遺址出土的石器,可以確定他們是典型的尼安德塔人,這種人被認為是智人的一個亞種。
一些遺蹟表明,尼安德塔人對於埋葬死者頗費苦心。有一座墓建於坡地上,內有一個兒童的單獨頭骨和下部骨架;頭骨用一塊石灰石蓋住,石板朝下的一面標有記號;全部墓穴都是人工挖掘的半圓形溝槽,覆以大致等量的黑土和礫石。可見尼安德塔人中存在一些比較複雜的信仰體系。
這批人類化石遺存分別保存在巴黎夏約宮人類學博物館(Musee de l'Homme)和多爾多涅省埃塞博物館(Musee des Eyzies)。
意義
1909年在法國的費拉西山洞發掘出的另一顆尼安德特人頭骨,破裂的也很嚴重,以至於有人猜測是被人砸破頭吃了腦
漿。法國萊塞洛附近的費拉西岩棚,出土了兩個成年 和四個兒童的尼人合葬,他們被一起埋葬在一個營地內,類似的合葬亦見於 其它遺址。不啻於此,考古發掘亦出土了表明尼人崇熊的葬熊遺蹟,法國南部的瑞戈爾多,在一個排列著石塊的長方形淺坑中,放置有至少包含有20 個洞熊的頭骨,這顯然是一處葬熊的墓穴,墓穴上蓋著一塊巨大石板,旁邊還埋有一具完整的洞熊骨架。在羅馬尼亞奇爾切奧山的夸塔里洞穴的深處,發現一個尼人頭骨被擱置在由一圈石塊圍成的獨立內室中,頭骨底部朝上,頭骨右側被猛烈敲擊打碎,在石圈附近,另堆放著紅鹿、牛和豬等三堆骨頭。 顯然,這是一處反映獵首,吸食人腦髓習俗的宗教埋葬遺蹟。在莫斯特文化之後的奧瑞納、梭魯特、馬格德林文化時期,喪葬習俗除繼承前期文化的主要內容外,又發展流行起一種紅斂葬,或稱紅土葬,這是一種使用赤鐵礦粉 末或紅土裹屍下葬的習俗,墓葬中的人骨,通常呈現被染紅的狀況。歐洲舊石器時代的喪葬,從墓葬形式上看,基本上屬於洞穴土葬類型。成就
法國費拉西遺址和勒斯厄伊澤埃地區一些遺址內畫在石板上的圖案和符號是已知最早的這類藝術作品。
法蘭費拉西洞窟里的壁畫——野牛的頭部。
文化特點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
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總體來說,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氣候特點及相關研究
這個時期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間冰期的更替。所謂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顯著變冷的時期,表現為極地冰蓋和高山冰川規模擴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遷徙和部分絕滅。間冰期則是間於兩次冰期間的溫暖時期,表現為冰川消融和大規模後退,河湖發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在地層中留下了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和相應的動植物化石。第四紀地質學通過對古冰川堆積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確定了冰期和間冰期的序列和次數,基本搞清了史前時期冰川古氣候演變過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經典的冰期序列劃分是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學者們曾將這裡的更世時期劃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
成為世界各地比較的標準。中國東部的冰川古氣候的研究始於本世紀 20 年代。 1920 年前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後來又在廬山、天目山、黃山和雲南點蒼山等在有所發現,從而確定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礎。之後,許多學者又對第四紀古氣候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確定了龍川、鄱陽、大姑、廬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 70 年代,楊子賡等人通過對河北平原若干鑽孔岩心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國第四紀冰期序列,並可和歐洲冰期劃分方案相對應。哺乳動物的大規模遷徙事件也是第四紀氣候演變的重要證據。徐欽琦通過對大量的動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紀中國東部至少發生過四次哺乳動物南遷的事件。第一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40 萬年前後,標誌是大量喜暖的鹿類如山西軸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華北普遍消失,意味著發生了降溫事件。第二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 90 萬年前後,標誌是大熊貓、獵豹、劍齒象、爪獸等喜暖動物在華北消失,表明這些動物因寒冷氣候的到來而南遷。第三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 28 萬年前後,標誌是居氏巨河狸、變異倉鼠、腫骨鹿等北方動物侵入到長江以南的和縣,說明這次降溫事件比前兩次更劇烈。第四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 1.8 萬年前後,標誌是北方型動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帶,是更新世最嚴酷的降溫事件。上述動物南遷事件可分別與鄱陽、大姑、廬山、大理冰期相對應。
冰川的研究奠定了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礎,但由於在典型的冰川作用區如阿爾卑斯山地區,較新的冰川作用往往破壞了較老的冰川作用遺蹟,因而難以在一個典型剖面或典型地區完整而可靠地得出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旋迴的全部歷史。而中國豐厚的黃土堆積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氣候信息,特別是黃土、古土壤在地層中交替出現是氣候冷暖旋迴的反映,故中國完整的黃土沉積是研究第四紀古氣候的理想之地。近 20 年來,中國學者對黃土高原不同地區的黃土——古土壤堆積系列進行了多次研究。其中,劉東生等在陝西洛川黑木溝黃土剖面的離石黃土中劃分出 14 層古土壤和 13 層黃土,這 27 層黃土——古土壤堆積系列,記錄了 70 萬年以來的黃土高原的 27 次乾冷 ─ 暖濕的交替。
滅亡之謎
1.暴力說
在工作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在費拉西人的頭頂上有一道裂痕。起初,他們認為那是頭骨自然的結構。通過計算機
斷層成像(CT)技術掃描這個頭骨,科學家發現這道“裂痕”其實很有可能是人為傷害造成的。通過與現代人頭部受傷的情況相比較也證實了這個推斷。由於這個傷痕位於費拉西人的頭頂,科學家認為這不太可能是意外造成的傷害,而是被某種工具打擊造成的。科學家推斷,很可能是這個人所在部落的另外一個人用尖銳的武器打了這個可憐的傢伙的頭部。
但是,研究也表明,這個人在受傷之後仍然存活了很長時間,這說明它可能受到了同伴的照料。科學家已經知道,在費拉西人的社會中,弱者和受傷者會受到照顧,而在這之前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尼安德特人已經能夠製造一些工具用於狩獵和日常生活。有了工具,也就有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由於在部落內部爆發衝突不可避免,科學家推測,尼安德特人的社會或許存在著某種約束機制,傷人者不可能永遠“逍遙法外”。
2.環境說
科學美國人里有一期說考古發現尼安德特人的食譜里動物性脂肪占的比例比現代智人大,因此推斷說在環境惡化,捕獵不到充足的動物的時候,他們無法適應便滅絕了,BBC的一個節目裡也說劍齒虎雖然個體競爭力強於現代貓科動物,但由於喜歡獵殺大型動物,因此隨著這些大性動物的消失而絕滅,我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環境變化是主要的原因。
3.取代說
費拉西人是古代歐洲的居民,早期智人,被淘汰的品種,相當於我國的“北京人”。羅克馬農人則是現代歐洲人
的祖先,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都來自非洲。
早期智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居民,那時非洲氣候大變,現在橫亘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逐漸變得濕潤,一條走出非洲的大道出現在這些早期智人面前,於是人類開始第一次全球大遷移。尼安德特人、北京人、爪哇人都時這個支系的產物。
沒多久非洲氣候又變了,大沙漠重新阻斷了人類繼續遷移的道路,留在非洲的人類開始了新的發展,我們的祖先—晚期智人是由留在非洲的這一支系發展出來的。
數萬年前,非洲氣候再次大變,沙漠後退,那條綠色通道再次出現。現在,我們的祖先—晚期智人—開始了第二次遠征。
相關知識解讀
莫斯特文化
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因最初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萊塞濟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中而得名。在非洲和亞洲
也有分布。多數學者相信,莫斯特文化是由勒瓦婁哇文化、克拉克當文化和阿舍利文化融合而成的,其後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奧瑞納文化和梭魯特文化所代替。它的創造者是尼安德特人,時代為晚更新世,屬於維爾姆冰期。法國考古學家F.博爾德根據器物類型的不同,將法國的莫斯特文化歸納為四大群:典型的莫斯特文化,夏朗德型的莫斯特文化,鋸齒型的莫斯特文化和阿舍利型的莫斯特文化。
莫斯特文化的石製品大多數屬石片工具製作系統,勒瓦婁哇文化的影響是明顯的。但莫斯特文化的石核體小成盤
狀,與勒瓦婁哇文化的不同。用石片精心製作的邊刮器和三角形尖狀器是該文化的特徵性器物,後者用於削皮和剝皮。此外,還存在帶缺口的石器、用石灰岩製作的石球和用盤狀石核製作的小型手斧。莫斯特文化時期,已會使用骨質工具,以研壓剝落的方法進行細緻的第二次加工。西歐和東歐在石器製作上存在技術的差異,心形手斧為西歐工具群所獨有。遺址中的大量獸骨證明狩獵的成功。而西亞卡爾邁勒山的一具木矛致傷的遺骸,則提供了當時使用木矛的證據。莫斯特文化還包含有粗製的骨針。埋葬死者的習俗在典型的莫斯特文化遺址、夏朗德型遺址和其他一些地點都有發現。當時的人們在洞穴、岩棚或露天條件下生活,在蘇聯西南部的莫洛多瓦,還發現有一種窩棚。伴存的哺乳動物多半是喜冷的,如馴鹿(Rangifertarandus)、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猛獁(Mammuthusprimige-nius)、原始牛(Bosprimigenius)、洞熊(Ursusspelaeus)和洞鬣狗(Crocutacrocuta)等,表明歐洲當時的氣候是寒冷的。玉木冰期
歐洲阿爾卑斯地區更新世的末次冰期,這一冰期是在里斯維爾姆間冰期之後,為第四紀最後的一個冰期。在阿爾卑斯北部阿默冰蝕地區維爾姆湖附近推定的第四紀最後的一個冰期。維爾姆冰期的冰水砂礫層形成河谷低階地。它可與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北歐的威赫塞爾冰期相對比。發生在距今8萬~1 1萬年間,可劃分為3個亞冰期,其中距今1.8萬年間為末次冰期的極盛期。雪線比現在低1200米,氣溫比現在低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