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根據江西廬山地區第四紀的冰磧物、冰蝕地貌及各種冰溜遺痕,劃分出鄱陽、大姑、廬山三次冰期和兩次間冰期,一起構成了中國第四紀冰期。中國滇西點蒼山海拔3800米左右保留較完好的冰川遺蹟,它是較廬山冰期更新的一次冰期,即大理冰期。後在秦嶺太白山建立的太白冰期與大理冰期相當。中國的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可與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冰期作對比,見表。1949年以來,全國各地作了大量的野外地質、地理考察工作,在更廣泛的區域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存在。各地所劃分的冰期、間冰期,尤其是西部高原和高山地區的第四紀冰期,大致也能和上述分期進行對比。雖然,有些學者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蹟持有不同看法,提出土石流成因假說。儘管意見不同,然而對秦嶺太白山、長白山天池和台灣中央山脈的末次冰期冰川的存在沒有異議,對中國東部地區第四紀氣候的冷暖波動也有相同結論。
二、中國區域第四紀大冰期劃分
中國西部高山地區的冰期劃分已為人們所公認,以研究較好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區北坡為例,第四紀冰期劃分為:a.依據希夏邦馬峰北坡附近的老冰磧平台確立的早更新世的希夏邦馬冰期b.依據珠穆朗瑪峰西側聶聶雄拉高平台的冰水-冰磧沉積確立的中更新世的聶聶雄拉冰期。c.在絨布河谷中基隆寺附近的殘破漂礫群及上游絨布寺的終磧壠分別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基隆寺階段和較晚期的絨布寺階段,這兩個階段構成了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瑪冰期,也有的學者將這兩個階段劃為兩個獨立的冰期。 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問題,目前仍在爭論中。1944年,李四光以廬山為樣板,將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由老到新劃分出鄱陽、大姑、廬山冰期,再加上1937年H.von費師孟提出的末次冰期──大理冰期,建立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系列。對此,一些中外學者一直持有不同意見。80年代初, 施雅風等提出:除太白山、長白山主峰區及台灣中央山脈等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蹟外,長江中下游山地、廣西桂林、湖北神農架、北京西山、東北大興安嶺等都缺乏可靠的古冰川證據;中國東部和西部在第四紀冰期時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東部地區不具備發育成山岳冰川的水、熱和地形條件,只是處於一個氣候較寒冷的時期,李四光所確認的東部古冰川遺蹟實非冰川成因,如把土石流堆積誤認為冰磧物等;東部地區第四紀冰期系列,除大理冰期外,其他冰期均缺乏根據。
相關詞條
-
第四紀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動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是地質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在這次大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分別被稱為冰...
概述 影響 -
第四紀冰期
又稱“第四紀大冰期”。第三紀末氣候轉冷,第四紀初期,寒冷氣候帶向中低緯度地帶遷移,使高緯度地區和山地廣泛發育冰蓋或冰川。這一時期大約始於距今200-30...
基本介紹 我國情況 影響 成因 -
冰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是...
概念簡述 標誌 成因 劃分 歷史記錄 -
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第四紀時期的地質過程、環境演化、生物界演化及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第四紀的時間範圍從上新世末(距今約248萬年)至今。第四紀冰川廣...
概述 發展簡史 劃分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
第四紀大冰期體
又稱“第四紀大冰期”。第三紀末氣候轉冷,第四紀初期,寒冷氣候帶向中低緯度地帶遷移,使高緯度地區和山地廣泛發育冰蓋或冰川。這一時期大約始於距今200—30...
“第四紀大冰期” 相關歷史 -
中國第四紀冰川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
-
大冰期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也叫冰河時代(在新生代的第四世)、冰期、冰川期。現在地球上冰川的面積為149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10%,但在地球的...
概念 相關影片 -
第四紀冰川
第四紀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紀時歐洲阿爾卑期山山嶽冰川至少有5次擴張。在我國,據李四光研究,相應地出現了鄱陽、大姑、廬山與大理4個亞冰期。...
簡介 形成 冰川期 生物進化 地質活動 -
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
第四紀冰川新論是2011年由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科學著作,作者:施雅風。是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新進展,對這些新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總結與集成。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