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木德人](/img/3/f6d/nBnauM3X0gzN2QjM3MzM2IzNyITM1czN1gjMwADMwAzMxAzLzM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化石特點
1961年在巴勒斯坦朱蒂耶洞以北約1公里的阿木德河邊的阿木德洞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男性人化石骨架。1964年
![阿木德人](/img/b/632/nBnauM3XxYTN4kTN5EzN3czNyITM2gzMwYjMwADMwAzMxAzLxc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他們消失得比較突然,並沒有向晚期智人逐漸過濾的中間類型。因此,有人認為這是兩種互相競爭的類型,是被更為進步的克羅馬農人所取代或消滅。
研究
阿木德人屬早期智人。僅Ⅰ號頭骨較為完整,估計是25歲左右的男性個體。Ⅱ號頭骨碎片是成年男性,Ⅲ、Ⅳ號
![阿木德人](/img/b/bf3/nBnauM3X4QzN1UTOxIzN3czNyITM2gzMwYjMwADMwAzMxAzLyc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Ⅰ號頭骨顯示出與歐洲的典型尼安德特人相同特徵,如額部向後傾斜,前囟點和枕外隆凸點都向後移、枕外隆凸較發達。但同時又顯示出與歐洲典型尼人不同的特徵,如:有較高的腦穹、頂骨和額骨更強地彎曲、有較凸起的項平面、顳鱗較高,帶有更進步的分化為兩個的眶上隆起及較突起的頦突。阿木德人的肢骨較細直,並且較長,身高約177.8厘米。
從整體來說,研究者認為阿木德人更接近西歐尼安德特人,西亞尼人進化的順序是塔邦人(Tabun)-沙尼達爾人(Shanider)-阿木德人(Amud)。
阿木德人生活在玉木(Würm)冰期早期。文化屬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之間的文化過渡時期。
體質特徵
![阿木德人](/img/f/aa5/nBnauM3XyYzN2YjMwIzM2IzNyITM1czN1gjMwADMwAzMxAzLyM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體骨顯示他們的體型較矮,但十分結實,高約1.5米。胸部寬圓,下肢粗壯有點彎,所以行走時呈一種外翻的螺鏇腳姿勢。手腳很大,手指腳趾粗短。尼人的肌肉非常發達,外形極為壯實。
Ⅰ號頭骨顯示出與歐洲的典型尼安德特人相同特徵,如額部向後傾斜,前囟點和枕外隆凸點都向後移、枕外隆凸較發達。但同時又顯示出與歐洲典型尼人不同的特徵,如:有較高的腦穹、頂骨和額骨更強地彎曲、有較凸起的項平面、顳鱗較高,帶有更進步的分化為兩個的眶上隆起及較突起的頦突。阿木德人的肢骨較細直,並且較長,身高約177.8厘米。
生活方式
阿木德人是穴居者,但也偶爾在露天地建造營地。洞穴的入口有時用石塊砌小,岩穴也常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改
![阿木德人](/img/8/56d/nBnauM3X3AzNyAzM1IzN3czNyITM2gzMwYjMwADMwAzMxAzLyc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阿木德人單獨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用作犧牲的動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發現,這表明他們已經開始奉行某種原始的宗教。
大多數居住于山洞,他們能夠捕獲大、小動物和攜帶獵獲物。有人認為已經會用獸皮禦寒和構築隱蔽所。製造的工具被考古學家稱為莫斯特工具,即大多從燧石石核上打下石片後修整成尖狀器、刮削器和石刀。他們已懂得埋葬死者和放置陪葬品。
發現意義
![阿木德人](/img/4/b61/ml2ZuM3XzUjM1UTNxQzM2IzNyITM1czN1gjMwADMwAzMxAzL0M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91年以色列和美國聯合考察隊開始新的挖掘工作,成員來自希伯來大學、台拉維夫大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的人類起源研究所。隨後一年,工作人員挖出一個8∼10個月大的尼安德塔嬰兒的部分骨架,骨盆上放著馬鹿的上齶骨,顯然是喪葬儀式之一。有關尼安德塔住屋和穆斯特文化期(Mousterian)工具製造的進一步證據也被發掘,包括刻刀、尖物,以及鹿、牛、馬、豬、狐的遺骨。另外在埃米雷(Emireh)、紹瓦赫(Shovakh)、祖提耶(Zuttiyeh)洞窟附近也出土了其他人類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