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聯盟

貨幣聯盟

貨幣聯盟是指一國使用與其鄰國相同的貨幣,包括統一貨幣(如歐元)和美元化兩種形式。美元化使一國放棄了鑄幣稅收入。喪失了貨幣政策的主權,是固定匯率制度中的一種極端形式。加入貨幣區付出的代價並不像原來想像的那么高昂,高通貨膨脹率的國家與經濟相似的低通貨膨脹率的國家組成貨幣聯盟後,可在實行穩定通貨政策的同時仍保持較低的失業率,因而不會損失太多,從長期來看還能獲得較大的發展。

簡介

貨幣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均採用一個共同貨幣,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各自保有獨立的貨幣並采固定匯率。

理論基礎

貨幣聯盟貨幣聯盟
(一)馬克思在其貨幣理論中關於貨幣產生過程和貨幣本質問題的論證

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是從商品價值理論發展而來的。貨幣是在商品內在矛盾向外在矛盾轉化中自發地產生的。隨商品關係內在矛盾的發展,商品的價值形式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三次本質上的變化,最終取得了貨幣形式。貨幣本質上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紙幣是一種不具有價值實體的貨幣符號。它之所以能代替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僅僅因為單純交換手段的物質貨幣本身是象徵性的。當商品流通越出國界而產生世界貿易時,貨幣就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只有在世界市場上。“貨幣的存在方式與貨幣的概念相適合了”。貨幣正是由於是普遍的商品,才成為普遍的貨幣,才能在所有的地方一律通用,所以世界貨幣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馬克思指出: “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商品所有者也就發展為世界主義者。人們彼此間的世界主義的關係最初不過是他們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係,商品就其本身來說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語言的限制的。它們的共同語言是價格,它們的共性是貨幣……整個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個崇高的觀念,就是一個市場的觀念,世界市場的觀念。” 由此可見,商品的價值形式取得貨幣形式以後仍會向世界範圍單一貨幣方向演進。而貨幣聯盟是貨幣在多個國家間的單一化,它正是這種演進道路上的一個階段。

(二)最優貨幣區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由蒙代爾最早提出了“最優貨幣區”的概念和加入其中經濟條件——區內國家之間生產要素高度的流動。其他許多經濟學家就最優貨幣區所需的經濟條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例如:經濟的高度開放性(羅伯特·麥金農Robert MacKinnon,1963)、低程度的產品多樣性(彼得·凱南,1969)、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G·哈伯勒和G·M·弗萊明,1970)、經濟政策的一體化(愛德華·托樂,1970)。

總之,具備以下條件的國家(地區)有可能組成貨幣聯盟;國家(地區)之間商品、勞動力、資本流動比較自由;經濟發展水平和通貨膨脹較為接近;經濟政策較為協調。加入最優貨幣區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因為權數難以確定,所以加入最優貨幣區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定性分析為主。其成本主要在於獨立貨幣政策的喪失、財政政策上受到限制和區內不平衡加劇等,這些成本可以依靠“結構調整基金”、“地區發展基金”和各國的財政協調等措施加以控制。其收益主要在於消除成員國之間貨幣兌換和管理的成本、節約外匯儲備、促進經濟一體化和加強政治力量等。R·克魯德曼(1994)用其成本收益曲線分析了包括貨幣一體化的經濟一體化的成本收益問題。他認為收益與經濟一體化(包括貨幣一體化)程度成正比,而成本與之成反比。以經濟一體化為橫軸,收益的正比曲線與成本的反比曲線的交點為均衡點,是所應選擇的經濟一體化(貨幣一體化)的程度。

1990年以來,最優貨幣區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由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同時上升,使人們意識到兩者間並不存在長期的替代關係,即菲利普斯曲線在長期內趨於垂直。因此,新的理論觀點認為:加入貨幣區付出的代價並不像原來想像的那么高昂,高通貨膨脹率的國家與經濟相似的低通貨膨脹率的國家組成貨幣聯盟後,可在實行穩定通貨政策的同時仍保持較低的失業率,因而不會損失太多,從長期來看還能獲得較大的發展。

危機作用

貨幣聯盟貨幣聯盟
貨幣聯盟在防範貨幣危機中的作用——以歐洲貨幣體系(EMS)為例

正是20世紀90年代的貨幣危機激發了人們對於建立防範貨幣危機爆發和傳染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從而使得貨幣聯盟有機會作為一種有利於防範貨幣危機的制度進入人們的視野。貨幣聯盟在防範貨幣危機中的作用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前者明顯大於後者。

首先,積極作用有:

1)貨幣聯盟一般建立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基礎之上, 並能促進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有利於區內各國經濟上的趨同和區內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經濟基礎的穩固是防範貨幣危機的根本。

1957年3月歐洲六國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在“羅馬條約”中並沒有要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內容,但是共同體成立後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推動勞動力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貨幣一體化成為了必然選擇。1991年12月通過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詳細規定了如何實現歐洲經濟貨幣聯盟,並規定了加入經濟貨幣聯盟的5項經濟趨同標準,進一步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趨同。

2)貨幣聯盟一般會建立貨幣共同基金來平抑各國國際收支。它是防範貨幣危機的有力武器。

1979年3月這後EMS協定正式實施。兩年後,建成總計約500億歐洲貨幣單位(ECU)的歐洲貨幣合作基金(EMCF)。這筆基金在穩定市場匯率,平衡各國國際收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3)貨幣聯盟的匯率聯合干預機制有利於反貨幣危機調節。EMS規定當市場匯率超過差異界限時,有關雙方的貨幣當局都應進行干預,弱幣國若感到力量不足,可以向EMCF借入強幣。如果形勢嚴重,市場干預效果不明顯,那么就得考慮收縮國內貨幣供應、提高利率等措施,強幣國也要適當考慮低利率、放鬆銀根等措施。這種聯盟內的聯合干預比IMF下的調節措施可更有效。

4)存在一種抑制貨幣危機的正傳導效應:Buiter(1997)等建立了N+1貨幣體系內的貨幣危機傳導機制模型,即在這個貨幣體系內,N個國家的匯率都一起釘住剩下的一個中心國家的貨幣或某一共同貨幣單位,當中心國家受到負面衝擊而提高利率時,會使其他N個國家難以承受。他們中承受能力最弱的國家就會退出這個貨幣體系。這會使中心國家重新考慮自己的貨幣政策,為了維持該體系的存在轉而採取擴張性的姿態,緩解仍留在體系內的其他國家的壓力,而不至於出現貨幣危機。1982—1993年義大利里拉和英國英鎊相繼退出了EMS,保全了其他的成員國。

5)如果世界範圍記憶體在幾個貨幣聯盟,把大多數國家包括進來,那么世界上的貨幣只有幾種,它們的利率、匯率變化信息很透明,利差和匯差基本上不大,投機性的套利和套匯很難進行。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機構投資者都一定程度上遵循馬柯維茨的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理論,且有調查發現美國相當多的基金都採取了按照地理區域的投資分散方式進行管理。在存在幾個貨幣聯盟的條件下,世界上異質區域個數減少,那么機構投資者採取的區域性管理方式的多樣性減少,遊資對不同地區的衝擊性也減少。

其次,消極作用有:

1)貨幣聯盟的成員國喪失了獨立的貨幣政策,防範因國內經濟危機而引起的貨幣危機主要依靠財政政策,但是為了達到經濟的趨同,政府的總債務有嚴格的限制,財政政策也被束縛住了手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超國家層次的財政協調或者某種財政聯邦主義的轉移支付制度。

2)在存在某種貨幣安排的國家間有一種同信息有關的貨幣傳導負效應。構想這樣一種情況:某些市場上的參與者已經預期到了會發生貨幣危機,只是對其發生的時間並不確定。如果他們過早地採取行動的話就會有較高的成本。他們可能不知道別人是否也同樣這樣想,於是他們在市場上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終發生貨幣危機的預期在區內傳播,一旦出現了某種貨幣危機的信號,市場就會崩潰。

一體化進程

貨幣聯盟貨幣聯盟
歐元引入促進了歐洲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並成為結構性改變的催化劑。但也應該看到,過去幾年,歐元只是對歐元國金融市場發展影響的一種因素,同時還有其他因素,如融資活動不斷推進造成的自由化、取消管制和全球化,信息、通信技術跳躍性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歐元提高了市場透明度和競爭。對投資者來說,金融市場1999年起過渡到歐元簡化了歐元國金融產品價格和收益比較,擴大了貨幣風險投資的範圍。對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來說,通過歐元使限制用本幣的投資擴大到聯盟範圍。歐元區取消匯率風險和貨幣相關的投資障礙,導致歐元區跨國資產組合加強。德國投資者1999和2000年對其他歐元國的證券投資猛增了1500億歐元。

金融市場各組成部分(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差異很大。貨幣市場從聯盟第一個交易日(1999年1月4日)完全一體化,統一利率貨幣市場(銀行間拆借市場)也相繼建立。這對於順利實施貼近市場的貨幣政策很有必要。TARGET支付系統克服最初技術困難後運轉正常,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歐元區金融市場發展的積極因素是,1999年初貨幣市場很快為貸款、期貨和掉期等金融業務引入EURIBOR、EONIA參考利率,代替了舊的如DM-FIBOR利率。

貸款市場也取得了顯著的一體化進展,並得以拓寬和深化,出現了眾多的融資和投資工具,例如企業債券激增,抵押市場發展顯著,因為後者在有些國家(法、西)是才建立的。歐洲結構融資市場強勁增長,如通過ABS(資產證券化)擴大了投資總規模。市場深化首先表現在聯盟國家國債的流動性顯著增長。各國政府發債集中在非市場通行期限,發債金額猛增。聯盟造成其他歐元國政府債券與德國聯邦債券收益率的趨同。聯盟啟動後前者與後者利差很低(小於50基點),德國聯邦債券基於其流動性和收益性,在聯盟成立後其收益率成為其他國債底線。這種狀況當然沒有保證,必須通過穩定的財政政策贏得。

在股票市場和交易所結構方面,一體化進展緩慢。積極的是,通過新的股票指數可以了解股票表現,使股票投資在歐洲範圍的轉換明顯增加。聯盟導致股票投資焦點由面向國家轉為面向行業。股市上漲和企業上市行為顯著擴大了歐洲包括德國股票文化的影響。股票市場在聯盟啟動的四年後尚待進一步完善。聯盟內部稅收會計制度和法律框架的差異為一體化帶來顯著障礙。這與統一規則的美國相比尤其明顯。無論如何歐盟在更高透明度道路上取得了進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市企業從2005年起有義務按國際會計準則(LAS)年終決算。期望統一貨幣增加對歐洲證券交易所結構和清算結構的整合,目前只處在萌芽狀態。為比、法、荷、葡上市股票創立共同交易平台的EURONEXT,在法蘭克福與倫敦項目失敗後成為最重要的整合措施。清算方面,在荷、比、法、英中央證券保管機構在歐元清算基礎上的聯合以及與德國證交所集團清算一體化後,已經邁出結構改善的第一步。

結構變革

貨幣聯盟貨幣聯盟
歐元的引入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並帶來一系列結構性變化。銀行的一些業務領域消失(如歐元國的貨幣兌換),而其他業務領域(如債券發行)的結構和框架條件發生了變化。銀行對歐元的準備雖然費用巨大,但也有一系列實際益處:如歐元的引入對許多銀行來說是一項“健身活動”,帶來銀行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的現代化,從而使業務流程更加嚴謹。最重要的益處是,聯盟促進了各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增加了銀行的業務可能性。增大的競爭壓力加快了銀行業的整合。歐元區信貸機構數量自聯盟啟動後減少17%(即減少1400多家銀行),這種情況首先基於各國中小銀行的兼併,如德國的儲蓄銀行和合作銀行領域。相應市場清理就金額而言是有限的。歐元引入前幾年銀行跨境收購和兼併事件相對較少——多數是中等銀行參與。這可能與聯盟各國的不同文化相關,也與聯盟夥伴國分行業務量上升還沒有足夠吸引力有關。歐洲銀行市場的徹底整合(必須包括增加跨境整合)尚未到來。

歐元引入四年後歐元國融資結構雖然像美國那樣向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體系轉變,但仍然繼續強烈依賴銀行。2000年底歐元區貸款餘額(根據歐洲央行數據)占GDP的105%,而在美國此項指標僅為40%。一個重要原因是,歐元區中小企業比美國占有大得多的經濟比重。但由於其多數缺少資本市場融資能力,所以還總是依賴銀行貸款。歐元引入使統一的歐元區跨境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在大額支付方面,1999年來以央行系統TARGET、EBAI為歐洲銀行提供了高效的支付系統;相反,在跨境大額支付方面還缺少高效率的清算體系。聯盟啟動後此領域費用仍比國內支付高得多,因此受到廣泛批評。歐盟委員會2001年12月通過的規章使國內和國外支付分兩階段實現統一標準。持續改善跨境大額支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支付結構在系統、標準和法規方面的多樣性。此外,鑒於相對少的跨境支付量——只占國內支付量的約0.5%——大量增長很困難。歐洲金融界構想通過創建一個統一的歐洲支付區域(SEPA)來解決這一問題。

經濟管理辭彙(三)

經濟與管理,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領域,如果我們能清楚的了解所需要的辭彙含義,將會使大家獲益匪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