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匯價低估還會形成對民族工業的過度保護,使本國產品失去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國際競爭刺激。如果本國某些產品(如技術設備、原材料等)的進口具有剛性,那就更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推動價格上升,這不僅將導致本國企業及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還會誘發本國的通貨膨脹。為了保證必要的進口,在採取匯價低估政策的同時,可以有選擇地對某些產品實施進口補貼,以保證本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必需的重要產品的進口。
在開放的經濟格局中,匯率水平對一國產業結構有巨大的影響,顯然,在匯率低估狀態下,長期採取盯住匯率制度,必然導致對貿易出口的刺激,使中國大量的優質資源向外向型經濟部門聚集,而需要進行資源整合與改造的第一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行業,則處於相對的資源缺乏狀態,使部門間、城鄉間和地區間的差距拉大。
導致後果

由於國內的儲蓄率較高、在勞動力供給上又具有天然優勢,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中國作為其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得出口保持了年均增長15%的高速度,對外貿易成為推動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然而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人均資源非常稀缺的國家,過度鼓勵低水平的外貿出口,則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輸出。中國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中,大部分都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只有極少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眾所周知,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集中最多優質資源的地區(包括人力資源、資金資源和政策資源),而優質資源大量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不說是一種對於資源的浪費,這是造成中國目前有的地區人才和資金過剩,而另外一些地區則出現人才和資金極度缺乏狀況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中國開放程度較高的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可貿易品生產部門和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長期看,優質資源被占用,不利於高新技術行業吸收資源以獲得長足發展,使中國本來就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更加固化。
有專家指出,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借鑑90年代日本在亞洲推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雁行模式”,即將夕陽行業轉移到亞洲其他處於產業鏈條低端的國家,使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另外一個國家繼續延續,從而使亞洲出現大雁排列的模式。而幅員遼闊,產業結構多樣化的中國,可以在自己國內形成這樣的發展模式,即東部地區作為領頭雁,需要將已經成熟的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進行生產,而集中東部資源進行高端產業的開發。進行這樣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同時調整中國的匯率政策和經濟政策,使優質經濟資源集中到高新技術產業上來,同時將出口製造行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不利因素

據統計,僅2003年的一年內,中國出口企業的71%、出口產品的39%遭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約l70億美元,其中食品和土畜產品出口有90%的企業受損,造成損失約90億美元,輕工、機電類產品在“入世”後受技術壁壘限制加大,損失分別約4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在對我進行技術壁壘限制的國家中,歐、日、美三大經濟體總共占到95%,分別是41%、30%和24%。近20年來,中國商品受到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近400起傾銷指控,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已給中國造成的損失累計約近100億美元。然而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人們為了獲得出口對GDP的支持,仍然不得不堅持以低估的匯率政策以及出口補貼等優惠政策來鼓勵貿易出口,這對中國的整體利益而言得不償失。
匯率政策的適當調整,不僅能夠為競爭日益激烈的出口企業尋找更大的市場,還能使經濟發展的動力轉向國內市場自身的需求,將對於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內部需求的擴張。中國從1997年“軟著陸”之後就進入了長達六年的經濟緊縮時期,內需增長不足已成為中國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大經濟難題。中國外向型經濟部門所生產製造的產品多數集中在輕工、機電、電器、紡織、服裝、玩具等行業,這些行業目前在中國東部地區的需求基本已經達到飽和,國外市場也同樣趨於飽和,進一步的生產不利於增加行業利潤,拉動需求;與之相反,中西部地區則對這些行業的商品存在有效需求,如果能順利地實現產業的跨地區轉移,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收入,另一方面也開發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匯率低估影響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對一個實行外向型經濟政策的國家來說,匯率制度安排的變動或多或少會改變社會利益分配格局。近些年來,在強勁的外貿出口態勢下,中國一直處於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狀態。這種情況使人們面臨更大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了穩定幣值,要投放大量貨幣到外匯市場,使得央行不得不緊縮銀根,壓縮商業銀行的貸款進行沖銷操作。其結果是將由外向型經濟部門帶來的損失轉嫁給了內向型經濟部門。很顯然,這種單一盯住美元制度的“分配效應”所產生的利益格局造成經濟資源的再分配,使外經貿企業、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表現相對內向型企業和地區處於優勢地位。
產業結構升級

值得說明的是,如果國家能夠使需要得到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外向型發展的道路,將會帶來資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傾向性政策將會作用於這些行業,從而帶動它們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型發展是以優質產品和服務取勝於市場,並不需要匯率過度偏離均衡水平來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價格優勢。
匯率的標價方法
(1)直接標價法(directquotation)(參考“應付標價法”)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付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19.05即1美元兌119.05日元。
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與商品的買賣常識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標價法就是把美元外匯作為買賣的商品,以美元為1單位,且單位是不變的,而作為貨幣一方的人民幣,是變化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也是這樣,500元買進一件衣服,550元把它賣出去,賺了50元,商品沒變,而貨幣卻增加了。
(2)間接標價法(indirectquotation)(參考“應收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成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匯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如歐元兌美元匯率為0.9705即1歐元兌0.9705美元。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上升,即外匯的價值和匯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間接標價法與直接標價法相反。
(3)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4)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制定並執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經濟管理辭彙(三)
經濟與管理,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領域,如果我們能清楚的了解所需要的辭彙含義,將會使大家獲益匪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