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79年3月,在德國總理和法國總統的倡議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將各國貨幣的匯率與對方固定,共同對美元浮動。在歐洲貨幣體系成立後的10年內,它的內部固定匯率不斷在調整,使它的匯率體製得以生存。1989年6月,西班牙宣布加入歐洲貨幣體系,1990年10月,英國也宣布加入,使歐洲貨幣體系的成員國擴大到10個。
歐洲貨幣體系內部的匯率制並非完全固定的,成員國之間貨幣匯率有一個可波動的範圍。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歐洲貨幣單位(ECU)定出一個中心匯率,這個匯率在市場上的上下波動幅度為正負2.5%,對英鎊來說是6%。由於馬克是歐洲貨幣體系中最強的貨幣,馬克又是國際外匯市場上最主要的交易貨幣之一,人們便常常把歐洲貨幣體系成員國貨幣與馬克匯率的波動,作為中央銀行干預的標誌。以下是1992年12月17日,各成員國貨幣與馬克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超過上下兩個界限,有關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必須干預。由於英鎊和里拉已在9月16日退出,它們與馬克的匯率波幅要在它們重新回到歐洲貨幣體系時再定。
歐洲貨幣體系成員國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方法是,每個成員國把黃金和美元儲備的20%交給歐洲貨幣合作基金,同時換回相應數量的歐洲貨幣單位。如果某個成員國的中央銀行需要對本國貨幣與馬克的匯率進行干預,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歐洲貨幣單位,或其他形式的國際儲備金向另一個成員國中央銀行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根據規定,成員國之間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波動超出規定範圍的話,這兩國的中央銀行都有義務進行干預,干預所需的費用也應共同負擔。但實際情形並不一定如此。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當某成員國貨幣與馬克的匯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時,該國中央銀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覺,或直接進行干預。而德國就沒有義務進行干預。因此,中央銀行要轉移干預的負擔也是可以的,轉移的方式也有多種。
形成

1957年3月,《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1958年,《歐洲貨幣協定》以代替歐洲支付同盟。
1969年12月在海牙舉行的歐共體首腦會議決定籌建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
1970年10月,《魏爾納報告》公布,它為實現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規定了一個十年的過渡時期,分為三個階段實現聯盟的目標。
1971年3月達成協定,決定正式實施貨幣聯盟計畫。
1972年初,歐共體部長理事會才著手推行貨幣聯盟措施。
1978年4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歐共體首腦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動議。
同年12月5日歐共體各國首腦在布魯塞爾達成協定,決定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後因原聯邦德國和法國在農產品貿易補償制度上發生爭執,延遲到同年3月13日才正式成立。
主要內容

(一)歐洲貨幣單位
(二)建立穩定匯率的機制(
1.平價網體系
2.貨幣籃體系
3.干預辦法
(三)建立歐洲貨幣基金
成就
1. 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2. 由於歐洲貨幣體系的平價網體系穩定了匯率,對歐共體國家經濟和貿易發展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歐洲貨幣單位的使用在各個範圍內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元和德國馬克的最主要的儲備資產。
問題
1. 歐洲貨幣體系各主要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2. 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存在局限性
3.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著矛盾
4. 歐洲貨幣基金未能建立
危機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著一定的矛盾。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幣的權數進行調整。雖規定每隔五年權數變動一次,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幣體系爆發危機。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儘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交,但由於馬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帳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巨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巨觀經濟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義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借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產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德國利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自動掛鈎,德國提高利率後,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到九月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匯率持續下跌。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拋售德國馬克購買芬蘭馬克,但芬蘭馬克仍不瀉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布芬蘭馬克德國馬克脫鉤,自由浮動。
貨幣術語
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