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讀素問鈔》
類別:醫經養生
年代:元
作者
滑壽(約1304~1386),字伯仁,晚號櫻寧生,元代大醫學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縣),後遷儀真(今江蘇儀征縣),又遷餘姚《今浙江餘姚縣》。滑壽自幼聰明好學,善詩文,通經史諸家。先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名醫王居中學醫。研讀《素問》 、 《難經》 ,頗有心得,遂著成《讀素問抄》和《難經本義》二書。繼之精心研究張仲景、劉守真、李東垣諸家之說,融會貫通,深有造詣。後來又隨東平(今山東東平縣)高洞陽學習針法,遂對經絡悉心研究,取《內經》等書中有關經絡的理論,於針灸,對經絡理論很有研究,著《十四經發揮》3卷,提出奇經八脈的任督二脈與其他奇經不同,應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而成十四經,並在《素問》、《靈樞》的基礎上,通考腧穴657個,考正其陰陽之往來,推其骨孔之所駐會,詳加訓釋。滑氏在針灸之道湮而不彰,經絡之學已被忽視之世,力挽狂瀾,使針灸又得盛於元代,並為後世針灸醫家的規範,這都是滑氏的功勞。不僅如此,《十四經發揮》流傳到了日本之後,日本的針灸醫學也開始盛興起來。自元代以後,直至現今, 《十四經發揮》一直傳誦不絕。後世尚有《明堂圖》四幅,題為滑壽撰。
據《儀真縣誌》記載,他少年時期曾拜學省韓說為師,學習諸子百家之書,曰記千餘言,操筆為文,詞雅別致,尤其擅長樂府詩歌。元朝時曾為鄉舉,對做官從政無興趣,而攻讀醫籍,一生行醫濟世。滑壽何以定居於餘姚馬渚,一種說法是他祖父元初在江南一帶做官,從江蘇儀真遷徙至餘姚而定居。還有說是隨難潮行醫南下,經姚邑青山何家闥村見一棺欞抬過,有鮮血滴落,就上前稱棺內之人還活著,要求履行醫道。開棺是對逝者大不敬,而見滑壽言辭懇切,故開棺一試。果然,經一番救治,棺內人起死回生。那一家人感激涕零,路人稱他為神醫,將賢德、貌美少女汪如春嫁給他以作挽留。在馬渚,聽一位老先生講述。滑壽無意仕途後,多次拜訪旅居儀真的名醫王居中,請教歧黃之術,拜王氏為師,頗得真傳(另有說法,稱滑壽患病而幸獲王氏醫治,從而研習醫道)。滑壽在學習中感到醫書《素問》、《難經》論述雖詳盡、深奧,但結構層次不夠分明,文字亦有個別缺漏,於是詢問王氏能否分類注釋,便於閱讀理解,獲支持。滑氏就根據自己的讀書體會著述了《難經本義》、《讀素問鈔》等書。滑壽後專研針灸,對經絡理論很有研究,曾用針灸治療難產等多種病症,著有三卷《十四經發揮》。此書為滑壽代表作,翰林學士宋濂、姑蘇西宮進士盛斯顯等作序。滑壽不僅醫術卓絕,而且還有文人風骨。他與當時文人名士朱右、戴良、丁鶴年、宋濂、宋禧等交往甚密。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的秘書劉仁本駐兵餘姚,對滑壽很敬重,在他的《羽庭詩集》中有:正月望前一夕,與滑伯仁煉藥,詩云:“委羽山中鶴墮翎,老仙為我制頹齡;人無金石千年壽,藥有丹砂九轉靈;候熟鼎墟分水火,所吞朋友走風霜;輕身已得刀圭秘,莫問昌陽與茯苓。”《明史》稱滑壽:“年七十餘,容色如童孺,行步矯捷,飲酒無算。”戴良題滑壽像贊曰:“貌不加豐,體不加長,英英奕奕,其學也昌。”在馬渚的走訪得知,滑壽原姓劉,因從醫而改名易姓,在淮南叫滑壽,在吳中(今江蘇)叫伯仁氏,在鄞城(今寧波鄞州區)叫櫻寧生。櫻寧,是道家追求的修養境界,謂心神寧靜,不為外界所擾。據《紹興府志》記載,葉逢春云:“壽蓋劉文成基之兄;易姓名為醫。文成既胄,當勸之仕,不應而去。”這是說滑壽可能是劉基(劉伯溫)的哥哥,劉基是明朝開國功臣,曾到餘姚看望滑壽,勸其棄醫從官,滑壽重視氣節,以元朝遺老自居,劉基勸說無效,只好回京。洪武八年四月,劉基病逝,滑壽賦《望卷悲》十章,採辦祭祀所需的蒿草赴京奔喪。傳說滑壽為劉基之同母異父的兄弟,大概是有實據的。《孟子•離婁》記載:“舜生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史家認為“諸馮”即為馬渚。馬渚一地,以容納滑壽而有榮;名醫滑壽,以棲居馬渚而有幸。最後,在晴朗的天空下,以滑壽友人的兩首古詩作為馬渚之行及本文的結尾,向600年前的一代名醫致以深深的懷念。一首是詩人宋僖的《重過倪氏深秀樓懷滑伯仁》:“滑公江海客,頻到賀家溪。採藥行雲際,吟詩過水西。”另一首是戴良的《九靈山房集•懷書櫻寧詩》 :“海曰蒼涼兩髮絲,異鄉漂泊已多時。欲為散水留官道,故托長桑說上池。蜀客著書人豈識,韓公賣藥世偏知。道途同是傷心者,只合相關賦黍離。”
據考,滑氏著述甚豐,計有:《讀素問鈔》三卷,《難經本義》二卷,《十四經發揮》三卷, 《本草韻合》 、《傷寒例鈔》三卷,《診家樞要》一卷,《滑氏脈訣》、《脈理存真》、《櫻寧生要方》、《醫學引彀》、《櫻寧生補瀉心要》各一卷, 《醫學蠢事書》五卷,《滑氏方脈》、《滑氏醫韻》、《麻診全書》四卷,《痔瘺篇》、《滑伯仁正人明堂圖》等十七種之多。
主要內容
醫經著作。三卷。(明)汪機續注。續注本刊於1519年。本書選錄《素問》中的重要內容: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和匯萃12類,予以簡要注釋。續注部分又作了若干補充,又名《讀素問鈔》 。現有多種明刻本及《汪氏醫學叢書》本。
《讀素問鈔》共3卷,選錄了《素問》中的重要內容,分為髒象、經度、脈候、病能等12類,且作了簡要注釋。滑壽還根據研習醫籍的心得和診病的經驗,撰寫了《診家樞要》1卷,為脈學著作。他不僅精通內科疾病的診治,而且也精通針術,對經絡理論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經發揮》3卷,發展了經絡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此書曾流傳日本、朝鮮等國家,受到普遍重視,日本稱其為“習醫之根本”,是滑壽一生中之代表作。滑壽還是治麻疹病的專家,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著有《麻疹全書》4卷。書中論證108條,設方360餘首,尤其是對內疹的發現,即麻疹前期出現口腔黏膜疹,並證實此非鵝口瘡。這一發現早於歐洲500多年,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滑壽畢生從事醫學研究,尤其在針灸學理論方面,提出任督二脈與十二經並稱十四經學說,這一理論沿用至今,豐富了祖國醫學的寶庫。他不僅精通醫理,而且也是臨床實踐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世對其評論有褒無貶,這在古今著名醫學家中是不多的,他對祖國醫學的貢獻將永遠為後人所銘記。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