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行政區劃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下轄: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齊郡】:治臨淄(今山東淄博)下轄:臨淄,昌國,廣縣,西安,利縣,巨定,台鄉。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下轄: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

簡介

西漢行政區劃,由於社會文化和民俗等背景和政治形勢;不同於秦帝國的郡縣二級的建制。而且漢武帝劉徹首創的以州刺史部為監察區的做法,發展到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第一次出現了古代中國史上的州郡縣三級建制,給後世造成深遠影響。

沿革

西漢開國皇帝漢太祖鑒於秦帝國朝廷孤立無援、二世而亡的做法,分封了一批諸侯王,但同時又沿襲了郡縣制,使西漢前期的行政區劃出現了一種封建制郡縣制並立的局面,稱“郡國並行制”。雖然之後漢太祖通過各種途徑除去了韓信英布等大部分的異姓王,但仍設立了九個劉姓諸侯王以為朝廷之援。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諸侯國實力強大,有獨立的軍事政治體制與職權,而且多數跨數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天下六十餘郡,有四十餘郡在各諸侯王手中,而漢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朝廷多次設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最終發生了歷時不到三個月的“七國之亂”。漢廷迅速平定諸王叛亂後,通過推恩令等手段乘勢削減諸侯王國轄區,侯國從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諸王的軍政權力也被剝奪,僅保留其在封地內的財政收入,而侯國內高級官員改由中央指派,實際與各郡縣的郡守縣令無異。
國內基本安定的情況下,漢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國土疆域,在東北部、北部、西北部、西南部都控制了中國之前從未納入其統治的區域。面對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遼闊疆域,武帝除了增設郡縣外,還建立了刺史制度,十三個刺史各負責本部即一個地區的若干郡國,進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雖然此時的州並非正式的行政區劃,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將朝廷直接管理的對象從一百多個郡國單位,縮減到十幾個州的單位,對今後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還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執掌西域軍政大權。

疆域

漢朝是古代中國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與稍晚興起於歐洲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併立。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西漢初,因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致使國力虛弱,只得退讓防守。河南地區在秦末民變爆發時為匈奴占領。期間南越(南粵國),閩越閩越國),中地區亦先後獨立。國土大幅減縮。
文景之治後,漢武帝時期,武功鼎盛,國土大幅擴展。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元狩二年(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定的金城郡,合為五郡,開始對西域的控制。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迫於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元封元年(前110年),漢軍又平定閩越國,其地劃入會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平南越國,又占有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方向,漢軍征服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高黎貢山。元封二年-元封三年(前109年―前108年),漢軍在東北地區平定衛氏朝鮮,設定遼東四郡。邊疆形勢蔚為改觀。
漢朝陸續收復西漢初年領有的領土,並且開疆拓土,總共在今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甘肅寧夏建立郡縣。到了西漢後期,漢的版圖除了西藏、內、外蒙外和東北,現今中國版圖基本上都納入了漢朝的版圖。
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頭巴彥淖爾一帶),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廣平省),東至臨屯郡(今朝鮮江原道一帶),西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面積廣達600萬平方公里。在統治期間,從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10年烏珠留若�單于匈奴一度成為漢朝內藩。至公元前1年,全國人口達7000萬之多,占當時世界人口百分之28,此時印度次大陸人口為4600萬,歐洲人口為3500萬,北非人口為1400萬。

官制

郡、國是西漢的一級行政區,郡的最高長官稱郡守,後改稱太守。國的最高長官稱“”。
縣是第二級行政區劃,除一般的縣外還有侯國、太后公主等的湯沐邑和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的“道”。萬戶以上的大縣的長官稱縣令,萬戶以下小縣的長官稱縣長。

史料所載

漢書・地理志》所載郡、國、縣、侯國版籍大體上為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公元8年前後)的情況。由於《漢書》成書時間距西漢不足百年,且東漢大體繼承了西漢的行政區劃,這一史料基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完整可靠的行政區劃記述,對於後世和後代的史書作者,有深刻的影響。
下列103個郡、國,除京畿地區之7郡以外,分屬13個刺史部(均為監察區)。

司隸部

京兆尹】治長安(今陝西西安)
下轄:奉明(今陝西),霸陵,南陵,杜陵,藍田,新豐,下�,鄭縣,華陰(駐京輔都尉),湖縣
左馮翊
下轄:陽陵,長陵,高陵(駐左轄都尉),萬年,櫟陽,池陽,谷口,雲陵,雲陽,�栩,頻陽,蓮勺,重泉,瀋陽,褒德,臨晉,征縣,�陽,夏陽,粟縣,衙縣,�縣,翟道
右扶風
下轄:安陵,渭城,平陵,茂陵,槐里,�縣,��,武功,�縣(駐右輔都尉),美陽,好�,虢縣,郁夷,陳倉,雍縣,杜陽,漆縣,陳麋,�縣。
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下轄:安邑,大陽,垣縣,猗氏,蒲反,解縣,汾陰,皮氏,左邑,聞喜,絳縣,臨汾,長修,騏國,平陽,襄陵,楊縣,彘縣,北屈,蒲子,狐灄,端氏,獲澤,河北。
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
下轄:弘農,陝縣,黽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析縣,丹水,商縣,上雒。
河南郡】治雒陽(今河南洛陽
下轄:雒陽,平縣,河南,谷城,平陰,新成,梁縣,偃師,鞏縣,緱氏,成皋,滎陽,故市,京縣,密縣,新鄭,苑陵,開封,中牟,陽武,卷縣,原武。
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陡)
下轄: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野王,波縣,河陽,軹縣,沁水,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隆慮。

徐州刺史部

【楚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下轄:彭城,留縣,武原,傅陽,呂縣,梧縣,甾丘。【臨淮郡】治徐縣(今江蘇泗洪)下轄:徐縣,高平,僮縣,取慮,下相,旮猶,睢陵,淮陵,盱眙,東陽,高山,贅其,堂邑,輿縣,富陵,淮陰,淮浦,射陽,鹽瀆,海陵。
【廣陵國】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北部)下轄:廣陵,江都,高郵,平安。
【泗水國】治凌縣(今江蘇泗陽西北)下轄:凌縣,泗陽。
【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北)下轄:郯縣,容丘,良成,下邳,建陵,司吾,厚丘,曲陽,海西,平曲,朐縣,東安,祝其,即丘,襄賁,開陽,臨沂,蘭陵,繒縣,永縣,陰平,建陽,戚縣,新陽,昌慮,合鄉,南城,費縣。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下轄: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琅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下轄:東武,諸縣,折泉,高陽,廣陽,新山,魏其,高鄉,贛榆,海曲,琅邪,崑山,機工山,箕國,東莞,靈門,平昌,梧成,朱虛,瓶國,臨原,房山,姑幕,祓國,黔陬,櫃縣,不其,皋虞,長廣。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下轄:陽翟,長社,潁陰,陽城,崇高,綸氏,周承休,成安,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新汲,許縣,鄢陵。
【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平輿)
下轄:平輿,南頓,博陽,汝陽,陽城,西華,長平,召陵,定陵,上蔡,�陽,吳房,西平,陽安,安昌,郎陵,成陽,宜春,安成,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新蔡,期思,富波,慎縣,汝陰,細陽,銅陽,宜祿,新陽,新�,項縣。
【沛郡】治相縣(今安徽蕭縣青龍集)
下轄:相縣,扶陽,蕭縣,沛縣,豐縣,芒縣,敬丘,建平,粟國,祁鄉,�縣,譙縣,城父,建成,鄲縣,竹縣,�縣,山桑,龍亢,平阿,下蔡,向縣,義成,蘄縣,谷陽,符離,虹縣,夏丘,廣戚。
【梁國】治睢陽(今河南商丘
下轄:睢陽,蒙縣,黃國,甾縣,已氏,虞縣,下邑,杼秋,碭縣。

青州刺史部

【東萊郡】治掖縣(今山東萊州)下轄:掖縣,陽樂,當利,平度,盧鄉,陽石,臨朐,曲成,徐鄉,黃縣,牟平,育黎,東牟,昌陽,不夜。【膠東國】治即墨(今山東平度古峴鎮)下轄:即墨,郁秩,下密,壯武,鄒盧,挺縣,觀陽。
【高密國】治高密(今山東高密)下轄:高密,夷安,昌安,石泉。
【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下轄:營陵,安丘,平壽,柳泉,益縣,壽光,平望,饒國,都昌,密鄉,平城,斟縣,淳于,膠陽。
甾川國】治劇縣(今山東壽光)下轄:劇縣。
【齊郡】:治臨淄(今山東淄博)下轄:臨淄,昌國,廣縣,西安,利縣,巨定,台鄉。
【千乘郡】治千乘(今山東高青東北)下轄:千乘,狄縣,東鄒,建信,漯沃,蓼城,樂安,琅槐,博昌,被陽,高苑。
【濟南郡】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龍山)下轄:東平陵,台縣,歷城,著縣,宜城,朝陽,梁鄒,陽丘,土鼓,於陵,般陽,鄒平。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東平原)下轄:平原,高唐,陽阿,羽國,瑗縣,楊虛,龍額,祝阿,漯陰,安德,重丘,鬲縣,安陵,般縣,平昌,�縣,富平,樂陵。

朔方刺史部

【北地郡】治馬領(今甘肅慶陽)下轄:馬領,郁郅,略畔道,義渠道,直路,泥陽,鶉孤,大要,弋居,歸德,富平,廉縣,靈武,方渠。【上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堡)下轄:膚施,獨樂,陽周,平都,高奴,定陽,雕陰,漆垣,奢延,龜茲,白土,高望,楨林,平都,襄洛,淺水,雕陰道。
【河西郡】治平定(今陝西神木北)下轄:平定,谷羅,廣衍,富昌,圜陰,圜陽,鴻門,臨水,皋狼,藺縣,隰城離石,中陽,土軍,平周,陰山,虎猛,大成,增山。
【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達拉特西北)下轄:九原,臨沃,�陽,武都,曼柏,南輿,河陰,宜梁,成宜,西安陽,河目,五原。
【朔方郡】治朔方(今內蒙古烏拉特旗南部)下轄:朔方,渠搜,呼遒,修都,廣牧,臨河,沃野,臨戎,三封,窳渾。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磁縣南)
下轄:鄴縣,梁期,武始,武安,涉縣,邯雲,即裴,斥丘,平恩,清淵,館陶,元城,魏縣,陰安,繁陽,內黃,黎陽,邯溝。
【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下轄:邯鄲,易陽,襄國,柏人
【廣平國】治廣(今河北雞澤舊城營)
下轄:廣平,曲周,南曲,斥章,列人,曲梁,廣年,南和,朝平,平鄉,任縣,張縣,廣鄉。
【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
下轄:清陽,信成,繚縣,棗強,復陽,東武城,東陽,繹幕,�縣,靈縣,信鄉,厝縣,貝丘。
【信都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下轄:信都,辟陽,廣川,歷縣,修縣,高堤,觀津,武邑,東昌,下博,樂鄉,桃國,扶柳,昌成,西梁,南宮。
【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獻縣)
下轄:樂成,侯井,弓張,武隧。
【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雞澤平鄉城)
下轄:巨鹿,新市,廣阿,象氏,柏鄉,�陶,楊氏,歷鄉,堂陽,貰縣,敬武,宋子,臨平,安鄉,安定,樂信,深澤,下曲陽。
【真定國】治真定(今河北正定)
下轄:真定,稿城,肥累,綿曼。
【常山郡】治元氏(今河北元氏北部)
下轄:元氏,石邑,關縣,封期,平棘,�縣,房子,中丘,桑中,井陘,蒲吾,樂陽,靈壽,上曲陽,南行唐,九門。
【中山國】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下轄:盧奴,安險,陸成,安國,苦陘,毋極,新處,望都,唐縣,曲逆,北平,北新城。

并州刺史部

【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下轄:長子,屯留,壺關,泫氏,高都,陽阿,谷遠,銅�,余吾,襄垣,潞縣,沾縣,涅縣。
【太原郡】治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下轄:晉陽,榆次,陽邑,上艾,祁縣,京陵,中都,鄔縣,界休,茲氏,平陶,大陵,狼孟,盂縣,陽曲,慮�,�人,廣武
【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下轄:善無,武州,中陵,馬邑,埒縣,樓煩,陰館,汪陶,劇陽,繁�,崞縣,強陰,活陽,平城。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代王城)下轄:代縣,當城,桑乾,陽原,?氏,平舒,靈丘,廣昌,鹵城,班氏,平邑,道人,參合,高柳,延陵,馬城,且如,東安陽。
【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下轄:成樂,武進,琥城,駱縣,桐過,定襄,安陶,武要,武皋。
【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下轄:雲中,沙陵,陽壽,沙南,楨陵,鹹陽,犢和,原陽,武泉,北輿,陶林。

兗州刺史部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下轄:濮陽,白馬,燕縣,離瓜,頓丘,觀縣,樂昌,東武陽,陽平,清縣,發乾,聊城,博平,臨邑,東阿,須昌,壽良,范縣,廩丘,黎縣。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下轄:定陶,乘氏,成陽,句陽,葭密,呂都,冤句,鄄城。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下轄:陳留,浚儀,小黃,封丘,酸棗,長垣,長羅,濟陽,東?,外黃,成安,雍丘,尉氏,襄邑,寧陵,�縣,平丘。
【淮陽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幽州刺史部

【渤海郡】治浮陽(今河北滄州)下轄:浮陽,中邑,章武,柳國,陽信,高成,定國,童鄉,千童,重合,重平,高樂,東光,阜城,修市,南皮,景成,參戶,束州,東平舒,文安,安次。
【涿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下轄:涿縣,西鄉,良鄉,臨鄉,故安,范陽,容城,新昌,益昌,阿陵,高陽,州鄉,武垣,廣望,蠡於,谷丘,安平。
【廣陽國】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下轄:薊縣,廣陽,陰鄉,方城。
【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大古城)下轄:沮陽,軍都,昌平,夷輿,居庸,泉上,且居,茹縣,下落,潘縣,涿鹿,廣寧,寧縣,汝祁。
【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懷柔統軍莊)下轄:漁陽,安樂,狐奴,平谷,路縣,雍奴,泉州,獷平,滑鹽,白檀,要陽。
【右北平郡】治平剛(今內蒙古寧城)下轄:平剛,石城,無終,俊靡,徐無,夕陽,昌城,廣城,土根。
【遼西郡】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下轄:陽樂,且慮,賓徒,徒河,狐蘇,交黎,臨渝,柳城,文成,肥如,海陽,新安平,令支。
【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瀋陽)下轄:襄平,居就,新昌,安市,文縣,郭平,沓氏,西安平,番汁,武次,房縣,遼隊,險陵,遼陽,候城,高顯,望平,無慮。
【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新賓永陵)下轄: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
【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下轄:朝鮮,駟望,鏤方,遂成,黏蟬,列口,帶方,昭明,含資,夫租,屯有,不而,華麗,增地,渾彌,講邯,海冥,前莫,蠶台,長岑,吞列,東?,?水。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
下轄:西城,旬陽,長利,錫縣,武陵,上庸,房陵,成固,南鄭,沔陽,安陽,褒中。
【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肅西和)
下轄:武都,上祿,平樂道,下辨道,修成道,河池,嘉陵道,故道,沮縣。
【廣漢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下轄:梓潼,葭明,白水,剛氏道,陰平道,旬氐道,涪縣,廣漢,什方,雒縣,綿竹,新都,�縣。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下轄:成都,郫縣,繁縣,江源,臨邛,汶江道,蠶陵,湔氐道,青衣,徙縣,嚴道,旄牛。
【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下轄:江州,枳縣,涪陵,臨江,朐忍,魯復,墊江,安漢,宕渠,充國,閬中。
【犍為郡】治�道(今四川宜賓)
下轄:�道,江陽,符縣,資中,武陽,南安,南廣,朱提,堂琅,??,漢江。
【越�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
下轄:邛都,蘇示,卑水,台登,�秦,闌縣,靈關道,定�,會無,三絳,姑復,遂久,青蛉。
【益州郡】治滇池(今雲南呈貢)
下轄:滇池,勝休,俞元,同勞,昆澤,谷昌,連然,味縣,毋�,賁古,來唯,律高,雙柏,秦臧,弄棟,雲南,葉榆,比蘇,不韋。
【��郡】治蘭且(今貴州貴定東)
下轄:蘭且,平夷,毋斂,夜郎,談稿,談指,漏臥,漏江,同並,句町,宛溫,都夢,進桑。

涼州刺史部

【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
下轄:高平,烏氏,涇陽,安武,彭陽,臨涇,安定,陰盤,陰密,三水,祖厲
【天水郡】治平壤(今甘肅通渭)下轄:平壤,陽阿,成紀,略陽道,街泉,隴縣,清水,戎邑道,綿諸道,望垣,冀縣,勇士。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下轄:狄道,大夏,首陽,襄武,西縣,上�,臨洮,安故。
【城金郡】治允吾(今甘肅蘭州西)下轄:允吾,金城,枝陽,榆中,�罕,白石,允街,令居,破羌,安夷,臨羌。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下轄:姑臧,休屠,武威,宣城,鸞鳥,蒼松,張掖,媼圍。
【張掖郡】治�得(今甘肅張掖靖安)下轄:�得,昭武,屋蘭,刪丹,日勒,氐池,番和,居延。
【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下轄:祿福,樂涫,表是,會水,玉門,池頭。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下轄:敦煌,龍勒,效谷,廣至,冥安,淵泉。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陰陵(今安徽鳳陽宋集附近)下轄:陰陵,鍾離,義成,當塗,平阿,下蔡,西曲陽,壽春,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歷陽。
【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下轄:舒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風,雩婁,安豐,陽泉,蓼縣
【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下轄:宛陵,春谷,蕪湖,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句容,江乘,涇縣,陵陽,黟縣,歙縣,於潛,故鄣。
【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下轄: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餘杭,錢唐,富春,由拳,海鹽。
【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下轄:山陰,余暨,上虞,餘姚,句章,�縣,鄞縣,剡縣,諸暨,烏傷,大末,章安,永寧,東治。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下轄:南昌,余汗,鄱陽,�陽,海錯,歷陵,彭澤,柴桑,建昌,宜春,新淦,建城,臨汝,南城,石陽,平都,廬陵,南野,�都,贛縣,艾縣。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下轄:宛縣,西鄂,博望,雉縣,魯陽,�縣,葉縣,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隋縣,章陵,襄鄉,蔡陽,鄧縣,湖陽,朝陽,新野,棘陽,涅陽,穰縣,安眾,酈國,析縣,丹水,順陽,南鄉,冠軍,�縣,陰縣,筑陽,山都,武當。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下轄:西陵,邾縣,鄂縣,沙羡,下雉,蘄春,西陽,黽縣,平春,安陸,南新市,雲社,竟陵。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下轄: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宜城,中盧,襄陽,編縣,臨沮,秭歸,巫縣。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下轄: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下轄: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下轄:泉陵,重安,湘鄉,昭陽,�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下轄: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下轄:番禺,四會,中宿,增城,博羅,龍川,揭陽。
【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下轄:廣信,�陽,臨賀,富川,馮乘,謝沭,猛陵,荔浦,端溪,高要。
【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合浦)下轄: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鬱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下轄:布山,阿林,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西北)下轄:龍編,望海,西於,封溪,苟漏,?泠,嬴?,北帶,曲陽,稽徐,定安。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西北)下轄:胥浦,居風,無編,無功,鹹�。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廣治)下轄: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無記載的郡國

《漢書・地理志》無記載的郡國,這些郡、國部分是秦置,後來被廢除,或是西漢後期設定,或只是短時間存在過。
衡山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屬荊州刺史部,郡治邾縣。後屢改衡山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廢,析東部屬廬江郡,西部屬江夏郡
象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屬益州刺史部。漢昭帝元鳳五年(前76年)廢。 淮南國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設定,屬揚州刺史部。轄境為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廢淮南國,改為九江郡
東陽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屬徐州刺史部。轄東海郡南部的東陽縣一帶。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改東陽郡為廣陵郡。 江都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置,屬徐州刺史部,以東陽郡、故鄣郡為其境。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國除。
蒼海郡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置,屬幽州刺史部。由於史籍記載簡略,其建制情況已難以詳考。元朔三年(前126年)廢。 沈黎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屬益州刺史部,郡治笮都縣。其領縣可考者有笮都縣、青衣縣、旄牛縣、徙縣、嚴道五縣。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省沈黎郡入蜀郡
珠崖郡,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屬交�刺史部,郡治�都縣。其領縣今可考者有�都縣、珠崖縣、苟中縣紫貝縣臨振縣玳瑁縣山南縣七縣。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廢。
儋耳郡,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屬交�刺史部,郡治儋耳縣。其領縣今可考者有儋耳縣至來縣九龍縣三縣。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併入珠崖郡。
真番郡,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置,屬幽州刺史部,郡治�縣。其領縣今可考者有�縣、含資縣帶方縣海冥縣列口縣長岑縣昭明縣提奚縣八縣。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併入樂浪郡
臨屯郡,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置,屬幽州刺史部,郡治東�縣。領十五縣,今可考者有六縣,包括東�縣、不而縣、蠶台縣、華麗縣、邪頭昧縣、前莫縣。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併入樂浪郡。
汶山郡,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置,屬益州刺史部,郡治汶江縣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撤銷汶山郡,改為蜀郡北部都尉。 廣宗國,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分鉅鹿郡置,不久即廢。
西海郡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置,屬涼州刺史部,郡治龍耆城。設修遠縣、監羌縣、興武縣、軍虜縣、順礫縣五縣。
太常郡,即由太常管理的郡,專門管理皇家陵縣的一個特殊郡,位於長安縣附近的三輔境內。西漢太常領縣的制度不知起源於何時,至遲在漢武帝時已有。
太常郡領九縣:長陵縣(高帝陵)、安陵縣惠帝陵)、霸陵縣(文帝陵)、南陵縣薄太后陵)、陽陵縣(景帝陵)、茂陵縣(武帝陵)、雲陵縣(趙婕妤陵)、平陵縣(昭帝陵)、杜陵縣(宣帝陵)。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廢除了陵縣制。

西域都護

西域都護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在西漢,都護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諫議大夫兼領,領二千石俸;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
都護一職初設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策大雅南),監護西域諸城各國,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後,尤其是在張騫通西域、李廣利大宛之後,為將西域納入朝廷軍隊的勢力範圍為以後對匈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暢,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今羅布泊),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漢書西域傳第九十六)由此取代匈奴的勢力,將天山南北第一次置於中央朝廷的勢力範圍之下,都護府府治立在烏壘城,鄭吉被任命為首位都護。鄭吉之後,西漢時代擔任西域都護職位的已知姓名的共有18位。
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廢置。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至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亂而不復置都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