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
根據三明萬壽岩靈峰洞發現的距今18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和漳州、清流、三明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牙齒化石、人工石鋪地面等,證明福建早在18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創造出遠古文明。當時的原始人類,大多選擇靠近江河兩岸的台地和濱海的丘陵上居住。考古發現證明,大約在5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已經廣泛分布在閩江、汀江、九龍江、晉江流域和邊海島嶼地區。它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時代的文化比較,既有一些相同點,又有明顯的地域特徵。
從福建原始人類的經濟生活內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徵:一是漁獵、採集與農業經濟結合,形成多形態的經濟結構,可以為原始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料,促進人體成長發育;二是農業和手工業緊密結合。根據考古的發現,福建原始人類除從事農業、漁獵外,還從事手工業勞動,主要有陶瓷業、紡織業和造船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鞏固了自給自足的原始經濟,不利於交換經濟的發展;三是鋤耕農業獲得高度發展,卻始終沒有向犁耕農業過渡,而且畜牧業也不發達,社會前進步伐較慢。
歷史
先秦時代
在越王允常時代,于越部落有人進入福建定居。如鑄劍能手歐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帶領助手在閩北(今松谿縣)湛盧山建爐,鑄造質量優良的寶劍。福州市的冶山和歐冶池,相傳也是歐冶子鑄劍地。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國(前身是于越)為楚國所滅,不願臣服於楚的于越國貴族和平民向福建遷移。
無諸復國後,分別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現漢代風格的宮殿官署。鐵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漢代鐵器遺物相似。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特別是手工業生產,產品種類增多,製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為馳名且專供諸王侯享用的精品。已有一定規模的商業活動,貨幣普遍使用。清代,在建甌、崇安開山時,掘到23窖漢代銅錢;後在邵武、福州及閩北各地也發現漢錢。可見漢代閩越社會經濟已初步繁榮。
于越首領無諸統一“七閩”,自稱閩越王。原先比較落後的七閩迅速發展成為百越諸部中強大的一支。七閩和于越部落融合而形成閩越部落;七閩的分布,除今福建、台灣外,還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溫、台、處三州)以及廣東的潮梅地區。
秦末漢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嶺北的九州地區,將中原劃分為36郡,隨後派兵南下平百越。大約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後,秦兵打到福建,削去無諸等王號,置閩中郡,從此福建正式納入秦朝版圖。
秦二世時期爆發農民起義,無諸和搖率領閩越軍參加反秦隊伍,接受鄱陽令吳芮的領導。後又佐劉邦攻楚,表現得非常勇敢。劉邦登帝位後,先後封無諸、搖、織為王,有13人封侯。閩越人民參加反秦鬥爭,加速了閩越社會的華夏化和封建化進程。漢廷對閩越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後把閩中地分封給閩越王無諸、東甌王搖、南海王織。
閩越國社會以宗族為紐帶,宗族權是王權的支柱。王位是繼承的,並獲得漢王朝的認可。王以下有將軍、侯、戶將和隊將等封建職官。在無諸時代,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於是國勢日漸強盛,成為東南地區最強的一支。到郢和余善時代,則經常“舉兵侵陵百越,併兼鄰國”,在今福州、邵武、建陽、武夷山、浦城建築城邑,與漢廷相抗衡。
漢文帝初年,屬於閩越部落一支的南海王反漢,漢淮南王劉長派樓船將軍討伐,南海“以其軍降”,舉國被遷於江西上淦(《漢書·嚴助傳》)。南海之地遂歸閩越王所有。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吳王濞為首的七王國叛亂,不久失敗。吳王逃到東甌,漢廷收買東甌王將其誘殺。吳太子駒逃入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郢和余善自恃強盛,終於公開叛漢。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徵調會稽郡(治在蘇州)的水師救東甌。漢兵未至,閩越王郢即自動撤兵。東甌王因怕閩越軍再次騷擾,便主動向漢廷請求,舉國4萬多人遷移於廬江郡,東甌地盤也為閩越占有。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閩越王郢舉兵於冶南(今漳州地區),進犯南越邊邑。南越王上書漢廷告急。漢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今蘇州)征討閩越。閩越王即派兵扼險抗漢。郢弟余善遂與宗族合謀殺郢,請求免戰。武帝即命王恢、韓安國退兵,封未參與謀亂的無諸孫繇君醜為越繇王。後因余善在王國內威望高,“國民多屬”,繇王無法節制。武帝不願再次興兵,就封余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並處”(《史記·東越列傳》)。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呂嘉反漢,武帝興兵滅南越。不久,余善於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漢,自立為武帝。漢武帝發四路大軍入閩。到元封元年冬(前111年) ,橫海將軍韓說的水軍首先進占東冶,被余善“劫守”到閩北前線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謀殺死余善,降於漢軍。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終為後世患”為由,下令將閩越民眾全部遷往江淮間安置。
風俗習慣
閩越人的風俗習慣和華夏部落有很多不同之處。
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駕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撈水產。喜歡居住“巢居” 。
其二,“斷髮文身”,在身上刺上龍、蛇一類圖案花紋,這是遠古人類“圖騰崇拜”的反映。
其三,鑿齒,即拔掉左右門牙或者側齒,以為成年或婚姻標誌。
起源
綜述
百越,亦稱百粵,是中國上古時期南方部落的統稱,分為東越、閩越、南越……等等,但百越不符“共同祖先所連結起來的共同體”的民族定義,其後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漢族) 、雄王(京族)、布洛陀(壯族)、袍隆扣(黎族)等等,加上先秦的的“夷夏之辨”僅僅是“教化之內”和“教化之外”的區別,並不是依據血緣、體質、語言的差別而固定不變的“民族”差別,所以雖然現代人稱越人為“族”,但並非民族概念 。
那么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百越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約有以下各種說法。
禹後裔說
這是傳統的觀點,大致又可分為兩種說法。一說越部落起源於中原少康之世。張守節《史記正義》引賀循《會稽志》云:“少康,其少子號于越,越國之稱始於此。”顯見,這是有史可查的證據。一說越部落是夏朝被商消滅後,夏桀和一部分遺民向南遷移的一支。按《尚書》、《史記》記載,商湯和夏桀戰於鳴條,桀敗,成湯放桀於南巢。南巢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巢縣,春秋戰國時期在吳國、越國之間。此後,這些夏朝貴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遷至江南,成為越部落的先民。
楚越同源說
有文獻資料說楚、越共同淵源於一個羋姓的部族,是一個氏族中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親族。《國語·吳語》中韋昭注曰:“勾踐,祝融之後,允常之於,羋姓也。”戰國時史官所編的《世本》,則直言:“越為羋姓,與楚同祖。”可見,楚、越的形成是同源的。
混合說
從史籍記載看,越人經常與夏人、楚人發生戰爭,人員對流頻繁,因此越人不是純土著部落,而是由夏人、楚人和當地的土著融合形成的。
外來說
此說又有兩種意見。一是太平洋人種,持論者認為,南太平洋人種曾經分兩路進入中國,其中一支就是由越南進入中國廣東、廣西、福建等東南沿海一帶的。一是馬來人種,此說認為,越部落就是所謂的馬來人,春秋戰國以前就已住在山東半島及江浙閩廣湘贛等地。然而,考古發現,證明越文化接近仰韶文化。這樣看來,越部落似乎不可能是外來的種族。
綜觀上言,諸種說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研究。
閩越國
綜述
閩越國的前身是閩越部落。閩越之"閩"源於圖騰崇拜,閩越部落把蛇當作是部落的圖騰。蛇在古語中又被稱為長蟲,就以蟲為義,稱為閩。
閩越位於今中國福建省,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原住民部落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活的時間大致上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國家,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所建的王城,也是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
歷史背景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期,那個由越王勾踐所恢復起來、位於今浙江省紹興一帶的越國,再一次遭到滅國之災。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國遂被楚國所滅。越國王族於是航海入閩,越國國民則徙居越遷山(今福建省長樂縣)。
兩千多年前,福建還是遠離中原黃河流域的偏遠之地,毒蛇很多。人們敬畏蛇,把蛇當作是部落的圖騰。蛇在古語中又被稱為長蟲,就以蟲為義,把這裡稱為閩。
按照台灣學者吳守禮的考證:漢朝許慎著作《說文解字》時解釋這個“閩”字為“東南越蛇種”。請看:“閩”字的構成,從“門”從“蟲”;“門”是音符,“蟲”是義符。依我看,這義符“蟲”,可能就是許慎解釋做“蛇種”的由來,就是說許氏據字形而做的解釋。如今我們似乎可以用民俗學的眼光,把“閩”解釋為:以蛇紋的形狀做“圖騰”(Totem)的部落,並不是“蛇”變“人”,這樣比較合理。
失去家園的越人在福建北部定居下來後,與當地原住民逐漸融合成閩越人,建立了閩越國。閩後來也就演變成福建省的簡稱。
地理與人口
閩越國轄境南界南海國北(今福建九龍江一帶),西達武夷山北至東甌國南。境內有泉山
閩中郡
公元前221年,秦在統一六國以後,派軍隊向福建進軍。第二年,在閩越人活動的區域設定了“閩中郡”。當時秦王朝認為閩中遠離中原,是“荒服之國”,地處偏遠,山高路險,而且越人強悍,難於統治。因此,“閩中郡”雖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卻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長到閩中來,只是廢去閩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長”的名號讓其繼續統治該地。因此,秦只是名義上建立了閩中郡,實際上並未在閩中實施統治。但是,為了加強對閩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閩越部落人遷移到長江與淮河之間﹔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來。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個不同部落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閩越原本的土著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的互相交流。
閩越王城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各地人民紛紛回響。無諸率閩越兵從閩中北上,回響中原的農民起義,打擊秦政權。西元前206年,秦滅,楚漢戰爭爆發,無諸再次北上中原,幫助劉邦擊敗了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貢獻。西元前202年,因為無諸幫助劉邦戰勝了項羽,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仙遊一帶正是屬於其勢力範圍內。也是在這一年,無諸開始在城村修建閩越王城。
閩越王城占地48萬平方米,有四個城門。東西城門之間是一條寬10米的大道,用鵝卵石鋪成。大道北面是占地兩萬平方米的宮殿區,僅主殿就有900多平方米。當時的閩越國是漢代時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國家,城村的王城也是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在往後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閩越人民一方面保持了福建遠古百越文化中的風俗習慣、宗教觀念、文化、藝術等,又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受到華夏文化某種程度的影響,從而創造出燦爛一時的閩越古國文化。
無諸死後,子孫內訌疊起,頻頻挑起戰爭。曾經北征東甌,南擊南越,百越諸民因此臣服,周邊的劉姓諸國均以財物珍寶討好閩越國,閩越國已成為西漢王朝南方的一股強大勢力。閩越王無諸的後代東越王余善最後發展到刻“武帝”璽,自立為帝,並發兵反漢。這時的西漢王朝經過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國富民強,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漢朝進入鼎盛時期,他不能容忍各邊遠地區政權的日益強大。
漢武帝在擊敗北方匈奴、解除北方邊患之後,調遣四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圍攻閩越國。漢王朝同時對閩越國內部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爭取了閩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貴族殺余善後降漢。漢武帝為了徹底消除後患,詔令大軍將閩越舉國遷往江淮內地,閩越國的城池宮殿在戰爭中被焚毀。城村古城及其宮殿正是在西元前110年被漢武帝所派遣的大軍所毀。
古城遺蹟
1958年,閩越古城遺蹟正式被發現,並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似長方形,南北長約860米,寬約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在已發掘的高湖坪,出土了一個大型的宮殿建築群,布局嚴謹,結構完整,底下還鋪設了流暢的排水系統。在城內外還發現了多處居住遺址和冶鐵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鐵器、陶器、建築材料和銅器。其中的陶器,無論是形制或紋制,皆與中原的“漢式”陶器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
2000年,在閩越王城遺址東南3公里處,又發現了一處古墓。2002年10月,研究人員開始了探索性的挖掘,經考察後,發現這是一處閩越王時期的貴族古墓。
君主列表
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閩越王 | 無諸 | 前202年-? | 越王勾踐後裔 |
閩越王 | (不詳)[8] | ?-? | 無諸之子 |
閩越王 | 郢 | ?-前135年 | 無諸之子。為余善所殺 |
繇王 | 醜 | 前135年-? | 無諸之孫 |
東越王 (東越武帝) | 余善 | 前135年-前110年 | 郢之弟。為居股所殺 |
繇王 | 居股 | ?-前110年 | 降漢,舉國遷江淮,國除 |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以後始稱福建,閩後來也就演變成福建的簡稱。
史記·東越列傳
福建地方志通訊,福建省古閩地學術討論會述要會議秘書組,一九八六年
漢書·高帝紀
福建省歷史地圖集
福州捷運工地挖出2000多年前閩越王城宮殿遺址
此間閩越王世系不詳。根據《漢書·嚴助傳》記載,閩越王郢進犯東甌國的時候,淮南王劉安曾向漢廷上表,內有一句:“臣聞道路言,閩越王弟甲弒而殺之,甲以誅死,其民未有所屬。”可見在此期間可能有一位名叫“甲”的閩越王。
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收入書籍篇章和期刊論文)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文化廳編,2003,閩越文化研究。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黃榮春,2002,閩越源流考略。福州市: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沈孝輝,2002,閩越歷史自然雙星遺產‧武夷山,趙勇等攝影。台北縣新店市:大地地理。
吳春明、林果,1998,閩越國都城考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楊琮,1998,閩越國文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