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縣

東陽縣

秦始皇26年首置東陽縣,西漢時,東陽縣先隸東陽郡,後隸臨淮郡。

秦置東陽縣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建東陽縣(故治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有東陽城遺址,轄現江蘇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和安徽天長縣一部),隸東海郡。楚漢之際楚王項羽升東陽縣為東陽郡。
西漢時,東陽縣(故治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有東陽城遺址)先隸東陽郡,後隸臨淮郡。
西漢元狩6年(公元前117年),武帝封皇子劉胥為廣陵王,東陽縣(故治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有東陽城遺址)屬廣陵王國。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陽縣(故治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有東陽城遺址)隸廣陵郡(治揚州市區)。建安末年(190~219年),淮南歷經戰亂及自然災害,東陽縣廢。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復置東陽縣(故治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有東陽城遺址),隸臨淮郡。
東晉義熙7年(公元411年),又廢東陽縣(故治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有東陽城遺址),地入盱眙縣、山陽縣、天長縣。
歷史典故:卑梁之釁
卑梁之釁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後期,吳國的邊境城邑卑梁和楚國的城邑鍾離一界之隔,雞犬相聞。一天,卑梁與鍾離的兩個女孩一起採桑葉時,因爭搶桑葉發生了口角。兩家大人聽說後隨即趕到了出事地點,先是相互指責對方,既而大打出手,結果鍾離的人打死了卑梁的人。
為此,卑梁的百姓怒不可遏,守城的長官還帶領大兵掃蕩了鍾離。楚平王接到鍾離遭到攻擊的報告後,不問曲直是非,當即調撥軍隊攻占了卑梁。而吳王僚對楚國領土早有覬覦之心,正愁沒有進攻的藉口,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出兵機會,於是派公子光率領大軍進攻楚國。最後,吳軍攻占了鍾離和楚國的另一重鎮居巢。
由此,後人把這場因爭搶桑葉而引起的大規模的征戰,稱為“卑梁之釁”,藉以諷喻因無謂的小事而引起的爭端和殺戮。
以史為鏡,可知是非;以事為鏡,可戒後人。“卑梁之釁、血流吳楚”的典故,應為後人所警戒。
註:卑梁,在今江蘇省盱眙縣東陽附近;鍾離,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附近。
東陽歷史名人:陳嬰
陳嬰(?—前183),秦末東陽縣令史,為人一向謹慎講信用,被人尊為長者。東陽縣的年輕人們殺死東陽令起義,群龍無首,於是請他來當首領。
陳嬰的母親是一個有點見識的女人,對陳嬰說:自從我嫁到你家後,就沒有聽說你家祖上有高位貴人,現今突然得到這么大的聲望,恐怕不祥。你還不如跟隨哪一個人做事好,事情成功了,能得賞賜,失敗了,你也不是領頭的,禍害也不大。陳嬰聽了母親的建議,秦二世二年(前208),陳嬰率領起義軍兩萬多人從屬項梁。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封五縣。
項梁死後,陳嬰隨項羽征戰;項羽死後陳嬰降漢。漢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封堂邑侯,堂邑侯封地六百戶。後來,陳嬰做了楚元王丞相,封地增加到一千八百戶。
陳嬰受封堂邑侯18年後即公元前183去世,諡號安侯。

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的東陽城是經勘察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城遺址,土築城垣,內外城東西相連,總面積達15平方公里。始建於秦,兩漢延用。城略呈方形,正南北向,由東、西兩城並列組成。東城較完整,東垣長838米,南垣長933米,面積771854平方米。西城南垣長862米,東垣局部殘缺,長亦為838米,面積為722356平方米。兩城合計面積約1.5平方公里。牆體寬20米,高3至5米,均為黃土分層夯築而成.城內曾出土豐富的秦漢時期遺物,刻秦始皇廿六年詔書的銅權、半兩錢、五銖錢、花紋方磚、捲雲紋、獸面紋瓦當,板瓦以及大量的陶製器皿,反映出當時該城址的繁華程度。城址周圍遍布同時期的墓地,非常密集。其中,7號墓出土的木版浮雕僅在江蘇盱眙東陽及邗江胡場西漢墓中有少量發現。

唐置東陽縣

一,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為舒州(仍治懷寧,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置東陽縣(太湖縣城東南20公里桃鋪(鐵嶺鎮)一帶)屬之。六年,置舒州總管府(治舒州),舒州和東陽縣屬之。同年撤銷東陽,併入太湖縣。
二,唐垂拱二年(686)、析義烏縣東衝要地及廢吳寧縣故地置東陽縣。縣名由來,唐《元和郡縣誌-婺州》、《舊唐書-地理志-婺州》均有“取舊東陽郡名”之記載。縣治即今吳寧鎮。屬婺州,隸江南道。
天寶元年(742),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東陽縣屬東陽郡。隸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再改東陽郡為婺州,東陽郡從此不再置。東陽縣屬婺州,隸浙江東道(治越州)。
五代,東陽縣隸吳越國,仍屬婺州。吳越王錢鏐與淮南楊氏交惡,以“淮寇未平,恥聞逆姓”為由,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後晉天福四年(939),於婺州置武勝軍節度,東場縣仍為所屬。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納土歸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勝軍為婺州保寧軍節度。鹹平二年(999),復東場縣為東陽縣。屬婺州,隸兩浙路。南宋,復分兩浙路為東西路,東陽縣屬婺州,隸兩浙東路(路治紹興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為婺州路。東陽縣屬婺州路,初隸江淮行省,後隸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浙東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
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 改婺州路為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華府,東陽縣屬金華府。
明初,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東陽縣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東陽縣屬金華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 , 
民國元年(1912)2月廢道府制,東陽縣直屬浙江軍政府。民國3年6月又行道制,東陽縣屬金華道(道尹行政公署初駐蘭溪,民國6年7月移衢縣隸浙江省。民國16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東陽縣直屬浙江省。實現省縣二級制後,因省境遼闊,對縣政指揮難周,省縣之間又設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8月,浙江省普遍推行行政督察區,東陽縣歷屬浙江省第四、第三、第四、第五、第三、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1939)4月7日,行政院核准置磐安縣,安文、大盤等地入磐安。
1949年5月,東陽縣屬浙江省第八行政公署,10月屬金華專區。1958年11月,磐安縣撤銷,全境併入東陽縣。1968年4月改專區為地區,東陽縣屬金華地區。1983年7月,析置磐安縣。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金華市升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東陽縣屬金華市。1988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東陽縣改置東陽市(縣級),浙江省直轄,行政委託金華市代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