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仁寺

溥仁寺

溥善寺又稱前寺,位於承德市街東的武烈河東岸。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諸蒙古王公為慶賀康熙帝60壽辰,上書“奏請”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圍建一寺院作慶壽盛會之所。康熙帝欣然“恩準”,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

溥善寺早已荒廢,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間僅存的廟宇。溥通普,普遍、廣大意,有皇帝深仁厚愛普及天下之意。溥仁寺建築形制為漢族廟宇的“伽藍七堂”式,四周有護牆環。山門內主軸線上布置主殿三座:天王殿、慈雲普陰殿、寶相長新殿。天王殿內供佛像6尊:彌勒佛、韋馱天將和四大天王。慈雲普陰殿,單檐歇山頂,描金彩繪,雕樑畫棟,光彩奪目。殿內供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釋迦佛兩側為其兩大弟子迦葉和阿難。東西壇上供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天花板上有密宗六字真言。寶相長新殿,單檐硬山布瓦頂,檐柱描金彩繪。內供9尊無量壽佛。

基本信息

簡介

溥仁寺溥仁寺

自1703年,康熙在熱河興建行宮,1711年,更名為“避暑山莊”。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值他60大壽。各部蒙 古王公貴族120人前來山莊“奉行朝賀”並“不謀同辭,具疏陳 懇”,敬獻白銀20萬兩一致上書懇請修建寺廟為康熙祝壽。康熙遂在山莊外武烈河東修建了溥仁寺、溥善寺兩座寺廟。博仁寺只 用白銀10萬兩,其餘銀兩用於溥善寺建造。 溥仁寺是外八廟中建成員早的,也是外八廟中現存的唯一康熙時建造的寺廟。因溥仁寺位於溥善寺之南,俗稱前寺,稱溥善 寺為後寺。 溥仁寺建成後,設達喇嘛、副達喇嘛、蘇拉喇嘛、得木齊及格思貴等喇嘛60名。由清政府定期發給錢糧,一如官員之薪俸,此寺由八旗官兵守護。當年清朝皇帝每到避暑山莊時,都要率領 王公大臣及各民族首領到寺內拈香瞻禮。每逢農曆三月十八日康熙壽辰時,喇嘛還要舉行盛大的誦經法會,為皇帝祝壽,為國家 祈福。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溥仁寺日漸傾覆。在軍閥統治熱河時期,拆毀了配殿、廊廡、僧房百餘間。日本侵略軍又拆毀了山門、鐘鼓樓,並將寺內文物洗劫一空。新中國建立後,自家多次撥款對溥仁寺進行搶修。1982年,溥仁寺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87年起對此廟進行了全面整修,同時修復了殿堂內的文物。

溥仁寺位避暑山莊東,武烈河東岸。溥仁寺在前,占地3.4公頃,俗稱前寺;溥善寺在後,占地1.1公頃,俗稱後寺。溥仁、溥善是外八廟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兩座寺廟。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取得了平息厄魯特蒙古準葛爾部民族分裂分子噶爾丹的判亂勝利。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漠北、漠南、喀爾喀等蒙古地區出現了20餘年的安定局面,發展了這些地區的牧業生產,密切了蒙古各部與清中央政府的關係。這一年是康熙的60壽辰,“眾蒙古部落,鹹至闕廷,奉行朝賀,不謀同辭,具疏陳墾,願建剎宇,為聯祝厘”,康熙允其所請,於是年在熱河建造了這兩座寺廟,供蒙古諸部大聚會使用,取“寓施仁政於遠荒”之意分別題名“溥仁寺”、“溥善寺”。

溥仁寺按標準的漢式迦藍七堂規制建造,山門面闊三楹,進深兩間,兩側設腰門。進山門東西兩側立幢桿各一,幢桿北擺鐘、鼓樓。山門正北為天王殿,面闊三楹,進深兩間,兩側設腰牆。腰門與後部相隔,形成一進院落。二進院落正北為正殿名大雄寶殿,門額“慈雲普蔭”,面闊七楹,進深五間,周圍廊,前後檐明次間設隔扇門,前據稍間設檻窗,後檐稍間封實牆。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拱,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中三間後老檐前增設金柱四根,柱之間封屏壁,形成夾道通後院。屏壁前供主尊三世佛,左右山牆置壇,供十八羅漢,這些佛像均用昂貴的髹漆夾擰塑造。牆壁不施彩繪,頂棚設“六字真言”井口天花。殿內橫額“具大自在”,條幅“以清淨果證因護持斯萬,現廣長舌說法聲震大千”。慈雲普蔭殿之前東西各立御製石碑一通,記述建廟背景,左右有配殿,面闊各五楹,進深三間。過慈雲普蔭為三進院落,主殿名寶相長新,面闊九楹,進深三間。中三間設廊,每間裝隔扇,其餘設檻窗,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拱,布瓦硬山屋頂。殿內供9尊無量壽佛,表九九萬壽。井口天花為六字真言圖案。主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均由廊廡與後殿相連,形成三面封閉的院落。三進院落之後有大塊平地,廣植松、榆,今無存。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