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

華大基因

1999年9月9日,隨著"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1% 項目"的正式啟動,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華大基因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部分”(1%)、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畫(10%)、水稻基因組計畫、家蠶基因組計畫、家雞基因組計畫、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一流的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建立了大規模測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台,華大現有的新一代測序能力已經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信息開發能力以及超大規模生物信息計算與分析能力也領先全球;開創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推動的發展模式;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建設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輕的產學研隊伍;再現了基因組科學和
華大基因
產業發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蹟。抓住新技術突破的機遇,華大基因主力於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於公益性研究的事業單位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並於當年10月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又在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一起啟動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2008年3月啟動了“大熊貓基因組計畫”,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製,2009年4月啟動了“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畫”,2009年8月啟動了“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畫”。在國際合作方面,華大基因已啟動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項目”、“中國歐盟合作腸道微生物項目”,並與丹麥科學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中國華大基因組研究中心”。
中丹科學家獲2億元研究丹麥人基因及癌症疫苗
“丹麥國家高技術基金會”出資8600萬丹麥克朗資助一項為期5年的大規模丹麥人基因組學研究項目。歐洲華大基因(BGI-Europe)、哥本哈根大學、丹麥科技大學、奧胡斯大學、奧爾堡大學以及歐洲另外兩家基因組研究公司將共同參與該項目的研究。
世界最大規模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及其分部歐洲華大基因共同出資6000萬丹麥克朗支持該項目的研究,再加上其它合作大學及機構2400萬丹麥克朗的投入,該項目總預算高達1.7億丹麥克朗(約合2億元人民幣)。該經費將用於組建“丹麥大規模基因組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研究中心”,其首要目標為抗癌疫苗的研究。
總部設在深圳的華大基因7日透露,該中心的研究將圍繞兩大項目開展。其中一個項目是對新病毒的鑑定並研發出具有專利的商業用疫苗,另一個項目是建立一個包含丹麥人群的數百萬遺傳變異信息的資料庫,從而為多種常見疾病的遺傳及預防研究奠定基礎,該項目也被稱為“泛基因組計畫”。
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國際先進水平的丹麥基因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分析機構,聚集頂尖的生物信息分析及基因組學研究專家,從而完成丹麥人的基因組圖譜繪製工作,並希望該研究成果能套用於臨床檢測,以降低腫瘤或類似疾病的患病風險。歐洲華大基因將藉此機會在丹麥設立歐洲研發中心,以針對疾病預防研究並在醫藥和食品行業與各大學之間的深入合作。
華大基因1999年成立,先後完成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部分”(1%)、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畫(10%)、水稻基因組計畫、家蠶基因組計畫、家雞基因組計畫、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大熊貓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一流的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奠定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同時建立了大規模測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台,其測序能力及基因組分析能力世界領先。

華大文化

在國家領導和有關部門、地方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鼓勵下,華大基因堅持“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探索發展一種以技術發展為支撐、以科學發展為導向的全新的推動社會前進和引領未來的發展模式。在科學、技術、產業三位一體的前提下,華大基因致力於開展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的人類健康、規模化重要物種、重要經濟動植物等基因組研究,大力發展我國的醫學健康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華大基因已形成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建立了以科研為龍頭,教育為根本,產業為支撐的穩固發展模式,形成了科學探索、人才培養、綜合研發、產業創新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格局,實現了以創新體制為保證、以新技術為支撐的生命科學與生物產業發展互動的新的戰略布局。
華大基因在十年發展歷程中,堅持誠信與社會責任並重的原則,創造了獨特的華大基因知識創新體系,形成了華大基因“服務社會,創造價值,精彩人生”的價值觀、幸福觀與發展觀。華大基因堅持“國家、人民、責任、榮譽”的精神,在應對非典和海嘯等突發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災後疫情控制中,為人民做了實事,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團隊介紹

在大科學工程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華大基因通過實戰,凝聚、鍛鍊、考驗並培養了新一批年輕的優秀骨幹,擁有一支包括國際學術專家和產學研各界精英在內的高級顧問隊伍。此外,華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華大基因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育培養體系(如創新性的2+2+X學生培養模式及脫產制的“華大基因學院”),能夠迅速篩選出一支適應科學、技術、產業不同發展目標的解放思想、追求創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隊伍。

楊煥明

楊煥明
基因組學家,博士生導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榮譽董事,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法國馬賽免疫中心、美國的哈佛大學和UCLA等基因組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回國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全國傑出人才基金第一獲得者。1997年受聘為丹麥ARHUS大學客座教授。1998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遺傳所教授及人類基因組中心主任,是中國1%人類基因組測序任務的主要負責人。此外他還帶領團隊創建了“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為我國的水稻、家蠶等大型基因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2006年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升級”當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汪 建

1954年出生。1976年~1980年在湖南醫科大學(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醫療系學習,1983~1987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西醫結合方向碩士研究生,從事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理及治療的研究工作。1986年被評為助理研究員,同年主持申請國家“七五攻關”項目,並獲得批准;1987年~1988年任湖南醫科大學藥理助理研究員,從事細胞因子與血管內皮細胞作用的研究。1988-1990,在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從事細胞因子與血管內皮細胞作用、MHC-II型DR抗原在平滑肌細胞中的表達研究(博士後);1990-1994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主要從事細胞分化與增殖相關性研究,工作內容涉及基因克隆、蛋白質表達、檢測等(高級研究員)。1994年回國創建北京BGII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任董事長、總裁;1998年任中國科學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執行主任;2003年5月~2007年5月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現領導團隊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任院長。

談雪海

男,1982年武漢大學畢業,1990年美國俄亥俄醫學院博士,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靶體分子研究及新藥開發及相關生物技術研究。曾任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主要從事磷酸化酶分子的研究,對CD45 分子重組突變型的特點及其不結構域所具有的功能有新的闡明,並第一次將這一膜蛋白在昆蟲細胞內成功表達。1995年後,任Johnson & Johnson藥物研究所及Aurora iosciences公司資深科學家期間,主要進行新藥開發及藥物篩選方面的研究。2001年開始在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啟動新藥開發與藥物篩選研究,並同時開啟以中草藥為基礎的天然化合物的藥物篩選研究。2002年初辭去美國工作,全職來華大工作。2003年,作為一個既有基礎研究,又有生物技術及製藥公司的研發經驗的人員,受聘為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

劉斯奇

1982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專業。1983年考入湖南醫科院攻讀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94年從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1998年在貝勒醫學院生物物理專業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工作。主要從事蛋白質組分析及其套用;疾病蛋白質組學;植物蛋白質組學;大規模和高速度的蛋白質表達技術研究。完成並正承擔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人類重大疾病及重要生理功能相關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子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973)“極端微生物的嗜極生理和代謝調控研究”課題、“人類重大疾病及重要生理功能相關的蛋白質組學研究:肺癌和胃癌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子課題、中科院創新工程“水稻蛋白質組學”子課題),獲得發明專利一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40餘篇。

王俊

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丹麥奧胡斯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所/南丹麥大學人類遺傳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客座教授。2002年獲得北京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今從事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研究,組織實施了家蠶、家雞、家豬、水稻、炎黃等多個重大基因組計畫,在基因組組裝,基因注釋,比較基因組,基因進化,表達分析等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有多篇論文發表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雜誌上。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丹合作科學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科學院重大創新貢獻獎”等多項榮譽。2012年12月20日,《自然》雜誌評選出2012年世界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36歲的華大基因執行院長王俊當選,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華大基因在基礎科研的影響力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可。

張秀清

女,1968年生於福建,1990年於廈門大學海洋系獲學士學位。1993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獲碩士學位。1993年至1998年期間,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醫學遺傳學助理研究員。2002年于丹麥Aarhus大學人類遺傳學系獲博士學位。多年來從事人類基因組大規模測序與組裝、基因鑑定與定位分析以及基因結構與功能研究。建立了“外顯子捕獲(exon trapping)等定位克隆技術”,並克隆到定位於5p13的人類NUP155基因全長cDNA與全基因,為人類基因組計畫“1 % 項目”和“水稻全基因組測序項目”主要參加者之一。一直從事人類染色體疾病的基因組重排研究。參與水稻全基因組oligo晶片設計和高密度晶片的製作。成功研製了解析度為1Mb人類全基因組BAC晶片,正套用於乳腺癌和結腸癌的研究。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承擔過國家863、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董偉

1990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獲學士學位。1992-1995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攻讀碩士學位。2001年於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獲劉永齡獎學金。其後一直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從事基因組學的研究。自1999年參與了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1%基因組測序”項目,作為該項目的“製圖(Mapping)”和“完成圖(Finishing)” 兩部分的負責人,在時間極其緊張有限,又無任何工作基礎的情況下,按時保質超量地完成了前期的大規模BAC克隆的篩選、鑑定及“工作框架圖”的繪製;後組織並實施了“完成圖”的最後繪製工作並使此項目早於國際同行近1年時間提前完成。由於出色的工作成就和傑出貢獻,榮獲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3年,帶領其工作小組連夜奮戰完成我國第一株SARS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曾參與並完成了水稻(獲求實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家蠶、家雞等重大的基因組研究計畫。承擔並完成了多項國家“973” 、“863”計畫和自然基金委重大項目。

勞而思·博倫

丹麥Aarhus 大學人類基因遺傳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從人類遺傳學角度探索癌症及糖尿病的分子及遺傳機理。1944年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1983年成為丹麥公民。1976年取得卡爾羅林斯卡學院的醫學博士學位。1964-1971年,作為助理研究員在該校從事醫學細胞和遺傳學研究;1971-1972年在倫敦Chester Beatty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享受英國皇家獎學金(博士後);1976-1987年被奧爾胡斯大學人類基因組系聘為臨床基因組教授;1987-1988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舊金山家裡佛尼亞大學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1998年成為北京基因組所的高級顧問;2001-2002年,在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做基因組中心的訪問學者,2003年,成為James D. Watson Institute和北京基因組所的重要成員。

陳唯軍

1972年11月出生,199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病毒及分子生物學系、獲學士學位,2002年於軍事醫學科學院五所獲碩士學位,2004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研究員,套用醫學基因組研究室主任,,國家和北京市生物安全應急網路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及生物安全檢測新技術研究在登革熱病毒、禽流感病毒和SARS-CoV的研究中做出重要成果。先後參與國家“863”,歐盟FP6合作項目,軍隊科技攻關等項目。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12篇被SCI收錄。獲授權專利1項。先後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首都防治非典先進個人等獎勵。

李松崗

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科學院副院長。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工作多年,曾參與水稻基因組測序、拼接、信息學分析工作,對完成水稻基因組項目做出重要貢獻,還作為家蠶,家雞,炎黃計畫等多個項目生物信息主要負責人,指導完成多個項目的基因組生物信息學分析。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從教二十多年來先後指導過10名博士生、6名碩士生。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共二十餘篇,2002年出版的學術專著《實用生物統計學》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

黃三文

教授,研究員,分子遺傳課題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2000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0-2005年赴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獲得植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此後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技術室功能基因課題組組長,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屬中國農業科學院二級傑出崗位人才。致力於各類蔬菜花卉尤其是茄科、葫蘆科作物的基因組科學研究,2002-2006年間,先後出席多個國際性茄科作物學術大會並發言。全國青聯留學聯誼會農業秘書長、中國院系學會終身會員,荷蘭華人生命科學網發起人之一。已在國內外多家知名學術期刊發表十餘篇論文。

楊玲

女,1973年生於河南。博士,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負責人。1994-2003年任職於北京協和醫院,2002年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加入華大,擔任SARS項目合作協調組負責人並承擔了兩次北京市非典疑診患者的排查工作;任臨床診斷新技術部主管期間,負責新的臨床診斷項目研發和產業化轉換,研製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晶片掃瞄器和系列診斷試劑盒;任華大健康事業部負責人期間,組織研發了低成本、數位化健康檢測系統,並組織實施了該系統在雲南、內蒙、西藏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兩萬多人健康體檢實踐。

朱紅梅

女,1976出生,博士、暱稱“四姑娘”。1995年考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2000年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讀研,2003年曾擔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數據結構課程的助教;2007年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博士課題為基因標識。2007年3月來到華大參加工作,致力於短序列的組裝軟體開發,是華大科研隊伍的骨幹力量。

趙姣

女,1978年生於山西。2001年在國家生物理科基地班學習,取得學士學位;2001-2006: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國家蛋白質工程與植物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取得植物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師承趙進東院士;2007年3月到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擔任技術開發主管; 2004-2007親自承擔了一個國家海洋863項目,對藍藻PCC7002的功能基因組進行研究,系統地,規模地完成從基因組到蛋白組水平的解析;2002-2004年主要承擔海洋單細胞藍藻PCC7002基因組的拼接和注釋, 開發了一種新的補Gap的方法;2001.9-2003.9 參與了光合環式電子傳遞鏈的一個重要蛋白FesM的功能研究。

楊爽

於2001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得遺傳學碩士學位。在上海華源生命科學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從事生物製藥的研發工作。2002年加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進化基因組學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工作。2004年通過博士生考試進入本實驗室學習,在導師王文研究員的指導下,從事進化基因組學方面的學習與研究。經過導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工作,在新基因與外顯子等基因組新遺傳結構的起源與進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2004年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ome Research》上(2006年影響因子,9.95)。另外還參與了本實驗室在果蠅新基因起源與進化方面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也於2008年1月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上發表(2006年影響因子,7.67)。

杜玉濤

女,1977年出生,2008年畢業於丹麥奧胡斯大學人類遺傳系,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細胞克隆及胚胎玻璃化冷凍技術。在其攻讀博士期間,杜玉濤與同事們完成了新一代克隆技術-“手工克隆”在家豬的套用及最佳化,使用手工克隆法產生的新鮮及冷凍胚胎製造出大批克隆豬後代,並參與構建了世界首個攜帶有人類老年痴呆致病基因的轉基因克隆豬模型;在國際胚胎學領域的知名雜誌發表科研論文二十餘篇,擁有技術專利一項,並擔當“Cryoletter”、“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theriogenology”等雜誌的審稿人。

發展簡史

遠景目標 在未來十年的發展中,華大基因必將與以往一樣順應基因組科學和產業發展規律,依靠以高通量測序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和以高性能計算為主體的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技術平台,繼續向基因組科學的頂峰邁進;同時孵化醫藥健康、現代農業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產業項目,並通過實戰來凝聚、鍛鍊、考驗並培養新一批的年輕優秀人才,最大化地運用基因組技術服務社會、創造效益,為中國生物經濟的騰飛做好前瞻性、原創性和戰略性的工作。

1997年

1997年11月 湖南“張家界”會議,華大基因發起人就中國人類基因組計畫議題共商大計,明確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構想。正是這套構想孕育了華大基因的誕生、發展。

1998年

·1998年8月12日,人類基因組中心成立揭牌儀式今天在北京舉行。

1999年

·1999 年7月14 日,為承擔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部分”,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999年6月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在網上公布了中國加入國際測序組織的註冊,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英、日、德、法後第六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中國承擔的人類基因組計畫由華大基因、國家基因組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共同承擔並完成。
·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華大基因全體員工在北京空港工業區B區6號樓3層舉辦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確立9月9日為華大基因的慶典日。

2000年

·2000年4月26日,華大基因與袁隆平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所朱立煌研究員簽署《中國雜交水稻基因組大規模隨機測序及套用》合作協定。
·2000年6月26日,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中國等六國 16 箇中心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 “ 工作框架圖 ” 已經繪製完成。
·2000 年6月28日, 國家主席江澤民就人類基因組計畫 “ 工作框架圖” 完成發表講話。江澤民指出,人類基因組計畫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偉大科學工程,向中國參與這一工作並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我國 科學家再接再厲,為人類基因組最終序列圖的完成,為我國在功能基因組學中的創新研究,作出更大的貢獻。
·2000年,“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完成”被評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第一位、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第四位。
·2000 年10月18-20日,丹麥科學家來華大基因就家豬基因組合作項目舉行正式會談,並簽訂家豬基因組合作研究項目書。

2001年

·2001年1月21日, “杭州華大基因研發中心”在杭州市西湖湖畔召開成立大會。
·2001年2月15日,世界著名《Nature》雜誌發表封面文章“人類基因組的初步測序及分析 ”一文。該論文是人類基因組計畫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001年4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的陪同下考察了華大基因。
·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繪製完成並通過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基金委驗收。
·2001年8月28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南海接見了來華參加國際人類基因組會議的五國科學家代表和華大基因楊煥明、汪建等,陪同的還有中科院、國家相關部委的部分負責人。
·2001 年10月12日,中科院、國家計委、科技部聯合宣布: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秈稻)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

2002年

·2002年1月23日,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中國卷”、水稻(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榮獲由兩院院士投票評出的 2001 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名列第二、三位。
·2002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准成立中科院領導下的、依託華大基因建設的生物信息系統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2002 年4月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中國水稻(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學術論文。
·2002年,美、中、加、日、英、奈及利亞等國發起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畫。華大基因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約占總計畫10% 的工作。
·2002年11月11日,華大基因楊煥明被享有世界聲譽的《科學美國人》雜誌評為“ 2002 年度全球科研領袖”。
·2002年,“水稻(秈稻)基因組測序完成”被美國《科學》列為“ 2002 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第三項,“中國秈稻基因組精細圖完成”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第一位。
·2002年6月,華大基因在《Genome Research》上發表單雙子葉植物中基因組分趨勢學術論文。

2003年

·2003年4月14日,六國首腦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測序勝利完成。
·2003 年 4 月,華大基因自發地投入到抗 SARS 研究,開展了有針對性的 SARS 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分析、蛋白質分析、檢測試劑盒、抗 SARS 藥物篩選等多方面的系統研究
·2003 年華大在國內第一個破譯四株 SARS 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在此基礎上研製了SARS的診斷用抗原、抗體和相關標記物;同時研發的酶聯免疫檢測試劑盒問世; 成為世界首個SARS的診斷試劑。
·2003年4月20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副院長陳竺的陪同下考察了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對在防治非典型肺炎鬥爭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表 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勉勵科研人員再接再厲、堅定信心,繼續發揚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為民造福的精神,為戰勝疫病、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更 大的貢獻;稱讚科研人員“想中央之所想,急抗病之所急,辦民眾之所需”。
·2003年6月1日,與西南農大合作啟動中國家蠶基因組計畫,9月18日完成工作框架圖。
·2003年11月28日中編委批准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2004年

·2004年1月12日, SARS科技攻關項目榮獲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3 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名列第三位。
·2004年3月1日,雞基因組多態圖宣告完成。
·2004年5月21日,禽流感病毒基因組測序,同時開發出了相應的檢測試劑盒。
·2004年9月28日,《科技日報》特別策劃隆重推出了中國科技55周年55個第一,“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序列圖成功繪製,我國承擔1%項目”、“第一張水稻基因組精細圖繪製完成”、“第一次繪製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名列其中。
·2004年11月2日,中科院領導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為代表的、依託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建設的生物信息系統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驗收。
·2004年11月3日 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務院副秘書長陳進玉、國務院秘書三局局長張崇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著名經濟學家胡和立、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以及國務院、中科院、科技部等有關方面負責人來到我所/中心視察工作。
·2004年12月9日,中科院召開“國際雞基因組計畫完成成果新聞發布會”,其主題科學論文發表於12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
·2004年12月30日 印度洋發生海嘯,代表中國政府、由華大方瑞派出了一支海嘯遇難人員DNA鑑定救援組趕赴泰國海嘯災區參與救援。
·2004年,家蠶、家雞文章分別發表於《Science》、《Nature》(封面文章)。

2005年

·2005年2月19日,華大基因赴DNA遇難者鑑定小組獲得由全國總工會和北京市總工會頒發的勞動獎狀。
·2005年2月1日,水稻基因組計畫“精細圖”研究成果論文文章發表在《PLoS Biology》2005年第3卷第2期上。
·2005年7月1日,由華大方瑞完成的海嘯遇難人員DNA檢測結果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代表中國政府移交給泰國總理他信。
·2005年10月27日,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畫成果以封面文章的發表在英國雜誌《自然》上。被《Science》評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學進展第一位。

2006年

·2006年10月18日,DNA雙螺鏇結構發現者之一、享有"DNA 之父"稱譽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教授來到我單位參觀訪問。
·2006年10月23日,為期3天的“2006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今晚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拉開帷幕。

2007年

·2007年4月,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正式在深圳市民政局登記註冊。
·2007年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繪製“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並召開新聞發布會。
·2007年10月30日,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於深圳市大梅沙喜來登酒店順利開幕,會議為期四天。
·2007年12月,《Science》雜誌報導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第一個中國人基因圖譜”工作,並於20日公布了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領域的研究進展名列第一,研究院“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是這一領域的重要貢獻;
·“繪製完成第一個黃種人基因組圖譜”入選科技日報社“2007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07年12月27日,楊煥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2008年1月5日,正式啟動“炎黃99”計畫。
·2008年 1月22日,由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協作組”在深圳、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宣布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正式啟動。
·2008年3月6日,宣布正式啟動“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畫”。
·2008年3月10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深圳大學合作成立“深圳大學醫學院華大基因研究院”。
·2008年3月21日,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市委書記劉玉浦,深圳市委副書記白天,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張效民鹽田區區委書記陳治華,區長袁寶成等一行視察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
·2008年5月18日至6月2日,華大基因地震災後疾控工作組赴四川地震災區參與到“5·12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監測可能的突發衛生和傳染病事件。
·2008年6月19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被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為事業單位。
·2008年10月11日,“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及手工克隆豬誕生”新聞發布會在深圳高交會開幕當日召開。
·2008年11月2日至11月5日,2008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Application in Asian Pacific)在中國香港和深圳舉行。
·2008年11月6日,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以封面故事形式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2008年11月7日,在深圳市政府新聞發布廳召開了“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在《自然》雜誌發表專題成果發布會”。
·2008年12月28 日, “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入選“200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09年

·2009年1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200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8日揭曉,“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入選,位列第四。
·2009年2月17日,中丹癌症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舉行。
·2009年03月12日,華南理工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組科學創新班”成立。
·2009年03月20日,“華大基因香港研發中心”揭牌儀式在香港科技園舉行。
·2009年03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立「中?華?基因組研究中心」協定簽署儀式。
·2009年04月24日,“世界三極”特殊環境動物基因組計畫新聞發布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舉行。
·2009年04月30日,BIONET第四屆研討“biobank和個體基因組學——中歐合作的前景和挑戰”會在深圳舉行。
·2009年06月05日,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檢測試劑通過科技部預審。
·2009年06月10日,863計畫“功能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深圳召開,與會院士專家參觀華大基因。
·2009年06月26日,華大論文《SNP detection for massively parallel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於近期被Nature China《自然中國》選為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突出科學研究成果
·2009年7月20日上午,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委員會主辦的“探索生命奧秘”科技夏令營及華大基因“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暑期班開班授旗儀式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舉行。
·2009年8月28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西南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40個基因組的重測序揭示了蠶的馴化事件及馴化相關基因”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上發表,這是兩家單位自2003年以來在家蠶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2009年8月1日,“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畫發起及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報告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上,楊煥明院士宣布“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畫”正式啟動。
·2009年9月9日,《自然》在其生物技術分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成果《更快的人類基因組測序》。
·2009年10月15日,2009年基因組學本科創新教育研討會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
·2009年11月1日,國際黃瓜基因組計畫學術論文在著名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線上發表。該計畫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於2007年初發起並組織,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承擔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等技術工作。
·2009年11月3日至5日,第四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2009年12月7日,《自然》在其生物技術分刊《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銜,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參與的合作研究成果《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
·2009年12月13日,《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參與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貓基因組》。
·2009年12月25日,由青海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發起並承擔的藏羚羊基因組序列圖譜在青海大學醫學院宣告繪製完成。
·2009年12月28日,華大基因以《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中首次提出“人類泛基因組”概念成功入選“2009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華大基因自成立始,已有六項科技成果先後被《科技日報》評為“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10年

·2010年1月,華大基因購買了Illumina公司的128台HiSeq 2000測序儀。
·2010年1月21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發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參與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貓基因組》以封面故事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0年1月,華大基因啟動“1000種動植物基因組計畫”,計畫在未來2年內為1千種重要動植物進行測序,並從科學界徵集測序物種的提案。
·2010年1月28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單位承擔並完成的三篇論文《Complete resequencing of 40 genomes reveals domestication events and genes in silkworm (Bombyx)》、《The genome of the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The sequence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giant panda genome》近期被《自然中國》選為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突出科學研究成果。
·2010年2月11日,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的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自然》上。
·2010年2月17日下午,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等一行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副院長王俊等陪同下參觀了華大基因。
·2010年3月4日,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以封面故事著重介紹了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擔的“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建工作”。
··2010年3月18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組技術平台獲得SGS簽發的ISO9001認證證書。
·2010年3月19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發起“共生體基因組計畫”,該計畫將對海蛤蝓(又稱綠葉海蝸牛)及藻類餌料進行基因組測序。
·2010年4月27日,美洲華大正式成立!美洲華大立足美國波士頓,其業務將覆蓋美洲所有國家。
·2010年4月28日上午,華大基因與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合作協定簽署儀式在武漢舉行。
·2010年5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西南大學、上海腫瘤所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家蠶基因組甲基化圖譜”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分刊)上發表。
·2010年5月,華大基因在丹麥哥本哈根正式成立華大基因歐洲總部。
· 2010年5月22日,華大基因總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陳芳博士等數名深圳登山者向珠穆朗瑪峰頂峰發起衝擊並成功登頂。
·2010年6月9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BGI)與沙特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科技城(KACST)聯合宣布,成功繪製完成阿拉伯駱駝的全基因圖譜。
·2010年7月2日,《50個全外顯子測序揭示人類的高原適應機制》這一成果由國際權威學術刊物《Science》正式發表。
·2010年7月21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擔的“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建工作”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評選為亮點文章。
·2010年7月31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發起的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2010年7月31日,黃海水產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完成了半滑舌鰨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繪製了半滑舌鰨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2010年8月4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發起和主導完成的《50個全外顯子測序揭示人類的高原適應機制》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評選為亮點文章。
·2010年8月27日,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紐約大學醫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科學》上發表了弓背蟻與印度跳蟻的基因組研究成果。
·2010年9月6日,由華大基因與倫敦國王學院知名雙胞胎研究團隊TwinsUK共同發起的全球最大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項目啟動。
·2010年9月11日,華大基因研究院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簽署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合作協定。
·2010年9月15日,默沙東與華大基因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荷蘭阿姆斯特丹當地時間2010年9月23日,“荷蘭人基因組計畫”宣布正式啟動。該計畫將由荷蘭人類基因組研究聯盟和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
·2010年9月23日,華大基因研究院與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簽署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合作協定。
·2010年10月4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對200個人類外顯子的測序揭示大量低頻率非同義突變的存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遺傳學》上發表。
·2010年10月22日,溫家寶總理在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等領導的陪同下,來到“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果展示”華大展台前,對華大科技產業成果與進展連聲說好。
·2010年10月25日,由中國農業大學玉米中心、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愛荷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基因丟失與獲得的多態變化揭示玉米中的雜交優勢的機制”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遺傳學》上線上發表。
·2010年10月28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英國桑格研究所,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等共同發起並主導的“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協作組完成了幾乎覆蓋全人類基因組的遺傳多態性圖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自然》上發表。
··2010年11月9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繪製的中國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圖譜(炎黃甲基化項目)在《PLOS BIOLOGY》雜誌上發表。
·2010年11月13日,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南丹麥大學的16名科學家在 Nils Brunner教授的帶領下,參加了在深圳華大舉行的中丹癌症研究中心年度會議。華大基因總裁汪建、執行總裁王俊以及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會談。
·2010年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項目,在大豆基因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遺傳學》上線上發表。
·2010年11月15日,“華大基因與深圳市紅十字會‘地中海貧血救助工程’簽約儀式暨健康醫藥新技術邁步走向產業化、華大基因與張家口農科院簽訂穀子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新聞發布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桂花廳隆重舉行。
·2010年11月16日,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在深圳大梅沙拉開帷幕。本次大會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德拉瓦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舉辦。
·2010年11月18日下午,為期3天的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Ⅴ)圓滿閉幕。當天下午,華大基因還在大會上召開了《(Giga) n Science》雜誌新聞發布會。
·2010年11月23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單位合作研究的成果“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發現小腦共濟失調新的致病基因TGM6”在國際知名雜誌《Brain》上線上發表。·2010年11月29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合作的首批“ω-3脂肪酸手工克隆豬”誕生。第一窩窩產仔數6隻,存活狀態良好,最大出生重1.9kg,其窩產仔數和初生重量都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2010年11月30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萬種脊椎動物基因組計畫”聯盟(G10KCOS)的科學家聯合宣布啟動萬種脊椎動物基因組一期計畫。
·2010年12月3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協辦的“2010醫學科學前沿論壇暨人類基因組與發育-免疫-腫瘤研究現狀與前沿發展方向研討會”在深圳舉行。
·2010年12月13日,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聚焦三農》報導組與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陳光宇來訪華大,採訪報導華大基因蘆筍基因組合作項目。
·2010年12月12日-15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紀錄組與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厲偉一行走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紀錄華大方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參與“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情況。
·2010年12月17日,《科學》雜誌公布了“2010年十大科學突破”,分別為量子機械、合成生物學、尼安德特人基因組、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RNA的重新編程、外顯子組測序/罕見疾病基因、量子模擬器、分子動力學模擬、大鼠的回歸與HIV預防。其中“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一項涉及華大基因參與的兩個國際聯合研究成果,即“深度解讀4000年前古人類全基因組”與“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新進展----發布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2010年12月17日,《科學》雜誌的“年度新聞”回顧了這一年全球在科學研究及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力的37個事件和成果。在該年度回顧的最後一條以華大基因作為主題,報導了其躋身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測序中心,陸續完成了螞蟻基因組、古人基因組、人類甲基化組以及人類胃腸道菌群元基因組等研究工作。
·2010年12月17日,《科學》雜誌評選出了十項科學成就作為“本十年卓見”(Insights of the Decade)。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包括基因組暗物質、古代DNA、細胞再生、腸道菌群及炎症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在“基因組暗物質”(The Dark Genome)一項中,提出華大基因參與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完成的重要意義。同時,在“腸道菌群”(The Microbiome)一項正文中,著重提到華大基因團隊的貢獻,指出了以華大基因為第一發表單位的“構建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重要研究論文的開創性研究意義。
·2010年12月17日上午10時,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參與的蘆筍基因組計畫國際合作簽約儀式在南昌市江西飯店江西廳舉行。
·2010年12月22日,由863重大項目腫瘤基因組課題管理辦公室、中國腫瘤基因組協作組(CCGC)主辦,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與北京環境誘變劑學會協辦的“腫瘤基因組與生物學研討會”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
·2010年12月2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推出2010年年度專刊——《回顧2010》,對2010年的重要人物、重大新聞以及科技進展等進行了評點。《自然》雜誌於2010年3月3日發表的華大基因專題報導“中國的生命科學-世界測序工廠”入選為“年度特寫”報導之一。
2011年
·2011年1月6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GT Life Sciences公司共同宣布首次完成對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系基因組的測序工作,並提供對其基因組序列數據的優先訪問途徑。
·2011年1月8日-9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醫學健康事業部)基因檢測實驗室” 通過ISO17025現場評審。
·2011年1月18日晚,“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汪建榮獲“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創新獎。
·2011年1月19日,由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華大基因的聯合科研成果“大熊貓基因組”、主要承擔完成的“千人基因組計畫”重大成果分別入選“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1年4月29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被國家科學技術部授予基因研究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
2011年5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領導一行蒞臨華大參觀指導。
2011年5月,華大基因名列《自然》評選2010中國科研機構第四。
2011年5月11日,華大基因(BGI)和荷蘭TTI GG(Technological Top Institute Green Genetics)共同宣布啟動“100個番茄基因組研究計畫”

疫情研究

據英國媒體2011年6月2日報導,中國科學家已經成功完成歐洲大腸桿菌疫情致病細菌的基因排序,發現該細菌系一種新型、高傳染性有毒菌株,並且對部分抗生素有抗藥性。
歐洲銷毀含有大腸桿菌的黃瓜

這些科學家來自中國華大基因研究所,這家位於深圳的研究所位於深圳與德國漢堡大學醫學院有合作關係,在歐洲疫情爆發後就收到了致病細菌的DNA樣本,並在3天內完成了細菌的基因排序。
“該大腸桿菌系一種高傳染性且有毒的新菌株,”研究所的科學家說,該細菌與另一種名為EAEC 55989的大腸桿菌菌株極其相似。EAEC 55989大腸桿菌最初發現於中部非洲,可以引起嚴重的腹瀉。
歐洲爆發的大腸桿菌疫情已經造成9個國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現腎衰竭症狀,至少18人死亡。據美國媒體2011年6月2日的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當天表示,這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是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毒性和複製能力都更強的”大腸桿菌病毒,這可以解釋為何這次歐洲疫情範圍廣且危害大。
世界衛生組織的食物安全專家希爾德 克魯澤表示,之前發現的致病性大腸桿菌主要是侵襲兒童和老年人,但這次歐洲疫情爆發中很多患者是青壯年尤其是女性。初步的基因排序檢測顯示,這種菌株之前從未從人體分離過,它比那些已知的大腸桿菌更有毒性且複製能力很強。克魯澤指出,科學家掌握的信息還無法準確說明這種新型菌株到底是從哪兒來的,但其可能來自動物。“人們應該想到動物源,因為很多動物體內都有多種致病性大腸桿菌。”此前有科學家懷疑,受感染者是因為食用了被污染的糞肥灌溉的蔬菜才生病的。

社會責任

公共衛生
抗擊非典
2003年5月,華大基因用十幾個小時就測出了SARS病毒序列,96個小時就做出了SARS檢測試劑酶聯免疫試劑盒,並向全國防止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捐贈30萬人份的SARS病毒診斷試劑盒。同年,胡錦濤主席來到北京華大訪問時,對華大基因在期間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辦抗病之所需”。
德國大腸桿菌疫情戰役
2011年5月27日,華大收到病菌樣本;6月2日,完成基因組測序並公布序列;6月7日,研製成功診斷試劑盒並無償公開檢測方法;7月28日,德國大腸桿菌的研究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H7N9
據衛生部衛生應急辦公室2013年4月6日公布的數據,截至17時,全國共報告1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其中死亡6人。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出現後,華大基因立即積極聯繫參與對病毒的研究,開啟應急通道,建立快速檢測平台,可在36小時內對樣本進行精確檢測。並且構建了流感及重大傳染病基因組資料庫,可及時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抗災
印度洋海嘯
2004年12月30日,華大基因派出DNA鑑定救援組趕赴泰國海嘯災區,承擔了海嘯遇難人員DNA檢測的任務。當時遇難者數目龐大,鑑定DNA的工作無法實行。華大基因主動提出為泰國遇難者免費鑑定逾千份的DNA樣本。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8日至6月2日,華大基因地震災區疾控工作組赴四川災區參與“5·12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檢測可能引發的突發衛生和傳染病事件。2008年5月,華大基因全體員工向汶川地震受災同胞捐款獻愛心。
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災情嚴重。華大基因宣布將無償為地震災區提供包括疫情監控、應急病原微生物檢測、身份辨識、傷患治療需要的HLA配型檢測等各項技術服務,並將捐贈首批10萬人份診斷試劑用於輸血安全、病原檢測等套用。並協調好所有可能用得到的平台資源,做好了技術和人員儲備,處於24小時待命狀態,隨時組織科技救援隊伍趕往一線。
民生
“宮頸關愛日”暨“全國百萬婦女創新型宮頸癌篩查項目”啟動
2013年3月7日,華大健康發起首個“宮頸關愛日”並啟動“全國百萬婦女創新型宮頸癌篩查項目”。
捐獻中華骨髓庫
2010年,華大基因捐助4300萬元資金協助中華骨髓庫完成9萬人份的HLA高分辨分型測序。2011年1月25日,中國紅十字會授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紅十字最高榮譽-紅十字勳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