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位於朔州市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附近。已發掘的漢墓有800多座。墓葬分布密集。有墓穴、
洞室、磚室、木槨等多種,墓道和墓室有多種形制。墓中所葬,大多屬王、泰兩姓家族,而且多是一棺一槨。墓中有陶器、銅器、玉器、漆器等生活用具和珍貴的殉葬品。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直徑18厘米的百乳鏡。乳鏡聚於鏡面,如繁星閃爍,是漢代銅鏡中的佳品。此外,銅質四種熏爐、龜鶴博山爐,完好的棋盤等,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據考古人員認定,出土文物中最珍貴的是一件造型生動、工藝考究的鵜鶘銜魚燈。整個燈用銅鑄成,燈形作鵜鶘銜魚佇立狀。若將燈燭點燃,煙霧裊裊上升,進入魚與鵜鶘相連的管道,凝積成菸灰,可導入鵜鶘體內,溶入水中。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能設計出消除燈煙污染的燈具,實屬難能可貴。墓群出土文物中,兵器所占比重很大。這些漢墓群有大有小,高者十五米左右,低者三四米左右。從這些陵墓的大小、高低、深淺、規模等都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的官職大小。墓內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均為死者生前的生活實用物品。包括各類陶器、炊具、酒具、錢幣、銅器、鐵器、玉器、漆器、鉛器、木器等。
相關介紹
廣武漢墓群在朔州市山陰縣西南,舊廣武與新廣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個墓群南依群山,北連朔
州平川,從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羅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全國之首,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並在漢墓群南端修建了廣武漢墓群保管所。現在廣武墓群雖然未發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新廣武和舊廣武地段,在漢代時屬雁門郡的陰館縣管轄。陰館縣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東漢時雁門郡治從善無縣(山西右玉境)遷於此。據《太平寰宇記》稱:“陰館城今名下官城”,故治即今朔州市朔城區汴子疃鄉下官城一帶。這裡依山傍險,雄踞雁門關前,在古代歷為屯兵扼守、兵家必爭之地,漢王朝在此設縣置郡,抵禦匈奴貴族南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廣武漢墓群是漢代雁門郡治和陰館縣官吏與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我國漢代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
原太高速公路通車後,我回故鄉一般都改坐汽車,當我第一次出雁門關看到廣武漢墓群,那高聳連綿的封土使我震撼,我當時強烈的渴望能夠下車去走到近處看一看這些漢代的古墓,儘管這些並非都是漢代戍邊將士的墓葬,但我眼中,每一座形如山丘,高達十餘米的漢墓無異於一座豐碑,置身其中,立刻感覺到個人的渺小,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正是這每個渺小的個體,護衛著漢室天下的無限江山,千百年之後,依然排列著整齊的陣形佇立在塞外的秋風之中。
朔州介紹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省轄地級市,是全國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全市轄兩區四縣,
總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45萬。朔州市土地廣闊,農業生產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達500億噸,境內有全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露天煤炭企業,年產原煤可達5000萬噸,有華北地區單機容量最大的神頭第一、第二發電廠。朔州市交通便利,郵電通訊發達,運煤專線縱橫交錯,縣鄉公路四通八達,懷仁機場和平朔機場通航京、滬。全市實現電話聯網和長途運輸郵字化,市話交換程控化。朔州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蹟眾多,歷史名人輩出。有國內外現有最古老、最高大的應縣遼代六層佛宮寺釋迦木塔,有創建與唐代的崇福寺;有舊石器時代的峙峪人遺址。此外還有著名的北匈奴的“殺虎口”、楊家將血戰抗遼的“金沙灘”,規模宏大的新廣武漢墓群,以及象徵華夏力量的內外長城。尉遲恭、張遼、鮑承先、班捷舒等歷史名人都是朔州人。朔州市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先後合資、合作興辦的企業普遍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