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縣前
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前,英吉沙境內山地歸依耐行國,平原由楨中城國管轄。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政府於烏壘設西域都護府,統領西域各國,英吉沙納入漢朝版圖,歸西域都護府管轄。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歸屬因抗匈奴有功被封為西域大都尉的莎車國王管轄。東漢明帝永平四年(61年),歸逞霸於塔里木盆地西緣一帶的于闐國管轄。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定西域,歸漢朝西域都護管轄。東漢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西域都護班超奉詔回京,西域諸國反,境內依耐、楨中兩國自立。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北匈奴控制西域,英吉沙成其屬地。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年),西域長史班勇會同敦煌太守張朗再次收復西域。
魏文帝黃初二年(222年),英吉沙由朝廷封為復歸中央政權,由朝廷封為漢大都尉的疏勒國王臣磐節制,依耐、楨中兩國被疏勒兼併,但仍受魏在西域重設的戊己校尉領護。北魏宣武正始元年(504年), 噠越蔥嶺占據疏勒國,英吉沙成為噠屬地。
隋大業元年(605年),西突厥占領疏勒,英吉沙為西突厥節制。
唐顯慶三年(658年),西突厥敗退西域,唐設疏勒都督府統轄英吉沙。唐鹹亨元年(670年),吐蕃占領英吉沙20餘年,至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回歸中央政權。唐開成五年(840年),英吉沙歸東喀喇汗王朝管轄。
西遼康國元年(1134年),東喀喇汗王朝臣屬西遼,英吉沙一帶隨之歸屬西遼。
蒙古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派兵攻占喀什噶爾,由達魯花赤(監治官)鎮守英吉沙一帶。此後,一直歸屬元朝。
明正德九年(1514年),察合台後裔賽義德汗建立葉爾羌國,英吉沙受其管轄。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蒙古準噶爾部在維吾爾族白山派和卓阿巴克引領下滅葉爾羌汗國,英吉沙一度受準噶爾控制。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劃英吉沙為中等城,命一名四品阿奇木伯克署理政事,另設總兵管理邊務。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在喀什噶爾設參贊大臣管理英吉沙等南八城事務。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在英吉沙設領隊大臣,署理邊務兼理民事,受喀什噶爾辦事大臣節制。清光緒八年(1882年),清廷在喀什噶爾設分巡道,署理英吉沙等西四城事務。清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籌建新疆行省,置英吉沙為直隸廳,定名為英吉沙爾,歸喀什噶爾道管轄。
建縣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英吉沙爾直隸廳改為二級縣,定名英吉沙,設縣公署,隸屬於喀什噶爾分巡道。民國十六年年(1927年),新疆廢除道尹之職,各道改稱行政區,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喀什設行政長公署於疏附縣(今喀什市),英吉沙歸喀什行政長公署管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喀什行政長公署改稱新疆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英吉沙歸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英吉沙縣先歸喀什專區領導,1954年,歸南疆行署管轄。1956年,南疆行署撤銷,復歸重新成立的喀什專員公署領導。1969年,由喀什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9年,歸喀什地區行政公署領導至今。
行政區劃
英吉沙縣轄2個鎮、12個鄉。英吉沙鎮、烏恰鎮、城關鄉、喬勒潘鄉、龍甫鄉、芒辛鄉、色提力鄉、薩罕鄉、英也爾鄉、克孜勒鄉、托普魯克鄉、蘇蓋提鄉、艾古斯鄉、依格孜也爾鄉。
地理環境
位置
英吉沙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崑崙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緣;東部與莎車縣接壤,西南、西北與阿克陶縣相接,東北與疏勒、岳普湖兩縣毗鄰。
地質地貌
英吉沙縣境屬新生界第四繫上更新統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西喀什拗陷區。界於天山與崑崙海西褶皺帶之間,呈扇狀,東部開闊,向西收縮,直通國境。中新生代岩層的褶皺構造,在喀什西北的天山山前褶皺的喀什-阿圖什背斜與南部崑崙山山前褶皺的英吉沙背斜之間,構成寬緩的大向斜。第四紀以來,一直處於相對下陷狀態,而山區則不斷隆起,後隨著山區冰川活動及水流作用帶來的大量碎屑物質為大向斜所接納,遂成為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的寬廣的庫山河沖積平原,覆蓋巨厚的第四紀沉積物,成為英吉沙縣前山地帶和庫山河沖積平原的地質基礎。而在這巨厚的覆蓋層下面,則分布著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的不同地層。據地質學家分析,英吉沙縣境內的地層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石炭繫上中統
屬蓋孜群,由蓋孜村北延伸至縣境。以礫岩-砂岩-雜色泥頁岩為主,間有白雲岩-碳酸鹽岩互層。
(二)侏羅系中下統
屬葉爾羌群,從葉爾羌河庫斯拉甫擴展至庫山河汗鐵力克、克孜勒一帶,為陸相湖沼沉積。有雜色砂岩、泥質粉砂岩、紅色互層,夾煤層煤線,含植物化石。
(三)白堊繫上統
屬英吉沙群,分布於崑崙山前沿地帶,汗鐵力克以北地區,為海相沉積。岩性以泥岩、灰岩、灰質砂岩、白雲岩為主,夾有石膏、生物碎屑等。
(四)上更新統
屬新疆群,分布在庫山河口東南一帶,以戈壁礫石層為代表,形成沖積層,洪沖積層,水積層。
英吉沙縣地貌可分為平原、剝蝕丘陵區、溝地、水庫四個類型。
一、平原
(一)山麓平原
是由庫山河,依格孜也爾河及各山洪溝形成的洪積----沖積平原,分布在前山山麓地帶。洪積扇體為礫石帶。坡度較大,地勢由南向東北傾斜,靠近喀臘克山附近,由於隆起山地的影響,局部地區則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下水位較深。在洪積扇體以下,隨著坡度變緩,逐漸變為細土沉積物,為灌溉綠洲,寬度為2-10公里。東南緊接著為風成地形,與布古拉木沙漠相連。
(二)沖積平原
為庫山河沖積平原。位於喀臘克山北部,地形狹長,但地勢平坦,平原的中下部坡降為3‰-4‰,由西南向東北微傾斜。潛水埋藏深度多在3米以下,為主要農區。但部分低產地區及平原和北部(屬喀什沖積扇扇緣的一部分),地下水位則較高,潛水以通過蒸發和蒸騰而強烈消耗,形成大面積鹽化草甸土和鹽土。
(三)沙漠平原
1、布古拉木沙漠 面積很大,為沙丘及礫石灘,利用價值不大。
2、零星戈壁一荒灘一沙漠 共有23處,445.5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較大的有8處。這些沙漠、戈壁、灘地,大部分無人居住,暫無利用價值,只有靠近農田的沙丘地,用做自然放牧場所。
(1)博蘇尕庫木沙漠,位於克孜勒鄉東北部22公里處,面積約30平方公里,由東南向西北延伸。
(2)吐孜薩依戈壁,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部13公里處,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地勢平坦,主要為岩石和礫石,間有岩鹽,故名吐孜薩依.
(3)薩罕江尕勒荒灘,位於薩罕鄉政府駐地南14公里處,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東接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生長有水草等植物,可牧放.
(4)拜西坎江尕勒荒灘,位於英也爾鄉政府駐地東部11公里處,東西走向,面積約56平方公里,生長有蘆葦等植物,可牧放。
(5)克加克江尕勒荒灘,位於英吉沙縣城東南5.5公里處,東西走向,面積約72平方公里,長有蘆葦等植物,可牧放.
(6)杭格特勒克灘地,位於英吉沙縣城西北部4公里處。由東北向西北延伸,面積約33平方公里,生長有蒲草,可牧放。
(7)巴依罕江尕勒戈壁,位於克孜勒鄉東北38公里處,面積約50平方公里,東北部接塔克拉瑪乾大沙漠。
(8)喀拉都維勒克荒漠,位於克孜勒鄉政府駐地東部18公里處,面積約20平方公里,體質為鹼沙,生長有蘆葦等野生植物,可牧放。
二、剝蝕丘陵區
(一)喀臘克山丘陵
呈東西走向的喀臘克山,從艾古斯鄉開始,橫貫縣境中部,長約62公里,寬約2-6公里,可能由第三系地層組成,主要為砂岩、泥岩。因氣候乾熱,降雨很少,山體乾燥,幾乎不生長植被。山體的相對高度由幾十米至二百多米。岩石以物理風化為主,由於風蝕和降雨造成的水蝕,低山丘陵遭剝蝕,背斜部分已遭破壞。
(二)零星山體丘陵
另有22條總長122公里的零星山體丘陵。其中最長的25公里,短的250米,海拔最高的2167米,最低的127米。均為砂岩、泥岩。能構成境內地貌單元的有4處:
1、戈爾當尕丘陵地,由很多高低不一的山鋒組成。位於克孜勒鄉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處,最高海拔1616米,長11公里,由西向東延伸。山溝里長有野生植物,有黃羊、狐狸等野生動物出沒。
2、博孜塔格山地,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部12公里處,主峰海拔1944米,總長12公里,山體質為砂石、岩石。
3、喀拉塔格山地,位於艾古斯政府駐地西南15公里處,主峰海拔2167米,總長8公里,寬3公里。
4、闊拉木勒克塔格山地,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南18公里處,主峰海拔2060米,總長25公里。體質為岩石。
三、溝地
主要指山洪沖溝,全縣有30條,總長240公里,窄的5米,最寬約150米;淺的5米,最深的150米。能構成地貌單元的有5處:
1、依斯勒克翁庫爾 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南17公里處,長3公里,寬50米,深10米。溝內有礫石和通往煤礦的小道。拉煤的人冬天在溝內燒火取暖。
2、葉坎勒克吉勒格斯 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南,長5公里,寬140米,深20米,溝內有40畝左右的草灘,有1條通艾古斯鄉的小道。
3、色日克亞 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南13公里處,長7公里,寬150米,深150米,為英吉沙與阿克陶縣的分界溝。
4、莫熱魯克 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處,長500米,寬100米,深150米。溝內生長有荊刺、麻黃等野生植物。
5、烏魯克貝希 位於艾古斯鄉政府駐地東北部1公里處,長3公里,寬100米,深30米。溝內有泉水,2盤水磨,200畝林地。
四、水面
主要指水庫,全縣有6處,占地面積17573畝。
氣候
英吉沙縣屬大陸性溫暖帶乾旱氣候。平原四季分明,夏長秋短,氣溫年季變化小,日夜溫差較大,降水少,蒸發大,光照足,積溫較高,無霜期較長。
英吉沙縣多年平均溫度為11.7℃,全年平均氣溫在10.3-13.1℃之間,地區分布從平原向山區逐年降低,西部和西北部近山區年平均氣溫較縣城低0.6℃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為37.8℃,多出現在7月,一般在36-39℃之間,持續時間16-26天。英吉沙縣的地面溫度的周期變化基本和氣溫一致,但變化幅度比氣溫大。英吉沙縣自然降水量值少且分布不均,山區及山前沖積扇一帶多,平原地區少。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英吉沙縣是一個多風地區。全年風速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每年4、5月風速最大。
人口民族
英吉沙縣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28.4萬人(2013年)。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英吉沙縣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石膏石、水晶石、銅、鉛、鐵等礦藏資源,其中煤的表層儲藏量達2500萬噸,石灰石儲量達6339萬噸以上,石膏石探測儲量為2億噸。
植物資源
英吉沙野生植物有蘆葦、沙拐棗、紅柳、駱駝刺、刺爾菜、曼陀蘿、黃花草木棲、列當、苦豆子、苦苦菜、稗草、車前草、沙棘、苦馬豆、甘草、當歸、棘豆、翅花鹼蓬、叉枝鴉蔥、水麥冬、鐵線蓮、拂子茅、假木賊、駱駝蹄蒡、菟絲子、蒿、薄荷、花花菜、賴草、苦苣菜、荊三棱、鹽節木、子芽、百麥根、黑果枸杞、早熟禾、鹼蓬、鹽爪爪、駱駝蓬、無葉假木賊、豬毛菜、琵芭柴、泡果白刺、鹽穗木、狗尾草、野艾鵝冠草、蒼耳、鵝冠草、獐茅、牛毛氈、海乳草、狗牙根、含頭草、蒲公英、三棱草、芨芨草、畫眉草、灰灰草、蘑菇等。
經濟
綜述
2013年,英吉沙縣實現生產總值2531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13.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009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700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21.35%,其中工業增加值2009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42.97%,建築業增加值4990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15.09%;第三產業增加值8300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14.0%。
在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0%、28%和3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616元。
第一產業
2013年,英吉沙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8709.5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32029.81萬元,林業產值3586萬元,畜牧業產值56774.76萬元,漁業產值14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17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46.73萬畝;棉花播種面積8.29萬畝;蔬菜播種面積3.36萬畝。糧食產量20.02萬噸,較2012年增長5.77%;棉花產量0.85萬噸;蔬菜產量11.39萬噸。杏子面積27.02萬畝,產量21.7488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1.93%。
年末牲畜存欄頭數為38.9萬頭(只);年末牲畜出欄頭數為41.78萬頭(只);年肉類總產量2.0719萬噸;奶產量2.15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1.18%;蛋產量1900噸;同比2012年增長18.75%。
第二產業
2013年,英吉沙縣工業總產值8462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455萬元。全部工業增加值20091萬元,按可比價同比2012年增長61.0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03萬元。
全縣共完成自來水生產量236萬立方米;磚產量4億塊;水泥產量8.5萬噸、矽鹽酸水泥熟料109.6萬噸;發電量6364萬千瓦時;麵粉產量14500噸;飲料400噸;小刀9萬把。
第三產業
2013年,英吉沙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0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3.2%。其中,批發業零售額203萬元,零售業貿易額3280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1.4%;住宿業營業額為215萬元,其中零售額為16萬元;餐飲業零售額898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0%。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英吉沙縣有各類中國小校73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高中1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國小56所。全縣中國小校占地面積1799畝,校舍面積為21.54萬平方米。
中國小教職工3570人,專任教師3350人(國小專任教師1653人,中學專任教師1697人)。共有1104個教學班,中國小在校生41817人(國小在校生26690名、中學在校生10996名、普通高中在校生3160名,職業高中在校生971人)。開設雙語教學的學校61所,雙語教學班348個,全縣各中國小校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達14371人,占學生總數的34.6%。2012-2013學年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58%,國中毛入學率為102.99%。國小升國中99.47%,國中升高中62.2%。
英吉沙縣學前雙語幼稚園共59所(其中國家項目幼稚園41所,山東對口援建幼稚園3所,縣自籌新建改擴建幼稚園15所),在園幼兒數8847名(其中小班幼兒45名、中班幼兒4628名、大班幼兒4174名),學前兩年制適齡兒童入園率為85.6%,學前雙語幼稚園畢業的學齡兒童進入國小一年級雙語授課班就讀84%。全縣漢語系幼稚園有1所,在園幼兒898名,學前班少數民族幼兒有334名。
文化事業
截至2013年,英吉沙縣共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4個,圖書館1個,文工團1個,新華書店1個,城鄉廣播電視站13個,電視台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98%,電視人口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4000戶。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英吉沙縣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計畫生育指導站1個。全縣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624人,擁有病床床位數745張。嬰兒死亡率0.1865%。
著名人物
阿迪力,高空王子,阿迪力·吾守爾——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新疆達瓦孜藝術的第六代傳人,曾五次成功打破高空行走世界紀錄。這位維吾爾族的英雄、中華民族的驕子,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李鐵映、司馬義·艾買提的接見。
民風民俗
達瓦孜
“達瓦孜”是新疆維吾爾族一種古老的傳統雜技藝術,“達”在維吾爾族是“懸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達瓦孜”便是專指高空走繩。在新疆出現兩千多年的歷史,衰敗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在英吉沙縣重新崛起。
“達瓦孜”用料:白蠶絲、各種布料、棉線、厚紙、膠水、針子、木楦子、冰糖、帶花紋絲條等。
木勺舞
“木勺舞”普遍流傳於維吾爾族聚居區,多由男子單人或雙人表演,即興性、娛樂性極強。木勺是維吾爾族民間流傳的日常生活用具,每家必備,茶飯之後順手撿起,邊擊打節奏邊事歌舞,對喜好歌舞的維吾爾族人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維吾爾人樂觀、豁達的民族性格。
賽乃姆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民間最常見的一種舞蹈。普遍流傳於天山南北維吾爾族聚居的城鎮鄉村。賽乃姆一詞源自阿拉伯語,現代維吾爾族語意為“美麗的偶象”,亦可用來作為美麗姑娘的名字。維吾爾族民間藝人將由手鼓奏出的,稱作“賽乃姆泰克特”(意為“賽乃姆節奏”),沿用這種節奏的民間樂曲被統稱為“賽乃姆樂曲”。以這種節奏的樂曲伴奏的民間舞蹈被統稱為賽乃姆舞蹈。
薩 帕 依 舞
“薩帕依舞”在維吾爾族聚居區流傳很廣,舞蹈因由男子手持“薩帕依”而得名,娛樂性極強,深為各族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薩帕依是維吾爾民間常見的樂器,可作為一種節奏性樂器加入樂隊,也可單獨演奏為舞蹈和歌唱伴奏。
名優特產
1、杏醬
採用新鮮色買提杏經現代食品工藝加工而成,產品保持了鮮杏的自然風味,富含維生素,人體易吸收,產品口感細膩,營養豐富。適合作為早餐食品、外出旅行、野餐時的方便食品。
2、沙棗
沙棗果形似棗,果肉色白質沙,營養豐富,味道甜中略帶酸味,含糖類、蛋白質、黃酮類、鞣質和粘液質等。具有健脾胃、調經、固精、鎮靜、強壯、止瀉等作用。
3、杏仁
英吉沙縣種植色買提杏樹面積30萬畝,可出產杏核1.5萬噸以上,杏仁中所富含的如維生素E、維他命B17、單不飽和脂肪和膳食纖維等能夠有效降低心臟病的發病危險,並具有抗衰老益壽之功效。
4、杏核
英吉沙縣年產鮮杏23萬噸,可出產杏核3.3萬噸,杏核分為杏殼和杏仁兩部分,杏殼是製造活性碳的高級原料,杏仁除炒食外,還可制杏仁油、杏仁露、杏仁茶、杏仁奶粉多種產品。
5、色買提杏脯
採用優質“色買提”鮮杏加工而成,其杏脯肉厚、含糖量高,色澤金黃自然,酸甜可口,是口感極好的休閒食品。曾獲國家、自治區多種獎項,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6、英吉沙“色買提”杏乾
由享有“冰山玉珠”之稱的色買提杏經自然風乾晾曬而成,耐貯藏,可長年食用,也可加工成各種休閒食品,具有防癌抗癌等多種神奇功效。
7、英吉沙巴旦木
享有“西域珍果”之美稱,具有潤肺、止咳、化痰、下氣、滋陰、補陽作用,除含大量植物脂肪外,還含有比同等重量的牛肉多6倍的豐富蛋白質,是藥用及營養價值極高的滋補品。
特色手工藝品
1、英吉沙小刀
具有480年的悠久歷史,選用優質鋼材全手工鍛打,經淬火處理,刀口鋒利無比,刀柄雕刻精美,嵌以金、銀、銅、玉、骨、寶石等材料,紋飾秀麗,被譽為“絲綢之路一枝花”。
2、英吉沙彩陶
英吉沙縣土陶燒制歷史已達千年,是經1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顏色各異、古樸典雅,以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藝術魅力,受到國內外客戶的青睞,具有極高的觀賞和藝術收藏價值。
3、英吉沙木戳土印花布
由精心收集散布在民間的模戳和設計圖樣在土布上拓印出紋樣,根據所需用品長短設計圖案、靈活配置,再按設計要求填色而成,具有濃郁民族民間特徵和趣味性、適用性,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自治區轄:2個地級市、7個地區、5個自治州;11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
烏魯木齊市 | 天山區 |沙依巴克區 | 新市區 |水磨溝區 |頭屯河區 | 達坂城區 | 米東區 | 烏魯木齊縣 |
克拉瑪依市 | 克拉瑪依區 | 獨山子區 | 白鹼灘區 | 烏爾禾區 |
吐魯番地區 | 吐魯番市| 鄯善縣| 託克遜縣 |
哈密地區 | 哈密市| 伊吾縣 |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
和田地區 | 和田市 | 和田縣 | 墨玉縣 | 皮山縣 | 洛浦縣 | 策勒縣 | 于田縣 | 民豐縣 |
阿克蘇地區 | 阿克蘇市 | 溫宿縣 | 庫車縣 | 沙雅縣 | 新和縣 | 拜城縣 | 烏什縣 | 阿瓦提縣 | 柯坪縣 |
喀什地區 | 喀什市 | 疏附縣 | 疏勒縣 | 英吉沙縣 | 澤普 | 莎車 | 葉城 | 麥蓋提 | 岳普湖 | 伽師 | 巴楚 | 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 阿圖什市| 阿克陶縣 | 阿合奇縣| 烏恰縣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庫爾勒市 | 輪台縣 | 尉犁縣 | 若羌縣 | 且末縣 | 焉耆回族自治縣 | 和靜縣 | 和碩縣 | 博湖縣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昌吉市 | 阜康市 | 呼圖壁縣 | 瑪納斯縣 | 奇台縣 | 吉木薩爾縣 |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 博樂市| 精河 | 溫泉縣 |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州直轄) | 伊寧市 | 奎屯市 | 伊寧縣 | 霍城縣 | 鞏留縣 | 新源縣 | 昭蘇縣 | 特克斯縣 | 尼勒克縣 |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
塔城地區 | 塔城市 | 烏蘇市 | 額敏縣 | 沙灣縣 | 託里縣 | 裕民縣 |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
阿勒泰地區 | 阿勒泰市 | 布爾津縣 | 富蘊縣 | 福海縣 | 哈巴河縣 | 青河縣 | 吉木乃縣 |
直轄行政單位 | 石河子市 | 阿拉爾市 | 圖木舒克市 | 五家渠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