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蕭

排蕭

排蕭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在中國、南美洲、歐洲、非洲古代都有發現,用若干長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連線起來,直接用口吹,每個管發出一個音,通過連續吹不同的管展現鏇律。排蕭屬“吹孔氣鳴樂器”,以竹製作,長約80公分左右,紫竹簫約6—8個竹節。排蕭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發音深沉、哀郁,有很強的穿透力和震動力。排蕭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製套架。

基本信息

音色

排蕭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發音深沉、哀郁,有很強的穿透力和震動力。特別是弱奏時的餘音,裊裊不絕,給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之感。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柔中有剛,溫婉中又含有內在的力度,適合表現明朗空闊的意境。高音區發音清越明亮,但稍嫌緊張銳利。一般說來,簫多使用中、低音區,而較少用高音區。

排簫排簫

排簫的音色類似簫,婉轉柔美,餘韻深長,但比簫更為質樸,更具原始風味。其發音也比簫更清脆、圓實,更具空漠的效果,音量不很大,但其穿透力和共嗚性均很強,聽其吹奏,其音猶如從肺腑的底部滾沸震盪而出,特別適宜於演奏深婉、柔美的抒情樂曲。在管樂器中,排簫雖和簫同類,但仍有

獨具的特色和能力。在現代,有人亦用排簫來演奏通俗歌曲或輕音樂,效果亦很好。

排蕭的最大魅力在於它明晰的穿透力,排蕭的樂聲仿佛如從遠處飄至,但仍清晰可聞,舒緩而悠揚。

外觀形狀

排蕭屬“吹孔氣鳴樂器”,以竹製作,長約80公分左右,紫竹簫約6—8個竹節。其形制為:上端封口(或開口)的竹節邊緣開吹孔,管身一般開有指控6個,前5孔,後1孔,下方另有兩對音孔,底端為開管,音程為兩個八度,經訓練還可奏出超吹4度音程,但不常用。

排蕭排蕭

早在幾千年前,蕭就在中國民間流傳了。那時的蕭均為單管的言蕭。後來人們發現,不同長度的管子能夠發出不同高度的樂音,於是就發明了排蕭。漢代以後,出現一種等管形制的排蕭,各管的長度相似,但管內以蠟封底、蠟底的高低形成管身的長短,從而吹出不同的音高。唐杜佑《通典》載:“蕭,編竹有底,大者23管,小者16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有唐代等管形制的排蕭殘件,原18根一組,尚存9根,長23.7~28.8厘米。管內以填塞紙粒以調整音高。元、明時起,排蕭改為精緻的櫝蕭。通常16管,管外加有木製地殼,油漆光亮,繪以彩風。到清代,排蕭出

現雙翼型櫝蕭,亦16管,分左右兩列,依次件短,如風張開的兩翼。到近代以後,排蕭受到其他樂器的衝擊,漸漸失傳,幾成絕響。直到80年代初,吉林省歌劇院石家環在原蕭造型基礎上,研製成功雙排管加鍵排蕭。使排蕭的演奏更為靈活方便,即可演奏活潑、快速的復調音樂,也能吹奏悠揚、舒緩的抒情樂曲,表現力大為提高。

排簫形似鳳翼,竹製,歷代的管數和長度均不相同,自清代方按律編管。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它是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繩子、竹蓖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如果竹管長短一致,則在管中採取堵臘(深淺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別的樂音。故排簫有無底、封底兩種,分別叫作“洞簫”和“底簫”。從最初的3管籥起,管數有10、13、16、20、21,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發一音。

歷史

排蕭排蕭

排蕭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籥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籥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

“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鐘、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里,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籥”、“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中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中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中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銷聲匿跡了。

民族意義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形制美觀,富有民族風格。1956年8月,中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 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中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 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

考古中的排簫

排蕭排蕭

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雌雄排簫常作合奏,

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製套架。

中國真正挖掘出的實例則出現在十一世紀。在中國河南省洛邑的古墓中發現一批葬禮用品,其中發現兩把鳥骨排簫,每把十三根音管,用絲帶綁成。另外也發現超過四十把的笛簫。這項發現代表了最早在中國發現排簫的證據。其實十三音管的竹排簫也早在戰國時代(約西元前475-221年)在湖北省古墓中被發現。事實上,中國排簫有筆直和圓弧的設計,但也有獨特的對稱形狀,以低音長管在中央,音管長度往兩端遞減。這種對稱的排簫是傳說中表征生命、死亡及復活的火鳥鳳凰的象徵,常用於宗教儀式中。不過,對稱的排簫也在朝鮮半島發現了相反形狀的排簫,即低音長管在兩端,音管長度往中央遞減的。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十分精緻,木製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古希臘神話中牧神潘經常表現為吹奏排蕭的形象,因此稱這種樂器為“潘笛”。中國古代的排蕭共有兩排,每個音有兩個同樣長短的管子,排列順序為低-高-低,因此如同兩個翅膀、或燕子的尾巴,所以也被稱為“鳳尾蕭”。

革新

排簫排簫

1981年,吉林省歌舞劇院石家環在原排簫造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雙排管加鍵排簫。原來的排簫只有一排簫管;新排簫由兩排簫管組成。第一排的28支簫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由(d2~g4),

上設4個轉調鍵,通過按鍵封閉某些簫管即可達到轉調目的,並可奏出D、G、A、F、C5個調的七聲音階。第二排有22支簫管,吹孔一半開在外面,一半開在裡面,相互隔管交錯排列,外側孔的簫管構成G宮調五聲音階,音域由(d2~d4),里側孔的簫管構成C宮調五聲音階,音域由(C2~C4)。兩排和簫管固定在對稱的雲形木製外殼中,正面鑲有兩條對稱的龍飾。新排簫的吹口為豎笛式的哨口,吹奏極為方便。既可演奏活潑、快速的復調音樂,也能吹奏悠揚、舒緩的抒情樂曲。

名曲

排蕭排蕭

JAMES LAST(詹姆斯.拉斯特)、曼陀凡尼、保羅莫里哀並稱為世界上三大輕音樂團.你現在聽到的鏇律就是由詹姆斯拉.斯特樂隊演繹的《天堂鳥》中“豐碩的早晨 ”《天堂鳥》是詹姆斯拉斯特與另一位寶麗金旗下的著名排蕭演奏家扎姆菲爾合作演繹的。在這張專集中詹姆斯拉斯特放棄了拿手的小號樂隊,風格發生很大的變化,全力為扎姆菲爾做綠葉,排蕭技巧爐火純青的扎姆菲爾錦上添花,令人耳目一新,因此

頗受廣大樂迷的擁戴。專輯中的音樂除了延續其以往溫暖抒情的風格外,音樂中更加入了大自然的百鳥鳴叫,聽者猶如置身大森林中,感受美妙純淨的自然氣息。

專輯曲目:

01.豐碩的早晨

02.孔雀開屏

03.愛情鳥

04.葵碧瓏

05.沙灘笛聲

06.天堂鳥

07.奧藍戲鳥

08.冰鳥

09.夜鷹

10.紅色米蘭

11.穿越溪谷

12.瑪咭嗎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