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歌》

《鳳陽歌》

《鳳陽歌》此唱詞見載1922年10月13日《申報》。後段內容完全是新增,從言辭、語氣與結構樣式上看,與前段大不一樣,差不多是二句一換韻。

基本信息

《鳳陽歌》《鳳陽歌》
此唱詞見載1922年10月13日《申報》。後段內容完全是新增,從言辭、語氣與結構樣式上看,與前段大不一樣,差不多是二句一換韻。歌詞中明顯地渲染了江湖藝人的色彩,其中具體點出“過長江”、“渡黃河”.這已是典型的“流民式乞丐歌”了。

淮河兩岸花鼓藝人外出的另兩條路線,一是隨晉商進入山西。與當地歌舞藝術結合孽生成新品種,祁州、太原一帶叫“祁太秧歌”,沁縣、萬榮、聞喜等地則叫“晉南花鼓”,進而“走西口”,演變成“內蒙二人台,,與“陝北秧歌”。另一條線是溯長江而上,入湖、湘、川、蜀,與各地歌舞融合。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著花鼓走四方。

看前方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守淒涼。

嘗盡人間辛酸事.饑寒交迫淚汪汪。

大地瓜落地咚咚響,破陋的裙子替我藏。

千山萬水有時盡.何年何月回故鄉,

何年何月回故鄉,回故鄉!

相關介紹

唱詞更加細膩、真切地傾吐了流民浪跡四方的哀音,他們想念故鄉,盼望回家。誠如韓昭慶教授所慨嘆:“從明初政府向鳳陽地區實施的優惠政策來看,朱元璋巴望著建設好中都,讓家鄉人過上好日子,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名字竟成了乞丐歌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辭彙。”(《明清時期黃河水災對淮北社會的影響探微》)

《鳳陽歌》歷經六百年風雨洗禮、烈火涅煉、幻形演義、冶成瑰寶——它是一支歌,唱出百姓的悲與怨;是一面鏡子,照出封建皇朝的興與衰;是一部書,寫出了明清以來的社會史、移民史、流民史;是一卷畫.描繪出了中華古代近代政治、軍事、民俗文化的長卷畫圖——雖不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那般清晰、細膩、繁華、歡樂——它不只以小小汴梁城街為視野,卻會比鄭俠《流民圖》更為廣闊、博涵、粗獷、渾成——它是以偌大九州地域為背景。

《鳳陽歌》是支非同尋常的民歌,“民”中見政,“歌”中載史。倘有“史歌”之說,此當屬之。
花鼓藝人耳朵靈,哪裡富裕哪裡奔。中國古來東南富,流民奔走的方向主要是江浙,不見東海不回頭。《鳳陽歌》隨著流民傳唱到浙江東南沿海的溫嶺縣,被改編成當地的《天皇花鼓》唱詞,演員化妝和歌舞形式也有所改變,由少年男女兩人穿戲裝,邊唱邊舞,哀訴災情以求資助。或唱吉利討取彩頭。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田莊,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背著花鼓走四方。

白雲千里過長江,花鼓三通出鳳陽。

鳳陽自出朱皇帝,山川l枯槁無靈氣。

妾生愛好只自憐,別抱琵琶不值錢。

唱花鼓,渡黃河,淚花卻比浪花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