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花蓮港位置於台灣東部面臨太平洋,西依中央山脈,為東部之唯一國際港。港口之經緯度為(港口位於北緯23度59分,東經121度37分 )。
花蓮港位在花蓮巿的東北角,舊稱洄瀾港,花蓮溪在此注入太平洋,原本是一塊海岸沼澤地,經人工挖掘開發後,目前已成為本省四大國際港埠之一,其防波堤之長,世所罕見。
花蓮港港埠於民國19年開始建設,至今歷經日本人的建設,及台灣光復後政府的四次擴建,始有今日的規模。但因花蓮港目前由東西二防波堤圍築之人工港,沒有自然岬灣或灣澳的遮蔽,又因台灣東部海底地形外海具有峽谷,地形陡峭,且有夏季颱風的波浪作用,所以,花蓮港目前面臨港池振盪的問題。
在2001年與日本石垣港締結為姊妹港。
由來
花蓮港是洄瀾港的諧音。清朝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部份漢人開始從宜蘭移墾,見岸際溪水日夜奔注,時刻與海浪衝擊而形成縈迴的狀態,遂稱之為洄瀾港。
洄瀾港諧音為花蓮港則見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沈葆楨奏請開後山路、設撫墾委員:分東台為三路,以總兵吳光亮辦之。南為卑南,中為璞石閣,北為花蓮港。又:木瓜最悍,以窮來源,乃以宣武左右兩軍,分成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得其黎、新城、加禮宛、花蓮港、吳全城等,以備不虞。花蓮港之名由此而來。
歷史沿革
在台灣日治時期,1931年蘇澳鎮與花蓮港間道路修築完成(現今蘇花公路,為台9線的一段),使得花蓮港與台灣北部地方的陸路聯繫為之暢通,然而在貨物的運輸仍未見方便。台灣總督府認為此問題未能解決,東台灣的運輸設施仍無法臻至完備,對地方開發仍存在極大的障礙。
因此,自同年度起8年之間,以總經費742萬日圓開始修築花蓮港街(米侖,現名花蓮美侖)的商港,1939年完成了三座碼頭,可供3000噸級貨輪停泊。1940年東部水力發電完成,計畫大量設立鋁業、電氣、氮氣、金屬精煉等臨港工業,擴建港口殊感需要,乃以500萬日圓開始第二期築港工程,預定於1944年竣工,但因大東亞戰爭關係,工程無形停頓。
花蓮港從台灣光復初期的滿目瘡痍,每年裝卸量只有幾十萬噸,進港船隻只有幾百艘,直到公元2000年為止,每年裝卸量已有一千七百多萬噸,進港船隻已達兩千餘艘的營運情形;從虧損到盈餘,達成帶動台灣東部經濟的任務,並成為國際聞名的商港,可說是穩健進步。配合政府執行東砂西(北)運政策,紓解北部地區砂石短缺的問題,但近年來由於鄰近的位於秀林鄉和平村的和平水泥專用港開始營運,花蓮港的運量則開始略有衰退。
自然條件
6至9月颱風多發生季節。潮汐情況,大潮潮差為2米,小潮潮差為0.6米。港口可進出6萬噸級船舶。 花蓮港於1931年-1939年建港,當時可靠泊3000噸級船舶3艘,年 吞吐量30萬噸。目前,興建12-16.5米的深水碼頭,預期年吞吐量可增至為3000萬噸。
港區配置
1931年,日本殖民政府動工興建花蓮港,1939年竣工起用。1963年,花蓮港升格為國際港。港區土地面積93.8公頃,外港104.2公頃;港區航道水9.7-17.5米,可容1.5萬噸級船舶出入;港區內各主航道水深10米;港區船舶停泊能量內港16艘,外港6艘,合計22艘;錨地共7200平方米。到90年代初,該港營業碼頭22座,總長4025米,起重機4台,堆高機25台,拖船4艘。另外尚有淺水碼頭、小船船渠、修船滑道、沉箱渠各1座。島內航線北通蘇澳、基隆、南接蘭嶼、綠島及高雄、澎湖等地;國際航線遍及美、日、韓、菲、澳洲及東南亞各地。
花蓮港以一般散雜貨運輸為主。出港貨物主要為非金屬礦產品及礦物製品、紙及紙製品與加工食品等;進港貨物主要是林產品、能源礦產品與非金屬礦產品等。2002年,花蓮港進港船舶2336艘,進港總噸位1555萬噸;出港船舶2337艘,出港總噸位1556萬噸,進出港船舶合計4673艘;進出港總噸位計3111萬噸;貨物吞吐量為2033萬噸,貨物裝卸量1716萬噸。1996年開始,花蓮港開始運輸進出口貨櫃,但運量極不穩定,後停止貨櫃運輸。
發展
花蓮港建設初期
日本人占據台灣時期,花蓮廳廳長曾極力爭取興建花蓮港港埠設施,終於在日本政府急於將花蓮港生產之稻米,蔗糖及製造飛機之鋁料運回日本的考慮下,於民國十九年十月開始投資興建花蓮港。總計耗時九年,完成水深7.5公尺的碼頭3座(總長410公尺),航道70公尺,東堤1330公尺,T字形西堤200公尺,倉庫九座。這個花蓮港港埠建設最早之雛形,可供停靠3000噸級船3艘,年吞吐量可達20萬噸,其初期港形如圖2-1之土色部分,即在束縮航道上之外海部分。
花蓮港四期擴建內涵
台灣光復後,政府實施經濟建設計畫,經濟突飛猛進,花蓮港港區物資流通量亦隨之增大,花蓮港所負擔之東部地區物資運輸任務為當時的港埠設備所無法負荷的。政府遂於民國48年起迄80 年止逐步擴展花蓮港各項港埠設施,此期間共擬定了四期擴建工程計畫,因為自然環境所造成港埠設施先天上的缺點,逐漸擴建並改善。
(1)第一期擴建工程:
本期擴建工程總計完成:水深8.5公尺,可供一萬噸級貨輪停泊,碼頭兩座,共長320公尺;淺水碼頭200公尺;護岸335公尺,航道維持70公尺。本期工程完工後(施工期為民國48年4月至51年10月),花蓮港水域增加面積96,000平方公尺,年吞吐量增加至50萬噸。第一期工程之港形見圖1-1之紫色部分,在內港陸測部分。
(2)第二、三期擴建工程
由於花東地區產業日漸增多,尤其紙漿業、水泥業、石材業等產品與原料供需繁多,這些大宗貨物之運輸均須仰賴花蓮港吞吐,因此花蓮港港埠建設益形見絀。不論是在碼頭長度,航道寬度,均須要規劃擴建和浚深。
在民國58年9月至67年9月這段期間,即二、三期擴建工程,總計擴充花蓮港港埠設施的有:突堤興建乙座,增建水深6.5公尺~10.5公尺的碼頭11座,以配合15000級大型輪船可進港泊靠;航道拓寬至100公尺,及改善航道1024公尺;增建小型船渠乙座;碼頭倉庫乙棟。本港水域面積擴充變為356000平方公尺,年吞吐量增加為232噸。第二、三期工程之港形分別見圖2-1之綠色及粉紅色部分,即在內港地方。
(3)第四期擴建工程
自民國67年7月至80年12月止,為因應船泊製造業量產巨型輪船的趨勢,本港開始進行第四期擴建工程,在長達13.5年的港埠設施興建過程中,共建造9座深水碼頭(水深12公尺~16.5公尺);延長東防波堤1837公尺,新建西防波堤1050公尺;構築沈箱乙座;填築碼頭新生地55頃。共完成外港水域面積1,400,000平方公尺,自此而後,本港可供10萬噸級以下之貨輪進港泊靠,而年吞吐量高達3200萬噸。
交通
由花蓮沿海岸路南行可抵美侖海濱公園、南濱及北濱公園,公園臨海岸而建,園內辟有草地、涼亭、紀念碑,秀麗的太平洋,景色多變而誘人,令人忍不住駐足欣賞。
1.“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花蓮市後,沿中山路直行,至與海濱路岔口左轉北上即可到達花蓮港。
2.“國道”五號: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花蓮市後,沿中山路直行,至與海濱路岔口左轉北上即可到達花蓮港。
服務
兩岸海運直航今日啟航,台灣花蓮港務局表示,花蓮港已做好準備,外港的九座深水碼頭,足夠讓8萬噸散裝船停靠,一年可提供3,400多萬噸貨量,當前還有三分之一的空間,暫時沒有港口擴建計畫。
兩岸海運直航啟動後,花蓮港將與大陸港口協作,查找互補性高的港口結成策略聯盟,提升競爭力。如遼東半島的丹東港,有很多木片出口,及廈門港有著名泉州花崗石等,還將與大陸的郵輪公司協作,帶動花蓮的觀光休閒產業。
花蓮港務局副局長謝成鈞說,花蓮港當前一年的裝卸量為1900萬至2000萬噸,過去好的時候有2100萬噸。兩岸海運直航後,港口碼頭設施還有三分之一的容量,可供新貨量來裝卸,當前沒有擴建計畫。
兩岸海運直航後,這些大客戶可節省航行工本,帶動需求增加花蓮港的裝卸量可望提高,賺更多的錢。花蓮港一年收的裝卸費、管理費用的營收約7億元(新台幣 下同),支出6億元,盈餘約1億元。
重要性
花蓮港距太平洋主航道僅需二個小時,而太平洋主航道是世界航運最頻繁之航道,就由此可見其重要性了。而花蓮港的存在對於花蓮經濟有著重要的地位,許多位於花蓮的大企業均是因有花蓮港而設於此,如中華紙漿廠、台灣水泥、亞洲水泥及不少的大理石材廠等,足以顯示海洋運輸的便利。這也直接、間接的對增加花蓮人的就業機會有著極大的貢獻。
亞洲主要港口導航
港口是具有水陸聯運設備和條件,供船舶安全進出和停泊的運輸樞紐。是水陸交通的集結點和樞紐,工農業產品和外貿進出口物資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裝卸貨物、上下旅客、補充給養的場所。由於港口是聯繫內陸腹地和海洋運輸(國際航空運輸)的一個天然界面,因此,人們也把港口作為國際物流的一個特殊結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