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瑪瑙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就有人隱居修行。至唐、宋,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欞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80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將興隆山列為蘭州市自然風景保護區。
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又批准興隆山為省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1983年榆中縣人民政府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集資興建。
1986年經甘肅省政府批准建立甘肅省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1988年由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甘肅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境內。地理位置:東經103°50′-104°10′,北緯35°38′-35°58'。坐落在榆中縣西南隅,南靠臨洮,東臨定西,西北與蘭州毗鄰,屬祁連山的東延余脈。保護區總面積約33301公頃,占榆中縣總土地面積的10.1%。

地形地貌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山脈系祁連山山系東延部分,由馬銜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組成,主要山脈有馬銜山、興隆山和棲雲山。馬銜山與興隆山南北對峙呈馬鞍形,興隆山、棲雲山兩座主峰由馬銜山分支曲折而來。

山體長約37公里,寬約17公里,山勢走向呈西北西東南南,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間,馬銜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為500—1000米之間,是黃土高原範圍內唯一超過3600米的高峰。山體過境後,向東延伸終止於海浩瀚的黃土丘陵。在大地構造上是介於秦嶺地槽系和祁連山地槽系之間的秦祁台塊上的孤島狀的石質山地,次級構造單元為青石嶺─馬銜山橫斷帶的馬銜山褶穹和興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紀前隆起,經過加里東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運動的影響,到了第四紀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脈水系。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山地因受造山運動的顯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體複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溝谷縱橫,河床比降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狀起伏,坡度多在30度以上,地形呈齒狀。山體兩側與黃土高原鑲嵌,多為黃土剝蝕地貌,主要地形形態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樑峁。

氣象特點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處東亞大陸內地,按中國自然區劃氣候分類為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顯著,屬高寒半濕潤性多雨氣候。氣候特徵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多雲、多霧、多雨。年均氣溫4.1℃,無霜期123天,年降水量621毫米,相對溫度、降水量隨著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形成山地垂直氣候帶和多地形雨的特點。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乾旱
主要特徵表現:為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3─7℃,其中最高(7月)為13─18℃,最低(1月)為零下8─9℃;活動積溫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頻率不均勻,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約增27mm。馬銜山主峰年降水量可達800mm;無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林區年平均溫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蒸發量918.6mm,為年降水量的1.5倍;相對濕度68%;平均無霜期110天左右;乾燥度0.65;凍土深度平均為120cm,極端最大150cm。

河流水文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河流水系發育比較健全,長年流水的河道有興隆峽、龕谷峽、徐家峽、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溝、官灘溝、新營、黃坪、馬坡、銀山等11條長流水河道,均發源於馬銜山和興隆山,年總徑流量5349萬立方米;其中興隆峽徑流量最大,正常徑流量0.23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715.5萬立方米;最小的徐家峽正黨徑流量0.03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90.6萬立方米。

水質PH為6.9─8.1,硬度為5.8─14.8德度,屬中硬度水,符合一般飲用水

地下水資源主要埋藏在馬銜山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及河谷平原,發育在馬銜山以北斷坳之上,構成的一個半封閉水文地質盆地之間,儲存於上更新統礫卵石層中,靜儲量為有效靜儲量,因第四系隔水地板是傾斜的,傾斜方向與地下水流向一致,當下游大量開採時,上游埋藏深的靜儲量可轉化為動儲量流向下游。據有關資料,在興隆山北麓向西延入的斷層線長約104公里,即南北斷裂格狀構造網,均為地下水富含水。

另外,北西溝的大斷裂在區內有3條,而且為主導構造,這些都蘊藏著豐富的深層地下水資源。

土壤特點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灰褐土
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為數不多的石質山地之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峰高谷深,地形險峻,平均坡度25°,興隆峽一帶坡度可達45°左右。基岩為板岩、片岩、千枚岩等變質岩,地勢高峻,海拔1800~3670米。

保護區內土壤主要是石質山地發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栗鈣土新積土。沒有完整的分布帶,往往是由於坡向的關係成地帶性土壤復區

峽中山坡因地勢較高,降水多,氣溫低,蒸發弱,植被蓋度大,土壤主為灰褐色。由於地勢和坡向的差異,引起氣候和植物的變化,發育著不同的淋溶灰褐土。陰坡林地的地帶性土壤為淋溶灰褐土。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成土母質主為千枚岩玄武岩砂礫岩火山岩等殘積物、坡積物以及黃土物質等。一般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為1.63%,但土層較淺。陽坡次生林地和灌叢地的地帶性土壤為碳酸鹽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與陰坡相同,但由於處地坡度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發快,而碳酸鹽反應強烈,多呈鹼性,有機質含量低,肥力較差。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因空氣濕度較大,氣溫低,植被多以灌叢、草本為主,故土壤由亞高山草甸土過渡到高山草甸土。

前山各峽口東、西兩側的緩坡地帶,屬黃土母質上發育的栗鈣土,黃土層堆積較厚,植被稀疏,蒸發量大,土壤乾燥,有機質含量低,壤質疏鬆,透水良好,土層深厚但肥力較差。PH值為8,呈強石灰反應。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已經查明有大型真菌109種、高等植物1022種;蜘蛛昆蟲類1135種、高等動物160種。它們是保護區可更新的資源,也是複合生態系統的主體。

區域範圍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為核心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2.7%,緩衝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2.2%,實驗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5.1%。

植物資源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在冷濕的氣候條件下,區內形成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
喬木樹種: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樺類等;

灌木樹種:有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櫻桃、丁香等;

地被植物:有苔草、草莓、蕨類等。保護區內有很多蕨菜,每年產量在100噸左右,加工銷往國外。
藥用植物:有黨參、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雲杉林:是本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厘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雜木林:也是本區重要資源。山楊林多分布於陽坡,平均樹高7米,胸徑8厘米,鬱閉度0.6,蓄積量45立方米/公頃。雲杉、山楊混交林、雲杉、樺樹混交林、楊樺混交林多分布於半陽坡、半陰坡及溝腦部分,樹高、胸徑略大於楊樹,蓄積量45~60立方米/公頃。

黃芩: 唇形科植物,別名黃金條根、山茶根,具有清熱、解毒、止血功能、主治肺熱咳嗽、目赤腫痛、肝炎等。

動物資源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林麝
保護區已發現鳥類57種,夏候鳥占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
林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學名為Moschusberezovskii。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林麝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體長80~90厘米,尾很短,長4~6厘米,前肢短,後肢長,蹄小,直大。雌雄都無角,體毛土黃褐色,腹帶棕黃色。臍與生殖孔之間有麝香腺,發情季節,特別發達。不群居,夜行性。

以青草、苔蘚、野草為食。11~12月交配,5~6月生殖,每胎通常產一仔。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馬鹿

馬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也稱“赤鹿”,哺乳綱,偶蹄目,鹿科。

雄鹿體長2~2.3米,肩高約1.5米,雌鹿較小,雄鹿有角,最多有八叉,夏毛赤褐色,冬毛灰褐色,有遷徙現象,常群居,5~6月生殖,每胎1仔。鹿茸可入藥。

旅遊資源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興隆山保護區距蘭州市50公里,素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為道教勝地之一。這些古廟深藏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為集保護與觀賞於一體的興隆山遼望塔。

陝甘總督左宗棠魏光燾等人,民國時期蔣介石於右仁張治中等人也曾來山觀光。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葉劍英胡耀邦趙紫陽、楊靜仁、王兆國、鄧寶珊、朱穆之等也曾留下足。

雲龍橋

雲龍橋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檐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雲龍橋
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跡。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沖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沖跨過。

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大佛殿
大佛殿

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檐,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朴初的手筆。

正殿里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的鐵騎將軍,英勇善戰的民族英雄。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為中華民族爭了氣,壯了膽。不愧為“民族精英”的稱號。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複製,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成吉思汗文物陳列館”,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在現。

蔣介石官邸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蔣介石官邸
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

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一九四三年八月,蔣介石、宋美齡和機要秘書陳布雷等一行人馬都住在這裡六日。每天會後飯余,蔣介石拄拐杖、偕夫人在附近散步,或乘滑竿上山遊覽。在這裡,蔣介石主持召開了西北軍政會議。會上,他部署兵力圍剿陝甘寧邊區,妄圖一舉消滅中共中央,可一年之後,他卻帶著國民黨敗退到了台灣島。

滑索

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仿佛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讓您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讓您在香美迷人的美景中輕鬆品味“飛”的感覺!

馬銜山旅遊小區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馬銜山旅遊小區
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

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

馬銜山氣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顯,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艷、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馬銜山寒山積雪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官灘溝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官灘溝
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

從峽谷中潺潺流出的山泉如絲如鏈,匯聚滴水崖,形成別具特色的滴水崖瀑布,令遊人留連忘返。官灘溝山勢平緩,風景秀麗。春天林木青翠,春光融融;盛夏萬木爭榮,百花盛開;金秋景色絢麗,滿山紅遍。給人以恬靜、舒盈、清新的自然享受。

官灘溝的風景林主要為楊樺林和灌木林,樹種組成分別為山楊、白樺、遼東櫟和栒子、沙棘黃薔薇等。

生態價值

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的成功創建,標誌著興隆山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與之協調的人文生態系統在甘肅省乃至中國都有其重要地位,旅遊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功能已相對完善,對當地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科學價值極高。

蘭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