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耶路撒冷長期以來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傳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城內的錫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猶太教聖殿,是古猶太人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於是猶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後來在聖殿廢墟上築起一道城牆,猶太人稱為“哭牆”,成為當今猶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來,已經重建和修復過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為大衛王統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國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今伊拉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為波斯大琉士王侵占。公元前4世紀後,耶路撒冷相繼附屬於馬其頓、托勒密、塞琉古諸王國。公元前63年羅馬攻占耶路撒冷時,他們驅逐了城內的猶太人。羅馬人在巴勒斯坦對猶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規模的起義,羅馬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屠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並有大批猶太人被掠往歐洲,淪為奴隸。劫後餘生的猶太人紛紛外逃,主要去向是現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區,後來又大批流向俄國、東歐、北美等,從此開始了猶太人悲慘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敗了羅馬人,此後,耶路撒冷長期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
11世紀末,羅馬教皇和歐洲的君主們以“收復聖城”的名義,多次發動十字軍東征,1099年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隨後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延續近一個世紀。1187年,阿拉伯的蘇丹薩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敗十字軍,收復了耶路撒冷。從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耶路撒冷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
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的伯利恆鎮附近,有一個名叫馬赫德的山洞,據說耶穌就降生在這個山洞裡,現在那裡建有馬赫德教堂。耶穌年輕時曾在耶路撒冷求學,後又在這裡布道,自稱基督(即救世主),後被猶太當局釘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並埋葬在那裡。傳說耶穌死後3天從墓中復活,40天后升天。
公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遊到耶路撒冷,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復活教堂,又稱聖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傳教,在麥加城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一天夜裡,他從夢中被喚醒,乘騎由天使送來的一匹有女人頭的銀灰色牝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這裡踩在一塊聖石上,飛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啟示後,當夜又返回麥加城。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宵”,是穆斯林的重要教義之一。由於這夜遊神話,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納的第三聖地。
正是由於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聖地,為了爭奪聖地,自古以來,在這裡不知發生過多少次殘酷的征戰。耶路撒冷先後18次被夷為平地,但每次之後都得到復興,根本原因就在於這是一座世界公認的宗教聖地。1860年以前,耶路撒冷有城牆,城區分4個居民區猶太居民區、穆斯林居民區、亞美尼亞和基督教居民區。那時,已占該城人口多數的猶太人,開始在城牆外建立新的居民區,形成了現代耶路撒冷的核心。從一個小鄉鎮轉變為一個繁榮的大都市,形成許多新的居民區,每一個居民區都反映了那裡特定聚居群體的特性。
1917年盟軍占領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國“託管”。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8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5月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色列鏇即占領了耶路撒冷西區,並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耶路撒冷城東區遂由約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進而占領全城。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將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永恆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舉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應。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國首都,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予以承認。
90年代初,巴勒斯坦人在國際社會各方力量的斡鏇下,開始了與以色列和談的歷程。
1993年,巴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的第一個和平協定規定,耶路撒冷問題將在巴以最後階段談判中解決,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採取單方面的行動改變現狀。1999年9月,巴以雙方在埃及簽署的《沙姆沙伊赫備忘錄》也規定,雙方將在2002年2月就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問題達成框架協定,9月達成永久性和平協定。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發表演說,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指示大使館工作人員準備遷至耶路撒冷。
地理
地理位置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31°47′N,35°13′E;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谷:汲淪谷、欣嫩子谷和泰羅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淪谷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泰羅普河谷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向南-東南注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谷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谷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馬阿爾阿杜米姆(Ma'ale Adummim),西面的梅瓦塞萊特錫安(Mevaser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Giv'at Ze'ev)。
氣候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12攝氏度(53華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29攝氏度(84華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23英寸),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耶路撒冷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污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著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污染物有可能向東傳播到該市。
自從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時期起,新建建築物編號開始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建造。儘管這些編號增加了建築的費用,耶路撒冷石給這座城市帶來獨特、古舊的外觀。
人口
2006年5月,耶路撒冷的人口為724,000人,其中65%為猶太人,32%為穆斯林,2%為基督徒。2005年,耶路撒冷接受了2,450名外來移民,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美國、法國和前蘇聯成員國。在以色列國內,遷入耶路撒冷的人數遠低於遷出耶路撒冷的人數。2005年,有1萬多名以色列公民遷入耶路撒冷,同一時期有16000人離開耶路撒冷。基本上,耶路撒冷的人口繼續上升是由於高出生率,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和極端正統派的群體(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耶路撒冷的出生率達到4.02,遠高於該地區其他城市,超過特拉維夫的2倍(1.98),以色列全國平均出生率為2.90。耶路撒冷18萬個家庭的平均規模達到3.8人。
2005年,耶路撒冷居民的總數增長了13000人(1.8%),同樣高於以色列全國平均水平。該市還在繼續增長之中,其宗教與種族構成也正在改變。儘管猶太人仍占人口的多數,但在15歲以下兒童中猶太人只占31%。這數據證明過去40年中,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全以色列的比重已經下降。在六日戰爭爆發的1967年,猶太人占人口的74%,比2006年高9個百分點。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該市的保守主義高漲。許多離開該市的是年輕人或屬於不太保守的猶太教教派;他們在特拉維夫和海法等沿海城市定居下來。
人口統計和猶太-阿拉伯民族裂痕仍然是耶路撒冷爭論的主要話題。1998年,耶路撒冷發展權利機構主席甚至建議將城市邊界向西擴展,以包含更多猶太人為主的地區。
城區
如今的耶路撒冷可分為新舊兩個城區。新城在西面,是19世紀後建立起來的,比舊城大幾倍,映入眼帘的是現代建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熙攘繁華的街道和商場,布局得當,錯落有致。舊城區由一道14米高的城牆圍住,耶路撒冷的主要宗教勝跡大多集中在這裡。舊城內被一條南北走向和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分為4個部分。東北是穆斯林居住區,西北是基督教居民區,西南是亞美尼亞居民區,東南是猶太居民區。其中穆斯林居民區最大,亞美尼亞居民區最小。
文化
文化機構
雖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聖地而聞名世界,不過該市同樣也擁有許多的文化藝術場所。以色列博物館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每年吸引將近100萬遊客,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以色列國外。80,000平方米博物館包括幾個藝術機構,主要收藏來自全世界考古學、雕塑和傳統藝術品。以色列博物館最著名的人文類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紀中葉在距離耶路撒冷不遠處發現;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館的“聖書之龕”中。這座博物館在本地區兒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萬名兒童參觀博物館的青少年部。以色列博物館在耶路撒冷市內擁有3個附屬的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考古學博物館(前巴勒斯坦考古學博物館)、蒂肖博物館和佩里藝術中心。洛克菲勒博物館開放於1938年,位於東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紀上半葉發現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藝術家安娜·蒂肖的作品。
該市另一個突出的文化機構是猶太殉難博物館(YAD Vashem),面積4200平方米,館內有世界最大的有關大屠殺信息的圖書館,估計超過十萬本書籍或論文。博物館從猶太觀點敘述大屠殺。其他博物館收藏倖存者的藝術品。除此以外還有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地;每年大屠殺紀念日(Yom HaShoah)這些地方都舉行紀念活動。猶太殉難博物館是一個研究與教育機構,遊客在此可以對猶太大屠殺事件進行反思。
耶路撒冷交響樂團是該市著名的管弦樂隊,創立於1940年代。該樂隊不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維也納、法蘭克福和紐約市。在從耶路撒冷老城步行距離之內,有一個文化區,包括可汗劇院,該市唯一的保留劇目劇院,以及耶路撒冷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舉辦150多場音樂會。耶路撒冷音樂中心等卓越設施和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創建於1984年,起初是東耶路撒冷唯一的藝術文化機構今天仍然只上演巴勒斯坦觀點的作品。
自從1961年起,每年夏天舉辦全國性的“以色列節”,會出現許多國際藝術家和街頭表演者。耶路撒冷主辦了其中大部分節日的表演活動。另外,2000年以後,同性戀社群在當地舉辦驕傲遊行,引起了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一致不滿,擔心“褻瀆聖地”;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以致負責保護遊行隊伍的警察,請求當局取消這次遊行。
體育
耶路撒冷最受歡迎的2項體育運動是足球和籃球。耶路撒冷比塔爾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球隊之一,不少前任和現任政界名人,如內塔尼亞胡,都是該隊的球迷。耶路撒冷另一支主要足球隊耶路撒冷夏普爾足球俱樂部,是比塔爾的主要對手之一。比塔爾曾經5次贏得以色列國家杯冠軍(1976年、1979年、1985,1986年和1989年)而夏普爾僅贏得過一次(1973年)。同樣,比塔爾參加聲望較高的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而夏普爾則參加較次的以色列甲級聯賽。在籃球方面,耶路撒冷夏普爾籃球俱樂部較有優勢。雖然在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隊控制的聯賽中從未贏得錦標賽,不過,耶路撒冷夏普爾已經贏得三次以色列杯(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和一次歐洲聯盟杯(2004年)。特迪・科萊克體育場開放於1989年,是耶路撒冷主要的足球場館,擁有21,000個座位。
宗教
猶太人從《舊約》前5章得知,先知們預言的彌賽亞最終將出現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那時候所有的民族都將融合為一。為了儘可能接近實現這一預言,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徒都夢想著死後能安葬在這一聖山旁的墓地里。基督教徒依據的則是《新約·啟示錄》,他們相信人間的耶路撒冷終將變為天堂。上帝之子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脫胎人形來拯救世界,經歷了他人間生活最痛苦也是最壯麗的時刻,尤其是被釘死於十字架和死後的復活。多年來基督教徒朝聖者在主要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聖墓教堂。
按照穆斯林的傳統,信徒們期待著穆罕默德在猶太人的聖殿廣場上降臨,並作為末日審判的死後復活的預言者同這些人一起祈禱。此外,耶路撒冷作為穆罕默德騎馬夜行,踩石登天的地方,而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
三教都對耶路撒冷有著如此的崇敬和期盼,就難怪這座和平之城難有安寧之日了。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鑑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蹟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占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蹟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裡,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裡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占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範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蹟,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占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現在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在逾越節最後一次晚餐時,被猶太統治者捉獲,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后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后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台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里。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裡保存著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稱“死海古羊皮紙卷”、“死海書卷”)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著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裡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裡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莊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耶路撒冷長期以來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傳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城內的錫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猶太教聖殿,是古猶太人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於是猶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後來在聖殿廢墟上築起一道城牆,猶太人稱為“哭牆”,成為當今猶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來,已經重建和修復過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為大衛王統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國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今伊拉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為波斯大琉士王侵占。公元前4世紀後,耶路撒冷相繼附屬於馬其頓、托勒密、塞琉古諸王國。公元前63年羅馬攻占耶路撒冷時,他們驅逐了城內的猶太人。羅馬人在巴勒斯坦對猶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規模的起義,羅馬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屠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並有大批猶太人被掠往歐洲,淪為奴隸。劫後餘生的猶太人紛紛外逃,主要去向是現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區,後來又大批流向俄國、東歐、北美等,從此開始了猶太人悲慘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敗了羅馬人,此後,耶路撒冷長期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
11世紀末,羅馬教皇和歐洲的君主們以“收復聖城”的名義,多次發動十字軍東征,1099年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隨後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延續近一個世紀。1187年,阿拉伯的蘇丹薩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敗十字軍,收復了耶路撒冷。從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耶路撒冷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
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的伯利恆鎮附近,有一個名叫馬赫德的山洞,據說耶穌就降生在這個山洞裡,現在那裡建有馬赫德教堂。耶穌年輕時曾在耶路撒冷求學,後又在這裡布道,自稱基督(即救世主),後被猶太當局釘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並埋葬在那裡。傳說耶穌死後3天從墓中復活,40天后升天。
公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遊到耶路撒冷,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復活教堂,又稱聖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傳教,在麥加城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一天夜裡,他從夢中被喚醒,乘騎由天使送來的一匹有女人頭的銀灰色牝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這裡踩在一塊聖石上,飛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啟示後,當夜又返回麥加城。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宵”,是穆斯林的重要教義之一。由於這夜遊神話,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納的第三聖地。
正是由於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聖地,為了爭奪聖地,自古以來,在這裡不知發生過多少次殘酷的征戰。耶路撒冷先後18次被夷為平地,但每次之後都得到復興,根本原因就在於這是一座世界公認的宗教聖地。有人說,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見的屢遭破壞但又備受崇敬的一座美麗城市。1860年以前,耶路撒冷有城牆,城區分4個居民區猶太居民區、穆斯林居民區、亞美尼亞和基督教居民區。那時,已占該城人口多數的猶太人,開始在城牆外建立新的居民區,形成了現代耶路撒冷的核心。從一個小鄉鎮轉變為一個繁榮的大都市,形成許多新的居民區,每一個居民區都反映了那裡特定聚居群體的特性。
1917年盟軍占領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國“託管”。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8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5月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色列鏇即占領了耶路撒冷西區,並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耶路撒冷城東區遂由約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進而占領全城。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將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永恆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舉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應。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國首都。
耶路撒冷新城區位於西部,是在公元19世紀後逐漸建立起來的,比老城區大2倍,主要是科學、文化等機構所在地。街道兩側是現代化建築群,在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舒適優雅的旅館別墅、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場之間,點綴著景色秀麗的公園。老城位於東部,周圍有一道高高的城牆,一些著名的宗教聖址都在老城,如享有與麥加克爾白天房同等地位的穆罕默德當夜登天時腳踩的那塊聖石所在的薩赫萊清真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等,凡是《舊約》、《新約》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關地方,城中都建有相應的教堂和殿宇。耶路撒冷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
耶路撒冷既古老又現代,是一個多樣化的城市,其居民代表著多種文化和民族的融合,既有嚴守教規又有世俗的生活方式。這座城市既保存過去,又為將來進行建設,既有精心修復的歷史遺址,又有細心美化的綠地、現代化商業區、工業園區和不斷擴展的郊區,表明了它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經濟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牆和耶路撒冷老城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耶路撒冷。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工作人口占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近年來,耶路撒冷的貧困人口猛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舍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舍客勒。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準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約2.2%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Har Hotzvim)地區,包括Intel、梯瓦製藥(Teva製藥)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占地53公頃。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獎勵。
交通
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Atarot)機場。它在2001年由於在拉馬拉和西岸的衝突而關閉,已經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控制。目前該地區的空中運輸依靠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它同時服務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民眾。以色列僅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機場,每年運送乘客900萬人。
國內城市之間的交通主要依靠鐵路,到2010年,以色列鐵路系統將年運送4000萬乘客。耶路撒冷火車總站傳送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城際列車,是一個鐵路終點站。雖然耶路撒冷火車總站也發出城際汽車線路,但是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才是主要的汽車始發站,由世界第二大公交公司艾格德巴士公司(Egged Bus)經營。預計2011年完成,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鐵路線也將以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為終點。(稍後改到火車總站)。
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幹道之一;穿過城市西部,然後併入通往特拉維夫的以色列443號公路。以色列60號公路穿過市中心的綠線附近,將東耶路撒冷與西耶路撒冷分開。以色列正建造一條35千米長的環城公路,希望通過將郊區與中央商務區連線起來,使這一地區更加富裕。工程的東半部規劃於10年以前,但對此提議的反應仍然是見仁見智。到目前為止,市內交通除了私人汽車,只能選擇計程車和公共汽車線路。不過,情況很快將發生變化:目前正在建造一個新的鐵路快速運輸系統。該系統最初在1995年提出,此後,由於造價低廉、破壞較少、以及要保護市中心的審美價值,選擇了輕軌作為快速交通方式。8條線路中的第一條,耶路撒冷輕軌,估計每天能運送20萬人,擁有24個車站,預計在2009年1月完成。
教育
耶路撒冷擁有幾所聲望很高的大學,它們都使用以色列最常用的三種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進行教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成立於1925年,今天仍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學科最全的大學。該校最初的董事會由一些傑出的猶太知識分子組成,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所大學已經產生了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新近的與該校有關的諾貝爾獎得主有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戴維·格婁斯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這所大學最大的資產之一是猶太國家及大學圖書館,擁有超過500萬冊藏書。它的圖書館早在建校30多年前的1892年就已經運作,今天是世界最大的猶太文獻資源之一、以色列的國家圖書館、大學的中心圖書館。
耶路撒冷大學是耶路撒冷附近另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它成立較晚(1984年)這所大學是該地區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最高學府,自稱是耶路撒冷唯一的阿拉伯大學。耶路撒冷大學位於城市的東南,校園面積有19萬平方米耶路撒冷的其他大學還有2所與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有關的藝術學院:耶路撒冷音樂與舞蹈學院和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
耶路撒冷理工學院成立於1969年,開設工程與其他高科技產業,也進行猶太教育。耶路撒冷的許多學校—從大學到國小—都進行宗教教育。耶希瓦和其他猶太學校遍及全市,起源於白俄羅斯的米爾耶希瓦(ישיבת מיר,Mir yeshiva)是以色列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2003–2004學年,有將近8000名12年級學生在希伯來語學校。不過,由於大量人口就讀於猶太教正統派學校,只有55%的學生能通過聯考(Bagrut),只有37%能大學畢業。與公立學校不同,大多數正統派學校不讓學生進行標準化測驗。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大部分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學校被批評質量低於猶太人學校。阿拉伯人聚集的東耶路撒冷,許多學校人滿為患,學生超過四五千人,無法進行合理的教育。由於公立學校的巴勒斯坦學生需要通過Bagrut考試,他們很多課程與以色列人學校同軌。因此,重點放在猶太教上,即使大多巴勒斯坦學生並不接受這種宗教。
旅遊
著名古蹟
一、猶太教希律聖殿的西牆(即“哭牆”)
猶太教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源於公元前10世紀。當時所羅門在位,他在都城耶路撒冷建造了希伯來人的神廟--所羅門聖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攻占耶路撒冷時,聖殿毀於戰火。以後雖然曾經重修,但在1世紀時又毀於羅馬人手中。此後,由於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迫移居他鄉,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出於懷舊、崇古的心理,猶太人在第二聖殿廢墟上,用大石頭壘起一道長481米,高18.3米的石牆。猶太人認為砌牆的石頭取自所羅門聖殿,因而石牆就是猶太王國的遺址。這就是猶太人敬仰和團結的象徵---“哭牆”。每逢星期五都有猶太教徒來此哀悼和禱。更為有趣的是,這處寄託著猶太人2000年大流散哀思的“哭牆”,在穆斯林的傳說中,又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天前栓馬的地方,穆斯林因之而稱它為“飛馬牆”。
二、聖岩清真寺和艾格薩清真寺
這兩座清真寺相隔很近,都位於神廟山(即聖殿山)上,舊城的東南部。一個銀灰色,一個金黃色,在太陽底下熠熠生輝,氣象非凡。
聖岩清真寺又稱為薩赫萊清真寺。公元63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691年,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一位哈里發主持建造這座可以充分展示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優美傑作。其最外是一層八角形牆體,全用石塊砌成,外牆用花瓷磚貼面,鑲嵌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時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古蘭經》文。頂部是半球形,外包金箔,顯得燦爛輝煌。因為這塊巨石的神奇傳說,使它和穆斯林、猶太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緊密聯繫。相傳,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後來就是踩著這塊巨石升天、去聆聽安拉的啟示的。據說這塊石頭至今還有穆罕默德升天時留下的腳印。圍繞著這塊巨石還有另一種傳說。猶太人說他們的始祖亞伯拉罕捆綁自己的兒子以撒,放在這塊石頭上,準備做燔祭,獻給耶和華。因此猶太人也把這塊大石頭看做聖石。
阿克薩清真寺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清真寺,朝向穆斯林的第一聖地麥加。它的長條銀色頂高20米,與聖岩清真寺的金色圓頂交相輝映,形成了聖殿山的獨特情調和景觀。阿克薩清真寺的內部,中央通道高19米,左右各連著3個通道,每個高12米。在中央通道的柱子上,是一個3層的連拱廊。在該寺的圓拱前,是11世紀的凱鏇門建築,用多色瓷片鑲嵌,圓頂內是12世紀晚期的彩色瓷片鑲嵌。
三、聖墓大教堂
又稱復活教堂,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遇害並復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因此也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聖的參拜地之一。
公元326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倫娜巡遊聖地耶路撒冷時,維納斯神廟的主教告訴她,耶穌殉難和復活的地方即在這一處所下面。希倫娜回去後將這一發現通告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遂下令將維納斯神廟拆除,在此地修建了一長方形教堂,即聖墓大教堂。
聖墓大教堂呈羅馬長方形會堂格局,殿內莊嚴凝重、幽邃深沉。殿中石柱縱橫,聖龕處處滿壁,存放著大量傳說的聖跡和聖物。教堂有兩扇大門,門兩旁各樹立著三根大理石柱。前廊建在一個古蓄水池的頂棚上,兩側鱗次櫛比排列著多座教堂。
四、受難之路
受難之路又稱多洛羅薩路,據說耶穌當年就是沿著這條路走向刑場的。據《新約》記載,耶穌30歲時開始在巴勒斯坦一帶廣收門徒,傳播新教義,這一活動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和猶太教上層的反對和打擊。經過巧妙的周鏇,耶穌終於在公元30年帶領門徒第子沿著橄欖山進入耶路撒冷。不久,由於門徒猶大的出賣,耶穌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馬尼園被捕。
受難之路共有14站,每站都有標記,或建有教堂,其中最後5站集中在聖墓大教堂。
五、舊城城牆
1517年後奧斯曼帝國統治耶路撒冷,土耳其蘇丹蘇萊曼時期重修了城牆,長約5公里,一直保存到現在。
耶路撒冷從16世紀初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是它獨立行省的首府。1917年被英國占領,是委任統治地的首府。1947年聯合國決議確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城市。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約旦控制了舊城及其東北地區,以色列則占領了新城。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整個耶路撒冷,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現在,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問題還有待解決。
耶路撒冷神奇的傳說,濃郁的宗教色彩,豐富的古蹟,獨特的情調,令人為之神往。許多世紀以來,不同宗教的教徒們從世界各地來到耶路撒冷頂禮膜拜。
名稱來源
耶路撒冷名稱的來源尚無法確定。在 希伯來語中,Yer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rusha(遺產)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里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來人來到當地之前,迦南人為該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裡的亞伯拉罕祝福。在阿拉伯語中,耶路撒冷的名稱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的意思是聖地,在詞前加冠詞ال成為القدس,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同樣的,بيت意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為神聖的(人)、聖潔的(人),兩詞合起來組成بيت المقدس則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聖人之家即聖地。
巴勒斯坦行政區劃
亞洲首都
地區 | 城市名稱及國家 |
中亞 | 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 · 比什凱克(吉爾吉斯斯坦) · 杜尚別(塔吉克斯坦) · 阿什哈巴德(土庫曼斯坦) · 塔什乾(烏茲別克) |
東亞 |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 東京(日本) · 平壤(朝鮮) · 首爾(韓國) · 烏蘭巴托(蒙古) |
南亞 | 達卡(孟加拉) · 廷布(不丹) · 新德里(印度) · 馬累(馬爾地夫) · 加德滿都(尼泊爾) · 伊斯蘭瑪巴德(巴基斯坦) · 科特1(正式首都)與可倫坡(行政首都)(斯里蘭卡) |
東南亞 | 斯里巴加灣市(汶萊) · 金邊(高棉) · 帝力(東帝汶) · 雅加達(印度尼西亞) · 永珍(寮國) · 吉隆坡(正式首都)與布城(行政首都)(馬來西亞) · 內比都(緬甸) · 馬尼拉(菲律賓) · 新加坡(新加坡) · 曼谷(泰國) · 河內(越南) |
西亞 | 喀布爾(阿富汗) · 葉里溫(亞美尼亞) · 巴庫(亞塞拜然) · 麥納麥(巴林) · 尼科西亞(賽普勒斯) · 提比里西(喬治亞) · 德黑蘭(伊朗) · 巴格達(伊拉克) · 耶路撒冷2(以色列) · 安曼(約旦) · 科威特城(科威特) · 貝魯特(黎巴嫩) · 馬斯喀特(阿曼) · 多哈(卡達) · 利雅德(沙烏地阿拉伯) · 大馬士革(敘利亞) · 安卡拉(土耳其) · 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薩那(葉門) |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 蘇呼米(阿布哈茲) · 斯捷潘納克特(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耶路撒冷(巴勒斯坦) · 茨欣瓦利(南奧塞梯) · 尼科西亞(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備註 | 1 全名為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2 以色列國際客觀公認首都為特拉維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