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墓大教堂(以色列)
![]() |
聖墓教堂 |
東正教將聖墓教堂稱作“復活教堂”。它是位於耶路撒冷老城的基督教堂。
建造的位置既是耶穌蒙難地(耶穌在這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耶穌墓地所在。從4世紀開始,聖墓教堂就成為信徒的聖地。
現在這裡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基督教聖地。
城市背景
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的歷史古城,在這座有4000年歷史的城池上,刻滿了征戰和興亡的印
![聖墓大教堂](/img/8/5bc/nBnauM3XzYDM4EDN3YzM5IzNxITM5UDNxEjMwADMwAzMxAzL2M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城市歷史
耶路撒冷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8~19世紀的埃及文獻上,就出現了耶路撒冷的最早記載。迦南人曾把它定為王城。統一猶太人各部
![聖墓大教堂](/img/0/df2/nBnauM3X3gTM5kDM1ATN5IzNxITM5UDNxEjMwADMwAzMxAzLwU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阿拉伯人成為耶路撒冷的主要居民。但自近代以來,猶太人又陸續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通過決議,巴勒斯坦以、阿分治。次年5月,以色列建國。第一次阿、以戰爭同時爆發。戰後,耶路撒冷分東西兩區,以色列占有西區,約旦控制東區。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爆發,以色列進占東區。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定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恆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這一作法一直表示譴責。
城市構造
耶路撒冷的城市構造不是很複雜,人口為42.4萬(1982年),面積109平方千米。它的西部是19世紀起逐步建立的新城,多為現代
![聖墓大教堂](/img/2/374/ml2ZuM3XyMjMzgTO4ETN5IzNxITM5UDNxEjMwADMwAzMxAzLxU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耶路撒冷老城為四邊形,每邊約長900米。它是大衛王所築的城池的延續,但因戰火頻起,歷經興廢,先後重修18次之多。據信大衛王所築城在今老城稍南。現有城牆乃是400年前奧斯曼蘇丹蘇萊曼時代所建,但很大部分利用了所羅門王的舊城遺址,老城內根據宗教區分:東部有穆斯林區,西北部有基督教區,東南部有猶太區,西南部有亞美尼亞區。
教堂歷史
教堂處在耶路撒冷,就有著和其城市同樣的悠久歷史,處在基督教區的聖墓大堂,乃是基督教的最著名的聖地。相傳耶穌的墓就在這裡。據《聖經》記載,基督教救世主
![聖墓大教堂](/img/f/fee/nBnauM3X0gzN5QDM1UTN5IzNxITM5UDNxEjMwADMwAzMxAzL1U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聖墓教堂所在地原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一座阿芙羅狄蒂神廟。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後,曾派其母親海倫娜(Helena)前往巴勒斯坦查訪聖跡。據稱海倫娜除發現耶穌受難的十字架(TrueCross)外,還將此地確認為耶穌受難地。公元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其實是三個彼此相連的教堂,分別位於三處不同的聖跡之上:一座長方形廊柱大廳教堂(Matyrium),圍繞RockofCalvary的廊柱中庭(Triportico),和一座圓形大廳(Anastasis,意為“復活”)。圓形大廳中央,是海倫娜發現的安葬耶穌的洞穴遺址。洞穴周圍的岩石全被削去,聖墓則被圍在一個被稱為Edicule(意為“小房子”)的建築內。圓形大廳的穹頂直到公元4世紀末方才完工
教堂構造
聖墓大教堂由三部分組成:聖墓教堂、骷髏地教堂和尋獲聖架教堂。
![聖墓大教堂](/img/6/3f9/nBnauM3X4cjN2AzM3gTN5IzNxITM5UDNxEjMwADMwAzMxAzL4U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聖墓教堂就建在骷髏地的山谷中,那兒是埋葬耶穌的地方,教堂外觀像一個十字架,教堂內的小教堂實際上只是整座建築的大殿:和羅馬的萬神殿一樣呈環形,只能通過聖墓上方的圓頂採光,16根大理石柱環繞圓頂,勾勒出17個拱廊,形成一條空中飛拱,飛拱同樣飾有16根柱子和17個拱廊,只是比承托的柱子和拱廊要小些。飛拱中楣的上方鑿有龕,與諸拱廊相對,圓頂便依著壁龕的弧度搭起。昔日壁龕均以馬賽克裝飾,描繪了十二門徒、聖海倫娜和君士坦丁大帝的形象,另外還有3幅不知名的肖像。
聖墓教堂共有上下兩層,由苦路進入,直接就會踏入教堂的二樓,這裡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別展示著兩件巨幅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穌殉難的地點,這裡矗立著著名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聖墓教堂的正門大廳,一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有異香,是傳說中擺放耶穌遺體的地方。從這裡往左,大廳中央是小教堂狀的聖墓所在地,這裡是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聖墓其實就是一個石洞,極為狹小,不足2米寬。據傳,這裡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3天后,人們在距這裡不遠的大衛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後的晚餐”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於是便打開聖墓查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人們便就此認定耶穌
![聖墓大教堂](/img/1/122/nBnauM3X3QjNyMTOykTN5IzNxITM5UDNxEjMwADMwAzMxAzL5U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被認為是耶穌殉難和復活處的聖墓教堂現由6個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實,關於耶穌的出生與復活各教派在說法上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好在如今,各個教派已經擱置爭論,安然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