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薩清真寺

阿克薩清真寺

名稱:阿克薩清真寺(al—Masjid al—Aqsa) 建造年代:公元705年 建造者:瓦利德 規模:高88米,寬35米 地理位置: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東區舊城東部沙里夫內院的西南角 簡介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地位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該寺位於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東區舊城東部沙里夫內院的西南角。建成於公元705年。高88米,寬35米,有102根石柱。為伊斯蘭教聖地之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初建

相傳,“遠寺”當初由阿拉伯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始建,後由先知蘇萊曼續建完成。伊斯蘭初期,“遠寺”一度被定為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其墳墓坐落在遠寺東牆外

遠寺的大規模修建是在公元705年,由伍麥葉王朝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本·麥爾旺主持,後由其子瓦利德於709年建成。該寺建在原聖殿教堂殘存的基牆上,教堂的完好部分也被修建在寺中,其中原來完好的部分,也被合理加以利用。

公元780年遠寺毀於地震,後幾經翻修,現保存的大部分建築為公元10世紀阿拔斯王朝第19任哈里發嘎希勒時代所遺留。

灰頂清真寺為阿克薩清真寺灰頂清真寺為阿克薩清真寺

932年,阿巴斯王朝第19任哈里發嘎希勒斥巨資重建了遠寺,使用方塊條狀石料砌築牆壁,莊重偉岸而堅固,高大厚實,千年不朽。在古代神聖的建築物均是石頭所砌。遠寺實際上就是那么一座平頂寺殿,與一般教堂無大區別。

公元11世紀初,遠寺在原建築基礎上增建了具有伊斯蘭特色的大圓頂,鎦金裝飾,高高矗立於藍天碧空,在耶城的驕陽下熠熠生輝,顯得莊嚴輝煌。改建後,禮拜大殿長90米,高88米,約30層樓高,寬35米,殿內聳有53根大理石圓柱,49根大理石方柱,擎撐著屋頂。先前只有東西兩面有門,因是面南禮拜,所以又開了一道北門。

這時的“遠寺”整體高大宏偉,氣勢壯觀。大殿可容5000人禮拜。會禮時,沙里夫大院可供萬人禮拜。西方歷史學家稱該寺是“地球上最豪華最優美的建築物和歷史遺產”。

再建

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將該遠寺一部分改為教堂,另一部分當作神廟及騎士團的營房和武器庫,大殿旁邊還建了一長溜馬廄,把聖寺糟蹋得不成體統。

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蘇丹薩拉丁從十字軍占領下收復了耶路撒冷。之後,薩拉丁下令清除十字軍污垢,全面重修遠寺,用彩色馬賽克鑲動物圖案裝飾了圓頂內穹,重建了“米哈拉布”(凹壁),用名貴木材精製了一座“敏拜爾”(宣講台)安放在大殿一側。寺內還另闢一處長方形禮拜殿,內有大小廳堂各一間,大廳稱阿齊茲廳,小廳稱宰凱里亞廳,裝飾極為華麗,內有凹壁,稱宰凱里亞凹壁,據悉是當年宰凱里亞先知禮拜、坐靜、參悟、贊主之處。聖寺的北門有一座高大的門廊,系阿尤布王朝素丹伊薩於1217年所建。

損毀

1948年以色列當局占領耶路撒冷後,不斷拆毀阿克薩周圍大部分建築。1969年8月21日又放火燒毀了清真寺的主要建築物,寺內諸多名貴文物和宣教台一道化為灰燼,遭到了全世界人民強烈譴責。

根據聯合國的決議,阿克薩清真寺永遠屬於穆斯林。但自從被以色列人占領以來,猶太極端份子製造無數事端,堅持說阿克薩清真寺地下是猶太人祖先所羅門建造的猶太神廟,稱阿克薩為“聖殿山”,是將來迎接猶太人復國救世主“彌賽亞”從天而降的地點。 極端份子還製造謠言,藉口在清真寺高台之下挖掘深坑和信道,稱其為考古。重型機械在清真寺地基下作業﹐震動地面上所有伊斯蘭古蹟,企圖破壞歷史文物,拆毀伊斯蘭聖地。

阿克薩清真寺在以色列國防軍包圍之中對進入聖地禮拜和祈禱的穆斯林嚴加限制。外地穆斯林一律禁止入境。而本地穆斯林限制在四十歲以上,而且清真寺周圍設立數以百計的關卡和路障,對穆斯林重重驗證和全身搜查。在獲悉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支持恐怖主義活動,並從伊朗、敘利亞等國獲得支持後,2000年9月,時任以色列反對黨利庫德集團主席的沙龍為了表示他奪取聖殿山的決心,竟在競選中率領大批軍人和衛隊闖入阿克薩清真寺,遭到全世界穆斯林抗議,進而引發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民起義。 以色列文物部門同時宣布,在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巴方稱“尊貴禁地”)腳下的考古公園內開展所謂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

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的政治顧問納米爾·哈馬德說,以色列就是在“蓄意破壞”。他說,以色列40年來一直想改變阿克薩清真寺的結構,這是最終使整個耶路撒冷猶太化的步驟。

正在沙特麥加進行聯合政府談判的阿巴斯要求以色列立即中止這一行動,稱以色列想破壞神聖的伊斯蘭古蹟必將危及和平進程。同樣出席麥加談判的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邁沙阿勒警告以色列不要“玩火”,他警告說,2000年就是因為沙龍褻瀆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第二次巴人起義,我們完全可以再次起義。巴政府總理哈尼亞敦促穆斯林行動起來,保護阿克薩清真寺。

法塔赫組織下屬的“阿克薩烈士旅”的聲明說,如果以色列不停止挑釁行動,他們將予以堅決的還擊。當天,該組織還向以境內發射了數枚火箭表示警告。巴人用投擲石塊的方式表示抗議。一些城市還進行罷工,宣洩憤慨。 以色列阿拉伯議員塔拉布說,以色列政府此舉將會“點燃第三次起義”。他認為,以色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轉移人們對它在黎巴嫩戰爭中軍事失敗的注意力”。

據悉,薩拉赫已呼籲以色列境內的全體穆斯林行動起來,阻止以當局破壞伊斯蘭教聖地。阿克薩清真寺風波無疑給前途多舛的巴以關係增添了新的變數。

2007年,以色列占領當局擅自對阿克薩清真寺的地下通道進行“考古挖掘”,不僅導致清真寺附近的道路塌陷,而且還對整個清真寺的地基構成了嚴重威脅。

地理位置

位置

阿克薩清真寺位於東經31.775888‘,北緯35.235683’,地址為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東區舊城東部沙里夫內院的西南角。

地理

阿克薩清真寺所在的耶路撒冷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谷:汲淪谷、欣嫩子谷和泰羅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淪谷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泰羅普河谷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向南-東南注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谷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谷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公里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公里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馬阿爾阿杜米姆,西面的梅瓦塞萊特錫安,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

自然氣候

阿克薩清真寺所在的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12攝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29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規模建制

阿克薩清真寺(Aqsa Mosque in Jerusalem)位於耶路撒冷老城東部,是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第三聖寺。“阿克薩”在阿拉伯文中意為“極遠”,該名稱源於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於621年7月一個夜晚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自麥加乘天馬到耶路撒冷登霄夜遊七重天的傳說。“他教自己的僕人,由禁寺夜赴我賜福於其四周的遠寺”。(17—1)相傳遠寺當初是由阿拉伯的大先知伊布拉欣始建,後又被先知蘇萊曼續建完成。

阿克薩清真寺就是《古蘭》第17章說的“遠寺”。是公元621年先知穆罕默德登霄前率領自阿丹到爾薩(耶穌)等歷代聖人禮拜的地方,是伊斯蘭三個最神聖的地方之一。

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

伊斯蘭初期,阿克薩清真寺曾一度被定為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公元638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在攻克耶路撒冷後加以重建。並派烏巴德·本·沙米特擔任巴勒斯坦第一任大法官,其墳墓坐落在清真寺東牆外。公元705年至709年,伍麥耶王朝哈里發阿布杜·馬立克·本·麥爾旺及其子瓦利德,再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

在聖寺大院內,還有一些輔助性的伊斯蘭建築,如紀念先知登宵的建築物登宵圓頂亭。標誌聖寺大院中心位置的頂圈圓頂亭,由哈里發麥爾旺建造。麥爾旺殿廊,在寺院的東南角,其中有一段系建於地面以下的拱頂長廊,為節假日禮拜的人提供一條地下通道。該地道古代通南邊的伍麥葉王宮,現封閉不開放。大金門建於伍麥葉時代,有兩個拱頂大廳,一個通向聖寺的仁慈大門,一個通向懺悔大門。大學者安薩里(1058—1111)任遠寺伊瑪目期間,曾住在門樓上,完成了巨著《信仰的科學》。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們稱讚阿克薩清真寺是“地球上最豪華最優美的建築物和歷史文化遺產”。它是一座歷史豐碑,屬於世界穆斯林,也屬於全人類,決不允許一小撮敵視和平與文明的極端分子將聖寺破壞。

阿克薩清真寺實景圖集阿克薩清真寺實景圖集

清真寺的北門有一座高大的門廊,系阿尤布王朝蘇丹伊薩於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一座拱門又與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遙遙相對。寺前廣場上有“卡斯”水池,為人們禮拜前作小淨用。在寺內大院中,還有一些輔助性的伊斯蘭建築,如紀念先知登宵的建築物登宵圓頂亭。標誌聖寺大院中心位置的頂圈圓頂亭。麥爾旺殿廊,在寺院的東南角,其中有一段系建於地面以下的拱頂長廊,為節假日禮拜的人提供一條地下通道。遠寺古地道,位於寺的東半部,連線聖寺前庭院和聖寺南牆的雙道門。1969年8月清真寺部分建築曾因大火被焚。

聖寺風波

事端重起

坐落於聖殿山上的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由於巴以雙方都稱這裡是各自的聖地,很多古蹟犬牙交錯,難分彼此,說不清,理還亂,所以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事端。

2000年9月,時任以色列反對黨利庫德集團主席的沙龍強行“參觀”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引發持續數年的巴以大規模流血衝突的導火索。

2007年2月6日,以色列文物部門宣布,在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巴方稱尊貴禁地)腳下的考古公園內開展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以修建一條通往聖殿山的通道,替代在2004年受損於地震和暴雪的原有通道。但以色列的舉動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強烈不滿。

渴望和平

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的政治顧問納米爾·哈馬德認為以色列是在“蓄意破壞”。

事發後,阿盟發表聲明譴責這一行為。埃及外交部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這一行動。約旦國王、摩洛哥國王都表示了強烈的譴責。

阿巴斯要求以色列立即中止這一行動,稱以色列是想破壞神聖的伊斯蘭古蹟,必將危及和平進程。巴政府總理哈尼亞敦促穆斯林行動起來,保護阿克薩清真寺。

法塔赫組織下屬的“阿克薩烈士旅”要求以色列停止挑釁行動,當天該組織還向以境內發射了數枚火箭表示警告。在加沙、伯利恆、拉姆安拉、希伯倫等地,都爆發了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軍警的衝突。

以色列的阿拉伯議員塔拉布認為以色列政府此舉將會“點燃第三次起義”,其目的是為了“轉移人們對它在黎巴嫩戰爭中軍事失敗的注意力”。阿拉伯電視台認為,以色列利用了兩個機會,一是“巴人正忙於內部事務”,二是“國際社會反應的遲緩”,報導認為以色列是“在文物科研的幌子下,進行政治犯罪”。

為防不測,以色列出動了2000名警察,部署在阿克薩清真寺及其周圍,同時只許45歲以上的穆斯林進入清真寺內,並禁止遊客參觀。7日,包括“伊斯蘭運動”地區領導人薩拉赫在內的7名巴勒斯坦人因強行靠近挖掘現場而被以警方拘捕。

阿克薩清真寺風波無疑給前途多舛的巴以關係增添了新的變數。

交流合作

清真寺與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職能表現在以下各方面:(1)宗教活動中心:每日“五時拜”,每周的聚禮,每年兩次“會禮”,都到清真寺舉行。宗教節日,如先知誕辰,都在清真寺慶祝。嬰兒初生時命名和亡人的殯禮也要到寺內請阿訇主持舉行。(2)宜教中心:自從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禮”時發表宣教演說後,清真寺就成為宜教的場所。此後在每周“聚禮”日和每年兩次“會禮”中,通過“呼圖白”(講演)方式宣教成為定製。(3)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麥葉王朝時期,各地清真寺開始附設學校,教讀《古蘭經》。阿拔斯王朝時期,許多著名清真寺同時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學所在地,如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維因大學,突尼西亞的栽突那大學等。(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設有圖書館,也附設有醫療機構。如葉門薩那清真大寺圖書館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圖書館之一。(5)處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間有關婚姻、遺產、商業等糾紛,都在清真寺內按教法規定解決或調處。(6)穆斯林聯繫交往的中心:平時忙於自身事務,禮拜時聚會一起,特別是每周的聚禮和每年的會禮時,共同禮拜,互致色蘭,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團結的作用。

旅遊指南

交通

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Atarot)機場。目前該地區的空中運輸依靠本·古里安國際機場。耶路撒冷火車總站傳送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城際列車,是一個鐵路終點站。

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幹道之一;穿過城市西部,然後併入通往特拉維夫的以色列443號公路。以色列60號公路穿過市中心的綠線附近,將東耶路撒冷與西耶路撒冷分開。

美食

巴勒斯坦人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國家,主要是手抓飯或大餅配咖哩羊肉、雞之類。巴勒斯坦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胡椒、薑黃等做的咖哩食品聞名世界。巴勒斯坦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絕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們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肉、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

主食為麵粉和大米,一種名叫“恰巴蒂”的粗麵餅最受歡迎,還有油餅、油炸土豆餡“三角”。人們也普遍食用西式點心和麵包。大米常常加上各種作料做成黃油抓飯和肉抓飯。另一種染有顏色的甜米飯是婚宴的必備食品。他們吃飯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淨手後用右手抓著吃(左手認為是不潔的)。他們的手抓技術十分熟練,而且不怕燙。

由於教律規定,喝酒是一種犯罪行為,信徒不許喝酒,但可飲茶。加之,居民多食用牛羊肉和乳類,缺乏蔬菜。因此,長期以來人們為了解渴消暑、提神生津、消食除膩,飲茶便形成了風習,普遍愛好,無論城市鄉村、男女老少,幾乎人人皆飲。與中國一樣,”客來敬茶“也是巴基斯坦人民接待客人的一種禮遇。到巴勒斯坦人的家裡作客,主人隨即烹煮紅茶招待,往往同時還送上夾心餅乾、蛋糕之類點心。

旅遊小貼士

簽證介紹

一、簽證須知:巴勒斯坦尚未正式建國,目前來巴人員須向以色列駐華使館申請相應種類的赴以簽證並取得往來巴區通行證,具體程式請參閱赴以簽證須知。二、入境須知:

目前,巴以衝突進一步升級,以色列方面規定,除外交人員外,其餘人員進入巴控區須接受嚴格檢查,並簽署《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主要內容包括:保證不妨礙以軍事行動,不前往危險地帶和軍事禁區,否則將承擔所有因未遵守上述條款而導致的一切後果。

根據中巴協定,中國公民赴巴基斯坦,持外交、公務、因公普通護照者免辦簽證。中國公民因私去巴基斯坦,需在入境前到巴基斯坦駐華使館辦理簽證。

世界著名清真寺

“清真寺”是阿拉伯語“麥思吉德”的意譯,原意為“叩頭的地方”,也稱“禮拜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寺院的通稱。舉行星期五聚禮的清真寺則稱作“麥思吉德>賈米阿”,規模較小的清真寺則被稱作“穆薩倆”。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區的核心,是穆斯林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伊斯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之一。
阿克薩清真寺| 先知寺| 巴德夏希大清真寺| 扎耶德清真寺| 耶路撒冷遠寺| 耶路撒冷金頂寺| 費薩爾清真寺| 博而基亞清真寺| 泉州聖友寺| 東四清真寺| 伊瑪姆清真寺| 哈桑二世大清真寺| 阿加德茲清真寺| 愛資哈爾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倭馬亞清真寺| 水上清真寺| 朱梅拉清真寺| 印度尼西亞清真寺| 阿布達比清真寺| 科爾多瓦清真寺| 牛街禮拜寺 | 麥加聖寺| 化覺巷清真寺| 同心清真大寺| 台北清真大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