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亞美尼亞區
亞美尼亞區是舊城4區中最小的一個。雖然亞美尼亞人也是基督徒,但是亞美尼亞區與基督徒區是分開的。
基督徒區
基督徒區位於舊城的西北角,聖墓教堂位於該區。
猶太區
猶太區(希伯來語:הרובע היהודי, HaRova HaYehudi)位於舊城的東南部,南面是亞美尼亞區,東到西牆和聖殿山。自公元前8世紀起,該區幾乎一直有猶太人居住。1948年,住在該區的大約2,000名猶太人被包圍,被迫全體離開。該區被阿拉伯人洗劫一空,古代的猶太會堂也被摧毀。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的空降部隊從外約旦手中奪取該區。此後該區得到重建,到2004年人口為2,348人。
穆斯林區
穆斯林區是4個區中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位於舊城的東北角。
布局
耶路撒冷舊城是不規則的四邊形,海拔720-790米。現今的城牆是400年前土耳其蘇丹蘇萊曼時代重建的,由一個名叫索里曼·埃爾·馬尼菲科的蘇丹人主持興建。城牆長5公里,高約14米,有34座城堡和8座城門。這些城門有的開放,有的已被石頭封死。最主要的城門有4個,即雅法門、大馬士革門、錫安門和獅子門,它們按羅盤針所指的四個方位建造,分別通向國內的四座主要城市。城內的街道至今大都保持其當年的羅馬式布局。最古老的街道是有頂棚的商業街,街道上的集市在14世紀建成。
旅遊
如今的耶路撒冷舊城,共有七道城門可供遊人進出,分別是:糞廠門 (Dung Gate)、錫安門 (Zion Gate)、雅法門 (Jaffa Gate)、新門 (New Gate)、大馬士革門 (Damascus Gate)、希律門 (Herod Gate)、司提反門 (St. Stephen Gate) 。如今所見的城門,是由鄂圖曼的蘇利曼大帝於十六世紀期間所建,而唯一被封鎖的城門是金門。猶太人的傳統指出,當末日彌賽亞降臨時,金門會重開,而彌賽亞會從金門進入聖殿山,進行審判。
如今的耶路撒冷新市區,擁有各式各樣的休閒景點、博物館、百貨商場,但孕育三大宗教的舊城,其間所蘊涵的人文、信仰文化,是新市區比不上的。看著舊城複雜的街道地圖,往往已不知道該從何逛起。
也許先前往錫安山,參觀大衛王的墓,與耶穌最後晚餐所在的教堂、聖母教堂等。 由錫安山往舊城,以錫安門為起點,但距離哭牆最近的是杜門。若由錫安門進入穿越亞美尼亞區和猶太區,可接觸到不同民族的生活文化。錫安門在昔日為最接近猶太區的門,現在則連線著亞美尼亞區。
穿越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即來到哭牆。哭牆廣場左方,有一條直行便道,由此前往,將經過伊斯蘭教區。穿過了此一阿拉伯區,便來到耶穌「受難之路」(Via Dolorosa)的起點。耶穌便是在此開始背負十字架,一部一腳印邁向各各他山丘(Golgotha),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處刑。
在各各他山丘參觀了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後,可由熱鬧的雅法門離開,沿途細味舊城人的生活,感受舊城迷人的風采。
現存古蹟
1、哭牆
聖殿山是猶太教徒最重要的一處聖地。保護至聖所的那座著名的大殿是希律一世(大帝)於公元前37年在由所羅門建造的第一聖殿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希律聖殿被古羅馬提圖斯軍團毀於公元70年,其遺蹟僅為一段12米高的基礎牆,通常以"哭牆"聞名於世。以色列人發誓決不廢棄“哭牆”。
“哭牆”所在的破敗街區1967年後被拆除,成了一片寬闊的鋪砌廣場。虔誠的猶太教徒熱切希望能重建這一聖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將意味著要拆除後來在遺址上建起的穆斯林聖所。在聖殿地基附近近還建有一座猶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學館。
2. 基督教聖墓教堂:
這座教堂在公元335年,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聖海倫娜建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小山包上,規模龐大,由幾座鄰近的教堂組成。
3. 聖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
公元636年阿拉伯哈里發歐麥爾攻占耶路撒冷,他的繼承人馬利克在猶太人聖殿遺址上建立了這座八角形的清真寺。清真寺之所以建在這裡,是因為這裡有被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有過夢境的那塊岩石,建立清真寺的目的,是把那塊岩石蓋住。
4. 舊城城牆:
1517年,奧斯曼帝國統治耶路撒冷,土耳其蘇丹蘇萊曼時期重修了城牆,長約5公里,一直保存到現在。
5.艾格撒清真寺
6.耶穌“受難之路”(被定罪後走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點所經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