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縣秧歌又稱定州大秧歌,起源於河北省定縣黑龍泉一帶。戲曲劇種。流行於河北保定以南、

起源
“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是廣泛流傳河北各地的佳話。秧歌,起初是農

關於定縣秧歌的起源,有兩種近似的說法。其一,北宋時,著名文學家蘇軾謫官知定州任,見城北黑龍泉附近的蘇泉、東板、西板等村民在稻田裡勞動很苦,便即興為他們編了一些歌曲,教他們插秧時詠唱,故亦稱為“蘇秧歌”。其二,遠在宋朝以前,定縣黑龍泉附近幾村就流傳著一種民間小曲,北宋年間,蘇軾在定州任中,曾為其填詞正曲,故稱“秧歌”。自清朝以來,當地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逐步利用“秧歌”這一曲調以說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曲目。清代晚期,秧歌受其他地方劇種的影響,民間藝人開始把有人物有情節的故事編成戲本,利用秧歌的曲調,並配上板鼓、鑼、鑔等打擊樂,以初級的戲曲形式搬上農村舞台,逐漸形成了大秧歌。據民國十八年(1929)編印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載:“從前秧歌比較文雅,自前清以來,秧歌的腔調、詞句和表演日趨粗俗淫蕩。官府禁止演唱,但始終無效。”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人民政府的戲曲改革政策指導下,經過不斷推陳出新,大秧歌這一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劇種才真正健康地發展起來。
特色
定縣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戲文淺顯易懂,明白如話,有大量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濃厚;男女唱腔均以宮調式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傳統演唱沒

定縣秧歌的唱腔獨特,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文化的第一手材料。目前,定縣秧歌發展日漸式微,搶救、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大秧歌的藝術特點多是一生一旦為主的生活小戲。念白生活化,以方言為主,有時根據戲的需要也用些韻白。演出時以唱見長,善於敘事。唱詞口語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聽來親切感人。唱詞的結構也很自由,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字,有的多達二三十字,而且多用襯字,但都押韻腳;還有時為了強調某一情節或某種情緒用“疊句”的唱法反覆,故又有“九番秧歌”之說。大秧歌的伴奏,解放前沒有弦樂,只有打擊樂,即板鼓、大鑼、水鑔、手鑼。開始六鑼,上句唱完兩鑼,秧歌戲下句唱完用六鑼,故又稱“大鑼腔”。大鑼腔沒有固定的調高,演員根據自己嗓子的高低自由演唱。
定縣秧歌內容上善於表演反映農民生活的家庭戲;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形成散文詩般的句式結構。傳統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旦行由男性扮演,也從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與女性音色靠近。傳統的演唱沒有固定調高,演員可以據個人嗓音隨意起調門。對唱時,幾個人可以唱不同的調,加上管弦樂伴奏後,調值固定為D調,女腔還用本嗓,但男腔出現了部分假聲的情況。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較多,顫音極富特色。唱腔中大量運用襯字虛詞,如喲、噢、哎、我那、本是、那個、再不然、你來看等,在唱段中隨處可見。鏇律以下行鏇律較多,但唱法中不乏詼諧俏皮;節奏以一板一眼為主,一般用2/4拍記譜,傳統板式變化很豐富,有二十八種之多。
劇目
各地秧歌戲的傳統劇目分小戲和大戲兩類,小戲俗稱“耍耍戲”。秧歌戲角色原只

定縣秧歌戲劇目豐富,涉域廣泛,有愛情、節孝、貞操類、公案、滑稽等很多類。著名社會科學家李景漢蒐集出版的《定縣秧歌選》,收入了近百個劇目。定縣秧歌所唱的劇目,多是民間故事題材。當地民眾又稱大秧歌戲是“拴老婆樁子”(多以演婆婆媽媽的家庭戲為主)。傳統戲有《雙鎖櫃》 、 《老少換》 、《王小趕腳》、《借髢髢》、《借女弔孝》、 《王媽媽說媒》 、《楊文討飯》、《楊八姐剃頭》、《安安送米》等。移植的劇目有《唐知縣審誥命》、《楊八姐遊春》、《天仙配》、《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白水灘》、《打焦贊》、 《蜈蚣嶺》等一些武打戲,並上演了《奪印》 、 《血淚仇》等現代戲。大秧歌的藝術特點多是一生一旦為主的生活小戲。念白生活化,以方言為主,有時根據戲的需要也用些韻白,以唱見長,善於敘事。唱詞口語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聽來親切感人。唱詞的結構也很自由,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字,有的多達二、三十字,而且多用襯字,但都押韻腳;還有時為了強調某一情節或某種情緒用“疊句”的唱法反覆,故又有“九番秧歌”之說。
定縣大秧歌是一個在冀中有影響的劇種。除定縣外,保定地區的唐縣、曲陽、完縣、望都、滿城、安國等縣的很多農村亦有業餘秧歌劇團。
定縣秧歌戲的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國內外定縣秧歌戲學者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文化的第一手資料。近年來,歐美學者多次造訪定州研究觀摩定縣秧歌戲,定縣秧歌戲成為中外學術交流的渠道。但是定縣秧歌發展日漸式微,搶救、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藝人
定縣大秧歌早期的名藝人有李雙貴(藝名大貴子,三花臉)、趙鳳岐(藝名小貴子,青衣)、宋文川(花旦)、楊福慶(老生)等。1949年前無專業演出團體,只有半農半藝的季節性班社。1952年,成立了定縣秧歌職業劇團。1957年,定縣戲校為秧歌劇種培養了二十名男女學員,改變了過去婦女不進秧歌班的舊約法。
伴奏
定縣秧歌的伴奏,解放前沒有弦樂,只有打擊樂,即板鼓、大鑼、水鑔、手鑼。演唱時,

藝術保護
定州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通過走訪定州文體局、文聯、地方志辦公室等有關單位,調查定縣秧歌老藝人,召集相關人員座談等方式,對定縣秧歌進行了調研,並針對定縣秧歌得保護和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定縣秧歌是中國獨有的地方劇種,已有900多年的發展歷史,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定縣秧歌曾在定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代變遷,定縣秧歌幾經波折,演出隊伍不斷萎縮,演出機會逐漸減少,面臨瀕危的狀況。針對這一情況,定州市政協堅持古為今用的方針,經過廣發深入調研,向黨委和政府提出了搶救和保護性開發定縣秧歌的四點建議:一是建立定縣秧歌基金會;二是加強定縣秧歌劇目、音像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三是成立定縣秧歌研究會;四是加強對定縣秧歌演藝人員的培訓和培養,為瀕臨失傳的定州秧歌注入新鮮血液,使其更好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