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

時令

【時令】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指按季節制定的關於農事,醫事等的政令。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詞語】:時令
【注音】:shílìng
【釋義】:

⒉季節。
⒊方言。時令病。
⒋圖書分類目錄名。宋以前有關時令的書籍,都入子部農家,但諸書所載,上自國家典制,下至民間風俗,不僅僅限於農事,故《中興館閣書目》,另列時令一類。清代修《四庫全書》,沿用宋人舊例,仍立時令一目。
【近義詞】:節令
【造句】:時令已經是秋天了,天氣逐漸涼爽起來。
【探源】:
《禮記·月令》:“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
孫希旦集解運吳澄曰:“時令,隨時之政令。”。
後謂歲時節令為“時令”。
【基本解釋】
⒈[season]∶季節;節令
時令已交初秋,天氣逐漸涼爽
⒉[seasonaldisease]〈方〉∶時令病
鬧時令
⒈猶月令。古時按季節制定有關農事的政令。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孫希旦集解引吳澄曰:“時令,隨時之政令。”《後漢書·明帝紀》:“班時令,勑羣後。”李賢註:“時令謂月令也,四時各有令。”清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順陰陽,布時令,陳肅聖哲謀,教人主法天,公卿、師保、大臣之世言也。”
⒉季節。
唐白居易《贈友》詩之一:“時令一反常,生靈受其病。”《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喫杯雄黃酒應應時令,我這酒淡,不妨事。”老舍《二馬》第五段四:“這點難過是由原始人類傳下來的,遇到一定的時令就和花兒一樣的往外吐葉發芽。”
⒊方言。時令病。如:鬧時令。
⒋圖書分類目錄名。
宋以前有關時令的書籍,都入子部農家,但諸書所載,上自國家典制,下至民間風俗,不僅僅限於農事,故《中興館閣書目》,另列時令一類。清代修《四庫全書》,沿用宋人舊例,仍立時令一目。
【學術解釋】
時令:時下的流行

其它相關

習俗

迎春清代至民國初年,每歲“立春”之日,縣城舉行迎春會,祭“社稷神”(社是土地,稷是五穀)後,知縣(縣長)到東郊“春場”親自扶犁耕地三趟,以示春耕開始。並將此牛披紅戴花,上騎化裝成“春神”的少年,在鑼鼓鞭炮聲中遊街一周,戶戶焚香接春。後雖取消此儀式,而每家大門頭懸掛一束青竹翠柏,牆上貼“迎春接福”的紅紙條,迄今仍有延續。“春場”地名猶存。
忌戊農曆中,每天都有“天干”、“地支”相配的二字,即甲子、乙丑……,逢戊日,特別是每年的“五戊”(戊辰、戊寅……),不能動土,連掃地、倒垃圾,潑水也使不得。說戊日是天地融合;不忌戊,莊稼就會遭水打。習俗延襲至今。
“春分”不砍柴“春分”是農業24節氣的第四節,人們說這天是百鳥分山的日子,如打動草木,莊稼必遭鳥害。今老農仍保留此習俗。
請喝栽秧酒安苗下種是農事的關鍵,農民把插水稻(俗語栽秧)視為喜事,提前充分準備食物,擇好日子栽秧,除找栽秧把式外,還接回出嫁的姑娘,請學校老師和知已的朋友喝栽秧酒,飯菜成席,甜酒、湯圓,早點午點,熱情招待。點籽(種包穀)也同樣加餐。現仍普遍
打鑼鼓種植包穀面積大的農戶,若二遍草荒,就大辦酒席,請數十人或百餘人突擊鋤草,叫做“打鑼鼓”,分“響鑼鼓”、“悶鑼鼓”兩種。前者是專請歌把式,兩人一班,一鑼一鼓,一人一句,唱7字(也有多字的搶口)詞,每句落腔,鑼鼓齊鳴,歌聲宏亮明快,又稱“打陽鑼鼓”。唱詞內容有三方面:一是組織指導鋤草人擺好賽口,注意安全,用勁使力,莫負主東,或互相罵笑話;二是宣傳當時國家政策;三是歌唱古典傳書故事。不唱不用響器,只埋頭鋤草者,即叫打悶鑼鼓。唱歌的人,略有薄酬,鋤草的人,或幫忙或還工。這種活動,一直延至70年代。實行土地承包聯產責任制後,勞動效率空前提高,自然停止這種活動。
求雨平利常遇伏旱,人們請道士念經並將小瓷瓶,用蠟焊緊蓋子,丟入深潭,請龍王發水;有的把狗穿上人衣,抬著游鄉,讓觀者捧腹大笑,以為笑狗可以下雨。凡此種種,皆為赤足坦胸,頭圈柳條,鑼鼓喧天,組成浩蕩的人群,一連數日,多無濟於事,也有偶遇機會下雨的。如普濟響當河腦建有“大聖廟”(孫悟空塑像),民國26年(1937)夏旱,當地人請道士念經,向大聖求卦,問何時有雨,“卦說”要一文人寫文燒呈天庭,明日午時三刻即可降雨。當即連夜找去伯奇老人照辦,久旱之日,碰巧果然如願以償,於是孫悟空“大顯神靈”,寫文的也成了傳奇人物。這些無稽之談,愚昧之舉,解放後早已根除。
打醮防蟲治蟲,道士設壇念經,祈禱天神,謂之“打醮”。清代及民國時期,科學落後,又無農藥,農作物發生病蟲害時,莊稼人就寄託於神。1951年,平利縣城東郊、秋坪區太平河水田,遍生二化螟,幼蟲卷藏稻葉之中,縣人民政府立即組織幹部和城市青年捕蟲,剪去有蟲稻葉,堆積成丘,雞鴨食之有餘,架柴燒死,幾天害蟲全滅。將此經驗介紹太平河,而該地農民堅持要照用舊時的打醮治蟲,縣工作組則採取劃界定畝,限期比賽效果。3天內,人工除蟲盡淨,苗旺色綠;打醮求神的水田面積,苗萎蟲旺,勞民傷財,悔之晚矣。
巡夫守包穀民國時期,每年秋季,就有身強力壯的中年人專門承覽看守包穀,以防被盜。一次包下連片十餘戶數十石(每石合200公斤)玉米面積,每天巡迴看管。這種人稱做“巡夫”。在他看守範圍的要路口,都插上竹、木牌子,上寫“某某巡夫看守”。從包穀黑須到麻殼成熟收穫止,每石面積約給5升糧食報酬,如被賊偷,戶主不但不付全部報酬,而且每失1斗加倍賠償;巡夫抓住小偷,則以一加十地罰賠。如此保護秋收,較為有效。
果樹餵臘八粥解放前,有人每年臘月初八,將較粗大的梨子、核桃等果樹主桿粗皮砍一串口子,餵上臘八粥,說是可避免第二年果子不熟就墜落,現已鮮見。
工匠忌吃剩飯多少年至今,木、砌、石、篾等手工匠人,到民家幹活,第一頓不吃水煮剩飯,有的雖礙情面不明說出,內心卻不高興。以為吃剩飯有幹活返工的不吉之兆。
祭窯過去農村燒土陶瓷、磚瓦、石灰、木炭等,點火之前,須用豬頭、雞子、香表祭奠,祈求神靈、師傅保佑,以順利生產。現在亦有暗中“祭窯”的。
姜太公治豬瘟在科學不發達的舊時農村,經常可見豬窩邊貼個紙條.上寫“姜太公(指姜子牙)在此,有豬不賣”,藉以預防豬瘟。

蔬菜

時令蔬菜是指那些根據蔬菜生長特點,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通過人工栽培管理(或野生),採收後新鮮上市的蔬菜。這些蔬菜最大特點是採收時間與春、夏、秋、冬四季密切相關,所以消費者把它們稱為時令蔬菜。吃時令蔬菜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吃口、營養比較好。不同的蔬菜品種,由於遺傳特性不同,適應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下生長,在適宜的條件下長得最健壯,營養最豐富,口味最佳。如青菜,適應低溫氣候,在夏天收穫的雞毛菜口味清淡,冬季收穫的青菜吃起來味甜質糯,十分爽口。有經驗的消費者都知道,霜打過的青菜味更甜,這是因為低溫時青菜里的澱粉在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麥芽糖,麥芽糖又轉化成易溶於水的葡萄糖,使得細胞液內糖份濃度增加,既增強了植株抗凍能力,也增加了甜度和口感。又如冬季的菠菜,不僅口味甜糯,營養含量也比夏季菠菜多8倍;相反,像番茄、黃瓜等蔬菜適應在較高溫環境下生長,七月份採收的果實其維生素C含量是一月份採收的二倍。所以從營養和口味角度來看,時令蔬菜能達到完美的效果。
二是符合人體健康需要。孔子說過“不時不食”,意思是吃東西要按季節、按時令,什麼季節吃什麼東西。民間也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要醫生開藥方”的說法,不僅是說蘿蔔和姜的營養豐富,而且從中醫學角度來說,蘿蔔是涼性的,姜是溫性食品,冬天吃蘿蔔、夏天吃薑能起到體內溫涼平衡作用,有利人體健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