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狀莖細長呈鞭狀,匍匐生長。莖單一,不分枝。基部傾斜,上部直立,表面具溝棱,下部無毛,上部有少數柔毛。基生葉有長葉柄;小葉3-5對,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的形態和大小相似,長橢圓形,長1.5-5厘米,寬5-20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具鈍齒,基部呈楔形或闊楔形,無小葉柄,兩面與邊緣有少數短毛;莖生葉通常只有3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有葉柄,長1-4厘米,小葉3-5對,與基生的相似,但較狹小。總狀花序有10幾朵花,花梗長10-15毫米;外輪萼片長圓形,內輪萼片長橢圓形,基部囊狀,長5-7毫米,邊緣白色膜質,外面帶紫紅色,有少數柔毛;花瓣紫紅色或淡紫色,倒卵狀楔形,長8-15毫米,頂端截形,基部漸狹成爪;花絲扁而擴大、花葯狹卵形;雌蕊柱狀,無毛,花柱與子房近於等粗,柱頭不顯著。長角果線形,扁平,長3-3.5厘米,寬約2毫米,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果梗直立,長15-20毫米。種子長橢圓,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近種識別
本種與大葉碎米薺C. macrophylla Willd. 在形態特徵上是很相似的種,並且也有根同的分布區;不同之點在於莖生葉通常只有3 (4) 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小葉3-5對,葉形較狹小,尤以陝西、甘肅、青海的標本較易區別。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山溝草地及林下陰濕處,海拔2100-4400米。
分布範圍
產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及西藏東部。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國外分布:尼泊爾; 印度東部
主要價值
全草食用;亦供藥用,清熱利濕,並可治黃水瘡;花治筋骨疼痛。
栽培技術
紫花碎米薺是伏牛山區重要的山野菜之一.通過人工控制實驗的方法,研究不同鬱閉度銳齒櫟林下種植密度對紫花碎米薺株生長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紫花碎米薺株高、個體地上部分生物量、個體根生物量均隨鬱閉度增加而增加,隨種植密度增大而下降;群體生物量隨鬱閉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隨種植密度先增加後下降,最大值出現在高密度的D5(即株行距15 cm×15 cm種植)處理;根冠比在不同鬱閉度下差異不明顯,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就寶天曼地區而言,銳齒櫟-紫花碎米薺林菜複合種植模式應在鬱閉度較大銳齒櫟林下以高密度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