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病

二、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學糖尿病足的問題中,主要的嚴重後果是足潰瘍和截肢。 (2)、濕性壞疽:是糖尿足病中較為常見的足部壞死現象。 引發足潰瘍的原因通常有周圍神經病變,輕微外傷,足畸形、水腫,缺血性病變,胼胝和感染。

一、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 。在臨床上,由於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並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而“足”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最嚴重,從而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脫疽。目前,各大醫院對糖尿病足患者一般採取截肢、搭橋或乾細胸移植手術。

糖尿病足是由於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或靜脈血管堵塞引發血管病變或神經病變引發的足部一系列症狀,糖尿病足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在發病初期沒能及早的進行治療,到了後期就會發展成為糖尿病足壞疽,即患者常看到足部發生破口不癒合,潰爛,流膿,淌水,發黑,壞死等症狀。
由於“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數年歲已高,術手創傷面大,傷口很難癒合,很容易感染和復發,而且患者截肢後,兩年內死亡率為51%,內對側肢體截肢率大於50%,因此傳統治療風險高。

二、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學

糖尿病足的問題中,主要的嚴重後果是足潰瘍和截肢。已有證實,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地歐,截肢率有很大的差別。在所有的非外傷性下肢低位截肢中,有40%-60%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完成的。
已經證實,大約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潰瘍,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時都有壞疽,合併感染者占20%-50%。在大多數患者中,必須進行截肢的原因是有深部感染和缺血的聯合病變。
中國潰爛醫學會的研究指出,估計在每年的下肢低位截肢的發生率為7-206/100 000居民。據報導,發生最高的是美國的印第安人居留地的居民,發生率最低的是丹麥和英國一些地區的居民。目前,全球只有一家專業的糖尿病研究院,關於低位截肢發生率的大範圍樣本的人群研究還很缺乏,尤其在不發達的國家。據報導,被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中,有15%-19以上的患者是在手術住院時首次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估計在已開發國家,足潰瘍的發生率大約是糖尿病患者的4-10%。

三、中西醫對糖尿病足發病機理的研究

西方醫學對糖尿病足的治療已有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以搭橋、幹細胞治療、截肢等臨床治療方法。隨著現代臨床治療醫學的發展,中醫這幾年在治療糖尿病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不截肢、保護腿”為核心的中醫治療方法。西醫臨床醫學和中醫理論的發展,對“糖尿病足”的治療進到了重要作用。
1、西醫理論認為:

(1)由於糖尿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血液粘稠度增加,過多的血糖會導致血管變硬、變脆、增厚,血管變形萬能力下降,血液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還導致血管炎症,以上諸多原因,會導致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產生閉塞現象,導致血液供給嚴重缺失,器官營養不良、代謝不暢,如果身體組織器官長處於這種狀態,很容易導致器官司壞死,由於“足”離心臟最遠,血管閉塞現象最嚴重,很容易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足部壞死。
(2)另一方面:血管損傷和閉塞,還會導致損傷組織神經損傷,引起肢體血管的植物神經病變使血管運動減弱,局部組織抵抗力降低,微小創傷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局部感覺障礙,微小的病變不能及時治療,導致傷口迅速擴展。同時由於肢體感覺障礙,還易導致燙傷。神經病變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縮,由於長肌無對抗性牽拉,形成爪狀足趾〔特別是第三、四及五趾〕。這種畸形使跖骨頭成為足底負重的支撐點,由於摩擦,有胼胝形成,極易發生感染及穿透性潰瘍,重者擴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於深感覺消失和關節運動反射障礙,使病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有些關節負荷過度,失去了對多次重複創傷的保護性作用,使關節及關節面變得很不規則,易出現骨折、關節脫位和半脫位,特別是跖趾關節。
2、中醫理論認為:

中醫學古代醫家對糖尿病並發癰疽有比較多的論述和記載。雖然歷代文獻中論述頗多的“脫疽”在臨床表現上與糖尿病足有諸多相似之處。中醫認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氣虛陽衰寒凝,氣虛不能帥血,陽衰不能溫煦,寒凝則血液瘀滯不行,久之則肢端壞死而成脫疽。糖尿病肢端壞疽屬中醫“消渴病”、“痹”、“脫疽”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經脈瘀阻,血行不暢,肢端失養,加之濕熱下注,熱毒血瘀,而成脈痹、脫疽,具體如下:
(1)瘀血阻滯,脈絡痹阻
消渴日久,因於陰虛燥熱,陰液虧虛,燥熱偏盛,熱灼津血,而致血液濃縮,血液粘滯,血行澀滯瘀緩,或由於燥熱傷陰耗氣,使氣陰兩虛,無以運血,血行無力,或由於陰液虧虛,陰損及陽,陽虛寒凝,血脈失於溫煦,均可使血行不暢,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脈痹阻,血行不暢導致肢體局部尤其是肢端失養而形成脈痹、脫疽。
臨床與實驗已表明,糖尿病壞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滯,脈絡痹阻的病理改變。表現為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血液流變學異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機制異常,纖維蛋白增高,纖維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環障礙,袢頂出現結節,管袢模糊不清,血流異常,斷線呈現團塊狀,血細胞聚集,靜脈袢和乳頭下靜脈叢擴張,袢周出現出血斑等,微循環導致異常改變體現了中醫消渴病脫疽的本質。
(2)濕熱下注,熱毒蘊結
消渴病人由於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痰濁內生,病程遷延,脾氣虛損,健運失司,津液不化,濕濁內生,或因氣機阻滯,瘀血阻絡影響津液正常代謝,出現濕邪阻滯。濕性重濁粘滯,出現足腫。若濕熱下注則患處皮色暗紅,腫脹,疼痛,甚則潰破溢膿。
若淤血濕濁阻滯脈絡,營衛壅滯,郁久化熱,或患肢破損,復感邪毒,陰液更虧,導致脫疽,甚至肉腐、筋爛、骨脫。若熱毒白熾盛可有全身發熱,煩熱口渴,大便乾結等全身症狀,若殃及骨髓,則證屬兇險。
(3)精血虧損,氣陰兩傷
臨床觀察消渴病,脈痹,脫疽等多發於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老年患者,此部分病人,因消渴日久,傷陰耗氣,多有氣陰兩虛見證。而脈痹,脫疽形成之後,由於瘀血內阻,熱毒血瘀等原因,進一步耗傷正氣,導致陰傷氣虛加重,陰陽俱虛,精學大虧,脫疽久不收口,新血不長,新肉不長,病情纏綿。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對血糖控制不良等原因,導致足部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損傷,或微血管及大、中、小血管狹窄、閉塞、血流障礙,臨床表現為足部發涼、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或/和在有感染等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壞疽的跨學科疑難病症。我國歷代對糖尿病即現代醫學之糖尿病的論述很多,已發展成為辨證論治較完備的一個病種,但是對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足沒有明確的了解。

四、 糖尿病足的高致病因素分析

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導致DF發生的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單純合併DPN組足部潰瘍的發生率是14.3%,而無合併症組潰瘍的發生率為5.1%,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DF發生的危險性增加的機理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感覺神經病變多呈襪套樣分布的感覺異常甚至感覺缺失,使患者對溫度、疼痛、壓力等的保護覺減弱或者喪失,在有燙傷、異物、創傷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缺失保護覺的足就會發生足部潰瘍。另外正常情況下在接受到疼痛刺激時,C纖維傷害感受器使局部血管擴張,而神經病變使神經軸突反射減弱,使伴有外傷或感染的糖尿病足的血管舒張能力減弱。運動神經病變可使患者本體感覺受損,足部肌肉萎縮,肌肉間失去平衡,從而足部正常結構破壞,在足部受力時易形成異常受力點,最後導致潰瘍的形成。自主神經病變使足部血流調節障礙及足部皮膚出汗和溫度調節異常,造成皮膚乾燥、皸裂、皮膚裂口則成為微生物感染的入口,從而發生了糖尿病足。
2、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PAD)是糖尿病足和截肢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PAD的初篩方法有觸摸足背動脈、測量踝肱指數(ABI)。已有研究表明,足部動脈搏動減弱、ABI值降低是足部潰瘍和截肢的獨立危險因素。與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血管病變有發病早,病變彌散,進展迅速,發病率高等特點。PAD主要累及下肢動脈,特別是膝以下膕動脈、脛後動脈、腓動脈等,這些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狹窄、閉塞,致肢體遠端缺血,使組織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物質,不能及時的排出代謝廢物及不能使治療藥物有效的到達病變部位。另外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中血管形成亦減少,是病變組織缺血的另一種形勢,增加了截肢的風險。足部生物力學異常改變足部生物力學異常改變與足部潰瘍和截肢的發生有關,這些改變包括:足底壓力升高、骨的異常變化以及關節活動受限等。另外大拇趾外翻、後足內翻、爪形趾、屈肌腱足底脂肪墊的前移等也可引起足部某一點壓力增加,從而導致潰瘍形成。關節活動受限可導致足底跖肌壓力增加,容易發生足部潰瘍。
3、既往足部潰瘍或者截肢史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既往足部潰瘍或者截肢史是糖尿病足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4、保護覺喪失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導致足部保護覺喪失,震動覺閾值(VPT)和10g單絲檢查是初篩DPN的簡單、有效的方法,兩者異常表明足部感覺異常、保護覺喪失。已有研究表明對10g單絲不敏感是糖尿病足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表明VPT值的增高是足部潰瘍的主要預測因子,且VPT被認為是最強的預測因子。
5、糖尿病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主要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足潰瘍的危險因素。研究也表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足潰瘍的危險因素。波蘭的一項研究表明,糖尿病足(1型糖尿病)患者合併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達70%。血管病變可導致皮膚營養血流儲備被破壞,也可引起神經營養障礙,加重神經功能損傷,導致潰瘍形成。
6、糖尿病病程

對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的觀點有爭議,目前大多數人持肯定的態度。因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PAD、DPN的發生率增高,病變程度加重,故增加了DF的危險。
7、代謝因素

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對傷口的癒合也是重要的,觀察高血糖對足部潰瘍癒合的影響,結果表明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平穩或者下降的病人潰瘍的癒合率高。血脂代謝紊亂與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是密切相關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合併PAD的患者血脂紊亂以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更明顯。血脂代謝紊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促進PAD的發生、發展,從而增加了DF的危險。
8、吸菸

吸菸是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大多數人認為吸菸與糖尿病足發生有一定的關係,但有多密切的聯繫尚未見大樣本的研究報導,需進一步研究。
9、其他因素

男性、老年、肥胖、患者缺乏相關教育、飲酒、差的精神社會狀況、角膜過渡角化症等因素與足部潰瘍的發生密切相關,另外高血壓也是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

五、糖尿病足的發病進程

(1) 足部的一般症狀:由於神經病變,患肢皮膚乾而無汗,角化變脆,肢端刺痛,感覺遲頓或消失。因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趾間關節變曲,形成弓形足、雞爪趾等畸形,周圍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部皮膚溫度下降,休息時伴疼痛等。
(2)間歇性跛行,是早期下肢症狀,行走一定距離後感覺下肢乏力、勞累、麻木,下蹲起立困難,夜間出現休息痛。
按中國潰爛醫學會的分期方法,可分為四期:
第一階段:沒有臨床症狀的阻塞性動脈病變。
第二階段:間歇性跛行。
第三階段:缺血性靜止性疼痛。
第四階段:潰瘍/壞疽

六、中西醫的臨床分級方法及症狀表現

1、西醫分法:

病理分期 :
第一期: 早期病變期:患者常有下肢發涼,麻木,腿部”抽筋”, 易被誤認為”老寒腿”或老年人缺鈣,導致延誤病情。
第二期: 局部缺血期:"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疼痛,被迫停止運動,休息一會後可緩解, 再次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即再次出現.隨著病情的進展,病人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 此外還有足部感覺異常,動脈搏動弱,功能性>器質性。
第三期: 營養障礙期:靜息痛,即患者在不行走休息時出現的下肢疼痛,呈劇烈燒灼樣疼痛,以夜間為甚. 肢體營養障礙,動脈搏動消失,器質性>功能性。
第四期: 壞疽期:持續劇烈疼痛,乾性潰瘍和濕性潰瘍, 組織缺血壞死,可合併感染,最終導致截肢,嚴重時還可危及生命。
缺血分級 :
Ⅰ期 無症狀期,僅在激烈運動後感到不適
Ⅱ期 正常速度步行時出現下肢疼痛
Ⅲ期 靜息狀態下出現下肢疼痛——靜息痛
Ⅳ期 靜息狀態下下肢疼痛,伴有局部營養障礙、營養不良性潰瘍、壞疽
常用的分級方法為wagner分級法方法如下:
(1)0級——指的是有發生潰瘍高度危險因素的足,對於這些目前無足潰瘍的患者,應定期隨訪、加強足保護的教育、必要時請足病醫生給予具體指導,經防止足潰瘍的發生。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的足,目前無潰瘍。
(2)1級——足皮膚表面潰瘍,臨床上無感染。突出表現為神經性潰瘍。這種潰瘍好發生於足突出部位即壓力承受點,如足跟部、足或趾底部,潰瘍被胼胝包圍。表面潰瘍,臨床上無感染。
(3)2級——較深的、穿透性潰瘍,常合併軟組織感染,但無骨髓炎或深部膿腫,潰瘍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的細菌,如厭氧菌、產氣菌。較深的潰瘍,常合併軟組織炎(CELLULITIS),無膿腫或骨的感染。
(4)3級深部潰瘍,常影響到骨組織,並有深部膿腫或骨髓炎。
(5)4級——特徵為缺血性潰瘍,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壞疽。通常合併神經病變。沒有嚴重疼痛的壞疽即提示有神經病變。壞死組織的表面可有感染。
(6)5級——壞疽影響到整個足。大動脈阻塞起了主要的病因學作用,神經病變和感染也影響。全部壞疽。
DUSS系統: 糖尿病足潰瘍分級新方法
德國蒂賓根大學Beckert等日前提出了一種根據潰瘍性質對糖尿病足嚴重程度進行分級的新方法。據此,他們建立了新的糖尿病足潰瘍嚴重程度評分(DUSS)系統,並套用該評分系統對1000例患者進行了評估,證明該評分系統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預後。雖然目前已經有幾個公認的糖尿病足潰瘍分類體系,但是仍然缺乏科學、準確、實用的評分系統來評估糖尿病足嚴重程度和判斷預後。
DUSS系統對四項臨床指標進行打分,分別為:
(1)是否可觸及足動脈搏動(有為0分,無為1分)
(2)潰瘍是否深達骨面(否為0分,是為1分)
(3)潰瘍的位置(足趾為0分,其他部位為1分)和是否為多發潰瘍(否為0分,是為1分),因而最高理論評分為4分。
研究人員套用DUSS系統對1000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進行評估,隨訪至潰瘍癒合或截肢或滿一年。結果顯示,得分為0分者的潰瘍癒合率顯著增高,而得分高者的潰瘍癒合率降低,同時截肢率增高;得分相同的不同亞組患者,潰瘍癒合率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分析顯示,得分每升高1分,潰瘍癒合率降低35%;同樣,得分越高,初始潰瘍面積越大,潰瘍病史越長,需要住院或手術治療的可能性就越大。
研究提示:該評分系統簡單實用,每名醫師都可以很容易地套用該系統來對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預後進行預測,從而及時建議患者接受專科醫生的治療。
2、中醫的分級方法:

臨床分級表述如下:
0 級:皮膚無開放性病灶。表現為肢端供血不足,顏色紫紺或蒼白,肢端發涼、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
一級:肢端皮膚有開放性病灶。水皰、血皰、雞眼或胼胝,凍傷或燙傷及其他皮膚損傷所引起的淺表潰瘍,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組織。
二級: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常有輕度蜂窩組織炎,多發性膿灶及竇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間隙擴大,造成足底、足背貫通性潰瘍或壞疽,膿性分泌物較多,足或指趾皮膚灶性乾性壞疽,但肌腱韌帶尚無破壞。
三級:肌腱韌帶組織破壞。蜂窩組織炎融合形成大膿腔,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多,足或少數足趾乾性壞疽,但骨質破壞尚不明顯。
四級:嚴重感染已造成骨質破壞,骨髓炎,骨關節破壞或已形成假關節,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發生濕性或乾性嚴重壞疽或壞死。
五級: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導致嚴重的濕性或乾性壞疽,肢端變黑,常波及踝關節及小腿。
按糖尿病壞疽分為三種:分為乾性壞疽、濕性壞疽和混合性壞疽。其中:
(1)、乾性壞疽:壞疽是凝固性壞死加上壞死組織的水分蒸發變乾的結果,大多見於四肢末端,例如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凍傷等疾患時。此時動脈受阻而靜脈仍通暢,故壞死組織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氣中蒸發,故病變部位乾固皺縮,呈黑褐色,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
(2)、濕性壞疽:是糖尿足病中較為常見的足部壞死現象。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塊已形成,肢端神經損傷,血管容易閉塞,同時微循環受到破壞,壞死組織的代謝物無法排出,長久堆積後,形成病變組織嚴重腐敗菌感染,形成局部組織腫脹,有些足部發展成呈暗綠色或污黑色。由於腐敗菌分解蛋白質,產生吲哚、糞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發出惡臭味。
(3)、混合性壞疽:肢端某一部位動脈或靜脈阻塞,血流不暢,引起乾性壞疽,而另一部分合併感染化膿。 其特點是: 混合性壞疽是濕性壞疽和乾性壞疽的病灶,同時發生在同一個肢端的不同部位。

七、中西醫的臨床檢查方法

1、西醫臨床檢查方法:

(1)、神經系統檢查
神經系統的檢查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仍存在保護性的感覺。較為簡便的方法是採用10g尼龍絲(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一頭接觸於患者的大足趾、足跟和前足趾此時能感到足底尼龍絲,則為正常,否則為不正常。不正常者往往是糖尿病足潰瘍的高危人群,並有周圍神經病變。這種利用特製尼龍絲檢查患者感覺的辦法簡單易行,重複性好,花錢花時少,已在一些已開發國家推廣使用。準確使用10g尼龍絲測定的方法為:在正式測試前,在檢查者手掌上試驗2~3次,尼龍絲不可過於僵硬;測試時尼龍絲應垂直於測試的皮膚;施壓力尼龍絲彎曲約1cm;去除對尼龍絲的壓力;測定下一點前應停止2~3秒;測定時應避免胼胝,但應包括容易發生潰瘍的部位;建議測試的部位是大足趾,跖骨頭1、2、3和5處。在不同研究中測試部位包括足跟和足背。如測定10個點,患者僅感覺到8個點或不足8個點,則視2點以上異常。
(2)、皮膚溫度檢查
溫度覺的測定也可分為定性測定和定量測定。定性測定可以很簡單,如放杯溫熱水,將音叉或一根細不鏽鋼小棍置於水中,取出後置於患者皮膚部位的皮膚讓其感覺,同時與測試者的感覺作比較。定量測定可以利用皮膚溫度測定儀如infra-red DERMAL thermometry,這種儀器為手持式,體積小,測試快捷、方便,準確性和重複性均較好。
(3)、壓力測定
壓力測定有助於糖尿病足的診斷。國外已經研究出多種測定足部不同部位壓力的方法,如MatScan系統、FootScan系統等。這些系統測定足部壓力的工作原理是讓受試者站在有多點壓力敏感器的平板上,或在平板上行走,通過掃描成像,傳送給計算機,計算機螢幕上顯示出顏色不同的腳印,如紅色部分為主要受力區域,藍色部分為非受力區域,以此了解患者有否足部壓力異常。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進行步態分析。糖尿病足的步態分析是有臨床意義的,可以為足壓力異常的矯正提供依據。足壓力異常矯正學處理的基本原則是增加足底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儘量減少局部受壓點的壓力,避免局部發生壓力性潰瘍
(4)、周圍血管檢查
足背動脈搏動,通過觸診,捫及足背動脈和(或)脛後動脈搏動來了解足部大血管病變,這是簡便的、傳統的、也是有臨床價值的檢查方法。足背動脈搏減弱或消失與年齡關係密切。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往往提示患者有嚴重的周圍病變,需要進行密切監測或進一步檢查。踝動脈-肱動脈血壓比值(ABI)是非常有價值的反映下肢血壓與血管狀態的指標,正常值為1.0~1.4,﹤0.9為輕度缺血,0.5~0.7為中度缺血,﹤0.5為重度缺血,這些患者容易發生下肢(趾)壞疽。正常情況下踝動脈收縮壓稍高於或相等於肱動脈,但如果踝動脈收縮壓過高(如高於200mmHg)或ABI大於1.5,則應高度懷疑患者有下肢動脈鈣化。此時,應該測定足趾的血壓。通常認為,足趾動脈是不會鈣化的。測定踝動脈或足趾動脈,需要都卜勒超聲聽診器或儀器,僅能測定收縮壓。如果用都卜勒超聲仍不能測得足趾收血壓,則可採用雷射測定血壓的方法。跨皮氧分壓(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反映微循環狀態,因此也反映了周圍動脈的供血。測定方法為採用熱敏感探頭置於足背皮膚。正常人足背皮膚氧張力為大於40mmHg。TcPO2小於30mmHg提示周圍血液供應不足,足部易發生潰瘍,或已有的潰瘍難以癒合。TcPO2小於20mmHg,足潰瘍幾乎沒有癒合的可能,需要進行血管外科手術以改善周圍血供。如吸入100%氧氣後,TcPO2提高10mmHg,則說明潰瘍預後良好。
(5)、血管造影
經靜脈注入對比劑後再進行掃描,常用碘造影劑。因為X光穿不透顯影劑,血管造影正是利用這一特性,通過顯影劑在X光下的所顯示影像來診斷血管的形態和走向,使組織結構及病變顯示更清晰。血管造影可以用於了解下肢血管閉塞程度、部位,既可為決定截肢平面提供依據,又可為血管旁路手術做準備。
(6)、糖尿病足潰瘍合併感染的檢查
常常很難判定足潰瘍患者是否合併感染,很難判定感染是表淺的還是深部組織的以至引起膿腫或骨髓炎。深部組織感染常導致下肢或足的壞疽,因而了解有否感染非常重要。局部感染的徵象包括紅腫、疼痛和觸痛。但這些體徵可以不明顯甚至不存在,尤其在是神經病變的足。更可靠的感染表現是膿性滲出、捻發音(產氣細菌所致)或深部的竇道。套用探針探查疑有感染的潰瘍。如發現竇道,探及骨組織,要考慮骨髓炎。可利用探針取潰瘍底部的標本作細菌培養。針吸取樣也具有特異性,但是缺乏敏感性。皮膚表面潰瘍培養出的細菌常常是污染的細菌,缺乏特異性。
特殊檢查的目的是確定有否深部感染。X平片可發現局部組織內的氣體,這一點說明患者有深部感染。平片上見到骨組織被侵蝕,說明有骨髓炎。深部感染早期的變化不典型,因而不能據此來鑑別Charcot關節病與糖尿病骨病。111In標記的白細胞掃描能發現早期的感染,但不能鑑別軟組織病變和骨組織病變。核磁共振診斷技術似乎是敏感的、特異的,可清楚地顯示骨組織、骨關節的形態,但其在糖尿病足方面的臨床套用價值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2、中醫臨床診斷方法

(1)氣血兩虛癖阻證患肢發涼,麻木,酸脹或疼痛,遇寒加重,遇暖稍減,間歇跋行,患肢局部皮溫下降,皮膚顏色正常或蒼白,或萎黃,肢端出現瘓斑或癖點,或者患足疼痛,肌肉萎縮,皮膚乾燥或水腫,壞疽潰爛,創面棕灰,膿似粉漿污水,氣味惡臭,膿腐難脫,或脫後肉芽淡紅,膿水清稀,創口日久不斂,伴有發熱惡寒,面黃形瘦,不思飲食,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波清便塘,大動脈搏動正常或減弱,患者常呈現神疲乏力或胸痹心痛,舌質暗淡,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遲無力或弦緊等症狀。
(2)脈絡血癖證患肢發涼,酸脹麻木較重,疼痛呈持續性,夜間加劇,間歇跋行嚴重,皮膚多呈紫組色,或有紫褐色斑塊,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毛髮稀少,肌肉萎縮,肢體大動脈搏動減弱,中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舌質青紫,有癖斑,苔薄白,脈沉弦或沉澀。
(3)脈絡癖熱證患肢酸脹麻木,灼熱疼痛,遇熱加重,遇冷稍減,夜間加劇,皮膚呈紫紅色,乾燥脫屑,趾(指)端或有小範圍壞疽,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肌肉萎縮,肢體大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中動脈常搏動消失,舌質紅或絳,苔黃,脈沉澀或細澀。
(4)脈絡熱毒證肢體嚴重缺血,並發感染與壞疽,患肢皮膚紅褐或灰色,組織潰破有惡臭膿水流出,腐肉不鮮,疼痛難忍,夜間加重,病變發展迅速,輕者1個或多個足趾(手指),嚴重者可漫及足跟,小腿或小腿以上,輕者病變僅損及皮膚及皮下組織,嚴重者深至筋骨,患者常出現營養障礙,呈現陷症危象。患者常伴有高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肢體大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中動脈常消失,舌質紅繹有裂紋,舌苔黃膩或黑燥,脈弦細或滑數。
(5)氣陰兩虛癖阻證患足暗紅腫脹,疼痛劇烈,乾枯焦黑,潰破腐爛,瘡流血水,肌腔壞死則膿水惡臭。伴高熱煩躁,寒戰,口渴汗出,心悸氣短,大便秘結,舌紅苔剝,脈弦細無力而數。

八、中西醫對糖尿病足的臨床治療

儘管近年來湧現了許多關於糖尿病足潰瘍治療的方法,但是終因糖尿病足是一種常見的複雜的且消耗較高醫療費用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治療困難,這要求全科或專科醫生採取積極而有效的預防評價措施。對於存在危險因素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一次糖尿病足的評估,以早期發現潰瘍和截肢的誘發因素(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畸形)。通過全面而系統的檢查和危險因素的評估、患者教育、合理而及時的治療以及合理的轉會診,可進一步降低居高不下的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率。
(一)、西醫常見的治療方法

1、西方醫學對糖尿病足的治療已有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以藥物干預、搭橋、幹細胞治療、截肢等臨床治療方法。其中常見的藥物療法有如下幾種:
(1)前列腺素E1
前列腺素E1(PGI E1)能擴張病變部位小動脈、微動脈,增加缺血區域血液供應,抑制血小板聚集,修復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有效地改善微循環。靜脈途徑給藥時多在肺循環被滅活,且對血管刺激性較強。脂微球為藥物載體的PGIE1(凱時)具有很好的靶向性,能夠特異性地作用於痙攣和有斑塊的動脈。另外, PGI E1還有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功能[
(2)α-受體阻斷劑 酚妥拉明、壓寧定丁咯地爾等主要擴張小動脈,對於痙攣的血管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尤其適用於伴有高血壓心力衰竭和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足患者。
(3)己酮可可鹼 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甲基黃嘌呤衍生物,有擴張周圍血管作用。最近發現還有改變血液黏稠度和抑制腫瘤壞死因子對粒細胞的刺激作用,從而可減少粒細胞激活對內皮細胞的損傷,適用於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管狹窄。
(4)抗血小板聚集藥 研究發現,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黏滯度明顯高於正常人,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很多患者在出現糖尿病足之前就已發生心腦血管疾患,因此應及時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抗凝藥和溶栓藥物治療。
(5)低分子肝素 為普通肝素裂解出的一組低分子碎片,其抗凝血酶作用較弱,而抗因子Xa作用較強,出血併發症少。由於低分子肝素去除了血小板結合點,血小板減少發生率較普通肝素降低。對抗凝血酶Ⅲ(ATⅢ)依賴小,皮下吸收率高,半衰期長,促纖溶活性更高。低分子肝素臨床套用安全,容易檢測,可用於糖尿病足下肢血栓病
(6)水蛭素
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強有力的凝血酶抑制劑。初步觀察結果表明水蛭素引起的出血輕,且極少引起血小板減少。
(7)溶栓劑 尿激酶、鏈激酶和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等均可用於糖尿病足動脈血栓的治療。其中尿激酶可同時溶解血栓中的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所以選擇性不強,且在血循環中可以很快被纖維蛋白原激活物抑制物所滅活,因此臨床要求劑量大,股動脈直接注射可使糖尿病足下肢供血好轉,破潰組織面積減小,促進足部潰瘍癒合。
(8)抗氧化劑 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保護血管內皮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常用普羅布考、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如果配合他汀類降脂藥使用,會起到很好的協同作用。
(9)幹細胞移植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已經認識到缺血造成的一切後果可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arteriogenesis)和血管的新生(angiogenesis)得到代償。骨髓中存在血管內皮祖細胞,可在下肢缺血部位生成新的血管。幹細胞移植血管再生技術又稱為細胞性血管搭橋術,為糖尿病足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幹細胞移植方法分為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和外周血幹細胞(PBSC)移植兩種。目前國內外有多家醫院成功地套用這項移植技術使一些糖尿病足患者獲得了康復,自體骨髓幹細胞和外周血幹細胞移植血管再生技術已成為治療糖尿病足的新手段。
(10)血管內超聲消融技術 套用超音波在血管內直接消融血栓和動脈硬化斑塊,使發生狹窄或閉塞的血管再通,對糖尿病所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超聲消融血栓的機制有空穴作用、機械破碎作用和間接助溶作用。目前認為空穴的破裂機制在超聲消融術中起重要作用,其敏感性與組織的彈性呈反比,粥樣硬化斑塊、血栓等屬於非彈性物質,對超聲消融有很高的敏感性。而正常的動脈壁有豐富的膠原質和彈性成分,對超聲消融缺少敏感性可根據血管造影結果確定超聲消融手術方案,經股動脈將導管送至病灶部位,使狹窄或閉塞的動脈血管通暢,有效改善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狀態。
2、截肢

因為感染和控制血糖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條件,糖尿病足深部潰瘍多合併嚴重感染,給全身帶來感染威脅,因此糖尿病足深部潰瘍既往多主張實行高位截肢治療,一般在感染部以上10公分處截肢;截肢並不是必須的,也不是越早越好;只有在嚴重壞疽界限清楚後才需進行截肢。積極保守治療仍發生壞疽,應及時予以截肢,截肢部位要精確估計、局部循環應作出選擇,確保良好的循環高度。
(二)、中醫療法

近幾年,中醫這幾年在治療糖尿病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不截肢、保護腿”為核心的中醫治療方法,中國潰爛醫學會推出的“糖尿病足中醫療法”在中醫治療糖尿病足病理方面獲得了巨大突破,對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1)中藥製劑
川芎嗪、紅花注射液、複方丹參、疏血通等中藥製劑對糖尿病足均有一定療效,與其他藥物聯合套用可獲得更好的效果。
(2)中藥治療糖尿病的作用機制研究
3.中藥治療糖尿病併發症如糖尿病足潰爛的藥理學機制
3.1採用藏紅花等提取物中醫廣譜消炎殺菌,如愈潰生肌保健油的主要成分就是藏紅油
3.2採用芸薹子、海鰾蛸等提取神經營養物質,對患處進行神經營養改善
3.3通過將神經營養因子、養血活血因子、原生生物肽活性因子以及綠色血液的烏賊體內的骨毒抗原、血毒抗原有機結合,導入患部組織及高位肢體,在抗菌消炎、解毒通絡的同時激活已處於假死狀態(休眠)的組織細胞並促其再生
3.4達到營養神經、養血活血、後解毒去腐,進而恢復神經知覺功能,血管血液流暢,營養供應正常恢復四肢機體功能或者生肌癒合的目的。
(4)中成藥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
近年來,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採用現代科學技術,研製大量治療2型糖尿病的中藥製劑。《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與《部頒標難》中已收載的治療2型糖尿病的中藥製劑有:愈潰生肌保健油、消渴靈片、渴樂寧(膠囊)、金芪降糖片玉液消渴沖劑養陰降糖片降糖甲片、降糖舒膠囊、消渴降糖片、降糖膠囊、消渴降糖膠囊、消渴丸等。近年來新的中藥製劑在藥效學、臨床研究上均取得一定成果。

九、糖尿病足的護理原則

1、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

任何潰瘍和壞疽都有潛在的感染問題,感染創面不易癒合,故首先要預防和控制感染。
(1)局部創面處理:
主要是保證潰瘍創面充分引流和創面清潔。瘀滯性潰瘍的創面每日可用3%硼酸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濕敷,分泌物減少後改用生理鹽水紗布換藥,直至創面肉芽新鮮為止。濕敷法是利用細孔紗布用所需藥液浸濕,略加擠壓後以不滴藥液為度,表層敷料應超過傷口邊緣3~5 cm,以防止細菌污染傷口,根據創面情況應定時更換。乾性壞疽只需用碘酒、酒精消毒,而後用無菌乾敷料保護,以防止繼發感染。各種處理都應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不要以為反正是感染傷口而忽視無菌操作,致使感染反覆加重。
(2)合理套用抗生素:
對傷口感染較重,全身抵抗力較差者,可遵醫囑給予廣譜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3)注意外部環境:
保證病室環境、床單及病人皮膚的清潔。潰瘍創面周圍的皮膚可用溫水、中性肥皂輕柔地清洗,而後用棉球拭乾。應避免擠壓傷口和損傷患周皮膚。
2、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口癒合

潰瘍創面只要有足夠的血液供應,無感染和壞死,敷料無刺激性且濕潤、透氣,肉芽組織就會迅速生長,加速創口的癒合。
(1)重視局部治療和護理: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等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壞死期創面局部處理非常重要,這對於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和保存肢體均有重要的關係,故護理人員應協助醫生及時清除潰瘍創面的壞死組織。我們經常採用“蠶食法”:即換藥時將壞死組織分期分批進行清除。具體方法是:遠端壞死組織先清除,近端的後清除;疏鬆的壞死組織先清除,牢固的後清除;軟組織先清除,死骨後清除;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分界明顯形成後再做徹底清除,但應注意局部的血液供應狀況。
(2)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防止患部受壓,臥時注意勤翻身,以減少局部受壓時間,必要時使用支被架。因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潰瘍,指導患者做患肢運動練習,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的有效方法。作法是:患者仰臥,先抬高患肢至45°,維持1~2 min,然後坐起垂足於床邊2~5 min,並做踝足部鏇轉和伸屈活動10餘次,再仰臥床上休息2 min。靜脈回流障礙引起的潰瘍,臥床時抬高患肢,並可在床上做踝關節背屈、鏇轉和小腿屈伸運動,以發揮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進靜脈回流,必要時可用彈力繃帶或穿彈力襪,有利於促進靜脈回流。
(3)合理飲食,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飲食習慣調整飲食結構,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貧血者,輕症可進食含鐵量高的食物,重症,應間斷輸血,口服硫酸鋅,可為傷口提供所需的微量元素鋅。研究資料證實,周圍血管病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粘滯狀態,因此,應限制高脂飲食,提倡合理飲食、葷素搭配,少食辛辣炙、膏粱厚味,飲食堅持清淡原則。
3、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防止潰瘍復發的關鍵

周圍血管病性足部潰瘍及壞疽,臨床為慢性過程,具有纏綿難愈,反覆發作的特點。原發病為本,足部潰瘍及壞疽為標。潰瘍及壞疽取得療效的過程原發病也得到了改善,但潰瘍及壞疽癒合不等於根治了原發病。因此,根據治病必求於本和標本兼顧的原則,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防止潰瘍及壞疽復發的關鍵。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中西醫結合辨病辨證施治,整體綜合治療與調護是治療此類疾患的有效措施。

十、糖尿病足患者的飲食管理

糖尿病足的飲食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那么,糖尿病人每日要吃多少食物呢?
1、要計算理想體重

理想體重的計算公式:
女性: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10
如果您的體重在理想體重的土10%以內,可視為正常,超過20%為肥胖,低於20%為消瘦。
2.要確定需要的總熱量

作為一個普通活動量的老年人,按胖瘦不同,每公斤體重需要的熱量為:正常體重20-25千卡/公斤,消瘦人群為30千卡/公斤,肥胖人群為15-20乾卡/公斤。
3.餐量分配

全天食物量可按1/5、2/5、2/5,或1/3、1/3、1/3或1/7、2/7、2/7、2/7的比例分3餐或4餐進食。
1、主食:根據自己的勞動強度或活動強度制定全天的量。職業男性一天以350-450克糧穀類食物為妥,女性為300-400克。重體力勞動者,一天的主食量可酌情增加,反之應適當減少。休息或臥床者,男性的主食量為250-300克,女性為200-250克。上述各類患者中,肥胖者進食量限制應嚴格一些,而瘦弱者則可適當放寬。
4.食物搭配

1、蔬菜類:量及種類無特殊限制。
2、肉食類:避免高脂食物,可選擇少量瘦豬肉、牛肉、雞、魚等。
3、豆、奶製品及蛋類:此類食物富含蛋白質。與肉類一樣,每頓適量便可。如早餐可食300毫升奶或豆漿,或一個雞蛋(有高脂血症者應少食蛋黃),外加50克或100克主食。
4、水果:血糖控制良好者,每天可進食少量的水果,但應避免吃含糖量高的如橘、柑、葡萄、荔枝等,並適當減少飯量。血糖未得到滿意控制者,最好不吃。

十一、對高危足患者的教育與保健

1、檢查您的雙腳

許多糖尿病足都起因於足部的外傷,如果傷口出現感染或久染不癒合的症狀,應及時就診,進行專業的處理。平時生活中,如果下肢出現水皰、割傷、發紅、變硬、破潰、局部發熱、局部發涼等症狀,患者應立即告知醫務人員。
2、重視足部的保養

(1)堅持每天用溫水泡腳,溫度應低於37度溫,並適當用雙腳按互搓,促進足底血液循環。
(2)洗腳擦乾後用剪刀小心地修整趾甲,並把邊緣磨光滑。
(3)腳上長了雞眼、老繭或尤子,千萬不要自己處理,一定要去醫院找醫生處理。
(4)不要打赤腳,以防被地面的異物刺傷。
(5)儘量選擇棉補襪,襪邊不要太緊,避免襪口勒出印痕
(6)天氣冷時,不要使用熱水袋或熱水瓶暖腳,以防燙傷。可用厚襪及毛毯保溫。
(7)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以防足部運動受到限制,對於運動,要穿運動鞋。
(8)保持鞋內衛生,勤洗鞋底和襪子。
(9)保持鞋內乾燥,積極預防腳氣。
(10)對於乾燥的皮膚,應該使用潤滑劑或護膚軟膏,但不能用在腳趾之間。
(11)絕對不能用化學物質或膏藥來除去角化組織或胼胝。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失去了雙腳,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將舉步維艱。對這一點的深刻體會,莫過於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了。這裡有一句口頭禪要請糖尿病患者牢記的就是:要像愛惜您的眼睛一樣保護您的雙腳。糖尿病足病變是可防可治的,通過加強對有危險因素的足的預防性的保護,這種截肢可以被推遲。我們相信,糖尿病患者截肢中至少有50%屬於可以防止的。因此,做好足部的保健和護理、及早地診斷、合理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足的症狀
多發於50歲以後,60-70歲多常見。多見於肥胖或成年型而病程長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約10年。部位多見下肢,上肢少見。單側發病多見80%,雙側同時發生少見20%。壞疽可突然發生,疼痛劇烈,多數患者壞疽的發生是緩慢的,有嚴重的神經損害,疼痛可輕可重,局部輕度損傷,發生皮膚局限性小水泡。以後皮下組織變成暗紅色或黑色,嚴重四肢手足發生潰爛壞死,乾枯變黑,化膿感染等。
(1)症狀:1間歇性跛行,為下肢的早期表現,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乏力,勞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腸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後可使症狀緩解。年老者如發生間歇性跛行時高度懷疑由動脈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2休息痛,是病變的中期表現,當病變發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發生疼痛,稱為靜息痛。這種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遠端,夜間尤甚,臥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有緩解,夜間靜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時心輸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減少,故疼痛常在夜間加重。3肢端潰瘍壞疽,有三種類型:Ⅰ、濕性壞疽:肢端體表局部組織皮膚糜爛,形成淺潰瘍,深入肌層,甚至爛斷肌腱,破壞故質,大量組織壞死,形成大膿腔,排出較多的分泌物。常見的肢端水腫,為糖尿病肢端壞疽。Ⅱ乾性壞疽,受累肢端末端缺血導致感覺遲鈍或消失,局部皮膚呈現暗褐色,出現缺血性壞死,皮膚肌腱乾枯、變黑,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行脫落,無分泌物,無水腫。約占糖尿病肢端壞疽的5.9%-7.5%。病理基礎為中小動脈閉塞導致血流緩慢或中斷。Ⅲ混合性壞疽,既有肢端的缺血乾性壞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濕性壞疽,約占18.1%-20%。微循環障礙和小動脈阻塞同時並存,靜脈阻塞及感染嚴重。
(2)體徵:1小動脈阻塞和微循環障礙,足背及脛後動脈波動減弱或消失,乾性壞疽動脈阻塞多為搏動消失,濕性壞疽以微循環障礙為主,局部皮膚營養不良,毛髮脫落,皮溫降低,色澤異常,足抬高蒼白,下垂說紅紫。2神經營養障礙體徵,皮膚乾燥,角化,變脆,裂隙,痛覺消失,植物神經出汗減少,皮膚乾燥裂痕,感覺神經減弱或消失,容易受到外傷感染,形成神經性損害頑固性潰瘍。

十二、世界各國對糖尿病足的防治動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全球的糖尿病人群以達到1.8億人,這3.6%的糖尿病患者耗費了12%—15%的衛生資源。
而根據“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和中國潰爛醫學會”的統計,在所有進行的低位遠端截肢手術的患者之中,有40%—70%的患者與糖尿病有關,在有些地區,這個數據甚至高達70%—90%。目前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國家已經制定糖尿病足預防和處理的指南,然而,由於所涉及的學科專業、目的、目標或患者特徵的不同,各國在糖尿病足的防治問題上形成不同的思想。
根據“中國潰爛醫學會”對一些國家進行調查,反應如下:
1、美國:

美國的醫療救助體系非常完善,低位遠端截肢費的平均償費用由醫療保險支付10969美元,個人支付26940美元,術後還形成了老年人臨護、主要健康護理及康復治療服務。美國對糖尿病已經建立了有效的前瞻性評估體系,從醫院到初級衛生保健中心,具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專門的足病專業健康護理人員。在臨床上,建立了針對足潰瘍患者建立了多學科防治程式,對患者進行教育和對足潰瘍採取多病因治療,目前已使截肢率下了了43-85%。
2、印度

印度的II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城市為5%,農村為1%—1.5%,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突破12億,因此,推測約有7000萬以上的人會有足病的危險,對印度政府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尤其是要印度南部,赤腳走足和非常常見的,暴露的糖尿病足嗇了受機械外傷的危險,由其那裡屬於熱帶氣候,也增加了熱損傷的危險。
1、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包括減少赤腳走路,從而減少低外傷、足的熱損傷、感染,增加穿適宜性鞋襪的知識;為早期患者提供醫學指導,以免患者落入江湖庸醫之手;提供救助信息。
2、提高醫學教育水平:包括定期組織地方級別的醫學教育課程,參加國際會議,出版糖尿病足刊物。
3、增加國家保健投入:為每個地區級水平提供最低需要的衛生保健服務;建立各級水平的糖尿病足醫學保健工作網;提供預防性和保護性的鞋襪和傷殘康復服務的相關設備。
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一個具有良好資源的國家,但是澳大利亞由於患者文化背景、經濟消費和地理環境差別比較,比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和Torres海峽島人的社團,這些人不但社會經濟地位低、營養不良,而且還有長期的種族歧視與殖民統治而表現出的抑鬱等心理問題,從而不願意積極地融入社會,這些因素使糖尿病足與截肢的危險性大大增加。目前澳大利亞已制定了詳盡的足保健措施,由護士助理承擔,在臨床實施後,第一次遠端截肢率下了50%。他們還經常在國家電視台每天播放電視節目,同時發放宣傳資料到全國各診所、零售店和學校。
4、巴西

巴西的糖尿病患者約有1700萬,白人和非白人之間沒有顯著差別,但令人震驚的發現之一是有24%的患者沒有任何方式的治療,只有8%的患者注射胰島素。在巴西,糖尿病較低位遠端截肢的發生率是180/100 000,糖尿病病患者截肢的危險度比沒有糖尿病的患者的截肢率危險度高100倍。足潰瘍占巴西國內所有大醫院床位的51%。目前,巴西糖尿病足學會正在吸取英國和美的經驗,實施糖尿病足教育計畫,從強制性的更換不合適的鞋襪開始,已取得很大的效果,這些工作都是由醫院和衛生保健中心的專職人員來執行。
5、南非

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數人的足保健都是由具有醫療救助計畫(醫療保險)的私人部門來提供,通過定期的篩查和干預,可以降低併發症和改善足的服務。但是,南非是一個消費高、收入低的國家,對於糖尿病足還沒有給予特殊鞋襪鞋熱的處方和資助制度。而且,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對患者的健康行為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如果一患了踝關節水腫的患者去找傳統的醫者治療,他會有遞刀在踝關節周圍切很多小口讓液體流出一。雞眼膏和塗漆是的套用是常見的。對於現實的南非來說,糖病足的預防和教育都還存在一些的問題。

十三、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所引起的嚴重下肢併發症有足潰瘍、感染、周圍血管病變、下肢截肢和足部夏科骨關節病。15%的糖尿病病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糖尿病的神經性病變、缺血性病變或神經-缺血性病變是引發潰瘍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引發足潰瘍的原因通常有周圍神經病變,輕微外傷,足畸形、水腫,缺血性病變,胼胝和感染。在美國,前三位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美國西雅圖的一項糖尿病足病研究,對749名退伍的糖尿病軍人進行了為期3.7年的隨訪,發現足潰瘍的危險因素依次為:夏科關節病、有截肢病史、尼龍絲感覺消失、有足潰瘍病史和足背經皮氧分壓降低。另一項關於足潰瘍治癒後的跟蹤研究,對468例足潰瘍治癒病人的隨訪結果顯示,潰瘍復發率在第一年為34%,第二年為61%,第三年為70%,有截肢病史者潰瘍復發率則更高。這468例潰瘍治癒病人的截肢隨訪結果則為:第一、三、五年的截肢率分別為3%、10%、12%;其中有截肢病史者,第一、三、五年的再截肢率則高達13%、35%、48%。
糖尿病作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對患者足部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包括:各種神經 病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植物神經)、微血管病變、足底壓力增大、爪形趾等足畸形、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這諸多的危險因素和局部病理生理的改變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最終導致糖尿病病人足部潰瘍、損傷的形成。

十四、具體症狀

症狀一:濕性壞疽
病因:濕性壞疽是糖尿足病中較為常見的足部壞死現象。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塊已形成,支端神經損傷,血管容易閉塞,同時微循環受到破壞,壞死組織的代謝物無法排出,長久堆積後,形成病變組織嚴重腐敗菌感染,形成局部組織腫脹,有些足部發展成呈暗綠色或污黑色。由於腐敗菌分解蛋白質,產生吲哚、糞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發出惡臭味。
治療:對於糖尿病足濕性壞疽的患者來說,創面處理是比較費事的,濕性壞疽患者易感染,出膿,臭味十足,給護理增加了不少難度。但是對於糖尿病足來說,創面的處理是至關重要的。目前,中國潰爛醫學會推薦使用聖道牌愈潰生肌保健油,先用雙氧水將足病患者的創面清理徹底,愈潰生肌保健油消炎效果十分明顯,吸附潰瘍深處的膿液、剝離潰瘍周邊的腐肉、控制感染、祛腐生肌,達到治標的效果;更能修復受損的淺神經,改善肢體的痛覺和知覺,恢復肢體的正常感覺;高效解決局部血管特別是微循環的缺血缺氧狀態,恢復患肢正常新陳代謝,使病情大為好轉,避免截肢!一般使用藏紅油3~5個療程,達到臨床痊癒!

症狀二:乾性壞疽
病因:乾性壞疽是凝固性壞死加上壞死組織的水分蒸發變乾的結果,大多見於四肢末端,例如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凍傷等疾患時。此時動脈受阻而靜脈仍通暢,故壞死組織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氣中蒸發,故病變部位乾固皺縮,呈黑褐色,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同時,由於壞死組織比較乾燥,原創故既可防止細菌的入侵,也可阻抑壞死組織的自溶分解。因而乾性壞疽的腐敗菌感染一般較輕。大多見於四肢末端,例如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凍傷等疾患時。此時動脈受阻而靜脈回流通暢,故壞死組織的水分少,再加上體表水分易於蒸發,致使病變部位乾固皺縮,呈黑褐色,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由於壞死組織比較乾燥,因此腐敗菌感染一般較輕。
治療:對於乾性壞疽
第一、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穩定。
第二、根據傷口狀況進行創面切開引流、清創、消炎、止疼。
第三、服用中藥調理臟腑、恢復體質、止血生肌、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快傷口癒合(中藥調理是重中之重)。中藥對治療糖尿病足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降低高血凝
(2)、改善微循環
(3)、止血生肌
(4)、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快傷口癒合
(5)、增強體質
第四、加強足部護理:控制好飲食,及時糾正低蛋白血症和水電解質平衡的失調。
症狀三:混合性壞疽
病因: 混合性壞疽也是一部分特殊的人群,這些病人同時會出現流膿感染和乾性壞疽,這些壞疽病人在治療時更須要細心和周到,本來壞疽患者心理都很脆弱,需要更大的關懷和給予信心,但是這種種混合性壞疽病人他們甚至會因為病理的不斷變化而認為是壞疽的加重或復發。混合性壞疽病人常見於糖尿病2型患者。混合壞疽患者一般病情較重,潰爛部位較多,面積較大,常涉及大部及全部手足。感染重時可有全身不適,體溫及白細胞增高,毒血症及敗血症發生。肢端乾性壞疽時常並有其他部位血管栓塞,如腦血栓、冠心病等。
治療:對於混合性壞疽,使用中醫愈潰生肌保健油,可以快速控制外部感染,它比許多抗生素更管用,更持久,可以讓治療贏得時間。傳統抗生素治療一般劑量越用越大,而且對患者的心臟、肝臟和腎功能的負作用很大,而中醫治療則避免了這些負作用。
夏季足部保養預防糖尿病足
夏季,最多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就是糖尿病足。有數據表明,1/3的糖尿病患者的腿腳會出現嚴重病變,如不及時治療,不但會截肢,還會危及生命。“一般來說,糖尿病發展到一定階段,足部微小的創傷,如鞋的擠壓、擦傷、皸裂或雞眼處理不當、燙傷等都會引發糖尿病足。”
“夏季是糖尿病足的好發季節,因為夏季光腳的機會較多,腳部容易被碰傷,而且夏天蚊蟲多,被蚊蟲叮咬後,皮膚易出現瘙癢,再加上出汗多,皮膚被抓破後容易感染,而形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病的預防

預防

1 加強衛生宣教 利用查房,健康宣教等形式進行糖尿病足知識的教育,強調絕對戒菸,積極治療糖尿病;保持足的清潔衛生,避免足部損傷。同時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的情緒保持樂觀、開朗,具有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 促進足部血液循環

步行運動 每天晚飯後快步行走30min,運動時以不感覺足部疼痛為宜,儘可能定時、定量,量立而行並持之 以恆。有高血壓,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併發症則不宜參加。

按摩 指導或協助患者從趾尖開始向上到膝關節按摩。加強對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等穴位的按摩 [1] 。動作輕柔,防止擦傷皮膚。早、中、晚各1次,每次10min。

腿部運動 一隻腳踩在磚上另一隻腳提起,雙手扶椅子,前後甩動提起的腳,甩動10次後腳尖著地,踝關節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鏇轉2次,然後再交換另一隻腳,重複做上述動作20次,每天3次。

3 加強防護,避免皮膚損害

指導患者保持足部的乾淨溫暖 穿柔軟、寬鬆的襪子,鞋子要方頭,不宜過寬或過窄,鞋面應柔軟透氣。不可赤足行走或光腳穿鞋。

冬天注意足部保暖,避免雙足暴露在過冷處 洗腳水溫度不應超過35℃,泡腳時間不應超過20min;使用熱水袋溫度不超過50℃,電熱毯睡前要關閉電源。

不帖敷有損皮膚的膠布 不可用力抓搔皮膚表面,修剪趾甲不要太短以免皮膚摩擦受傷,趾甲也不要留得過長,避免自我刮傷。

積極治療和預防甲溝感染、足癬 教育病人每天檢查雙足,發現局部有腫脹,紅痛,皮溫過高,出現水皰時立即治療。

堅持呼吸空氣負離子對糖尿病足有積極的預防作用

糖尿病足潰瘍和壞疽的危險因素

1、足潰瘍的既往史;
2、神經病變的症狀(足的麻木、感覺觸覺或痛覺減退或消失)和(或)缺血性血管病變(運動引起的腓腸肌疼痛或足發涼);
3、神經病變的體徵(足發熱、皮膚不出汗、肌肉萎縮、鷹爪樣趾、壓力點的皮膚增厚、脈搏很好、血液充盈良好)和(或)周圍血管病變的體徵(足發涼、皮膚發亮變薄、脈搏消失和皮下組織萎縮);
4、糖尿病的其他慢性併發症(嚴重腎衰竭或腎移植、明顯的視網膜病變);
5、神經和(或)血管病變並不嚴重但有嚴重的足畸形;
6、其他的危險因素,如視力下降,影響了足功能的骨科問題如膝、髖或脊柱關節炎、鞋襪不合適等;
7、個人的因素,如社會經濟條件差、老年或獨自生活、拒絕治療和護理等。

參考資料:

【1】http://www.fx120.net/literature/zz8/200512191143535445.htm

【2】絲菲健康網:http://www.blasw.com/tangniaobing/index.html

【3】絲菲糖尿病網:http://www.tnb999.org.cn/

【3】糖尿病百|科網:http://www.tnbbk.or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