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
水稻白葉枯病在歐洲、非洲、南美、美國、澳大利亞、亞洲都有發生;而以日本、印度、我國發生較重。
我國主要華東、華中、華南稻區發生重;西北、西南、華北和東北部分稻區也有分布,西藏也有發現。只有新疆、甘肅未見報導。
為害症狀
在空氣潮濕時,病葉上的新鮮病斑上,有時甚至在未表現病斑的葉緣上分泌出濕濁狀的水珠或蜜黃色菌膠,乾涸後結成硬粒,容易脫落。在秈稻上的白葉枯病斑多半呈黃色或黃綠色,在粳稻上則為灰綠至灰白色。在感病品種上,初起病斑呈開水燙過的灰綠色,很快向下發展為長條狀黃白色,在我國南方稻區一些高感品種上發生凋萎型白葉枯病,主要發生在秧苗生長後期或本田移植後1~4星期內,主要特徵為“失水、青枯、捲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診斷方法,將枯心株拔起,切斷莖基部,用手擠壓,如切口處溢出涕狀黃白色菌膿,即為本病。如為螟害枯心,可見有蟲蛀眼。
病原菌形態特徵:細菌桿狀有單根極鞭毛,格蘭氏染色反應陰性。菌落圓形,表面光滑有光澤,蠟黃色。
發病特點
白葉枯病菌主要在稻種、稻草和稻樁上越冬,據江蘇研究,重病田稻樁附近土壤中的細菌也可越年傳病。播種病谷,病菌可通過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樁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滲入水流中,秧苗接觸帶菌水,病菌從水孔、傷口侵入稻體。用病稻草催芽,覆蓋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傳播。早、中稻秧田期由於溫度低,菌量較少,一般看不到症狀,直到孕穗前後才暴發出來。病斑上的溢膿,可借風、雨、露水和葉片接觸等進行再侵染。
流行動態
本病最適宜流行的溫度為26~30~C,:20~C以下或33~C以上病害停止發生髮展。雨水多、濕度大,特別是颱風暴雨造成稻葉大量傷口並給病菌擴散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過量氮肥等均有利發病;品種抗性有顯著差異,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有利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發生過白葉枯病的田塊和低洼易澇田都要種植抗病品種。
2、種子消毒。用強氯精浸種或80%“402”浸種,浸種方法同稻瘟病。
3、培育無病壯秧。選好秧田位置,加強灌溉水管理,防止淹苗。在三葉一心期和移栽前施藥預防。畝用25%葉枯寧(又叫川化018)或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噴霧。
4、加強水肥管理。平整稻田,防止串灌、漫灌傳播病害;適時適度曬田,施足底肥,多施P、K肥,不要過量過遲追施氮肥。
5、大田施藥保護。水稻拔節後,對感病品種要即早檢查,如發現發病中心,應立即施藥防治;感病品種稻田在大風雨後要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