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稻曲病是水稻後期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近年來在中國各地稻區普遍發生,且逐年加重,已成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稻曲病僅在水稻開花以後至乳熟期的穗部發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稻曲病使稻穀千粒重降低、產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質降低。此病菌含有人、畜、禽有毒物質及致病色素,對人可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傷害。
稻曲病只發生於穗部,為害部分穀粒。受害穀粒內形成菌絲塊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後包於內外穎兩側,呈黑綠色,初外包一層薄膜,後破裂,散生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河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區時有發生。
稻曲病在世界大多數稻區都有發生,中國早有記載。在華南雙季稻區雖向有發生,但20世紀60年代前發生零星,為害輕微,不為人們所注意。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品種的引進,雜交稻的發展和施肥水平提高,此病發生有逐年上升之勢,不少地方造成較大損失。
症狀表現
主要表現
水稻稻曲病是水稻生長後期在穗部發生的一種病害,該病病菌為害穗上部穀粒, 輕則一穗中出現1~5病粒,重則多達數十粒,病穗率可高達10%以上。
病粒比正常穀粒大3~4倍,整個病粒被菌絲塊包圍,顏色初呈橙黃,後轉墨綠;表面初呈平滑,後顯粗糙龜裂,其上布滿黑粉狀物,此即為病菌厚垣孢子。
鑑別
稻曲病粒與稻粒黑粉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整個穀粒失去原形,為病菌所包圍、取代;後者基本保持正常穀粒狀,僅穎殼合縫處生黑色舌狀物,穎殼內充滿黑粉(即病菌冬孢子堆)。
基本內容
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稱“豐產果”。該病只發生於穗部,為害部分穀粒。受害穀粒內形成菌絲塊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後包於內外穎兩側,呈黑綠色,初外包一層薄膜,後破裂,散生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河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區時有發生。
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稱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綠色,內層橙黃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徑2-2.5(μm)。分生孢子單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從分生孢子座生出,長橢圓形,長2-20mm,在土表萌發產生子座,橙黃色,頭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長柄,頭部外圍生子囊殼,子囊殼瓶形,子囊無色,圓筒形,大小180-22μm,子囊孢子無色,單胞,線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綠色,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大小3-5×4-6(m)。有性態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稱稻麥角,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於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發產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氣溫24-32℃病菌發育良好,26-28℃最適,低於12℃或高於36℃不能生長,稻曲病侵染的時期有的學者認為在水稻孕穗至開花期侵染為主,有的認為厚垣孢子萌發侵入幼芽,隨植株生長侵入花器為害,造成穀粒發病形成稻曲。抽穗揚花期遇雨及低溫則發病重。抽穗早的品種發病較輕。施氮過量或穗肥過重加重病害發生。連作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南方稻區的廣二104,選271,汕優36,揚稻3號,滇粳40號等。北方稻區有京稻選1號,沈農514,豐錦,遼粳10號等發病輕。播種前用針對性藥劑+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2)避免病田留種,深耕翻埋菌核。發病時摘除並銷毀病粒。(3)改進施肥技術,基肥要足,慎用穗肥,採用配方施肥。淺水勤灌,後期見乾見濕。並噴施新高脂膜,可保墒防水分蒸發,促生長穩健,增強抗性;尤其要慎重施用氮肥,避免氮肥施用過量、過遲,以免貪責晚熟,招致病害。孕穗後期注意田間水管,勿大水漫灌、長期淹水導致田間濕度過大,宜淺水勤灌,避免病菌孢子的萌發與入侵。噴施壯穗靈,能強化農作物生理機能,提高授粉、授精、灌漿質量,增加千粒重。(4)藥劑防治。用2%福馬林或0.5%硫酸銅浸種3-5小時,然後悶種12小時,用清水沖洗催芽。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劑150-200g或於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4%絡氨銅水劑250g稻豐靈200g或5%井岡黴素水劑100g,對水50L噴灑。施藥時可加入三環唑或多菌靈兼防穗瘟。同時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藥效,施用絡氨銅時用藥時間提前至抽穗前10天,進入破口期因稻穗部分暴露,易致穎殼變褐,孕穗末期用藥則防效下降。此外也可用50%DT可濕性粉劑100-150g,對水60-75L,於孕穗期和始穗期各防治一次,效果良好。也可選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60-75g,對水60L還可兼治水稻葉尖枯病、雲形病、紋枯病等
發病因素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均能發育,以26℃-28℃最為適宜,34℃以上不能生長。同時,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間濕度大,日照少一般發病較重。
品種介紹
一般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稈矮、穗大、葉片較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有利於稻曲病的發生。此外,穎殼表面粗糙無茸毛的品種發病重。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穎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若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劍葉含氮量偏多,會加重病性的發展,病穗病粒亦相應增多。
病原菌基數
與病原菌基數也有一定關係。上一年發病重的地塊,有可能發生的就重。種子帶菌多的、發病有可能重。
危害介紹
稻曲病不僅毀掉病粒,而且還消耗整穗的營養,致使其他子粒不飽滿,隨著病粒的增多,千粒重下降,造成稻米品質嚴重下降。
由於其病粒有毒,若用作飼料,含量達0.5%以上時,會引起禽畜慢性中毒,內臟發生病變甚至死亡。
問題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稻曲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稻曲病的分布與寄主、分離與培養、危害與危害機理、病情劃級標準、病害循環、流行規律及防治等都做了比較詳細的研究。但對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發及萌發能力和萌發能力能保持多長時間目前尚未達成一致結果;對究竟是厚垣孢子還是菌核是稻曲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目前還未得出一致的結論;對稻曲病菌的再侵染幾近空白;稻曲病菌致病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稻曲病的毒素結構尚未全部確認;稻曲病的人工接種重複性差,人工接種技術還需進一步研究;品種對稻曲病的抗性鑑定目前還沒有鑑別寄主及統一的抗性分級標準,相信在以後的研究中,這些問題將不斷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