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托爾(黑山語:Котор ,克羅埃西亞語:Kotor,拉丁語: Acruvium,希臘語:Ασκρηβιον, Askrèvion,義大利語:Càttaro)黑山南部海港。臨亞得里亞海科托爾灣南端,同時也是黑山科托爾區的行政中心。人口2.1萬(1981)。公元七世紀見於史籍。十五世紀起被威尼斯、奧地利等國控制。1918年歸南斯拉夫。工業以食品加工為主,還有造船、機械等。有海軍學院、海洋博物館、歷史檔案館、療養院等。有中世紀教堂、羅馬建築等古蹟與遊覽勝地。
古老的地中海港口科托爾被威尼斯共和國時期建造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牆所環繞,而從當地建築物的風格上就可以明顯感受的到威尼斯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作為亞得里亞海邊最犬牙交錯的海岸,科托爾灣有時會被稱作歐洲最南端的峽灣(實際上科托爾灣是一個隱藏的河谷),而科托爾灣附近高懸的奧爾延和洛夫琴石灰岩崖壁則組成了大自然創造的最壯美的地中海風景。
近年來,科托爾的遊客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吸引遊客的不僅是科托爾灣的自然風光,同時科托爾自身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底蘊也成為當地旅遊業的金字招牌。科托爾也是世界遺產名錄——科托爾的自然與文化歷史區的一部分。
歷史沿革
科托爾在公元前168年的古羅馬時代就被提到有人定居在那裡,那時城市在拉丁語裡被稱為Acruvium, Ascrivium, 或者 Ascruvium ,當時是羅馬達爾馬提亞行省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早期,科托爾的防禦得到了加強。當時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驅逐了哥特人後於公元535年在城市建立了一個要塞。而公元10世紀史料中所提到的下科托爾是東羅馬帝國皇帝康斯坦丁七世在要塞附近建立的第二個城市。在公元840年,撒拉遜人洗劫了科托爾。直到11世紀,達爾馬提亞語在科托爾成為官方語言。1002年,城市被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占領,並遭到破壞。過了一些年,保加利亞國王薩穆伊爾將城市割讓給塞爾維亞人,然而當地居民不接受這一條約,並與鄰近的拉古薩共和國結盟,直到1184年,拉古薩共和國在參與戰爭多年後為了維護自己的共和政體和利益,與塞爾維亞人締結了和平條約。而主教們看到這一點,於是在13世紀多明我會與聖方濟各會的修士們為了阻止波戈米爾教派的教義傳播選擇在城市附近建立修道院。
在14世紀,科托爾的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城市成為了拉古薩共和國和威尼斯的競爭對手。從1420年到1797年,科托爾成為了威尼斯共和國下屬的威尼斯-阿爾巴尼亞省的一部分。1538-1571年和1657-1699年間,城市曾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兩度占領。被威尼斯人統治將近四個世紀的歷史使得科托爾的建築深受威尼斯文化的影響,具有典型的威尼斯風格,也幫助了科托爾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在威尼斯統治時期,1538年和1657年城市曾兩度遭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的圍攻,而1572年城市還遭受了瘟疫的侵襲,而1563年到1667年間發生的地震也幾乎毀滅了這座城市。在1797年締結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規定1797年後哈布斯堡王室獲得了城市的統治權。然而在1805年,通過普雷斯堡條約,科托爾又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保護國——拿破崙治下的義大利王國的附屬城市。而在俄羅斯帝國軍隊撤出城市後,科托爾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伊利里亞省的一部分。1814年1月5日,英國海軍準將約翰·哈珀率領擁有18門大炮的三桅帆船“撒拉遜人”號,指揮英勇的英國皇家海軍進攻科托爾灣並奪取了科托爾。在無風條件下通過當地居民用繩索拖動船隻登入,而“撒拉遜人”號的水手們則將18磅海軍炮拖到城市附近的聖約翰要塞之上。隨後威廉·霍斯特海軍上尉率領的“伯坎蒂”號船攜帶38門大炮前來增援約翰·哈珀,駐守的法軍沒有選擇,唯有無條件向英軍投降。
而後維也納議會通過決議,使得奧地利帝國又重建了科托爾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科托爾成為奧匈帝國海軍的三個主要基地之一,並且是奧匈帝國第五艦隊的母港,艦隊擁有無畏級戰列艦和一些輕型巡洋艦。而門的內哥羅斯拉夫軍隊同奧匈帝國軍隊在當地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1918年後,當時還被稱為卡塔羅的城市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並被正式命名為科托爾,1941-1943年間,義大利奪取了科托爾地區,使之成為義大利控制的達爾馬提亞總督區的一部分。1945年後,科托爾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下屬的黑山共和國的一部分。
1979年4月15日,黑山沿海地區發生了大地震,造成近一百名居民喪生。而一半的科托爾老城區被毀,而聖特里芬大教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而直到20世紀初,克羅埃西亞天主教徒組成了科托爾灣沿岸城鎮居民的主體。整個科托爾灣地區的城鎮現在仍然屬於克羅埃西亞天主教科托爾教區管轄。
人口組成
科托爾是科托爾區的行政中心,而科托爾區包括多布羅塔、里桑和佩拉斯特三個科托爾彎周邊的城鎮以及一些散落於科托爾灣附近的擁有少量居民的小村莊 。根據2003年的調查資料顯示,科托爾區的人口總數為22,947 人,其中科托爾市擁有5,341 名居民,但由於科托爾與多布羅塔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城市,合併後擁有13,176名居民。科托爾的人口(包含多布羅塔)
1981年3月3日—— 10,780人
1991年3月3日——12,903人
2003年11月1日——13,176人
民族構成(1991年統計)
黑山族(55.24%)
塞爾維亞族(14.07%)
克羅埃西亞族(7.23%)
民族構成(2003年統計)計 22,947人
黑山族——10,741人 (46.81%)
塞爾維亞族——7,094 人(30.91%)
克羅埃西亞族——1,762 人(7.68%)
南斯拉夫族—— 168人 (0.73%)
斯拉夫穆斯林族——106人 (0.46%)
阿爾巴尼亞族——76 人(0.33%)
馬其頓族——49人 (0.21%)
羅姆族(即吉普賽人)——48人 (0.21%)
俄羅斯族——39 人(0.17%)
斯洛維尼亞族——35 人(0.15%)
義大利族——32 人(0.14%)
匈牙利族——32人 (0.14%)
阿什卡利及巴爾幹埃及族—— 20人 (0.09%)
波什尼亞克族——16 人(0.07%)
德意志族—— 14人 (0.06%)
其他民族——133人 (0.58%)
未聲明民族屬性的——2,165人 (9.43%)
本地相關居民—— 202人 (0.88%)
無數據居民——215人 (0.94%)
根據1900年的資料記載,科托爾有7,617 名天主教徒和7,207名東正教徒,科托爾目前仍是天主教科托爾大主教轄區,轄區範圍包括整個科托爾灣。根據2003年列出的數據顯示: 22,947名居民當中有78%的人是東正教徒,13%的人是羅馬天主教徒。
姐妹城市
匈牙利塞格德旅遊景點
科托爾是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存中世紀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同時科托爾還有大量的名勝古蹟,比如老城中建於1166年的聖特里芬大教堂和在城市上延伸長達4.5 公里的古城牆。而在佩拉斯特灣邊上的聖喬爾捷、戈斯帕和什克爾皮耶拉小島也同樣是科托爾附近最著名的旅遊目的地。文化盛會
科托爾舉辦了幾屆夏季盛會,比如在2009年5月同布德瓦一起承辦的由歐洲城市狂歡節聯合會主辦的世界城市狂歡節大會,簡稱夏季狂歡節(黑山語:Bokeljska Noć)交通運輸
科托爾與亞得里亞海高速公路相連,而通往其餘海岸城市和黑山內陸則通過弗爾馬茨隧道。前往黑山內陸同樣可以通過亞得里亞海高速公路經布德瓦或蘇托莫雷繞行索齊納隧道。而歷史上科托爾與采蒂涅就一直有公路相通, 通過這條公路可以觀看壯美的科托爾灣景色。蒂瓦特機場距離科托爾5公里,機場有固定航班飛往貝爾格勒、莫斯科和巴黎。而在夏季,蒂瓦特機場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包租飛機降落場。波德戈里察機場離科托爾65公里,機場全年都有固定航班飛往歐洲各主要城市。城市名人
蘭博·阿馬德烏斯(1963- ) 黑山歌手托米斯拉夫·茨爾恩科維奇(1929-2009)克羅埃西亞足壇名宿,前南斯拉夫球星
斯特凡·法迪(1986- )黑山歌手
瓦斯科·利波瓦茨(1931-2006)克羅埃西亞畫家、雕塑家
拉蒂米爾·馬爾蒂諾維奇 黑山鋼琴家
佐蘭·戈普切維奇 黑山水球運動員
弗拉霍·奧爾利奇 黑山水球教練
安德里亞·帕爾塔希奇(1450-1500)威尼斯共和國時期的黑山畫家
尼娜·佩特科維奇(1981- )黑山歌手
維克托·維達(1913-1960)克羅埃西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