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吞併奧地利

德國吞併奧地利

德國吞併奧地利Germany,annexationofAustriaby,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同時開始了壓迫政策,凡是企圖反對希特勒在奧地利舉行公民投票的一切敵對活動,一律禁止。在他的高壓協迫下,99%的投票者都贊成德奧聯合。

基本信息

事件起源

德國吞併奧地利奧地利的新主人阿道夫-希特勒在維也納受到熱烈歡迎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德國武裝占領奧地利的事件。奧地利共和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阿道夫·希特勒獵取的第一個對象。早在1933年德國間諜就在奧地利活動。1934年7月策動維也納法西斯分子叛亂,刺殺奧首相E.陶爾斐斯。1936年7月11日德國強迫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要奧地利保證在外交政策中將始終按照承認自己是“一個日耳曼國家”的原則行事,並在秘密條款中規定讓德、奧法西斯黨徒參加奧政府機構。視奧地利為自己勢力範圍的義大利,對希特勒吞併奧的企圖開始持反對態度。1934年初,B.A.A.墨索里尼首席外交顧問訪奧時重申,“必須首先保證奧地利的獨立”。墨索里尼曾下令意軍4個師開赴邊境。1937年11月,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墨索里尼改變了在奧地利問題上的立場。1938年2月,英國首相A.N.張伯倫宣稱,當德國占領奧地利時,奧無法指望其他大國的援助。美國駐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國,華盛頓“完全理解”德改變歐洲地圖的計畫。法國政府也表示無意干涉奧地利事務。

戰爭化

德國吞併奧地利德國吞併奧地利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迫使奧總理K.舒施尼格(1897年~1977年)答應德國以下要求:特赦以政治犯名義囚禁的全部納粹黨員,任命奧地利納粹分子A.賽斯-英夸特為內務部長兼保全部長,掌握警察權。3月12日,納粹黨徒大肆宣揚“奧政府被共產黨暴徒包圍”,偽造奧政府請德出兵鎮壓騷亂的“緊急請求”,接著,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維也納,簽署了德奧合併的法律,奧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對希特勒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為,西方列強僅僅表示抗議。不久,英、法、美等國又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分別把駐奧使館改為駐維也納領事館。蘇聯強烈譴責納粹德國的侵略,並建議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集體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建議置之不理。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增強了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更加肆無忌憚地實現它的侵略和戰爭計畫。

事件影響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宣布德國吞併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的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後,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奧地利。1955年5月四國同奧簽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奧地利重新贏得主權國地位。

事件背景

背景簡介

德國吞併奧地利德國吞併奧地利
20年代,德國處於戰後恢復時期,主客觀條件都不允許實現德奧合併。1933年納粹黨奪取政權後,德奧合併再次成為嚴重的國際問題。希特勒最初企圖採用扶植奧地利納粹黨人的辦法,利用他們在奧地利內部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併。1934年7月25日,一群奧地利納粹分子突然闖入維也納總理府,槍殺總理陶爾斐斯,另外一些納粹分子占領了廣播電台,並宣布林特倫(奧地利駐意公使)為總理。叛亂分子遭到迅速鎮壓,墨索里尼派出四個師陳兵勃倫納山口,並向奧地利政府發出急電,允諾義大利支持奧地利的獨立。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不得不否認與叛亂陰謀有任何關係,暫時收斂起來,等待時機再次實行吞併奧地利的計畫。

德奧協定

1936年下半年的國際形勢,對德國十分有利。1935年10月義大利發動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受到法、英的縱容,而且義大利本身由於陷入侵埃戰爭,無力再與德國爭奪奧地利。1936年3月,德國重新占領萊茵非軍事區,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和洛迦諾公約,也未受到英、法的干涉。鑒於上述種種情況,新任總理許士尼格只得盡力避免德國的干涉,使希特勒容忍現狀。1936年7月11日,許士尼格同德國駐奧公使馮·巴本簽訂了一項秘密協定和一份供公開發表的公報。在公報中,德國政府表示:“承認奧地利聯邦的全部主權”;雙方互不干涉內政,包括奧地利民族混帳問題在內;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志國家。但秘密協定則要求奧地利按照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來執行自己的外交活動;實行政治性大赦,實即大赦奧地利納粹黨政治犯;任命“奧地利的民族反對派”分擔政務。通過德奧協定,德國基本上控制了奧地利的內政和外交。

最後決策

繼義大利侵吞衣索比亞和德軍重新進入萊茵非軍事區之後,德、意又於1936年7月底參加到佛朗哥叛軍一方,公開進攻西班牙共和國。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武裝干涉行為仍然受到了英、法兩國的縱容。1937年,希特勒認為徹底解決奧地利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11月5日,他召集作戰部長、外交部長和三軍總司令,舉行了一次重要的秘密會議。這次會議由希特勒的軍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擔任記錄,會後整理出一份備忘錄,通稱為《霍斯巴赫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的記載,希特勒認為德國的前途完全決定於如何解決生存空間的需要。解決生存空間,首先要向歐洲發展,而不是到海外去尋找殖民地。德國的第一個目標應是奪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這就不能不動用武力。那么,列強是否會進行干涉呢?希特勒估計,英國面臨重重困難,不會參與對德戰爭,而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也不可能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總之,希特勒已下定決心要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放棄奧地利

義大利在侵埃戰爭中已經消耗了很大的力量,在干涉西班牙內戰中又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而且由於共和國的堅強抵抗,不得不一再增兵,這樣就再也無力與德國爭奪奧地利,甚至要求助於納粹德國了。墨索里尼繼宣布羅馬—柏林軸心之後,於1937年11月6日參加了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三國正式結成法西斯侵略集團。在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之際,墨索里尼對里賓特洛甫說:“他為奧地利的獨立‘站崗’已經感到厭倦”,今天義大利對這個問題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關心,因為義大利的發展已經轉移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義大利放棄奧地利,解除了德國吞併奧地利的一大障礙。

綏靖政策

德國如果實現吞併奧地利的計畫,實力勢必大大增加,這對法國的安全將構成很大的威脅。但是,30年代的法國左右兩派的鬥爭異常激烈,政局不穩,內閣更迭頻繁,存在只一個月的竟有好幾屆,因此再也無力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無可奈何地走上綏靖的道路。1937年11月8日,法國財政部長博內(後改任外交部長)對路經巴黎的德國駐奧大使巴本說:法國對1936年7月《德奧協定》簽訂後兩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聯繫沒有任何異議,並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意志少數民族應享有廣泛自治。隨後,法國總理肖當又會見了巴本,說他自己“並不反對德國通過演化手段明顯地擴大它在奧地利的勢力”。

英國一直謀求全面解決與德國的矛盾,在“總解決”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都是討價還價的籌碼。1937年11月19日,英國樞密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伯希特斯加登拜會希特勒,明確表示“凡爾賽強制條約的錯誤必須加以糾正”,歐洲秩序的變更問題,亦即但澤、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問題,遲早定會發生,英國所關心的只是“這些變更必須通過和平演變來實現”。希特勒摸到了英、法的底,知道它們對德國吞併奧地利不會進行干涉,便放手大膽去幹了。

合併宣布

德國吞併奧地利德國吞併奧地利
1938年3月14日,對阿道夫·希特勒來說,這天是空前榮耀的一天。這位德國領袖早年離開奧地利時是個身無分文的藝術家,而今天,當他返回維也納來宣布“德奧合併”時,他受到幾千人的熱烈歡迎。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林茨來到奧地利的首都,40輛坦克在前面開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的納粹分子的歡迎,而過去就是他曾經保證過奧地利的邊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時間裡,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車上,身著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里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許多人揮舞著飾以納粹標誌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把這個標誌縫在奧地利國旗上。“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園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希特勒已經簽署了由他擔任德國和奧地利軍隊總司令的法令,所有奧地利士兵必須發誓效忠於這個納粹頭子,這個領導著7000多萬人的元首。

希特勒的勝利就是庫特、舒施尼格的失敗。自1934年以來這位奧地利總理就試圖阻止國家社會黨人(即納粹主義者)掌權,但是1936年他的保護傘貝尼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聯合,舒施尼格的統治便開始動搖。舒施尼格上個星期二力圖進行公民投票讓奧地利人在納粹和他之間做出選擇,以此來挽救其政府,但投票沒能舉行。希特勒與奧地利的納粹內政部長阿圖爾-賽斯-英夸特取得了聯繫,命令他取消公民投票。舒施尼格企圖採取對策,但是當他聽說德國軍隊已經入境,只好作罷。

這天晚上,舒施尼格和他的幾千名支持者們將獲悉,阿道夫·希特勒的對手所面臨的處境。他們都已被逮捕。

相關資料

德國吞併奧地利希特勒和奧地利新總理賽斯-英夸特(右一)舉行閱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首先被法西斯德國吞併的國家是奧地利。奧地利和德國一樣,都是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國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兩國出於不同的目的,都有合併的意圖。但是,《凡爾賽和約》明確規定嚴禁德奧合併。納粹黨上台以後,希特勒曾經打算利用扶植奧地利納粹黨的辦法,鼓勵他們在奧地利內部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併。1934年7月,奧地利納粹黨徒發動武裝叛亂,雖然刺殺了奧政府總理,但還是遭到鎮壓,未獲成功。1936年,迫於納粹德國的淫威,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和德駐奧公使巴本簽訂了一個秘密協定和一份公報。由此,奧地利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其內政和外交已經基本上被德國控制了。這一舉動,沒有受到西方大國的制裁。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他決心完全正式吞併奧地利。而且,他認為英法不會因此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同時,由於義大利在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中已經消耗了很大力量,已經無力再與德國爭奪奧地利了。1937年11月義大利參加《反共產國際協定》以後,義大利正式宣布放棄奧地利,它的注意力已經轉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這樣,德國加快了吞併奧地利的步伐。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約見許士尼格,要他簽署一份奧地利完全聽命於德國的議定書,並命令他在三天之內答覆,否則要進軍奧地利。奧地利在德軍壓境的威脅下,被迫作出了釋放納粹罪犯,任命納粹頭目為內政部長的讓步。但希特勒還不滿意。許士尼格從英法那裡得不到支持,無可奈何地準備在3月13日讓全體公民投票決定國家的前途。希特勒聞訊後大怒,命令德軍準備對奧地利發動進攻。3月11日,許士尼格下台,納粹黨徒賽斯—英夸特上台組閣。次日凌晨,德軍開進奧地利。13日,德奧簽署《關於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法》,德國正式吞併了奧地利。奧地利的七百多萬人民成為希特勒統治的臣民,為希特勒發動大戰增加了兵源。

國際關係史1917~1945

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國際格局的演變集中體現了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格局是指事物內在的結構和運作狀態,國際格局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定時期內主要國際力量對比、互動、組合而形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