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中文名稱:羅馬歷史中心英文名稱:HistoricCentreofRome,thePropertiesoftheHolySeeinthat
國家:義大利梵蒂岡
遺產原屬:約在公元前510年成為羅馬共和國首都。公元前1世紀廢除共和之後仍為羅馬帝國首都。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19801990
遺產現狀:它位於羅馬奧勒利安城牆內,是當今一國首都內完美保存古城建築及布局結構的典範。
批准標準:199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義大利首都、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世界7億多天主教徒的聖地羅馬,位於義大利中部,座落在台伯河下游平原上,是古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發祥地和首都,自古以來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絢麗的風光名揚天下,位於羅馬市奧勒利安城牆內的老城區(亦稱羅馬老城),是當今世界上一國首都內完美保存古城建築結構的典範,1983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羅馬是義大利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約在公元前510年成為羅馬共和國首都。公元前1世紀廢除共和之後仍為羅馬帝國首都。這時城市文化和建築大為發展,興建了許多神廟、教堂、廊柱、凱鏇門、紀功柱和競技場。4世紀時它又是西羅馬帝國都城。756年-1870年是教皇國首都。14-15世紀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藝術、建築、文化和經濟再次得到發展。1870年義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王國首都。
羅馬歷史中心區面積占現在羅馬市的40%,是該市12個行政區之一。從高空俯瞰該中心,羅馬古城猶如一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7座山丘上,珍貴的古蹟和古建築比比皆是。在奧勒利安城牆內還有一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城牆,保存著17座雄偉的城門。帕拉蒂尼和卡皮托利尼山之間曾是古羅馬宗教、政治和商業活動中心,卡皮托利尼山上還有米開朗琪羅設計的市政廳廣場和羅馬城大部分著名的藝術陳列館,在埃斯奎利尼山坡上有著名的羅馬鬥獸場,無論從建築技術還是從建築材料的使用上都是古羅馬建築最傑出的成就之一。羅馬歷史中心寬廣的帝國廣場兩旁,聳立著帝國元老院、神殿、貞女祠、凱撒廟等。
主要建築
萬神廟羅馬的另一象徵萬神廟是羅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歡迎的歷史古蹟之一。它位於古城中心,已於1980年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人們坐在噴泉四周。有的讀書,有的聊天,儘管已是隆冬時節,仍有人在吃一種頂端帶有摜奶油的冰咖啡,這是附近一家咖啡店的特產。在這處於羅馬歷史中心的圓形廣場上,二十四小時都有四處觀光的遊客、羅馬人和無處不在的鴿子,人們常常坐在這巨大的巴羅克噴泉腳下休息,這裡水流不斷,頂端是一座來自遙遠的伊希斯神廟的真正的埃及方尖碑。
馬路對面矗立著一座人們已熟視無睹的宏偉的圓形穹頂建築物--萬神廟,呈現在廣場的是它那30多米寬的大理石和花崗岩柱廊。過往的人們似乎對它神秘的存在及古老神聖的氛圍無動於衷,儘管它保存得非常完好。你甚至會感到這一切都很自然。萬神廟建於公元前27年,正值羅馬共和國衰落到帝國興起的動盪時期,尤利烏斯·愷撒的義子屋大維同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爭鬥不休;從那時起,它就矗立在那兒。有些導遊將它稱為繼圓形劇場之後的“羅馬的另一象徵”。正是在羅馬的中心,萬神廟建造、改建,並歷經許多個世紀的變遷。也許正因為它像一條貫通古今連續不斷的金線,它才成為今天這座偉大城市的自然組織部分。最早的萬神廟正如它的希臘名字所表示的,是“眾神之廟”。
原來的萬神廟帶有中央聖壇和柱廊,同希臘廟宇相仿。哈德良皇帝將起初的長方形建築改建成現在的圓形。公元609年發生了最重大的功能性變化,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決定將它修復,用於基督教崇拜,並稱之為聖瑪麗亞殉道者教堂。 萬神廟的歷史並非風平浪靜。教皇烏爾班七世命人除去它的青銅雕塑,將之熔化,用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尖頂,後來,偉大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建築師貝爾尼尼又在三角牆兩端加了兩個小尖塔,不久即被羅馬人稱為“猴子的耳朵”。
萬神廟還是羅馬人和來羅馬觀光的人們所喜愛的約會場所。羅馬交通堵塞情況令人生畏,很難遵守時間;最微小的事故都可能讓你遲到半個小時。人們常常安排在一個可以坐下來等待的熟悉的地點見面。帶有16根高聳的花崗岩柱和白色大理石三角牆的萬神廟柱廊,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季,還是在夏日或冬日的傾盆大雨中--這種雨同倫敦的毛毛雨和巴黎的細雨截然不同--都是理想的藏身之處。人們先在那裡碰面,再去電影院、逛商店或談生意。從3月到10月一直戴著太陽鏡的衣冠楚楚的年輕人聚集在萬神廟兩側的牆根下。他們坐在那裡等人,一邊看報紙、聊天、吃冰淇淋。
萬神廟處在一個生機勃勃的地區的中心,這裡不僅靠過去維持其聲譽,而且也是商業、文化和政治中心。在這個意義上,羅馬歷史中心很幸運地不同於許多別的城市,後者作為活的社區已經毀滅,已經獻身於自身的美的祭壇。這么多人的生活場所變成了獻給過去的無生命的博物館,也許有一天人類應該決心保護那些城市美的典範,使他們不致變成博物館的殘片,並防止傳統城市社區中生命力的衰竭。
競技場
競技場也是古羅馬建築的典型代表,始建於公元1世紀的弗拉維王朝,3世紀和5世紀重修過。競技場平面為橢圓形,長徑188米,短徑156米,外牆高48.5米,用淺黃色巨石砌成,分為4層,下面3層砌成拱門樣式。場內中心是競技表演場,鋪有木地板,板下有地下室,供樂隊堆放道具和關閉猛獸用。表演場四周是橢圓形分布的看台,可容納觀眾四五萬人。表演場除用於競技外,還用於閱兵、賽馬、歌舞表演和鬥獸。現在競技場的高大圍牆已殘缺不全,表演場也已殘破,露出地下室,但周圍看台保存得相當好。
聖保羅大教堂是基督教初期教堂,初建於4世紀,19世紀初被燒毀後按原狀重建。教堂主廳為縱長方形,長120米,寬60米。中心部位的縱長方形主廳最高,兩側有列柱,列柱上方是連續的拱券,再向上是壁柱和明窗,天花是木板平棋格形。聖壇在東端,上有半圓穹窿頂。聖壇前有祭壇。主廳內鑲嵌的壁畫是5世紀的原作。主廳前是三面有圍牆的方形庭院。這種長方形平面的教堂又稱巴西利卡式教堂,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世界遺產委員會把羅馬歷史中心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是:從傳說的公元前753年建成之日起,羅馬就同人類的歷史緊密相連。它曾是統治地中海世界五個世紀之久的帝國的首都,後來又成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今天仍然履行著這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
風景特色
幸運的是,羅馬歷史中心並不是一個旅遊展示點。經濟生活在博物館和遊客之外照常進行。萬神廟所在街區生氣勃勃,有比薩餅攤,簡樸的長壽食品店、禪宗教派中心、工藝品商店、書店和珠寶店。馬德萊娜大街上有許多極好的著名的冰淇淋商店,其中一家在數年前拋出了一種轟動一時的甘草冰淇淋,還有富於傳統色彩的焦利蒂店,它那法蘭西風格的小圓桌、文雅機敏的侍者,以及風味和食具均逾百年而不變。議會大廈就在附近。鋪有“小聖石”或稱“小聖彼得”的街道禁止汽車通行,但喧鬧的雜技表演般的腳踏車和滿載遊客的馬車則暢行無阻。夏天,萬神廟石牆的淺棕色與周圍建築的紅色和赭色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非洲氛圍,石縫間長出的青草更加強了這一效果。萬神廟是古蹟、聚會場所,也是庇護所,但還不止於此。它莊嚴,但並不孤立;它的神秘為四周的一切帶來了光芒和深遠的意義。不僅僅圓形廣場,遠在那些狹窄的、鋪滿卵石的街道上,從野貓到時裝店,一切都多多少少被它那如詩在壯美所照亮。正如海德格爾在《Holzwege》中談到一座希臘廟宇時所說的,這樣的建築將它們主要的特徵賦予事物,將它們關於自身的思想賦予人。在萬神廟周圍,世俗的與崇高的事物融為一體。
但是,即使萬神廟不存在,羅馬歷史中心也仍將是全世界最美的地點之一,四周儘是奇異的景點、建築物與古運,帝國時代的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教皇的羅馬和義大利復興運動的羅馬在此相遇相交。從萬神廟移開視線並非要避開它的神奇。在這裡,美幾乎無處不在,它是不動聲色的、平靜的、隱秘的。在羅馬,過去不權是記憶。四個世紀以前的噴泉仍然存在,為行人提供飲用水,清閒空氣,帶來愉悅。同17世紀一樣,教堂仍然對大眾開放,這裡有一天至少舉行兩次彌撒的基督教堂,有社會活動中心和救濟中,人們把手插在兜里,騎著腳踏車或腳踏車來往於這迷人的市區,時而停下來坐在大理石長椅上,這些巴羅克時期的石椅驕傲地負載著它們400年的歷史。
離萬神廟不遠是從反宗教改革以來就未曾改變過的拿沃那廣場。更近一些是美麗的聖·路易吉·德·弗蘭切西教堂,內有卡拉瓦喬的繪畫。對面是密涅瓦廣場,斯湯達曾經住在那裡。在聖瑪麗亞教堂前面有一座埃及方尖碑,頂上是一頭小象,羅馬人戲稱其為小雞,還有守護聖凱薩琳之墓的一座哥德式建築和一個小型博物館。距萬神廟不遠還有義大利議院所在地馬達馬大廈、奧古斯都的陵墓、斯帕尼亞廣場和聖伊尼亞齊奧廣場。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在不朽的羅馬城中有這么多貨源充足的鞋店。
歷史影響
1980年,萬神廟和羅馬歷史中心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理由如下:從傳說的公元前753年建城之日起,羅馬就同人類的歷史緊密相連。它曾是統治地中海世界達五個世界之久的帝國的首都,後來又成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今天仍然履行著這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輕輕鬆鬆負載了這兩千年歷史的萬神廟就是一個歷史的活的見證。很自然,大多數人最初對萬神廟感興趣,是因為它既是歷史古蹟,又是一座博物館。它是眾多不朽人物、藝術家和國王的永久的憩所,其中包括統一的義大利的第一個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其子亨伯特一世,以及亨伯特的王后,薩伏伊王室的瑪格麗塔。數年前,將義大利最後一位國王的遺體移入萬神廟的計畫在義大利輿論界引起了爭論,至今尚未平息。萬神廟中還有拉斐爾的靈柩,他一直被看成是最偉大的畫家,他的天才賦予羅馬如此多的美。另外一些埋葬於此的藝術家有喬瓦尼·達·烏迪內,佩林·德爾·瓦加,安尼巴利·卡拉齊,塔代奧·祖卡里和巴爾達薩雷·佩魯齊。隨著羅馬本身的變化--早期和晚期帝國的首都西羅馬帝國的首都,教皇的羅馬反宗教改革的巴羅克時期的羅馬,梵蒂剛城,以及從1870年起成為義大利首都--萬神廟的外觀在許多個世紀裡也不斷地改變。一些重大事件標誌著羅馬歷史的每個階段。
還有著名的建於公元203年的記載著塞維羅皇帝遠征波斯功績的凱鏇門;有記載著第度皇帝東征占領耶路撒冷的第度凱鏇門;還有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於312年在密爾維橋上戰勝尼祿暴君而修建的羅馬最大的凱鏇門。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幾座廣場也很著名: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羅馬努姆廣場,是早期最主要的廣場;凱撒廣場,建於公元前42-2年,它的一端矗立著高大的戰神殿;圖拉真廣場是古羅馬最大而又最壯麗的廣場,它建於公元111-114年,由一系列建築和空場組成。還有市中心的威尼基亞廣場,它長130米,寬75米,是幾條主要大街的匯集點,十分繁華。它的左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維尼基亞宮,現已成為文藝復興藝術陳列館和國家考古藝術史研究所圖書館。廣場上還有一座1885-1911年為紀念義大利獨立和統一而建的無名英雄紀念碑。在碑中央的高台上,是義大利開國國王伊曼紐爾二世的貼金銅像。羅馬城內還有3000個噴泉,以建於1762年的特雷維噴泉最著名,噴泉池中央立著海神像,兩側為象徵著富饒和安寧的女神。
故事傳說
據傳說,羅馬歷史中心的建城奠基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羅馬城最初建在景色秀麗的7座山丘之上,故稱為“七丘之城”。關於羅馬的來歷,有著一段美麗的傳說,這就是著名的“母狼乳嬰”的故事。公元前亞平寧半島的阿爾巴隆加國王努米托爾的公主西爾維婭,與希臘戰神馬爾斯相愛,婚後生下一對孿生兄弟。其叔阿穆里烏斯得知這一情況後,怒不可遏,處死了西爾維婭,並下令將孿生兄弟放入籃筐扔進台伯河裡淹死。誰知籃筐不但沒有沉沒,而且漂到河邊,一隻母狼將兩個孩子銜走,並用狼奶餵養他們,後來被一位獵人拾去撫養。兩兄弟長大成人後,智勇雙全,力大無窮,終於殺死了阿穆里烏斯,為母報仇雪恨。兄弟倆在眾人幫助下,在母狼餵養他們的台伯河畔大興土木,建起一座城市,並以他們的名字“羅慕洛”命名,後來慢慢演化成“羅馬”這個名稱。今天羅馬的城徽圖案就是一隻母狼伴看著兩個男孩。在羅馬博物館裡,陳列著一隻母狼陪伴著兩個男孩的銅雕。
漫步羅馬街頭,那聳立的高層建築群和綠蔭叢中的古羅馬的斷垣殘壁交相輝映,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雕像和拜占庭式教堂比比皆是,構成了一幅從古羅馬到現代羅馬發展的壯麗畫卷。羅馬給來訪者留下的最突出印象是,市區樓房式樣各不相同,但色彩協調融合,大多數呈桔黃色或桔紅色。建築物周圍廣植樹木,遍種花草,甚至住宅的陽台、房頂上也被充分利用。有的樓房,在二樓陽台上擺著一隻木桶,桶里種植一棵柏樹,而柏樹的樹冠從三樓陽台地板上一個特製的洞裡伸出,上下住戶可以共同享受這棵樹的綠色,這種別出心裁的綠化方式在世界其他城市是難以見到的。在羅馬街頭行走,步行幾分鐘後只見建築物漸漸稀疏,前方出現一片樹林,沿著茂密的樹林走一段路後,建築物又漸漸多起來。
顯然,這種綠化帶與建築群相間的布局,是在城市最初設計規劃中所安排的。全市到處都是草坪覆蓋,看土裸露的地方,猶如一片綠海,即使颳大風,市內也見不到塵土飛揚。羅馬城內的噴泉更是令人讚嘆不已。噴灑在空中的泉水,在陽光照射下,呈現一道道彩虹,如同五顏六色的錦緞飄舞在空中。市內共有3000多處噴泉,最著名的要數特雷維噴泉。它建於1762年,噴池中央豎立著一尊海神像,兩側是象徵富饒與安樂的女神。市內這些噴泉的泉水均來自羅馬的古老水道。
羅馬城在天主教徒的心目中占有神聖位置,城內天主教堂隨處可見,據說有450多座。城西北有梵蒂岡的聖彼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建於1506年至1626年,前後歷時120年。在半圓形的教堂迴廊上,豎立著300多根巨型圓柱,每根柱子上都有姿態生動的雕像。教堂里的雕刻、雕像、壁畫等都是當時的藝術傑作,擁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羅馬歷史中心作為世界聞名的古城,猶如一座巨型露天博物館,迄今仍保留著許多珍貴的名勝古蹟,如萬神廟、義大利國王埃曼努埃萊二世紀念碑、貞女祠、凱撒廟、凱鏇門、凱鏇柱等。在眾多的名勝古蹟中、最吸引遊客的是作為古羅馬帝國象徵的鬥獸場,被人們稱為世界八大名勝之一。鬥獸場為一座橢圓形建築,高約50米,周長500米,上下有4層看台,可容納觀眾7萬多人。鬥獸場於公元80年動工興建,幾萬名猶太戰俘花費10年血汗建成。如今鬥獸場上部業已倒塌,但四周的看台仍保留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