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

惠安縣

惠安縣(古屬泉州府惠安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縣,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東北部介於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台灣海峽,地理坐標為北緯24°49′-25°15′,東經118°38′-119°05′。轄境東北連泉州灣,西接洛江區,北鄰泉港區,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相望。總面積646.7平方公里,年末戶籍人口953,805人(2009年),常住人口94.60萬人(2009年)。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畲、蒙古等民族。惠安縣,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建築之鄉”、“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全縣陸域總面積含泉州台商投資區共72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833平方千米。 惠安海岸有黃金海岸之稱,全長192千米,占全省的6%。沿海港灣密布。淨峰斗尾港是大陸至台灣西海岸的最近港口之一,可供30萬噸級巨輪自由出入,是規劃建設中的全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半月灣、青山灣、淨峰惠女灣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惠安為極具實力的縣市,其綜合競爭力位居福建省第三位,201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廿九位。2009年,惠安縣GDP總量344.52億元(折合50.43億美元),人均GDP為36,573元(合5,354美元)。 全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百崎回族鄉),縣政府駐螺城鎮。惠安縣以惠安女獨特民俗及石雕而聞名。縣境內北宋洛陽橋、明代崇武城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中國最美八大海景—惠安海景 中國最美八大海景—惠安海景

漢屬會稽。唐屬武榮州,開元八年(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於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3個鄉,下轄太康、守節、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16個裡,共66個鋪 。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

慶曆八年(1048年)改為18個裡,仍以3個鄉管轄。元代元貞(1295:1297年)年間,改為文質、行滿、忠恕、信義4個鄉,仍轄18個裡(其中文質鄉4個裡、行滿鄉5個裡、忠恕鄉4個裡、信義鄉5個裡);下轄35都,合城區在坊共36都。明沿元制。至嘉靖(1522:1566年)年間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併,縮減為30個都(含在坊),下轄80圖;每圖10甲。清初“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的圖、甲十減六七。康熙二年(1663年)改里為鋪,全縣設68鋪(其中縣治內8鋪)。

民國初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為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4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 “閩變”失敗後,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

民國23年(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

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地改市”,改稱泉州市)。

1996年惠安縣北部的七個鎮(山腰鎮、南埔鎮、界山鎮、後龍鎮、峰尾鎮、前黃鎮、塗嶺鎮)劃出成立肖厝管委會,2000年成立泉港區;

1997年,惠安縣面積972.9平方公里,人口119萬,轄17鎮2鄉:螺城鎮、崇武鎮、東嶺鎮、東園鎮、黃塘鎮、淨峰鎮、螺陽鎮、洛陽鎮、山霞鎮、塗寨鎮、輞川鎮、張坂鎮、南埔鎮、後龍鎮、山腰鎮、塗嶺鎮、埭港鎮、百崎回族鄉、小岞鄉,縣政府駐螺城鎮。

惠安縣 惠安縣

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後龍鎮、南埔鎮、塗嶺鎮、埭港鎮劃歸泉州市泉港區管轄。2000年,撤銷小岞鄉,設立小岞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惠安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

2009年,惠安縣轄螺城、螺陽、黃塘、紫山、洛陽、東園、張坂、崇武、山霞、塗寨、東嶺、東橋、淨峰、小岞、輞川15個鎮和百崎回族鄉。

2010年6月,洛陽鎮、東園鎮、張坂鎮、百崎回族鄉及惠南工業園區一起委託泉州台商投資區管理。惠安縣轄螺城、螺陽、黃塘、紫山、崇武、山霞、塗寨、東嶺、東橋、淨峰、小岞、輞川12個鎮,共11個社區,206個行政村。

2010年03月08日,惠安南部的張坂鎮、東園鎮、洛陽鎮、百崎回族鄉劃出惠安,惠安的行政管轄區也由1996年前的23個鄉鎮變為12個:螺城鎮、螺陽鎮、黃塘鎮、紫山鎮、崇武鎮、山霞鎮、塗寨鎮、東嶺鎮、東橋鎮、淨峰鎮、小岞鎮、輞川鎮。

行政區劃

截至 2014 年底,惠安縣轄12個鎮,分別是:螺城鎮、崇武鎮、東嶺鎮、輞川鎮、塗寨鎮、螺陽鎮、黃塘鎮、山霞鎮、淨峰鎮、東橋鎮、紫山鎮、小岞鎮。‎共11個社區、218個行政村。

自然環境

地勢地貌

惠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層狀傾斜,以丘陵台地為主。最高山峰為大霧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淺,多獨流入海。陸域東西寬42公里,南北長37公里。山地面積48萬畝,耕地面積30萬畝,10米等深線淺海面積40萬畝,灘涂面積11萬畝,海岸線長141公里。

氣候特徵

惠安瀕臨台灣海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到21攝氏度之間,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降水量約在1000毫米左右,夏長冬短。惠安縣氣候有4個基本特徵:氣溫高、光熱豐富、降水充沛、季風氣候顯著。

人口

惠安縣政區圖 惠安縣政區圖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97381人,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螺城鎮90319、螺陽鎮77007、黃塘鎮33630、紫山鎮30888、、崇武鎮82826、山霞鎮45402、塗寨鎮74330、東嶺鎮51181、東橋鎮54107、淨峰鎮57196、小岞鎮27741、輞川鎮66938。2003年末,總戶數242052戶,總人口9217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9396人。各鄉鎮人口(人):螺城鎮 84840、螺陽鎮 78854、黃塘鎮 39898、紫山鎮 35038、、崇武鎮 81093、山霞鎮 50635、塗寨鎮 87090、東嶺鎮 61569、東橋鎮 64057、淨峰鎮 66399、小岞鎮 31297、輞川鎮 72547。

自然資源

惠安城區一角 惠安城區一角

區位:惠安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東臨台灣海峽,距離台灣島97海里,毗鄰泉州中心城市,居於國道324線中心點、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中樞點,還位居上海至廣州海上運輸路線的中間位置,距廈門港80海里、福州港90海里,受廈門和福州兩個方向輻射,在加強閩台經貿文化合作上地位突出,是大陸離台灣中部最近的地區之一,是為海峽西岸東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港口:惠安擁有長達200多公里的海岸線,自北向南擁有湄洲灣、大港灣、泉州灣,有淨峰斗尾港、崇武港、秀塗港和輞川港等天然良港,淨峰斗尾港地處惠安東海岸,可建30萬噸級碼頭泊位10多個,長年不淤不凍、深水岸線長、水域面積寬、工程水質好、環境容量大,是中國國內罕見、國際少有的深水良港,被交通部規劃為中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還有“南方北戴河”、“八閩第一金灘”的半月灣、青山灣、淨峰惠女灣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

產業:惠安素以“漁業強縣”、“建築之鄉”、“雕藝之鄉”著稱於世,惠安已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石雕石材、食品飲料、鞋服包袋、五金機械、建築裝飾等五大主導產業,以及船舶修造、石化化工、裝備製造、光電信息和旅遊業等新興產業。

僑台:惠安旅居海外僑胞68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也有70多萬人祖籍惠安。他們造福桑梓,踴躍參加家鄉建設,構成了惠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優勢。惠安建有黃塘台商創業基地、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是福建,乃至中國重要的台商投資基地之一。

人文:惠安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擁有“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和“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是國學大師辜鴻銘的故鄉,也是《康定情歌》的采編者吳文季的故鄉。這裡有中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也有南派石雕之都的美譽。惠安女服飾、惠安雕藝是國家民族民間保護工程,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

概況

改革開放前,惠安是個典型的農業縣,地瓜是民眾果腹的主要農產品,被稱為“地瓜縣”。改革開放後,惠安人憑精巧的雕藝,石雕石材業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惠泉啤酒、達利食品等異軍突起,食品飲料業成為新興產業。

第一產業

惠安縣城新貌 惠安縣城新貌

唐代,生活於境內的先民開始圍墾灘地,築埭作畦。宋初,人們根據這裡的山川和土壤特點,引進安南占城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種植。明萬曆年間,從呂宋引進甘薯,廣為栽種;爾後,幾經實踐摸索,更新品種,提純復壯,於縣內沿海、山區普遍插植,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口糧,惠安素以“甘薯縣”之稱而聞名海內外。

民國時期,由於耕地瘠薄、水利缺修,耕作技術落後,致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森林面積4.5萬畝,覆蓋率僅2%,水土流失面積達70%。農田耕作層淺,土壤含沙量大,磷鉀缺乏,酸性偏重,地力衰退。耕地面積50.78萬畝,總播種面積770299畝,複種指數151.6%。糧食占用耕地面積376464畝,糧食總產量58937.2噸,年畝產量156.5公斤,農業總產值2116萬元。

20世紀50年代初,惠安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並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全黨全民重視農業,大辦農業。貫徹農業“八字憲法”,治山治水,保持水土,開墾荒地,圍海造田,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改水田,單季改雙季,一熟改三熟;重新安排山、水、林、路、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條件;實行科學種田,推廣先進技術,普及良種,最佳化施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

1989年,全縣耕地面積393794畝,總播種面積921168畝,複種指數233.92%;糧食占用耕地面積241620畝,糧食總產量149691噸,糧食複種指數276.7%,年畝產620公斤。農業總產值6.21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38億元。

第二產業

城南新區 城南新區

古代,惠安就有手工冶鐵、燒陶、製鹽、織布等行業。至宋代,製鹽業已達相當規模。

民國時期,境內手工業逐步復甦,特別是陶瓷、磚瓦、打鐵等行業遍布城鄉。同時,皂燭、紡織、印刷等工業亦開始起步發展。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6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1%。

惠安工業不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後,以食品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1953年工業產值比1949年增加1.6倍,達到1216萬元。1954年,對私營企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組建國營企業、集體企業或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工業企業由1954年的3320家縮減為1627家,工業總產值137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45家,產值411萬元,占總產值的29.85%。1958年完成對私人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全縣工業企業144家,總產值247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1家,工業產值1178萬元,占總產值的47.6%。“大躍進”時期,盲目改變所有制結構,造成經濟失調,工業產值波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經濟恢復,工業發展加快,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穩步上升。1965年全縣工業企業138家,總產值203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產值1329萬元,占總產值的65.34%;集體所有制105家,產值705萬元,占總產值的34.66%。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工業生產步履維艱,產值雖有所增長,但幅度很小。特別是國營工業企業生產效益偏低現象明顯,占全部工農業總產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值比重則有所上升。1971年,集體工業產值突破千萬元,達到1075.5萬元,國營和集體工業產值比例為2.3∶1;1977年下降至1.4∶1。是年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5.3∶1。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35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8.97%。

1951年,縣城僅有一家火力發電廠,1958年興建第一座水電站。至1989年,全縣有水電站27座,總裝機34台,容量6094千瓦。加上電網供電,年供電量1億千瓦時,形成較完整的發、供、用電體系。

改革開放以後,全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湧現出石板材、石雕、瓊脂、啤酒等一大批名特優產品。形成以食品工業為主體,包括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印刷等的工業體系,所有制結構呈現出國營、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共同發展的格局。198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363萬元。

1989年,全縣工業企業3001家,其中鄉以上工業企業218家,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2783家;工業總產值37480萬元,比1978年增加4.1倍,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3.22%;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3.2∶1。

工業園區

城南工業區、 城北工業區、惠東工業區、黃塘台商創業基地、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泉惠石化園區、城關科工貿中心區、崇武沿海對台經貿旅遊區、斗尾港臨海工業區

石雕

惠安縣石雕 惠安縣石雕

惠安的石雕工藝,源自中原。東晉至隋唐,中原人口的遷入,帶來石雕技藝,出現諸如林祿、王潮等墓葬的石雕品。兩宋至明初,境內由於眾多石橋的架設,巨塔、“浮屠之宮”的興建,大型石佛的雕鑿和石城垣的修建,惠安石雕人才輩出,石雕技藝不斷提高。從所遺存的石人、石獸為主的實物看,初始造型簡單,還保留著北方質樸粗獷的風格。至明代中後期以及清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源自佛教,以獅子和龍柱作為主要裝飾的石雕品遍布境內。是時,惠安出現如李周的石雕巨匠,把繪畫藝術運用於石雕工藝,石雕藝術出現劃時代的轉變,其造型日漸繁複,風格由質樸粗獷趨向精雕細琢,並開始注意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清末民初,得傳於李姓而又加以發展的五峰蔣姓石雕藝匠,走出家門,在福州、廈門乃至海外等地開設石店,產品出口,盛極一時;他們還參加台灣公用(包括寺廟)和民用建築物的建設,以及國內大型陵園石件的雕制,奇葩怒放、佳作紛呈,最終形成柔美、婉麗的南派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惠安藝匠先後參加國內許多大型建設和紀念性碑塔、陵園的石雕件加工與安裝;並在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下,組織創辦許多石雕企業,石雕工匠隊伍迅速壯大,名匠輩出,新工藝迅速發展,石雕品類日益繁多。惠安石雕廠自建廠數十年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石雕藝匠和能人;在改革開放年代,抓住機遇,大顯身手,藝匠紛紛“下海”辦廠建業,為振興惠安石雕事業作出貢獻。

惠安的石雕作品,遍及除青海、寧夏之外的全國各地;產品還遠銷香港、東南亞、日本、歐美等19個國家和地區,倍受歡迎。據統計,全縣1989年總產值近5000萬元,出口交貨值達3280多萬元。

第三產業

惠安商業集市的形成,可追溯至明代以前。集市上主要為小商小販,經營海產乾製品、京果、棉布、油脂、糖、大豆、糧谷、乾菜、藥、茶等南北貨。邑內僅典當鋪行業就有7家。崇武、洛陽、輞川、峰尾、東園等鄉鎮集市經營進出口貨物的大商行不亞於城關。

民國時期,惠安匪患頻仍,商業受害尤烈。民國18年(1929年)6月6日,匪首汪柴水率300多名匪徒攻破城門,益成、義記等19家大商行被洗劫;陳添、林情等13個富商被綁架勒索巨款;約有200多家商店的塗寨街同時被洗劫一空,一時間大小商戶紛紛倒閉。抗日戰爭時期,海上被封鎖,公路奉命自毀,僑匯中斷,境內百業蕭條。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通貨膨脹,商業不景氣,市場冷落,民不聊生。

1949年9月6日,惠安縣人民政府設立工商科,作為商業行政管理機構,建立和發展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開展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進行登記和行業調整,逐步形成以國營為主導、國營集體、私營三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業體系。1953年商業機構和體制發生變化,購銷業務迅速發展。至1957年市場上的國營、合作社商業比重占57.17%。1958年國營和合作社商業大合作,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及個體商業逐步過渡為國營商業。1959~1961年發生自然災害期間,物資匱乏,市場供應緊張。1962年初,國營商業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恢復集體商業,開放集市貿易,實行獎售收購、對流貿易,市場貿易狀況逐步好轉。至1965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市場活躍,物價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機構網點大精簡、大合併,集市貿易被關閉,商品流通渠道單一,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使得已經緩和的市場供應又日益困難。1976年,商品緊缺,連肥皂、火柴、鍋、碗等日常用品都供不應求。

1979年起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改革開放政策。商業部門在大力發展國營商業的同時,扶持集體、個體商業,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和減少環節的“三多一少”流通體制,促使城鄉購買力逐步提高,社會商業商品購銷額穩步增長。1989年,全縣社會商業商品購進總額1.32億元,其中國營商業購進額7368萬元,供銷社購進額2628萬元,其他商業購進額3222萬元;銷售總額4.04億元,其中國營商業銷售額1.33億元,供銷社銷售額6571萬元,其他商業銷售額2.06億元。

教育

碧水金灘 碧水金灘

惠安縣素有“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風。自北宋置縣始,就設有縣學——明倫堂,以經史課士。宋末,境內已有螺山的“龍山書院”、登科山的“科山書院”等講學授業的地方。明清時代,又有義塾、私塾、家塾、社學和書院等。時,惠安諸鄉先後設定社學21所。社學、義塾興起,民間子弟識字學文化的機會增多。由於學風興盛,惠安自唐至清中式進士達172名,明清兩代中舉人536名。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惠安縣第一所公立國小——惠安官立學堂(今惠安縣實驗國小前身)創立。翌年,在縣城基督教堂設立私立時化國小。

民國初年,私塾、學塾因受限制和轉化,逐漸減少,而國小開辦逐漸增多。是時,既有公立國小,又有僑胞、鄉紳和教會辦的私立國小。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全縣公立私立國小增加到172所。後因戰爭,至1949年,全縣國小減少到132所,教職員工723人,在學學生2030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僅26.28%。

民國5年(1916年)惠安縣立中學創辦(即今惠安第一中學),國小畢業生得以在縣內繼續升學。學制3年。民國29年,縣內有公立、私立中學各1所;1949年,境內有普通中學4所(含省立水產職業學校),教職員工113人,在學學生160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惠安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52年開始改革舊教育制度,對私立學校進行整頓,改私立為公立,確立教育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是年夏,國小增至218所。1958年,確定“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但由於受“大躍進”的影響,辦學一哄而起,不僅有中學8所、國小423所,而且各社隊也辦起35所農業中學之類的職業學校。由於片面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師資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質量下降。

20世紀60年代初,貫徹《中國小暫行工作條例》,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加強“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訓練)教學。1963年,推行“兩種教育制度”,以全日制學校為主,發展耕讀國小,解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問題,防止出現新文盲。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國小校先後“停課鬧革命”。1968~1969年,學校陸續“複課鬧革命”,按照毛澤東“五七”指示,建立學農、學工基地,以“階級鬥爭”、“大批判”為主要教學內容,大搞“開門辦學”,分散設點,盲目提出“國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口號。1971年,全縣中學竟達101所(其中完中14校),辦學力量分散,教學質量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根據“以條件定發展速度,定辦學規模,定實現期限”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健全學校規章制度,開展教學改革,開闢第二課程,推廣電化教學。自1980年始,職業、專業技術教育再度在全縣範圍內迅速發展。1983年,全縣基本普及國小教育。1987年基本實現無文盲縣。至1989年,全縣有國小362所,在學學生122812人,教職員工5540人;中學26所,附中26所,在學學生25921人,教職工2198人;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學附設職業班)53班,在學學生2449人。大、中專統一招生後,惠安每年為國家輸送300~400人,有的年份多達500人。

學校

中專:惠安職業中專學校、惠安開成職業中專學校、惠安高新中等專業學校、惠安經貿學校

中學:惠安一中*、惠安二中*、惠安三中*、惠安第四中學*、青山中學、荷山中學*、黃塘中學、岩峰中學、東周中學、獺江中學、濱江中學、輞川中學*、螺城中學、、梅峰中學、蒼湖中學、五峰中學、山霞中學、淨峰中學、小岞中學、後西中學、尾山中學、美仁中學、上坂中學、錦水中學、工農中學、松林中學、崇武中學*、文筆中學、吹樓中學、大吳中學、東橋中學、襄惠中學、東山中學、候卿中學、蓮山中學、許厝中學、瑞東中學、科山中學、嘉惠中學*、延壽中學、乍港中學、伙成中學、溪東附中、高級中學*、廣海中學*、螺光中學、惠安綜合

帶 * 號為高中或帶有高中的中學

交通

國道324線惠安路段及複線、泉州沿海大通道惠安路段即省道201線、瀋海高速公路惠安路段、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惠安路段、福廈鐵路惠安路段、漳泉肖鐵路惠安路段、沿海通港公路、惠崇、惠黃、塗斗、玉輞線崇武環島路、城西大道及通鄉鎮高等級公路、縣際過境公路。

歷史文化

風俗

惠女服飾 惠女服飾

惠安風俗,含歲時節日、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行業習俗、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等,是經過千百年來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華僑長期交融,嬗變而逐漸形成的,頗具閩南僑鄉特色的民俗風情,顯得古樸淳厚,而又五彩繽紛。

考古發現,惠安先民屬閩越族,人們濱海而居,資食于海,有斷髮紋身的習俗。

入宋之後,惠安置縣,民俗簡樸,“有太古遺風”。元末,蒙古族人入惠定居。明初,阿拉伯人始由泉州移居境內白崎等地。他們帶來自己的信仰和風俗。明代中後期,籍人陸續遠渡重洋,遍居東南亞諸島國,本土民俗逐漸滲透到僑居國。因此,惠安民俗,不僅沿海與山區,城鎮與農村都有各自奇異的色彩,而且民間崇鬼神、信巫卜也是普遍的。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強制推行“新生活”運動,民國自發倡議移風易俗,但均未有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深入發展,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破舊俗,立新風,社會風俗逐漸趨向文明進步。

文物

早在新石器時代,惠安就已經有人類在此聚居、生息、開發,境內崇武大岞山和東園音樓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得到證明。1987年塗嶺蟻山又發現商周時期文化遺址。在張坂、東園海濱均發現與人類出現時有著密切相關的更新世時期的象化石和鹿化石。

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惠安始有史可查。這時期古墓葬較多,且多數為地下磚室券頂墓,隨葬品也較豐厚。至今還有多座名人墓,如晉招遠將軍、晉安郡王林祿墓,唐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王潮墓,唐戶部大司徒吳仁祿墓等。這時期還建不少寺觀,並開始生產陶瓷器。

宋元時期,境內陶瓷業發展很快,冶鐵業隨之興起。由於經濟繁榮,大建橋樑,據清修《惠安縣誌》記載,宋建17座,元建4座,都為石構平梁橋,這是惠安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明代,福建沿海包括惠安在內屢遭倭寇的侵擾,為了鞏固海防,先後築起崇武、蓮城、東山、浮山、峰尾、輞川海濱6城和惠安縣城,煙墩23座,形成比較完整的防禦設施。今天這些古城都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清及近代,境內留下不少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地化的遺蹟和革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和人民政府重視文物的蒐集,整理和保護工作。縣裡建立管理機構,實行保護法規,撥出維護專款。同時宣傳、組織廣大民眾共同保護文物。至1989年,全縣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已近200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處,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55處。館藏文物近1000件。這些文物從一個側面反映惠安縣100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面貌。

風景名勝

崇武古城、淨峰蓮城衛城、科山寺、科山森林公園、淨峰寺、淨峰惠女灣、 平山寺、一片瓦寺、聚龍小鎮、中新花園、溪濱公園、淨峰龍山書院、中國雕藝城、山霞青山宮、 山霞青山灣、崇武半月灣、崇武西沙灣、小岞惠女民俗風情保護區、崇武赤湖海濱森林公園、崇武石雕博覽園、紫山筆架山、淨峰惠安女民俗風情、塗寨文筆峰、塗寨安固石亭、 輞川虎嶼岩景區、輞川侯卿古驛道、螺陽盤龍古驛道、螺陽沈厝民居群、螺陽靈山仙境、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

黃塘施琅將軍陵園、螺陽王潮墓、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音樓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走馬埭現代農業觀光園、淨峰金熊觀賞園、武功大夫第、西沙灣解放軍烈士廟、獺窟媽祖廟、龍山書院、玉嶺古寺

全縣擁有國家4A級旅遊區1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1個、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個、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1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國際旅行社1家、國內旅行社4家、星級酒店7家,並有在建旅遊度假村3個、4星級酒店1家、3星級酒店2家,初具產業規模。

重點旅遊景點

惠安縣 惠安縣

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古稱“萬安橋”。古橋長360丈,寬1.5丈,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有500於桿,橋上有25獸、46墩、81菩薩,還有附屬景點昭惠廟、義波祠和古井禪寺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這裡還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令人神思遐往。

崇武 崇武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安淨峰寺 惠安淨峰寺

淨峰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淨峰鎮,建成於唐鹹通3(公元861 年),淨峰寺又名淨山、尖山、錢山,海拔97、5米。由觀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寶殿等組成系列建築群體。弘一法師曾在此研究佛學。 淨峰寺就坐落在淨峰山上,是惠安縣數座唐建寺廟中唯一延續至今沒被廢沒的千年古剎,並於2013年11月05日經被評為3A級旅遊景區。

科山森林公園 科山森林公園

科山公園在惠安縣城西郊,原名登高山。北宋初盧瞻結廬讀書其上,後中舉登科,因名登科山,簡稱科山,與南、北的螺山、火山駢連而居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方圓十里,晨鐘暮鼓,風景秀麗,是登高休閒、訪古探幽的良好去處。

惠女灣位於惠安縣惠東部淨峰鎮東海,沿淨峰上廳村海邊止湖街村海邊,總共有8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一片寬闊鑲綴金黃的沙灘,蔚藍色的大海,深綠木麻黃的樹林,組成這片美麗的惠女灣。

淨峰惠女灣 淨峰惠女灣

在淨峰惠女灣可以看到惠安女在海邊勞作的情景,我們可以在惠女灣聽海聲、看海浪、聞海味;等漲潮時踩在金黃色的沙灘,可以在這裡來泡一次鹽澡,曬一次日沐浴;等退潮時,來惠女灣抓螃蟹,挖沙灘,堆海灘等一系列的活動。

惠安安固亭位於惠安縣塗寨鎮岩峰頂東山村,原為古道涼亭,建於北宋端拱年間(988-989),清光緒年間增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亭坐北朝南,面闊三間7.85米,進深三間8.7米,由16根粗大的方形石柱架成。

輞川虎嶼岩景區位於惠安輞川鎮西部的坪埔、試劍和莊上三村的西北。有一座蔥鬱秀麗、青翠挺拔、奇花異草遍山,景異洞奇,風光旖旎的虎嶼岩。虎嶼岩景區山中奇石遍野,千姿百態,有“金雞報曉”、“供果獻佛”、“ 石犬吠日”、“石豬出米”等怪石嶙峋、景觀各異的石叢。

淨峰蓮城衛城和靈山古寺 淨峰蓮城衛城和靈山古寺

淨峰蓮城衛城,古稱黃崎城,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城前村,蓮城衛城城址周長520米,高2.7米,寬2.25米,在當時倭寇起到了保護的重要作用。城裡南部有一古寺叫靈山古寺,淨峰靈山古寺,鍾靈毓秀。踞衛城山岡,扼斗尾要塞。俯瞰東溟,風光如畫,口頭上大家都叫蓮城寺。每年觀音進香,淨峰惠安女盛裝打扮浩浩蕩蕩在街上踩街,吸引了很多愛好攝影的到來。

崇武半月灣 崇武半月灣

崇武半月灣,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地處崇武鎮崇武灣北岸,與台灣隔海相望,“古城三面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海之韻、沙之麗、石之趣、城之古和獨特的風俗民情構成崇武豐富而深邃的旅遊內涵。崇武半月灣的金沙碧水,濤卷浪涌,海風習習,令人陶醉不已,岸邊,鬼斧神工,千姿百態的雕刻藝術庫“魚龍窟"。

紫山筆架山 紫山筆架山

惠安紫山筆架山位於惠安和泉港的交界處,海拔752.3米,是惠安的最高峰。山頂三峰相連,猶如筆架,山以此而得名。這裡紅花遍野、新綠滿山、泉水淙淙、林濤陣陣,是一個休閒避暑勝地。筆架仙公寺傳說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兩根巨大的青龍石柱,氣勢磅礴,騰雲駕霧,如擺脫羈絆飛向藍天;左邊是“仙公閣”,中間是“觀音殿”,右邊是“三寶殿”,三殿處於同一水平面,甚是壯觀。

螺陽靈山仙境 螺陽靈山仙境

靈山仙境位於螺陽鎮錦東村坑內,與張坂鎮交界。景區怪石林立,風景秀麗。惠安縣誌有“平山寺仲聲傳靈山”的記載。明末惠安知縣陳玉成“賜進士”,棄官出家,於靈山寺題下“孝泣幽明”四字。這裡的“仙公祠”傳說更為神奇。

山霞青山宮 山霞青山宮

青山宮位於惠安縣東南沿海山霞鎮青山村,青山宮即“靈安王廟”,靈安尊王又稱青山公是為道教宮觀,青山王祖廟,供奉著五代人物神——張悃。它與湄洲島上的天妃宮、龍海的慈濟宮一起聞名遐邇,被同稱為“閩中三宮”。青山宮背靠青山,面對浩海,有青山虎穴、羊嶼浮練、燭山晨照、古軍事地形諸勝,整體規模較大,是旅遊、景仰的聖地。

青山灣 青山灣

惠安青山灣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 瀕臨崇武西沙灣,是閩東南地區的海濱避暑勝地。連綿13公里的秀麗沙灘上,沙質細膩、無一礁石,具有海平面開闊、大陸架平坦、風浪較小的特點。沙灘寬達百米,適合娛樂、休閒,又可開展游泳、沙灘運動及水上運動等體育運動項目,是一個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海水浴場。

淨峰潮濕宮 淨峰潮濕宮

淨峰潮顯媽祖宮,位於泉州市惠安縣淨峰鎮上廳村,惠女灣海邊北段,宮廟南連淨峰寺,北毗斗尾港,東倚東白山,西接城鎮交通要道。與小岞半島遙遙相望。沿海為半月形堤岸惠女灣,皚皚一片白沙。海岸樹木蔭翳,鬱郁蒼翠。時有沙鷗成群,雁飛陣陣,宛如天然畫景。時當晴空萬里,天水一色,極目遠眺,漁帆點點,波濤不興,水平如鏡。如此良辰美景。令人心曠神怡,難以忘返。東角是滬內澳直通大海,歷來為商漁船避風良港。有如此良好的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正待今後能開發為觀光勝地。

著名人物

●盧 琦:元代大詩人、政治家、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

●溫 革:宋代文學家、科學家,著有百科全書編著《分門瑣碎錄》

●黃宗旦:北宋文學家、詩人,被譽為“國朝才子”;

●黃吾野:明代大詩人,自號“吾野山人”;

●張 岳:明代“泉州三狂士”之一,與嚴嵩同朝為官,諍臣;

●黃彥標:清初名畫家,吳門畫派代表,福建繪畫宗師,康熙甲戌進士;

●張 勇:清代水師名將。

●劉望海:明代萬曆進士,官至七省巡按使;

●李 周:清代南派石雕一代宗師,創“南獅”風格和“針黑白”技藝(即今影雕);

●辜鴻銘: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時稱“文壇怪傑”;

●辜振甫:海基會前董事長,“汪辜會談”之“辜”;

●陳金城:清代進步思想家、愛國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

●陳伯達: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吳文季:歌唱家、作曲家,民歌《康定情歌》的采編者;

●曾紀華:20世紀香港和東南亞著名的華人實業家,愛國僑領;

中國作家協會:陸昭環

中國美術家協會:方照華、李弗辛、陳玉峰、黃志生、黃輝煌、鄭景賢、莊毓聰

中國書法家協會:康耀仁、賀錦龍、林景輝、梁碧龍、何若鴻、吳國雄、莊永堂、胡溫平、陳超勇、何棟桂、吳耿陽、陳淵明、黃斌專

中國攝影家協會:林水坤‘、吳其萃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黃泉福、鄭國明

地方特產

魚卷、魚丸、魚簽 魚卷、魚丸、魚簽

惠安石雕、惠安影雕、惠安瓷雕、惠安泥雕、惠安漆雕、惠女服飾、惠安布袋戲、崇武魚卷、紫山余甘、小岞魷魚乾、小岞黃花魚、崇武活梭子蟹、輞川切章魚、惠安五花腸、惠安褶牡蠣、惠安魚鬆、後洋菜頭(白蘿蔔)、獺窟魚餅、魚簽、惠安燒肉粽、惠安豆腐、豆乾、惠安“鐵羅漢”茶、淨峰熊膽酒、淨峰煎“跌”、菜頭糕(蘿蔔糕)、蚵仔煎(海蠣煎)、地瓜粉捏、糯米丸子、香炸果、五香卷(雞卷)、清蒸鰻魚乾、白水豬腳、八爪章魚、面線糊、油酥餅、牛百葉、冰石花

榮譽

改革開放以來,惠安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十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2010年縣域經濟位居“全國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29位,榮膺“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第44位、“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28位及 “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等殊榮。惠安素有“雕藝之鄉”、“建築之鄉”、“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先後榮獲了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科普示範縣、科技進步先進縣“五連冠”、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國家園林縣城以及省級優秀建築之鄉、福建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優秀旅遊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綠化模範縣城、雙擁模範縣“四連冠”、優秀旅遊縣、最佳旅遊目的地、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等榮譽。

● 崇武古城: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

● 惠安石雕:中國石雕之都,南派石雕的代表;

● 惠女服飾:中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

● 惠安影雕:被譽為“中華一絕”;

●劉碧蘭:中國第一影雕師;

●崇武岩雕:中國規模最大的“大地岩雕藝術”;

● 國家園林縣城:福建省首個“國家園林縣城”;

●走馬埭基本農田保護區:福建省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

●外走馬埭圍墾工程:中國最大的圍墾工程,圍墾面積5.15萬畝;

● 崇武鎮:中國十佳古鎮,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

● 大岞村:福建十大最美的鄉村之一:

● 崇武海岸: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崇武港:國家中心漁港之一;

● 斗尾港:中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

●2017年工業百強縣(市);

●2018年“綜合實力百強縣” ;

●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

●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

活熊取膽相關背景知識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