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地名來歷
周太祖宇文泰為西魏相,西巡,會師於此。當地人張信傾家產犒勞六軍。“太祖悅,因命置州,以‘會’為名。”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舖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占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併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併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併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後,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會寧轄16個鎮、12個鄉、284個村、14個社區、2078個村民小組。
鎮:會師鎮、郭城驛鎮、河畔鎮、頭寨子鎮、甘溝驛鎮、太平店鎮、中川鎮、漢家岔鎮、柴家門鎮、大溝鎮、侯家川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
鄉:丁家溝鄉、新添堡回族鄉、党家峴鄉、楊崖集鄉、翟家所鄉、八里灣鄉、韓家集鄉、土門峴鄉、新塬鄉、草灘鄉、土高山鄉、新莊鄉。
本級區劃名稱 | 本級區劃面積 | 下轄區劃詳情 | 本級區劃政府駐地 |
會師鎮 | 186.8平方公里 | 8個社區、8個村、62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 枝陽社區 |
郭城驛鎮 | 329.1平方公里 | 11個村、59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 | 新堡子 |
河畔鎮 | 243.4平方公里 | 8個村、76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 | 宋家河畔 |
頭寨子鎮 | 473平方公里 | 15個村、98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 | 頭寨子 |
丁家溝鄉 | 164.7平方公里 | 10個村、88個村民小組 | 楊家川 |
新添堡回族鄉 | 218平方公里 | 13個村、75個村民小組 | 南馬家 |
中川鎮 | 138.3平方公里 | 10個村、66個村民小組 | 下中川 |
侯家川鎮 | 112.3平方公里 | 7個村、62個村民小組 | 侯家川 |
党家峴鄉 | 149.8平方公里 | 10個村、89個村民小組 | 党家峴 |
楊崖集鄉 | 162.8平方公里 | 12個村、84個村民小組 | 楊崖集 |
老君坡鎮 | 145.3平方公里 | 13個村、78個村民小組 | 老君坡 |
太平店鎮 | 139.9平方公里 | 12個村、93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 | 太平店 |
翟家所鄉 | 181.9平方公里 | 12個村、92個村民小組 | 翟家所 |
柴家門鎮 | 279.3平方公里 | 11個村、67個村民小組 | 柴家門 |
八里灣鄉 | 195.3平方公里 | 11個村、88個村民小組 | 八里灣 |
平頭川鎮 | 138.3平方公里 | 9個村、57個村民小組 | 馬蘆刺咀 |
韓家集鄉 | 188.7平方公里 | 8個村、73個村民小組 | 董家坡 |
大溝鎮 | 285.7平方公里 | 14個村、90個村民小組 | 大溝 |
四房吳鎮 | 258.8平方公里 | 10個村、63個村民小組 | 南張家 |
甘溝驛鎮 | 336.2平方公里 | 12個村、87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 | 甘溝驛 |
漢家岔鎮 | 385.7平方公里 | 12個村、90個村民小組 | 漢家岔下莊 |
土門峴鄉 | 185.9平方公里 | 6個村、34個村民小組 | 土門峴 |
新塬鄉 | 287.3平方公里 | 9個村、72個村民小組 | 劉家溝 |
草灘鄉 | 211.1平方公里 | 7個村、42個村民小組 | 草灘 |
土高山鄉 | 245.8平方公里 | 6個村、40個村民小組 | 程家塬 |
白草塬鎮 | 175平方公里 | 8個村、69個村民小組 | 北劉家 |
劉家寨子鎮 | 297.3平方公里 | 12個村、83個村民小組 | 劉家寨子 |
新莊鄉 | 323.3平方公里 | 8個村、62個村民小組 | 新庄子 |
(表格資料來源於: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處北緯35°24′至36°26′、東經104°29′至105°31′之間。東依靜寧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海原縣,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靠安定區和榆中縣,北與靖遠縣、平川區相鄰。總面積為6439平方公里。
地質
會寧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複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
地貌
會寧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布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其地貌大體可分:
(一)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縣內廣泛分布。梁呈長條形,頂不寬,坡梁長,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數被現代槽狀沖溝切割 ,溝頭為“掌地”,在中部有少數呈山間盆地地貌。侵蝕嚴重地區,梁峁並存,峁頂面積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長,為溝谷深切,黃土堆積較厚。
(二)黃土堆積侵蝕梁峁頂面殘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縣境北部祖厲河、關川河兩側,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頂殘塬,塬面坡度平緩,一般在5—10度之間。塬緣到谷底切割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為塬地,溝谷為溝壩地。
(三)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於祖厲河及其支流祖河、厲河、關川河、土門峴河兩側,為寬窄、長短、高低各異的三級河谷階地,呈樹枝狀嵌入梁峁丘陵之間。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溝川等七川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級階地為河灘,寬數米至數百米,為排洪區;高出河灘10—30米的二級階地為川地,地勢平坦,寬數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級階地為坪台地,斷續分布於川道兩邊。階地多由第四級沖積、洪積物組成,黃土層厚,土質較好。
氣候
全縣年降水量267.1毫米,年平均氣溫9.2℃,年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23.3℃,地面平均溫度12.4℃,年無霜期154天。
災害
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123.57萬畝,其中成災面積70萬畝,成災面積中旱災55.89萬畝,占成災面積的80%。
水系
會寧縣主要河流有祖厲河、葫蘆河、清水河等三條。
祖厲河,黃河上游支流。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側。源出會寧縣南華家嶺,北流經會寧縣、靖遠縣入黃河。因流域地層含鹽鹼較多,水味苦鹹,故又稱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較高。
葫蘆河是渭河一條較大的支流,古稱瓦亭水、隴水。因河床狹窄多曲折,形似“葫蘆“得名。發源於寧夏西吉縣與海原縣交界處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經西吉、靜寧、秦安, 在天水三陽川與渭河交匯,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
自然資源
境內的坡縷石(又稱凹凸棒石)是甘肅省新發現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屬礦產資源,該礦石含有以碘(I)硒(Se)為代表的人體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種中的12種,以及植物所需微量營養元素6種。經詳細勘察推斷其資源量為700多萬噸,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約24%。
境內礦泉水1991年通過國家級鑑定,達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標值。該礦泉水年湧出量為7萬噸,已開發利用的一處年湧出量為3萬噸,資源潛力較大。
(以上數據截至2013年)
人口民族
人口
唐天寶元年(742年),全縣共有4594戶,總計26660人。
宋時人口縣誌無記載。
大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全縣有1500戶,總計30870人。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縣共有18332戶,總計296787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共有11932戶,總計81859人。
1949年,全縣有24961戶,總計17785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45822戶,總計27711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74926戶、總計42511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97490戶,總計48930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119589戶,總計568634人;2009年,全縣總戶數124371戶,總人口581832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4萬人。
2016年末全縣有總人口58.03萬人,按性別分,男30.02萬人,占總人口的51.7%,女28.01萬人,占總人口的48.3%,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15;按年齡分,18歲以下人口占18.3%,18歲至60歲人口占64.2%,60歲以上人口占17.5%。全縣常住人口為53.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15萬人,占28.13%,自然增長率6.03‰。
民族
會寧縣有回族、東鄉族、藏族、滿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壯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體制
王科健:縣委書記
秦俊山:縣委副書記、縣長
李 桐: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
王興元:縣委副書記(掛職)
高 斌: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任秀珍:縣委常委、統戰部長
伏 濤:縣委常委、副縣長
李建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姜泰來: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縣委辦主任
張朋:縣委常委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會寧縣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14214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192萬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52372萬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285650萬元,增長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3676萬元、增長4%,金融業增加值28255萬元、增長19.9%,房地產業增加值22797萬元、增長3%。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1418元,比上年增長6.8%。單位GDP能耗為0.8141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降低3.54%。
文化產業增加值14280.1萬元,比上年增長14.21%,占GDP的2.32%。
就業:年末全縣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達到20900人,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15215萬元,單位從業人員年均勞動報酬54972元,比上年增長14.32%;年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937人,登記失業率為3.46%。組織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9.7萬人,創勞動收入17.1億元。
第一產業
種植業:全年糧食總產量38093.5萬公斤,比上年下降8.7%。其中,夏糧產量5864.6萬公斤,下降4.2%;秋糧產量32228.9萬公斤,下降9.5%。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0.89萬畝,比上年增加0.9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2.47萬畝,增加0.5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44萬畝,增加0.1萬畝;西瓜種植面積2.86萬畝,增加0.8萬畝;黑瓜籽種植面積3.1萬畝,減少2.4萬畝。
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449.1萬公斤,比上年增長7.2%;水果產量1899萬公斤,增長5.4%;蔬菜產量10563.3萬公斤,增長9.2%;藥材產量401.5萬公斤,增長2.7%;西瓜產量5932.4萬公斤,增長22.4%;黑瓜籽產量119.3萬公斤,下降43.7%;花椒產量1.9萬公斤,與上年持平。
林業:全縣共有林地面積147.82萬畝,其中當年造林面積4.3萬畝,當年零星植樹20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0.2萬畝,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20.01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7.3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9.03萬畝。
畜牧業:年末大家畜存欄17.82萬頭(只),比上年減少2.03%;牛、羊存欄分別為6.53萬頭和69.5萬隻,分別比上年減少0.15%和增長0.29%;出欄分別為4.2萬頭和76萬隻,分別比上年增長5.8%、3.4%。豬、雞存欄分別為24.1萬頭和68.79萬隻,分別比上年減少5.49%和6.91%;出欄分別為29.06萬頭和99.15萬隻,分別比上年減少2.6%和增長5.13%。
全年肉類總產量4099.4萬公斤,比上年增長0.64%,牛奶產量1156.4萬公斤,下降1.67%;羊毛產量108萬公斤,增長0.56%。禽蛋產量227萬公斤,減少6.93%。
生產條件: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1.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8%;農村共擁有拖拉機2224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446台,小型拖拉機19800台。化肥施用量47311.29噸,增長0.71%。有耕地面積226.06萬畝,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積31.25萬畝,比上年增加0.13萬畝;梯田年末累計達到193.88萬畝,其中當年新修梯田11.01萬畝。
第二產業
2016年,
工業:全年全縣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419702萬元,比上年增長16.2%,完成工業增加值74153萬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38036萬元,比上年增長6.27%,實現增加值47539萬元,比上年增長6.9%。
建築業: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8243萬元,比上年增長7.1%。全縣共有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5戶。資質建築業實現總產值55350.8萬元,比上年下降18.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4.1萬平方米,竣工房屋價值237075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0852萬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985804萬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12688萬元,下降80.7%。按產業分,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96668萬元,其中工業投資34456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34184萬元。全縣施工項目189個,其中新開工172個。計畫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15個,當年完成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有8個:是引洮供水一期會寧北部供水項目,會師大道國道312線會寧過境段改建一、二、三期,年產2.8萬台農業機械設備建設項目,會寧縣第二中學整體搬遷新建項目,斷橋門窗生產線建設項目,紫花苜蓿茶生產技術提升與創新項目。
第三產業
2016年,財政: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為42588萬元,比上年增長16.4%。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26098萬元,增長8.2%,其中稅收收入18203萬元,增長12.6%,非稅收入7895萬元,下降6.8%。上級補助收入338209萬元,增長12.5%。全縣財政收入總計達到392866萬元,增長13%。全縣財政總支出376916萬元,增長17.6%,其中公共財政支出376330萬元,增長17.6%。
金融: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27390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8.3%,其中單位存款餘額297860萬元,增長26.7%,個人存款餘額728020萬元,增長17.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42197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0.4%。
保險:全年保費收入13401.22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747.56萬元,下降0.3%;人身保險保費收入6653.66萬元,增長29.9%。全年保險賠付額3235.49萬元,比上年下降12.9%。其中,財產保險賠付2294.35萬元,下降30.2%;人身保險賠付941.14萬元,增長1.2倍。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全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8214輛,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客車288輛,下降44.3%,計程車270輛,與上年持平,貨車7656輛,增長5.82%。通公路的村284個,通汽車的村284個。
郵電通訊:郵政業全年完成業務收入1810萬元,比上年增長32.1%。本地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9782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379526戶,網際網路ADSL、FTTH寬頻用戶年末達到36468戶。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72.3部/百人。通電話的村284個,通有線電視的村62個,通寬頻的村87個。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共引進示範種植新品種穀子27份、藜麥2個、榛子、柱狀蘋果和黑枸杞各1個,引進及示範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品種16項,完成技術市場成交契約金額2500萬元。創建國家星創天地1家、省級就業創業孵化基地1家、甘肅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家,建成縣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4.2萬平方米,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為171人。爭取到省、市科技項目9項,科技成果轉化10項,培育科技型企業4家,專利申請受理40件。全縣各行業累計開展科技培訓260期,受訓人數8.2萬人次,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5次。在第31屆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創新發明獎項共26項。全縣財政投入科技經費26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5463萬元。
教育
會寧縣擁有“狀元故里,博士之鄉”稱,是西北教育名縣。
史料載:明、清兩代,考中文武進士24名,文武舉人115名,生員貢生396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肅考中進士3名,會寧曹銘就是其中之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甘肅考中進士8名,其中有會寧舉子蘇源泉、萬寶成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甘肅第一批赴日留學生5名,其中會寧萬寶成、楊思名列其中。
2016年,全縣共有學校375所,其中普通中學48所,國小265所(其中教學點137個),幼稚園57所(其中民辦幼稚園21所),職業學校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83977人,比上年減少1969人,其中普通高中17339人,普通國中17405人,國小29151人,學前教育15349人,職業學校4673人,特殊教育學校60人。教職工總數7959人,其中專任教師774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16年高考錄取8241人,其中重點本科1564人、普通本科2633人、專科(含高職)4044人,恢復高考以來累計錄取已達12.9萬人。
文化
全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縣級直屬廣播電視台1個,縣級廣播電視轉播台2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99%,有線數位電視用戶1.1萬戶、模擬電視用戶500戶,戶戶通地面衛星接收電視用戶7.7萬戶。全年圖書發行量141萬冊,雜誌累計發行25萬份,報刊累計發行270萬份,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0萬冊。
體育
2016年,全縣有專職教練員9人,少兒業餘體校在校學生60人,共舉辦各類民眾運動會500次,參加運動員30萬人次。
衛生
2016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不含個體診所),床位2060張,衛生技術人員2461人。年內門診就診127萬人次,入院人數6.27萬人,出院病人6.27萬人。卡介苗接種率、麻苗接種率、糖丸接種率、百白破接種率均分別達到99.95%、100%、100%、100%;B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98.85%、B肝疫苗全程接種率為100%。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34‰,嬰兒死亡率為3.44‰,孕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28%,孕產婦死亡率達18.12/10萬。健康教育覆蓋率以村為單位達到100%。
社保
養老保險:年末全縣6259人城鎮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征繳養老保險費5512.9萬元,為2992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702萬元,增長9.6%。全縣城鄉居民285338人參加了養老保險,征繳養老保險費3049.09萬元,為8.3萬名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8975萬元。
醫療保險:年末全縣20737人城鎮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征繳醫療保險費5276萬元,支岀醫療保險費3476萬元;農村居民47347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61%,籌集資金25911.2萬元,為58424名參合農民因病住院報銷17398.52萬元,報銷比例為61.39%;城鎮居民22326人參加了醫療保險,征繳醫療保險費161萬元,支出醫療保險費1076萬元。
失業保險: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2225人,征繳失業保險費215.9萬元,支出失業保險費42.3萬元。
工傷保險: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5210人,征繳工傷保險費427萬元,支出工傷保險費249萬元。
生育保險: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15063人,征繳生育保險費115萬元,支出生育保險費121萬元。
社會救助:城市低保對象9691人,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346元提高到381元,提高10.1%;月人均補助水平達到361元,提高10.1%。發放保障金4168.06萬元,比上年增長5.9%。農村低保對象113535人,保障標準由年人均純收入不低於2434元提高到2855元,提高17.3%;月人均補助水平達到132.6元,提高2.8%。發放保障金18149.08萬元,比上年增長0.5%。農村五保對象3155人,分散供養標準由年人均4114元提高到4525元,提高411元;集中供養標準由年人均4314元提高到5800元,提高1486元。發放五保供養金1466.42萬元,比上年增長6.9%。城鄉困難民眾醫療救助130542人次2395.66萬元,其中住院救助6073例133.24萬元,例均救助2195元。城鄉困難民眾臨時生活救助4550戶次802.19萬元,戶均救助1764元。
文物古蹟
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門洞遺址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兩代絲綢之路的開通,都經過會寧,歷朝歷代的變遷,也都留下了珍貴的遺蹟,成為會寧縣豐富的文化遺產。
會寧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牛門洞新石器遺址、郭蛤蟆城遺址、西寧城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鐵木山磚照壁、漢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等代表的古人類墓葬近10處等。
截至2013年,會寧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館藏各類歷史文物1075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72件,三級文物658件,館藏各類革命文物近2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9件,三級14件。與此同時,在省級文物保護點設立了永久性保護標誌,並成立了鄉、村、社三級文物保護小組,實施對文物點經常性保護。另外,館藏還有幾十幅珍貴古字畫和5000餘冊古舊善本書。1997年,會寧縣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位於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面積約16平方公里。牛門洞周圍的大地梁、慶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山樑的陰面,多為墓葬區。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在上述山樑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鑑定屬馬家窯文化馬廠、半山類型。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遺址,該城築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199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寧城遺址,位於翟家所張堡東,北宋崇寧五(1106年)涇原路經略使章咨築,稱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於此置西寧縣,改稱西寧城。蒙元初會州州治遷於此。東中西三城相連,城牆底寬17.4米,高17米,東西長740米,南北寬500米,城北倚山,南臨祖河。有東西兩門。200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資源
會寧縣有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和鐵木山,這些森林公園都屬省級自然保護區。
鐵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於縣城西北70公里的頭寨鎮境內,309國道沿山而過,有“旱塬秀峰”之稱。主峰海拔2404米,為境內最高峰。自明朝開始築廟塑像,為方圓百里的佛、道教活動中心,屬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鐵木山磚照壁位於山場大殿右側山腰,高2.5米,寬2米。1988年,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鐵木山盛產天然優質礦泉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被民間稱為“神水”。
桃花山,為省級森林公園,國道312線從山腳下通過,峰頂高1944米。自宋以來,歷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廟宇,開鑿石窟,現有洞窟14窟,廟宇建築20餘座,集風景與宗教於一體。山門上高懸著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桃花山”匾額,各廟宇還懸有趙朴初、書法家黎泉、吳廷富、朱德昕、劉學譖的手筆。
紅色旅遊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2007年2月,胡錦濤瞻仰會師舊址,參觀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並接見老紅軍、老八路、老幹部代表,稱會寧是“革命聖地”。
會寧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地方,紅軍會師期間,先後在會寧休整達一個月之久,遺留20多處戰鬥遺蹟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會寧縣先後建成紅軍會師紀念塔、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紅軍會師將帥碑林、大墩梁和慢牛坡紅軍烈士陵園、以遵義等13處革命遺址微縮景觀為主體的“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等紀念場館建設。
會寧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20個重點紅色旅遊城市之一,成為全國的紅色旅遊勝地。會師舊址是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會師樓被評為“大國印記:1949-2009中國60大地標”之一。2010年4月,會寧在上海“迎世博中國文化旅遊主題年高峰論壇”上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休閒旅遊縣”。
著名人物
郭蝦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會州(今會寧)人。他家世代為保護家園的射手。金宣宗時,他與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興定初年,祿大因軍功卓著,被遙授同知平涼府兼會州刺史,進官一階,賜姓顏盞,鎮守會州,蝦蟆隨兄在軍中。後屢立戰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後三年,郭蝦蟆仍舊困守孤城,戰到了最後一刻,自焚而死。
曹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勛,字鼎彝,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栗在庭,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複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焦騰漢,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官至貴州安龍鎮總兵。
城市名片
甘肅歷史文化名城 | 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 中國小雜糧之鄉 |
中國肉羊之鄉 |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 中國十大文化休閒旅遊縣 | 中國優秀紅色文化旅遊名縣 |
(以上資料來源於: )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蘭州市 | 城關區 | 七里河區 | 西固區 | 安寧區 | 紅古區 | 永登縣 | 皋蘭縣 | 榆中縣 |
嘉峪關市 | |
金昌市 | 金川區 | 永昌縣 |
白銀市 | 白銀區 | 平川區 | 靖遠縣 | 會寧縣 | 景泰縣 |
天水市 | 秦州區 | 麥積區 | 清水縣 | 秦安縣 | 甘谷縣 | 武山縣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武威市 | 涼州區 | 民勤縣 | 古浪縣 | 天祝藏族自治縣 |
酒泉市 | 肅州區 | 玉門市 | 敦煌市 | 金塔縣 | 瓜州縣 |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張掖市 | 甘州區 | 民樂縣 | 臨澤縣 | 高台縣 | 山丹縣 |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慶陽市 | 西峰區 | 慶城縣 | 環縣 | 華池縣 | 合水縣 | 正寧縣 | 寧縣 | 鎮原縣 |
平涼市 | 崆峒區 | 涇川縣 | 靈台縣 | 崇信縣 | 華亭縣 | 莊浪縣 | 靜寧縣 |
定西市 | 安定區 | 通渭縣 | 臨洮縣 | 漳縣 | 岷縣 | 渭源縣 | 隴西縣 |
隴南市 | 武都區 | 成縣 | 宕昌縣 | 康縣 | 文縣 | 西和縣 | 禮縣 | 兩當縣 | 徽縣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 臨夏縣 | 康樂縣 | 永靖縣 | 廣河縣 | 和政縣 | 東鄉族自治縣 | 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合作市 | 臨潭縣 | 卓尼縣 | 舟曲縣 | 迭部縣 | 瑪曲縣 | 碌曲縣 | 夏河縣 |
(參見:甘肅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