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箕子,名胥余,是商紂王的叔父,曾任太師之職。箕,是指其封邑;子,是爵位,故後人稱之為“箕子”。紂王昏亂淫暴,箕子屢諫不聽,並被囚禁。周滅商後,武王將他釋放,箕子不願仕周,攜殷商遺民五千餘眾逃亡到朝鮮,寬厚的武王樂得做順水人情,索性就將朝鮮封給了他。這樣一來,箕子反覺有愧於武王,有愧於國家,於是就回來將自己的治國之道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武王。《尚書·洪範》漢孔安國傳注說“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而問洪範”,指的就是此事。
榆社縣箕城鎮
箕城鎮是山西省榆社縣的一個鎮,位於榆社縣縣中部,也是縣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河南街村。”箕城“得名於箕子(紂王之叔,官太師,也是箕子朝鮮國的開國之君),這裡曾經是箕子的封地。東鄰講堂鄉,南依郝北鎮,北與西馬鄉、北寨鄉毗鄰,總面積283平方公里。
太谷縣箕城遺址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侯敗狄於箕。”《春秋輿圖》謂,箕,晉地,在今山西太谷縣東三十五里。《明萬曆志-太谷縣誌》:“箕城:在縣東三十五里。商時紂封箕子於此。《左傳》:魯僖公三十三年,晉敗狄於箕。杜預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古陽邑城在縣東二十里。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食邑。秦漢時為縣治。北周建德六年西徙。故治遂廢,城址微存。”明確表明太谷縣是由陽邑城遷徙而建,而古箕城就在太谷縣東三十五里。
按照古書的記載箕子的封地箕城就在古陽邑城之中,也就是現今的太谷縣境內。而在1953年秋或1954年秋,小白鄉的王村的村民們在挖紅薯窖時,挖出一古墓,除屍骨外,還有一塊方形碑,上有“葬於箕城之內故塋以北”的字樣。後據調查王村旁邊的白燕存正是古箕城的中心。
西華縣箕城
當年商朝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夫商之季世,紀綱之廢,道德之墮極矣。”(王國維語)商朝的滅亡決不單單是紂王一個人的過失,而是整個國家民族沉迷在令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墮落習俗裡面去了,如歷代王朝末世一樣。
當有人勸他離開殷商另謀高就。他說,我如果這樣去做,是在“彰君之惡”和“自說於民”。於是,箕子佯狂而獨自一人隱居在箕山,閒暇時候借樂曲《箕子操》抒發自已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當紂王聞知箕子近況,遂囚禁在今天一個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台在今河南西華縣。箕子在那個地方構思出洪範九疇的偉大思想。
箕城是西華縣的別稱,與太谷縣的古箕城不同作為箕子的囚禁之地,箕子在當地可謂名聲赫赫,箕城中學、箕城路還有箕子讀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