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

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山東半島水系,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基本信息

概述

淄河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淄河千古流長,既滋潤了古齊大地,也孕育了臨淄的文明。《書.禹貢》記載:“濰淄其道(導)。”《元和郡縣誌》中,亦記有大禹疏導淄河的傳說。據考證,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漁獵種植。此後,勤勞智慧的臨淄人民,一代一代,綿延不絕,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造出舉世聞明的齊文化,譜寫了人類歷史的絢麗篇章。

詳述

1971年,上游太河水庫建成,區內河段乾涸,河底僅剩黃沙一片。沿河村莊有的填土造田,有的開發沙場,又兼一些企業排污污染,整個淄河面目全非,醜陋不堪。母親河一度流下了枯澀的乾淚。鑒於此,臨淄區委、區政府決定下大氣力分期治理淄河。2002年9月,第一期工程完成,成功建造起蓄水150萬立方米的太公湖,為我區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外商投資環境,淄河再現清流。
淄河進入臨淄境內,首先匯集邊河鄉境內的諸多河流溝渠。該鄉地處臨淄南部邊陲,境內有81座山頭,109條溝。屏峙西南邊陲的鳳凰山,主峰天堂寨海拔509.4米,為我區最高峰。山隘白馬關,扼通往淄川、博山的交通要道,險岩陡峭,長林豐草,形勢險峻。由邊河入南王地段,由於兩岸懸崖多,落差大,河流曲折蜿蜒,呈“之”字形狀。每逢夏秋季節,山洪爆發,浪花飛濺,咆哮轟鳴,幾十里內不絕於耳。出南仇村西行2.5公里,有一名泉公泉峪,四面環山,蒼松翠柏,環境優美,泉水常年流淌,過南仇南門處石橋下匯入淄河。相傳,宋代雍熙年間,當地遇到特大旱情,方圓十數里村民皆來汲水,“公泉”之名由此得來。現峪內有“公泉書院”遺址,明代所立“公泉書院”碑仍遺於此。據查證,此書院始建於宋代,明初進士曹凱幼年曾讀書於此,老年致仕亦在此隱居。公泉旁有亞聖祠一座,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傳說孟子當 太公湖畔
年來齊講學,曾在此居住。另有白龍廟,傳說有一白龍居住,故名“白龍洞”,深不可測。陰雨天氣有白雲從洞中溢出,因此,天旱時節,百姓常常成群結隊前來祈雨,常年香火不斷。公泉峪東山口有一天然屏障,名曰“蜂子山”。傳說此山有一隻金蜂,為蜂王,山上成千上萬隻蜜蜂積聚於此,群蜂過時,遮天避日,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後來,齊魯石化公司在山頂闢建為蜂山公園,成為節假日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淄河過此向東北方向流去,至牛山西北腳,約5公里地段,夏日山洪爆發,汛流浮岸,平時隨地層斷裂關係使淄河成為伏流,沿流河床廣闊,河灘多砂石。兩岸百姓在河灘開石造田,栽種西瓜。因河水甘冽,沙灘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所產西瓜蜜甜瓤砂,“臨淄西瓜”自此遠近聞名,享譽魯中。淄河東岸,牛山西北麓,有一處清澈甘甜的泉水,這就是著名的天齊淵,俗稱溫泉,為淄河水源之一。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在此祭祀過天主神,是一方名川。
淄河過牛山山麓,曲折東流到柳店村。這裡是淄河與東西古道相交之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稱馬陘。《左傳》記載:“入自丘輿,擊馬陘是也”。就指此地。去此以東,在淄河店東和柳店村南,各有烽火台遺址一處,曾有清兵駐紮。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中旬,南捻軍越青石關進周村,破金嶺鎮東去,曾在淄河店全殲駐守此地的旗兵及益都鄉團。臨淄八景中的“淄江晚釣”者,也在這一帶。
隨流而下,河之東岸今齊陵街道東、西龍池村之間,原有一水潭,名龍池,泉水洶湧,清澈見底。臨淄八景之一的“龍池秋月”即是此景。
沿水下行,西岸為齊國故城東牆,緊鄰淄水,隨河而彎。古時有堤防,齊景公嘗欲墮東門之堤,晏嬰諫以“古者不為,殆有為也”(《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這種抵禦措施,使敵人急切不能偷渡,若強行過河,也難以靠近城牆。齊國的統治者,“因天材,就地利”修築城牆,體現出他們高超的建築才能和軍事思想。戰國時,田單為相,“黃金橫帶,騁於淄澠之間”(《史記.魯仲連傳》),說明他勤於政事。一個冬日,他在今東古城村東修真觀東淄水河畔,見一老者赤足涉水,不勝冰冷之水,顫抖蜷伏於沙灘上。田單見此,立即解下自己的皮衣,親自披在老者的身上,老者感動不已。後人將此地稱為“田單解裘處”。
淄河屬季節性河流,夏季多雨,水流湍急,沙石俱下,平時水深不過數尺,淺時僅沒過脛踝,舟楫不能乘渡。兩岸受泛流沖刷,懸崖壁立,宜於戰守,故而形成臨淄城之屏障。東漢初年,大將耿弇討張步,光武帝劉秀親自來臨淄犒賞三軍,在此說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名言;北宋名將韓世忠,大破李復,也是在此。近代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閻(錫山)韓(復榘)軍閥混戰,也是在淄河兩岸擺開陣勢。1937年“七.七”事變後,我游擊健兒,也憑籍淄河險要,不時伏擊入侵日軍。河東許家莊,因河繞半周,地勢隱蔽,1940年北海銀行清河分行印刷所,曾設於該村東北角一條地下道中,對發展經濟、支援戰爭,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淄水過臨淄城東,向北直衝河崖頭村而去,至村前,又經村東北去。這裡是西周姜太公初建齊國時都城營丘的中心。另外,在淄河兩岸,南起薛家莊,沿河岸,向北延伸有大夫觀、榮家莊、楮家莊、許家莊、小鐵佛莊、東周傅莊、李家郭莊、崔家郭莊等九處,總面積達70多平方公里的古文化遺址,其中,薛家莊與大夫觀兩處為原始社會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196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來臨淄實習時,配合山東省考古隊試掘,出土蚌刀、蚌鐮、石鐮、骨器和完整的紅陶觚、三足灰陶觚等多件。其它七處為西周至漢代的文化遺址,這些遺址和文物的發現,對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淄河北去至徐家圈村前,轉向東折,復又蜿蜒北流,過村東,又向北上,河道繞村三面。該村就是我區唯一武狀元徐華清的出生地。徐華清,字際唐,自幼聰敏,力氣過人,酷愛習武。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會試高捷,殿試第一。新疆張格爾叛亂,華清隨楊遇春進剿,途中乏食,清軍就地以黃魚為食,華清獨禁部下捕食,把自己的糧食分給部下。不久,清軍有食魚中毒死亡者,華清部下則無一人中毒。部下驚服他的先見之明,他說:“黃魚這么多,而當地人不吃,自然因為有毒。”道光七年(公元1873年),徐華清駐守喀什噶爾,率部下製造農具,開墾荒地,教種莊稼,使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鴉片戰爭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朝廷為充實海防調徐華清任福建陸路提督,在任六年,對安定邊防,做了不少積極的貢獻。道光三十年,奉詔入覲,行抵浦城,途中暴病死亡,諡號威恪,皇帝御製碑文。
淄河從徐家圈轉一個大彎,就到了白兔丘村。所謂白兔丘,即齊國上卿高傒墓,位於淄河西岸,村因墓得名。高傒號白兔先生,死後謚敬仲。高傒與管仲、鮑叔牙、隰朋共修國政,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績。
自白兔丘北去,淄河東岸有一鄭家辛莊。1938年7月,李人鳳、陳梅川等教育界知識分子在臨淄西關國小組成的“臨淄青年學生志願軍訓團”在此地光榮地整編為山東縱隊第三支隊第十團,成了我區參加革命的先鋒部隊,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離鄭家辛莊北去三華里,經訾家郭村出境入廣饒縣。
淄河作為臨淄建立和發展的歷史見證,引無數文人墨客舞文弄墨,流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清朝的鄧性有著名的《淄江晚釣》詩:“斷岸瀠洄碎石津, 波光遙映月生春。於今偶見垂釣叟,回憶當年釣渭人。”在這首詩里,作者以在迴旋暢流的淄江夜晚垂釣為背景,觸景生情,抒發了齊國開國元勛姜太公的思念之情。
曾經給沿岸人民留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淄河,因歷史和地理的原因一度乾涸了。但隨著區委、區政府對淄河的工程的不斷改造,一個清水複流的嶄新的淄河,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

山東半島及沿海諸河水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