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河

膠河

膠河自高密市柏城鎮空沖水村南入境,流經柏城鎮、朝陽街道、夏莊鎮、膠河疏港物流區,在東風村匯入膠萊河。在高密市境內長62.5公里,流域面積202.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水文特點

膠河膠河

膠河源出膠南鐵橛山,經六旺,北去沿膠州諸城邊界,在里岔進入我市,流經鋪集北入高密市境內注入王吳水庫;出王五水庫從北側流經李家營、柏城、姚哥莊、朝陽、夏莊、河崖6個鎮街道辦事處,繼續流至東風村東出高密市,復入市,於花園村匯入南膠萊河。在東南又南流,至前店口相匯大沽河,於少海新城內原碼頭村附近入黃海膠州灣。膠河全長106.5公里,流域面積608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01億立方米。在我市境內河段,上游自孫家窪至邢家嶺長22.7公里,下游自刁家丘至劉家花園前入口段長1.5公里。從地圖上看,膠河自源頭至海,恰好繞膠州灣西海岸轉了一圈。

膠河的突出特點是上寬下窄,上游多山丘,下游多平原。古時經常決口泛濫,形成水災。據《膠志》記載,從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到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的86年間,膠河就有三次特大水災,留下餓殍遍地的悲慘記載。為了有效利用河流,發揮水利效益,從新中國建立起,政府對膠河不斷進行治理,下游培築堤防,挖河疏浚,擴大行洪斷面,上游加強水土保持,攔蓄徑流。建成中型王屋水庫一座,小(一)型水庫6座,塘壩300多座。還有國家在鋪集鎮建的水文站,我市沿河流域建的攔河閘,揚水站等,僅王屋水庫就可澆灌我市與高密兩市土地18萬畝。

大手筆建設膠河水利工程--膠河調水工程,在膠河建立攔河閘壩,攔蓄膠河地表徑流,經引水渠道,依靠自然地形,使膠河水自西向東輸送至山洲水庫,大大提升了山洲水庫向城區的供水能力,使山洲水庫日供水能力增加2萬立方米,同時可向里岔、張應、洋河、九龍、營海五個鎮處的工業園以及高效農業基地供水。此工程建成後,還可以對膠河洪水進行調蓄,在汛期,減輕所匯入的河流膠萊河的防汛壓力。此舉是緩解我市水資源緊缺現狀,合理調度和配置膠州境內水資源的明智之舉、民心工程,為我市市區以及西南部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築牢了根基。

歷史沿革

膠河膠河

膠河古稱“膠水”,遠古即已獨立發育成河,《水經》、《水經注》及《齊乘》、《齊記》、《太平寰宇記》等地理名著及涉河省、府、縣諸志均有記載。宋朝的《太平寰宇記》云:“水色如膠,故名膠河。”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膠州。《學古編》:“初置膠州……以膠名州始此。”除了膠州,還有曾作為古郡、國、縣名的“膠西”、曾作為縣名的“膠河”、現在仍作為市名的“膠南”,這些地名均自“膠河”而來。而平度在隋、唐、宋、元諸朝的數百年間,也以“膠水”縣為名。

膠水自於疃始,即進入高密北部並高(密)膠(州)平(度)交界地區被稱為夷安澤的古湖泊。約在崔家、亭口一帶出澤西北後北流,沿今高平、昌(邑)平邊界,經崔家集、周戈莊、流河、密埠、新河等地,於萊州海倉入渤海萊州灣。即《齊記》云:“膠水......北過高密,注瀦澤與張魯河合白澤,北入新河,入北海。”這裡的瀦澤與白澤即是夷安澤不同時期或局部的名稱,張魯河即今之墨水河,新河又稱新開河,運糧河,即今北膠萊河青島及膠州地區稱之膠萊北河。

需簡略提及,膠水在夷安澤消退乃至消亡的過程中,遷徙無羈,從東北方向今於疃、河崖、花園(位於高膠平三市交界處)一線,北方向於疃、崔家一線,至西北方向於疃、仁和(河)、安河、順河、小康河口一線,呈大面積扇形尾閭擺動狀,為古湖泊最終在清代末期因重複淤積而堙滅,終成肥田沃土,堪稱諸河之最。舊志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縣姜之琦築堤於於疃,令西北流;乾隆七年(1742年),堤決,復由於疃東北流。”此記述恰為膠水遷徙擺動之有力佐證。在堅持遠者為源、膠水經夷安澤入新河達北海為幹流的同時,還須看到夷安澤在今膠州北王珠附近尚有東南出口,經元代以前之南膠河入南海(黃海)膠州灣,凸現了當時特定的“一河兩流”、“一湖兩流”的自然地理現象。

發展

“一片晶光映碧流,長川夜色盡澄秋。浮槎從此淩波去,定到清虛府里游。”這首知州周於智寫的詩歌詠的就是“膠州八景”之一的“膠河澄月”,“浮槎”,指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清虛府含“太清”、“太虛”二詞,意指天空、天宇、天府。這么絕美的詩句描繪的是膠河留給沿河人民的一道美麗景致。穿越千百年時光隧道,膠河不僅永葆秀美的風景,而且用她日夜流淌的甘甜河水,孕育出遠近聞名的旅遊觀光和高效農業名牌:里岔的薛家河原始生態森林、良鄉蔬菜基地,鋪集的澄月湖水上公園、皇姑庵文化遺址等,始終跟隨時代的潮汐,踏出與時俱化的步履。

河水無形最剛強。膠河岸邊的里岔、鋪集人民性格踏實又靈活,淳樸又開放,能吃苦、敢創新,有膽魄、有胸襟。他們不懼區位的偏遠、不畏基礎的落後,幹部隊伍激情迸發,招商引資碩果盈枝,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綠色農業強筋壯骨,民生事業一馬當先,生態環境友好協調,發展後勁日益凸顯,民眾生活幸福平安。膠河兩岸已成為我市西南翼工業經濟的建設熱土和富民產業的引領地帶,昔日的小鎮迅速向小城市華麗蛻變。

走馬里岔,“皇騏·理想家園”、“河北社區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向人們展示了現代化小城市的嶄新面貌。漫步鎮駐地,處處可見寬敞的通衢、熱鬧的商業街、網點房、秀麗的景觀湖、休閒公園……里岔鎮還依託膠河良好的水土資源,打出“生態觀光牌”和“綠色農業牌”,打造了“里岔鎮文化生態一日游”線路,有觀光、訪古、垂釣、採摘、農家宴,可瞻仰、可品味、可體驗,融古今於一爐、匯人文自然於一體。為“好客山東”的旅遊文化品牌增添了一盤活色生香的“膠州菜”。

泥土無味最芳香。聰明的鋪集人依託澄月湖秀美的水和林子,打造現代化小城市。聘請上海麥塔和深圳東大設計公司進行新一輪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形成了小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總規、12.8平方公里控規、核心區城市設計四個體系以及行政辦公、商貿居住、工業集聚、旅遊休閒“四位一體”的功能布局。開發建設了金色陽光小區和澄月湖畔小區,利客來購物中心、三星級酒店、綜合批發市場,打造特色商業街區,昔日“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已經重現。同時加快生態旅遊開發,依託膠州古八景之一--“膠河澄月”品牌,建成萬畝生態林、萬畝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開發澄月湖旅遊休閒中心。營造起城在林中,林在水中,十里碧波繞小城的亮麗景色,打造水上鋪集、綠色鋪集、人文鋪集。

人文景觀

千古地標

於疃,位於高密市區東北約9公里膠河右岸。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村莊,卻被許多地理名著、權威文獻及膠河沿岸各地方志和專門資料特別記載,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前文提及,古今膠河自源頭至於疃,其走勢並無大異。而自於疃始,膠水或直達“深淵”,或入澤“北入新河”“入北海”;或“築魚潭堤,令西北流”,將古湖泊“淤成高埠百有餘頃”;或“魚潭堤決,複流東北”,使膠水相易膠河。於疃成了千百年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先人共同演繹膠河變遷、古湖泊由盛及衰終至堙滅的歷史見證。

於疃,本名“魚潭”、“魚潭口”。口者,河口之口,入湖(夷安澤)之口;潭者,深水之池,喻古湖泊之深;魚者,言潭中富魚,譽“佃漁之利”。隨著暖濕多雨向乾旱枯水的大氣候轉變,尤加元代至元十九年(1280年)階梯式膠萊運河開通,夷安澤湖水銳減,另有膠河挾大量泥沙侵入,魚潭漸淤,成“淤潭”;而隨著湖水的步步衰敗退縮,膠河河道慢慢顯露成型,魚潭成為河道之一部而被淤成河灘,稱“淤灘”;湖退河成,此長彼消,淤灘年增歲長,以堤相隔,終成田畝,曰淤疃;可見,先魚潭、而淤潭、再淤灘,後淤疃,最終雅化為今之於疃,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的。

先人擇居

高密歷史悠久。據考古證明,遠在5000年以前,先人即擇膠水而居,繁衍生息。至春秋時期,已形成較大人口聚落數處,尤以夷維(今高密市治)為巨,時稱齊國“大邑”。齊國名相、先哲晏嬰即生於斯,而功於齊,其不朽業績在中華民族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自西漢始,縣治多設於膠水之側,如膠西城、義城(又名古城)、故獻、夷安城等。至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夷安城最終成為高密之永久治所,更因形勝而享“鳳凰之城”、“鳳凰城”、“鳳城”(見“鳳凰城考”)之美譽,實為世代高密兒女的驕傲。

地名文化

《太平寰宇記》雲“水色如膠,故名膠河。”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膠州。《學古編》:“初置膠州......以膠名州始此。”膠西(古郡、國、縣名)、膠河(縣名,1948年置、1953年撤)、膠南均以膠河為名。而平度在隋、唐、宋、元諸朝的數百年間,概以膠水縣為名。進而,膠州灣亦以水、以州為名。

十分有趣的是,膠河以東自古皆以膠為名,時至今日,膠州仍因古名。而膠河以西概稱密(諸城古時稱密州、高密郡,昌邑東部及平度西部稱下密),高密至今仍以密稱。一河相潤,況高密受膠河影響甚於膠州,緣何東“膠”西“密”、“膠”東不“膠”西?這不啻是一個千古不解之謎。

膠河名勝

有宋以來,各縣風景名勝,多八景之說。而早時高密八景之“長陵春色”、“東浦荷香”、“古城晚照”、“晏冢穹碑”和膠州八景之“膠河澄月”皆與膠河有關,現略述於後,權做尋蹤懷古吧!

長陵春色舊志載,長陵在“縣東三里,南北綿亘數里,狀若長蛇。巒開聳翠,樹木陰翳,野鳥飛空,百卉爭艷”。長陵即東嶺,古稱鶯來嶺,東臨膠河。舊時長陵“鶯聲柳色”已風光不再,今已成為市區,並設省級經濟開發區於此。

東浦荷香東浦位於“縣東北三十里,匯水成瀦。香荷盈浦,花紅數里”。有先生說,東浦約在今夏莊泊子一帶,而筆者認為,再東數里,土層土質為粘土的陳家屋子至大欄一帶,更應該成為東浦荷香的景觀所在。然浦已無,荷不再,“翠荷開十里”已被優質蜜桃之鄉的桃花所取代,只是“盈盈香未已”。

古城晚照舊志載,古城在“縣西北二里”,“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郡為州,復置高密縣,寄治義城堡,六年並膠西移治夷安城”,該城歷時四年即廢。義城,仁義之城、兄弟之城也。試想,膠西縣允高密在其轄夷安城之側設治,又一“寄”字,非“義”安能設此?!如今,“古城”早已鱗次櫛比,融為市區。上世紀90年代初建於此處的鳳凰公園,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上佳去處。

穹碑清康熙志云:“縣南三十里,古膠西城之左,晏冢在焉。......迄今苔土埋翳,碑斷廟圮,無復舊觀矣。”晏冢即晏嬰之衣冠冢、紀念冢,並非真正的葬身墓地。冢前有碑,曰“穹碑”。何朝何人為晏嬰設冢立碑,碑緣何只一“穹”字而無碑文,皆無考。廟即冢前之晏王廟。而今,冢、碑、廟已蕩然無存,惟汩汩膠河卻留著千古的記憶。

膠河澄月為膠州舊八景之一。知州周於智賦詩云:“一片晶光映碧流,長川夜色盡澄秋。浮槎從此淩波去,定到清虛府里游。”這裡的浮槎,系指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聯想今之飛船,恐不過份。清虛府含“太清”、“太虛”二詞,意指天空、天宇、天府。近人雖有以膠河水患而對該詩持批判態度者,然筆者想,如同黃河一樣,膠河雖利害同在,仍無損於其家鄉母親河的博大、仁慈與美麗!

然今人以現代景觀補其缺憾,以提升現代城市的品位與魅力,實為當然之舉。筆者想,決策者若取匹夫管見,審慎籌劃,徐圖實施,在膠河一線形成一批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南天碧波(王吳水庫附近)、牡羊(楊)玉帶(柏城牡羊山至姚哥莊大橋一線)、鳳鳴朝陽(東部濱河處標誌性雕塑)、白果佇水(王黨銀杏樹及臨河景區)、紅粱桃鄉(大欄一帶)

開發利用

從2000年至今,高密市累計投資1.5億元,實施了膠河綜合治理一、二、三期工程。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對柏城大橋至王黨大橋段河道進行了以疏浚河道、拓寬河槽、砌石護堤、建閘蓄水、兩岸堤防綠化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工程,不僅增強了膠河的防洪抗汛能力,還可攔蓄地表水800萬立方米,使河道蓄水總量達到2700萬立方米,相當於新建一座中型水庫;而且通過綜合治理,使膠河成為集防洪排澇、蓄補水源、生態調節、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景觀長廊,是市民親水垂釣、泛舟觀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總投資4.95億元的文體公園,位於美麗的膠河西畔,包括體校、體育場、體育館和博物館、圖書館、科技文化館、規劃建設成果展示館,成為一個集體育、文化、科研、會展、休閒、娛樂於一體現代化、多功能文化體育科研場所。顯著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同時文體公園的建立、大橋以東水岸東方2400餘戶家庭住宅小區的開發、水岸公館以及水岸別墅、花園洋房的別致,與膠河風景區相互襯托,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青翠碧綠的林木間,一棟棟別墅群矗立在岸邊。每年一屆的牡羊山“文化藝術節”便在這裡舉行,藝術團獻藝、茂腔戲演出,書畫家潑墨,盡情展現著高密厚重的文化。

依膠河東岸建起的“錦都生態園”,栽植著南國數百種植物群,是景區內著名的植物生態觀賞餐飲園,諸多國內外遊客游賞膠河後,大多在這裡品嘗高密獨有的美味佳肴。前行不遠,是著名景點“月亮灣”。這裡碧水懷抱、草木扶疏,又是一個垂釣、休閒的好去處。與膠河貫通相融,別具洞天的蝴蝶泉公園,水域面積30餘畝,水面形似展翅飛翔的蝴蝶,故得此名,周圍綠樹成蔭,既使蝴蝶泉與膠河相通相融,又別成一片洞天。閒暇之餘,人們在這裡或垂釣,或游泳,是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山東半島及沿海諸河水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