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河古稱汶水,現在山東省內有多條河流均稱為汶河。
1、汶河水系:牟汶河發源於魯中山區為萊蕪和新泰交界處的鏇崮山(沂蒙山區)流經萊蕪 泰安(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經東平湖入黃河入海。牟汶河一般被認為是汶河的源頭河流,但它的“總長”不如瀛汶河。瀛汶河、匯汶河發源於章丘境內南部山區的池涼泉。瀛汶河在泰安與牟汶河、柴汶河匯集成為“大汶河”柴汶河,與牟汶河基本同源於一個分水嶺,只不過它是發源於柴汶河發源於沂源縣西南部牛欄峪一帶,東流至周科峪西折向西南流,穿山東省新泰市東周水庫,經新泰、寧陽縣境至大汶口入主流牟汶河。因流經漢柴縣故城,故名柴汶。河長116公里,流域面積1944平方公里。它還有一條主要上游支流新泰平陽河則直接發源於牟汶河發源地的南邊不遠處,位於鏇崮山的南麓。 這條河被稱之為“倒流河”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
2、臨沂汶河 主要位於山東臨沂蒙陰縣境內,臨近於大汶河 自西向東流,在柴汶河新泰新汶段以東。3濰坊安丘汶河,汶河是山東境內唯一沒有污染且不斷流的河流,水質清澈,兩岸風景美麗。河中的鵝卵石上長滿青苔,而且魚蝦、螃蟹較多,適宜帶孩子一起遊玩。漂流途中時見小魚成群追逐,群鴨嬉戲,村姑洗衣,牛羊成群吃草,小鳥鳴叫不絕於耳,是一幅恬靜的鄉村景象。喜歡刺激的朋友也不會失望,有十幾處急流險灘,打起水仗來絕對好玩刺激,讓你回歸兒童時的感覺。
介紹
大汶河,古汶水。發源泰萊山區,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又經東平湖流入黃河,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里。自泰安大汶口至東平縣戴村壩為中游,戴村壩以下為下游,現為大清河(另文)。大汶河中游自東平縣接山鄉鄣城村南入境流經東楊郭莊、西楊郭莊、後口頭、前口頭、齊村、劉所至戴村壩,長12公里,為東平所轄河段。大汶河屬季節性河,流量差異大,防洪流量7000米3/秒,平均年經流量18.83億米3,每立方米含沙0.53—3.12公斤。
經濟
從鄣城至戴村壩,沿河綠樹成蔭,水草旺盛。河沙是這一帶的豐富資源,沿河沙場密布,取河之沙是民眾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的重要項目。
文化(此處主要介紹濰河流域的汶河 安丘汶河)
(安丘)汶河是一條文化河,溯源悠久。明成化年間安丘知縣陳文偉編撰的“安丘八景”,“汶水澄清,牟山擁翠,印台月色,牛沐鐘聲,碧沼龍潛,書院挹秀,清泉吐珠,德里流芳”。其中三景與汶河有關,“汶水澄清”,汶河兩岸沙多土少,水清沙黃,汶水百回千折,清澈見底,疏雨過時潮不起,和風吹處浪為生,舊時在祈嗣崖(趙戈鎮庵頂村北)觀汶水,有一種纖塵不染的自然美,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陳文偉詩曰:“汶水澄清絕點埃。”“牟山擁翠”,牟山位於市區西南7公里處的汶河南岸,海拔173米,山不高,山上也無陡崖峭壁和叢林古樹,唯有遍生的野草和青苔。山體突露,雖不高卻別有洞天。每當朝陽初升,紫雲散開,牟山峰巒便從朦朧中翩翩而出,裹翠點金,溢彩流光;每當夕陽下山,在城內最高處遙望牟山頂,仍然是“蒼蒼橫翠微”的景象;雨過天晴之日,再望牟山,山水相依,草木苒苒碧綠,宛若翡翠高堆。陳文偉詩曰:“牟山擁翠夕陽開”。“牛沐鐘聲”,舊時在安丘城東門樓上懸掛一巨鍾,高約7尺,相傳與城西40公里外的牛沐寺的另一巨鍾為同爐鑄造,聲氣相通。傳說在牛沐寺鑄鐘時,初鑄不成,主事和尚外出化緣,騙去了一家兩小孩才鑄成了兩口姐妹鍾。鍾鑄成後,一口留在了牛沐寺,一口發大水時順汶河衝到縣城,被掛到城樓上。清晨每當牛沐寺的和尚撞鐘時,縣城東門的巨鍾便嗡嗡作響;安丘撞鐘時在牛沐寺會聽到同樣的聲音,兩鍾遙相共鳴,餘音裊裊。傳說無據,但遙相共鳴是有科學道理的。陳文偉詩曰:“牛沐鐘聲隱隱來”。
汶河流域湧現出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五代後梁名將劉,漢代名儒大家管寧、邴原、孫嵩及王修等;又如安丘名門望族安泰劉氏家族,一門八進士,閣老劉正宗權傾朝野,抗英名將劉耀椿,百姓呼之“劉青天”,理學名儒劉源淥,著述流芳;再如文字書畫家張貞父子,修志世家馬文偉家族,兄弟英才曹氏兄弟等等,皆史書有傳,見諸報端。沿河一帶有著眾多美妙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大盛牛沐寺的傳說,紅沙溝九曲鴛鴦河的傳說,管寧故里“割席”、“揮金坡”的傳說,凌河董家莊漢墓主人孫嵩與趙岐的傳說,興安街辦“臥牛石”的傳說,關王慈母埠、王八、黑牛冢的傳說,黃旗堡逄王冢及九女墳的傳說……文化名人推動安丘文化的發展,眾多民間傳說構築安丘民間文學的藝術寶庫。
歷史
大汶河,歷史上流域及名稱多次變遷。北魏時期,汶水是濟水的支流。入東平境後,經鄣城西南、桃鄉城西(今戴村壩址),過無鹽城(今無鹽村)南,西南經壽張城(今霍莊)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濟水。北宋時期,梁山泊(古大野澤)以北的濟水(北清河)與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為大清河的支流。宋鹹平以後,黃河多次潰決。東平城南二汶入濟河道淤塞,一繞東平城東,奪漆溝下游北流;一繞城南相會於馬家口,全流至清河門入大清河。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開復會通河,引汶濟運,寧陽以北築城壩,以遏入之流;坎河口以南筑戴村壩,以遏入海之路。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奪清入海後,汶河成為黃河下游最末一條大支流。汶之入黃口又北移魚山。建國後,大汶河自鄣城以東倒溝子埝堤入縣境。1958年東平湖水庫建成後,汶水漫壩會大清河入東平湖,經陳山口出湖閘入黃河。
大汶河水流湍急,座灣迎溜險工較多。1884年(清光緒十年),開始在城、石樑等處建丁壩(挑水壩)6座,多以灰土築成,少數是乾砌石。建國前,全河已有護岸工程6處、殘缺丁壩10座。新中國建立後,1950年加固楊嵐角(今明新村二號壩)、障城、劉家所等丁壩和三角壩,對石樑和桑安口險工做了拋石護坡。1951年歲修加固險工25處。1952年寧陽、肥城、東平3縣對險工進行一次較大整修,新建丁壩7座,重修1座,整修加固5座,砌石護岸746米,拋石護岸38米,砌石護基745米,拋石護基43米,共用石2.2萬立方米。此後逐年整修、改建、擴建,至1985年底,兩岸共完成砌石護岸、護灘長27.7公里。建丁壩35座,建三角壩6座,其中灰土壩2座,砌石壩4座。
景觀——汶河“倒流”
萊蕪山區是山東省地勢較高的地區,是省內較大河流“大汶河”、“淄河”等的發源地。受地形影響,萊蕪大多河流從北、東、南三面流向中部盆地,匯集後向西流出。正與我國多數河流的流向相反,故汶河有“倒流”之說。
萊蕪市境內河流較多,除4%的地區屬於黃河流域大汶河水系。牟汶河、嬴汶河是大汶河的主要上源,二者出萊蕪市後在泰安東部匯合,形成大汶河主河道,向西注入東平湖,是黃河入海前接納的最後一條較大支流。
正說汶河源頭
誰是大汶河的真正上源?歷史上可謂從說紛紜、答案不一。影響最大的當數《漢書 地理志》的“蠃汶”說。其書記載汶水(即大汶河)、淄水皆出萊蕪“原山”。經考正,“原山”是今望魯山、平州頂等一系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的總稱,根據酈道元《水經注》的描寫可知,《漢書 地理志》所指的“嬴汶之源”是今天的嵬石河,顯然這是不正確的。發源於章丘的蠃汶河比牟汶河長,若只根據“河源唯長”的原則,它應是汶河的正源;但是牟汶河的流域面積、徑流量都比嬴汶河大得多,流向也與河流主流相同,所以牟汶河雖比蠃汶河略短些,但綜合多種因素考慮,它既是萊蕪的第一大河,也稱得上是大汶河的真正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