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涼山紫菀
海拔:2500-3100
命名來源:[Fl. Reip. Pop. Sin. 74: 356.pl.44: 1-4. 1985]
中國植物志:74:153
系中文名:涼山系
系拉丁名:Ser.Taliangshanenses Ling
組中文名:紫菀組
組拉丁名:Sect.Aster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垂直或橫走。莖直立,高50一80厘米,粗壯,多分枝,有棱及細溝,被卷伏或開展的長柔毛,上部有較疏的葉。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長圓披針形,長6—11厘米,寬1.5—2.5厘米,基部漸狹或急狹,稀近圓形,無柄或有短柄,上部漸狹,頂端細尖,邊緣有5—6對小尖頭狀齒或淺齒,上部葉長圓狀或線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0.5—1厘米,邊緣波狀,稍有齒或近全緣;全部葉近紙質,上面被密短糙毛,下面被短貼毛,有腺點,或僅沿脈及邊緣被長柔毛,中脈及5—6對側脈在下面稍高起,網脈顯明。頭狀花序徑3—4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疏散房狀;花序梗長2—10厘米,有線形苞葉。總苞半球狀,徑10—12毫米;總苞片2稀3層,近等長,長5—6毫米,寬1.5—1.8毫米,外層草質,基部近革質,長圓披針形,頂端鈍或稍尖,邊緣紫紅色,背面被短毛且常有腺,內層上端草質,邊緣膜質,有緣毛。舌狀花50—60個,管部長1毫米,舌片藍紫色,長15毫米,寬1.5—2毫米。管狀花長3—4毫米,黃色,裂片長1毫米;花柱附片披針形。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褐色,長4毫米,有稍不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圓形,長約2毫米,一面有肋,全部或上部被疏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存環境
生於低山及亞高山山坡林下,草地及路旁。海拔2500—3100米。
本種提示
此種的總苞構造及舌狀花數目在本組中至為特殊,易與他種區別。莖多分枝,上部常紫紅色,頭狀花序在枝端l一3個且全部排列成疏傘房狀。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