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化學

河口化學

河口化學是研究各種物質在河口區的河水和海水不斷交匯過程中的通量、相互作用、物質變化及其過程的學科。

(圖)河口化學河口化學

河口化學是研究各種物質在河口區的河水和海水不斷交匯過程中的通量、相互作用、物質變化及其過程的學科。河口是河海交匯的地帶,是典型的地表水從淡水過渡到鹹水的過渡性環境,不但物質通量相當大,而且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相當複雜。各河口的地理條件和水文條件不同,河水和海水交匯的情況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所發生的化學過程也不同。由於化學成分和水化學性質的分布,有較大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化學變化過程大多是有方向性的。因此,海水組分的來源、污染物質入海後的遷移規律、陸地徑流提供的營養元素對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影響、河口及口外附近的沉積過程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簡介

(圖)河口化學河口化學

長期以來,人們對歐洲的泰晤士河萊茵河塞文河,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哥倫比亞河和聖勞倫斯河等地區的河口化學過程,進行過系統研究。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長江河口、九龍江河口、錢塘江河口和珠江河口等的化學過程,已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工作。這些研究與化學、生物、地質和水文等學科互相滲透、交叉和促進,在70年代發展而形成河口化學這門新興學科。1974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河口化學學術討論會,對發展河口化學起了促進作用。1976年首次出版了J.D.伯頓和P.S.利斯編寫的《河口化學》專著,5年後又出版了E.烏勞松和E.卡托編著的《河口化學與生物地球化學》一書。這些著作總結了近年來河口化學的研究成果。 河口化學研究的過程主要包括河口區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化學變化和物質在河口區的遷移三種過程。

河口區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河流將大量化學物質輸入河口區,包括:河水中溶解物質懸浮顆粒物質和河床上面的一層泥沙。後者受徑流切力的影響而向外海推移,稱為推移質。河流帶來的大部分物質,在河口經歷了各種作用過程之後,被輸送到外海,這是海洋中化學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E.D.戈德堡1975年綜合的數據估算,從陸地輸送到海洋的物質,每年約為250億噸,其中約有 210億噸(84%)是經河口進入海洋的。就一些重金屬進入海洋的通量來看,銀、鈷、鉻等各有90%以上是通過河口進入的;鎘、銅、汞各約50%由河口輸入;而鋅、鉛、鎳則較多地通過大氣輸送到海洋,總之,進入海洋的化學物質,絕大部分通過河口,因此研究海洋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地球化學收支平衡時,不能不掌握全世界各主要河口化學物質通量的資料;但如果只從河流的徑流量和河水組成計算各種化學物質的入海通量,而不了解這些化學物質在河口區經歷過什麼變化,有多少被留在河口區,就無法進行比較準確的計算。除河流輸入河口區和從河口區輸送到外海兩個通量外,河口區還同大洋一樣與大氣和底部沉積層進行物質交換。尤其是沉積作用因受到河水與海水混合的複雜過程的影響,在河口區還是相當劇烈的。

從河口入海的物質,不但在海底形成各種自生礦物,如各種海生矽酸鹽和洋底錳結核等,而且為近岸生物群落提供營養鹽(見海水營養鹽)。

化學過程

(圖)河口化學河口化學

由於河水和海水的電解質濃度和pH等環境因素有明顯差異,因而在混合過程中便發生了一些化學變化,如膠體的生成和凝聚(或稱絮凝)、沉澱的產生、粘土礦物與海水作用形成另一種礦物、吸附或解吸的加強、一些化學平衡的推移等。
解質的增加,使離子強度增大,可提高一些難溶鹽的溶解度。氫離子濃度和離子強度的改變,變更碳酸鹽體系的平衡;使不同形式的重金屬離子絡合物間的比例發生變化;使多數過渡元素改變其在水體中的價態和存在形式。然而,影響較顯著的還是膠體或沉澱的生成,它能吸附多種微量成分而改變它們的分布和遷移的特性。河水與海水混合生成的鐵、鋁、錳的水合氧化物膠體,能顯著地吸附重金屬離子和溶解矽酸鹽,而被稱為海洋重金屬元素的“清除劑”。在一般河口,鋁、鐵、錳、銅、鋅、鎳、鈷等金屬的90~99%是以顆粒態形式從河口輸出到海洋的。

河口半鹹水帶是許多生物繁殖的良好環境,生物吸收或釋出化學物質和生物死亡後的降解作用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河口的化學組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河水和海水混合的水體內的化學組分,可分為保守組分和非保守組分兩類。前者在混合過程中沒有溶出或轉移,後者則因化學變化或因生物的吸收而發生溶出或轉移。因此,它們的濃度與鹽度的關係不同。 在河口,特別是在人口比較集中的河口區水體中,有機物的含量遠大於外海水中的含量。有機物的存在能影響微量元素在河口的地球化學特性,如有機物中的含氧基團河口化學等能與金屬離子絡合;一些有機物與金屬離子又能形成難溶性的有機金屬化合物,並能附著在其他懸浮顆粒物上而沉澱到海底(見海水有機物)。

河口海區物質遷移 河口水域中的懸浮物(見海水中的懸浮物),含量較高,吸附能力又強,對金屬元素和有機物的遷移起重要的作用。這些顆粒的沉降、再懸浮、隨水體運動、在底床上被推移、解吸、氧化態的改變和在沉積中繼續進行的化學轉化過程(成岩作用),都影響河口化學物質的遷移和反應過程。 總的說來,在河水和海水交匯的河口區,同海-底界面區和海-氣界面區一樣,存在著比較劇烈而複雜的化學過程。因此,河口化學過程的研究,是化學海洋學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海洋學相關知識(四)

浮性生活期
沙面生物
沙間生物
沙紋
沙波
沙壩島
殘留沉積
浮冰群
條件密度
沙內生物
浪基面
正壓海洋
測波桿
歐亞板塊
濁積物
沉積腐殖質
沉積生物
沉積物通量
沉積物界面
淺海帶
沉積物捕集器
淺海動物
沉積動力學
淺水係數
次表層流
流環
氧飽和潛水
污著生物
氧潛水
永久性溫躍層
活性磷
水質監測儀
活塞取芯器
活體螢光技術
次表層水
次級種群
洋中脊玄武岩
氧化膜
水生群落
桁拖網
泥面生物
泥質海岸
泥內生物
氣邊界過程
水生生態系
機械式溫深計
波鋒線
水層虛反射
水層耦合
氣相互作用
水層改正
水層區
波浪衍射
氣界面
水密
波浪爬高
橫盪
板塊會聚
水產栽培
水產養殖場
模擬潛水
水中視程
極地冰
波控三角洲
水中牧場
水中對比度傳輸
水中對比度
水下採油系統
水下通訊
機會種
板內火山活動
沿岸泥沙流
沿岸水
沼澤生物
油氣水處理系統
油柵
水下照度計
河源物質
河控三角洲
毛初級生產量
橢餘波
水下壩
橢余擺波
水下信標
活性矽
板塊碰撞
洋殼
沙嘴
沿岸流
沉箱
沉積速率
浮性卵
浮式防波堤
浮式軟管
浮式結構
浮式碼頭
浮力沉墊
板樁
浪感電磁場
測深儀
氧最小層
氧最大層
濁流
板塊邊界
橢圓余擺線波
淺海聲道
淺海傳播
氣爆震源
流渦
流型
氣源物質
流體動力噪聲
水層生物
氣泡效應
洄游魚類
橢圓餘弦波
波齡
波高
波陡
波能譜
波群
氣舉
毛細波
波浪預報
比鹼度
水下結構
水下爆破
波浪水槽
波浪散射
波浪推算
波浪折射
波浪反射
波流
波周期
波剖面
波候
比容偏差
泛大洋
泊位
河界面
橈足幼體
河口灣
雜食動物
氯量
氯度比值
沙壩
機載紅外輻射計
氮磷比
次級生產量
氯度
濁積岩
淺灘
次級生產力
沉井
流冰
洋盆
水力模型試驗
瀉湖
波紋
波級
波浪荷載
氧分壓
標準海水
氣密
水生生物學
模組
浮冰
測波儀
水中能見度
淺水波
洋中脊
死亡率
波浪水池
泛大陸
橫搖
河口治理
河口化學
溝弧盆系
水下切割
污染物
棧橋
水色
水系
水生生物
水深測量
水尺
水團
氣象潮
水芙蓉
波浪能
氮循環
水下焊接
淺海沉積
板塊構造學
板塊
水產養殖
水下機器人
河口鎮
沉積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