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生活環境
雜食動物通常是由於生存環境中的動、植物資源比較平衡才有可能產生的,在一些動、植物資源不平衡的地方雜食動物是不存在的,比如洞窟、深海(無陽光,沒有植物生長)。
生活習性
自然界中可取食不限於植物類、動物類甚至真菌類等各類食源的動物。在哺乳動物中的很多類別里都有不少雜食動物。例如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熊,就是以素食為主的雜食動物,其
食物主要是水果、植物根莖和其它植物材料,同時也吃一些腐肉、昆蟲、魚和小的哺乳動物等。另外北美浣熊,也以素食為主,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水果、蛋類、昆蟲、蛙類和蝦類等。食肉類中的雜食動物還有豬獾,主要以植物根莖、果實、蚯蚓、昆蟲、魚、蛙和鼠等為食。在偶蹄目動物中也有雜食動物,例如野豬,主要依靠野果、青草、塊根、塊莖和小動物等為生。另外,靈長類動物中也有一些雜食動物,如狒狒,主要食物是水果、種子、真菌、植物根莖、昆蟲和小動物等,還有黑猩猩,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花卉、樹葉、木髓、蜂蜜、昆蟲、蛋類和脊椎動物等。
人應該是世界上最雜的雜食動物。人幾乎可以吃世界上任何可以看得見的生物,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真菌等等都可以是我們的食物來源。這倒不是由於人的消化系統特別發達,可以消化各種各樣的食物,而是由於人的高度智慧。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正因為有這一不可比擬的優勢,人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把那些不能消化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加工成易消化的食物。如利用火來加工食物就是人類發展史上偉大的進步。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人類除了利用火之外,還運用了其他各種手段來加工食物,如利用微波技術的微波爐、利用太陽能的加熱技術等等。正因為人類擁有眾多的食物加工技術,人類的食物源才變得如此多,成為世界上最雜的雜食動物也不足為奇了。
生長繁殖
雜食動物存在於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中,所以雜食特性並不與生物的進化程度相關,只與生物的生存環境相關,所有具有雜食特性的動物都是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為了擴大其物種生存能力所進化出的能力。
種群現狀
由於食物鏈的構成是提供者(土地所蘊含的營養物質)=>生產者(植物與真菌)=>消費者(食草動物與雜食動物)=>高級消費者(捕食性肉食動物與捕食性雜食動物)=>清潔者(食腐動物與真菌)=>提供生產者(土地所蘊含的營養物質),所以雜食動物僅次於肉食動物,處於食物鏈的第二級,通常情況下只有較完善較複雜的食物鏈才會出現雜食動物,如果生存環境簡單,食物鏈中不存在雜食動物的也屢見不鮮。
保護級別
通常我
們所熟知的瀕危物種或保護動物除了遭人類惡意捕殺的,其他基本都是單一食性的動物,由於食物攝取鏈條簡單,所以無法適應等廣闊的生存環境,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導致草場退化,土地沙化或者其他動物種群的減少等情況,供給該生物的食物鏈將很容易崩潰,我們所熟知的大熊貓、藏羚羊、中華鱘等都是單一食性的動物,而在保護動物中,雜食動物相對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