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方城,春秋楚地,秦於此置陽城縣,漢改稱堵陽縣。北魏始縣方城縣,後廢置無常,至宋復置。
金於此置裕州,領方城、舞陽、葉三縣。
明廢方城人州。明清均屬南陽府。
民國2年(1913)裕州廢,復置方城縣。
行政區劃
2000年,方城縣轄7個鎮、9個鄉。2005年,方城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獨樹鄉,併入獨樹鎮;撤銷博望鄉,併入博望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方城縣轄7個鎮、9個鄉:城關鎮、博望鎮、獨樹鎮、拐河鎮、趙河鎮、廣陽鎮、小史店鎮;券橋鄉、二朗廟鄉、古莊店鄉、柳河鄉、楊樓鄉、楊集鄉、四里店鄉、袁店回族鄉、清河鄉。
2011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方城縣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撤銷方城縣城關鎮,設立鳳瑞、釋之兩個街道辦事處。截至2011年底,方城縣轄6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風瑞辦事處、釋之辦事處、獨樹鎮、博望鎮、拐河鎮、小史店鎮、趙河鎮、廣陽鎮、券橋鄉、楊集鄉、二郎廟鄉、古莊店鄉、楊樓鄉、清河鄉、柳河鎮、四里店鄉、袁店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風瑞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方城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北隅,伏牛山東麓,唐白河上游。東鄰舞鋼、泌陽縣,南接社旗縣、宛城區,西連南召縣,北依魯山縣、葉縣,是南陽市的北大門。縣域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61公里,總面積2542平方公里。
氣候
方城處於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和華北地台與秦嶺地槽的五個自然分界線上。年均氣溫14.4℃,年均日照209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803.9毫米,無霜期220天。
地勢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淺山區、崗丘區、平原區各占三分之一。
礦產資源
方城縣發現礦種有29個,探明儲量的10種。主要礦種有金、銀、鉛、鋅、鋁、鈦等金屬礦藏和螢石、滑石、鉀長石、白雲岩、矽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重晶石等非金屬礦藏。其中,方城處於新近發現的中國最大的世界級特大型金紅石礦床主地段,境內金紅石礦帶長30公里,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預測遠景風化殼型金紅石資源量達1239萬噸,原生礦資源量達4487萬噸,總資源量達5726萬噸,相當於500個大型金紅石礦床的規模。另外,白雲岩儲量3億噸,滑石儲量8000萬噸,螢石1000儲量萬噸,這些均為中國大型礦床之一。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數據,方城縣總人口886230人,其中:城關鎮67988人、獨樹鎮67487人、小史店鎮62902人、趙河鎮82224人、博望鎮86962人、廣陽鎮64554人、拐河鎮38366人、券橋鄉51565人、楊集鄉49529人、二郎廟鄉40962人、古莊店鄉58339人、楊樓鄉60314人、清河鄉55559人、柳河鄉38860人、四里店鄉46459人、袁店鄉14160人。2011年,方城縣共23萬餘戶,100餘萬人。方城縣有漢、回、滿、白、壯、蒙古、納西、藏、苗、彝、侗、僳僳、維吾爾等13個民族,漢族約占98.3%,少數民族約占1.7%。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約占98.9%。
經濟概述
2013年,方城縣生產總值完成145.6億元,增長11%,增速居南陽市第2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億元,增長22.7%,總量和增速均居南陽市前三位,稅收比重達到81.3%;公共財政支出達到32.08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2億元,增長2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585元和7903元,增長12.3%和12%。第一產業
2013年,方城縣糧食總產首次突破12億斤,實現“十連增”。投資1.6億元,建成高標準糧田14萬畝,連續8年獲得市“興水杯”。完成1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實現脫貧1.6萬人,解決農村飲水安全6萬人。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64家,達到774家,居南陽市之首。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家,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4個。方城縣家庭農場達到53家,流轉土地近16萬畝,帶動了菸葉、黃金梨、金木瓜、裕丹參、小辣椒、精細蔬菜、畜禽養殖等特色農業規模化、基地化,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2萬畝,成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縣。
第二產業
2013年,方城縣新入駐企業16家、達到8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1億元,稅收1.6億元。方城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4.7億元,增長18.4%,增速居南陽市第一。全年續建和新開工項目21個,總投資72.1億元。投資2.35億元的天銳機電、投資4.5億元的宛北水泥二期、投資1.3億元的裕眾服飾項目建成投產。
2013年,方城縣總面積7.9平方公里的超硬材料產業園規劃獲得批准,將成為方城第二個產業集聚區。圍繞超硬材料配套設備,積極發展上游產業,壓機鉸鏈梁、導電圈等項目建成投產,硬質合金頂錘、芯柱等項目落戶產業集聚區。中南鑽石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南陽市第6家上市企業,實現縣上市企業零的突破,產能達到60億克拉,年產值20億元,利稅5.5億元,國內市場份額達到45%以上。預計全年契約利用境外資金533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700萬美元,實現進出口3400萬美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方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3億元,增長13.3%,居南陽市第三位。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19.3億元,增長15.8%,貸款餘額61.5億元,增長41.7%,增量增速分別居南陽市第二位和第三位。高效經濟生態示範縣啟動建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2008年,方城縣普通中學46所,比1978年減少了近90%,在校學生達46162人,比1978年減少16.6%,而1949年方城縣只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220人;普通國小423所,比1978年增加了56.7%,比1949年的111所增加312所,在校學生達85172人,比1978年減少26.2%,比1949年的11000人增長6.7倍;中國小專任教師7690人,比1978年增長了2.0%,其中國小教師4493人,比1949年的299人增長14倍。截止2008年底,全縣共有幼稚園25所,在園幼兒達16691人,而1958年縣創辦第一個幼稚園—縣直機關幼稚園,教師3人,入園兒童41人。
文化廣播
2008年,方城縣有文化站16個,遍及各鄉鎮;文化藝術團體91個,民間自發組織的歌、舞、書、畫、棋、器樂培訓及表演不斷湧現。2008年方城縣電視覆蓋率達96%,電視普及率達95%以上,農村有線電視用戶達1.2萬戶。
衛生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方城縣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投資2500萬元的民營醫院主體工程已竣工,16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村級示範性衛生服務站全面覆蓋,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0%以上,截止2008年,方城縣563個行政村已全部建成了標準化村級衛生所,其中完成高標準衛生所292家,各項指標均走在河南省先進行列,改變了城鄉衛生落後狀況,提高了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為全縣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8年,方城縣新農合實際發生門診35.3萬人(次),報銷費用825.92萬元,其中在村衛生所就診33.3萬人(次),補助費用747.83萬元,分別較2007年上升271%和260%。2008年底,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3個,比1978年增加兩個;平均每千人口有醫院床位1.3張和醫生1.9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0.7張和1.2人。
風景名勝
方城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莊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紀念館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中華第一石川”七十二潭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然景觀。其中,大張莊、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優特產
文房瑰寶中國五大名硯之一的黃石硯,始創於漢代,盛於宋代,古代大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當代大書法家啟功等曾揮毫潑墨,予以高度讚譽。1993年,方城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1994年參加中國名硯展覽,榮獲石質、工藝雙項金獎;1995年被國家輕工部列為名牌產品,並列為國家級禮品饋贈國際友人。方城已開發近百種新型產品,年產精品硯台5萬方,產品遠銷國內26個省市和日本、美國、香港、台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方城羊肉燴麵,方城人民把燴麵當做主食,縣城內就有數百家燴麵館。
博望鍋盔質脆肉厚,香甜宜口。博望鍋盔技法被當地農民掌握,流傳。
歷史名人
張釋之:生卒年不詳,漢族,字季。(在縣城老城區西關釋之路北側有張釋之祠,縣城北1.5公里胡崗村有墓地)。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後年封侯於方城博望)。
杜鳳瑞:(1933~1958年),方城縣楊樓人,空軍戰鬥英雄。(在城東新區的甘江河畔,許南公路北側有杜風瑞烈士紀念館)。
陳勝:(?-前208),字涉。(方城是陳勝故里)。
栗在山:(1916—2006),1933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河北省古地名
西漢設定。屬涿郡,故治在今河北省固安縣固安鎮。魏屬范陽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廢。固安,古稱方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50多萬年以前就有北京人的足跡。遠古時代已為中原之地,炎黃等首領經常活動的所在。
周武王滅商,封召公於燕,此為燕國方城地。周成王十二年(約前1052),周命燕師為韓侯築城邑於方城境內,此為韓侯國。方城在春秋戰國屬燕,燕王喜十二年,趙國將領李牧攻打燕國,攻克方城,方城開始屬趙國。秦滅燕國後變為上谷郡方城地。西漢時期置方城縣,縣治(縣城)就在如今的方城村。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廢方城縣舊境地,改置縣,以流經此縣境內的固安河,定名為固安,自隋朝至唐朝,相繼析固安縣境及相鄰土地置永清(時含霸州地)、新城、雄縣,漸漸形成如今區域規模。五代十國和宋、遼、金三百餘年間,固安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爭頻繁,屬遼時186年,屬金時90年,元朝建國號前56年已據有固安。
所以,如今的方城是一個古村,過去相當於是一個縣城,也在路西的大街東口馬路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影壁牆,上寫“古郡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