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陽縣傳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東部,京、津、石、保、滄五個城市的黃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高陽人民勁勇剛毅,富有反抗精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反抗封建壓迫的農民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陽人民面對日軍血淋淋的屠刀,奮勇拼搏,前仆後繼,2000餘名抗日官兵為國捐軀。解放戰爭中,高陽地處解放區,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高陽人民踴躍參戰,全縣支前民工達1000多人次,130餘名幹部隨軍南下支援解放區,2000多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有500餘名高陽優秀兒女為新中國獻身。
1932年6月,中共高陽縣委員會成立,同年8月發動了震撼華北的高蠡暴動。暴動中建立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河北紅軍游擊隊,成立了高蠡地方蘇維埃政府,紅軍游擊隊在高蠡一帶打土豪、焚地契,分衣分糧,與進攻之敵展開英勇搏鬥。暴動歷時5天,遭國民黨軍隊鎮壓而失敗,但它動搖了剝削階級的統治,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播下農民武裝革命的火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陽縣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曾起過特殊作用。運動早期的倡導者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受巴黎中國豆腐公司高陽籍工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主張的啟發,於1915年6月在巴黎發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為使赴法青年在出國前掌握簡單的法語和粗淺的技藝,留法勤工儉學會先後在中國各地開設留法預備學校,高陽縣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是開設最早的一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辦班三期,畢業生200餘名,其中73人赴法。湖南學生曾來該校學習,毛澤東對此事極為重視,曾專程到保定迎送。蔡和森曾在該校邊工作邊學習,傳播革命思想,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高陽人民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1920年,因法國經濟凋蔽,留法勤工儉學的形勢急轉而下,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停止招生。1981年 5月,高陽縣舉辦布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文物資料展覽,當年的勤工儉學生李維漢、何長工、傅鍾、肖三、李卓然等為展覽題詞。
高陽縣自古人傑地靈,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本縣名伶薈萃,享譽梨園,先後有韓世昌、侯玉山、蓋叫天、田際雲、齊花坦等名家出現。他們演技高超,獨樹一幟,在戲曲界有較大影響。
高陽縣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譽。改革開放以後,高陽紡織開始了真正的騰飛,產品暢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高陽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1]
氣候特徵
全境處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盛,秋季風清氣爽,冬季寒冷乾燥。 境內年平均氣溫11·9℃。全年無霜期205天左右。縣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為2637·8小時,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充足光照。縣境內降水年變率較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15·2毫米。境內常年東北風最多,4月至6月大風日數居多。
歷史人文
高陽縣傳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地處 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東部,京、津、石、保、滄五個城市的黃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高陽人民勁勇剛毅,富有反抗精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反抗封建壓迫的農民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陽人民面對日軍血淋淋的屠刀,奮勇拼搏,前仆後繼,2000餘名抗日官兵為國捐軀。解放戰爭中,高陽地處解放區,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高陽人民踴躍參戰,全縣支前民工達1000多人次,130餘名幹部隨軍南下支援解放區,2000多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有500餘名高陽優秀兒女為新中國獻身。
1932年6月,中共高陽縣委員會成立,同年8月發動了震撼華北的高蠡暴動。暴動中建立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河北紅軍游擊隊,成立了高蠡地方蘇維埃政府,紅軍游擊隊在高蠡一帶打土豪、焚地契,分衣分糧,與進攻之敵展開英勇搏鬥。暴動歷時5天,遭國民黨軍隊鎮壓而失敗,但它動搖了剝削階級的統治,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播下農民武裝革命的火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陽縣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曾起過特殊作用。運動早期的倡導者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受巴黎中國豆腐公司高陽籍工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主張的啟發,於1915年6月在巴黎發起成立“ 留法勤工儉學會”,為使赴法青年在出國前掌握簡單的法語和粗淺的技藝,留法勤工儉學會先後在中國各地開設留法預備學校,高陽縣 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是開設最早的一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辦班三期,畢業生200餘名,其中73人赴法。湖南學生曾來該校學習,毛澤東對此事極為重視,曾專程到保定迎送。蔡和森曾在該校邊工作邊學習,傳播革命思想,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高陽人民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1920年,因法國經濟凋蔽,留法勤工儉學的形勢急轉而下,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停止招生。1981年 5月,高陽縣舉辦布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文物資料展覽,當年的勤工儉學生李維漢、何長工、傅鍾、肖三、李卓然等為展覽題詞。高陽縣自古人傑地靈,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本縣名伶薈萃,享譽梨園,先後有韓世昌、侯玉山、蓋叫天、田際雲、齊花坦等名家出現。他們演技高超,獨樹一幟,在戲曲界有較大影響。
高陽縣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譽。改革開放以後,高陽紡織開始了真正的騰飛,產品暢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高陽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經濟發展
2005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0.2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3.2%,人均生產總值13052元,居保定市第五位;財政收入2.16億元,年均增長14.6%,人均財政收入701元,居保定市第四位;農民人均純收入4006元,年均增長14.2%。到“十一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以上,年均遞增13%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5641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雙翻番;財政總收入達到4.2億元以上,年均遞增12%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城鎮人口達到1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6%。著力打造實力高陽、魅力高陽、和諧高陽,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高陽縣域經濟特色明顯:一是民營經濟發達。各類民營企業達9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0餘家,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0億元,增加值29.3億元,占GDP比重73%,全縣財政收入的85%來自於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是全縣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主導力量。目前全縣已形成以紡織傳統產業為主導,機電、化工、食品、製藥等新興行業為支撐的“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的工業經濟新格局。
二是產業特色突出。紡織業是全縣的主導產業,紡織專業村98個,擁有紡織企業5000餘家,各類織機3萬多台,從業人員16萬人,年產巾被35億條,占全國中低檔毛巾總產量的38.8%;手編絨線2.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4.7%;毛毯3000萬條,占全國總產量的26%,堪稱“三個全國第一”。2005年,全縣紡織業實現產值11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8.8%,先後被評為中國毛毯之鄉、中國紡織基地縣和河北省特色經濟十強縣。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高陽位於京津石腹地,距京、津、石三市各150公里,緊臨京珠高速、京九鐵路,有津保、保滄、肅臨、容蠡等省道穿境而過,規劃建設中的保滄、大廣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路網四通八達,交通便捷。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中,具備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接受京津產業輻射的有利條件,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也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四是發展後勁強勁。近兩年來,全縣新建千萬元以上項目48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1個,累計完成投資36億元。投資16億元的宏潤新型面料項目被列為省重點建設項目,投資9億元的三利 毛巾織造、染整及污水處理項目的建設,促進了全縣紡織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把園區建設作為上項目、求發展的平台,完善拓展了占地3000畝的紡織工業園區、占地1000畝的三利工業園區、占地1000畝的邢南毛毯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了占地2700畝的紡織印染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式、集約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特色立縣、項目興縣戰略,把工作立足點放在打基礎、增後勁、求發展上,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啃硬骨頭,打攻堅戰,重點抓了以下幾點:
一是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堅持一業為主、多業並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紡織業作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作用,發揮宏潤、三利等骨幹企業的龍頭和品牌帶動作用,加大中國毯業之鄉、中國紡織基地縣宣傳力度,提高地域品牌和產品品牌知名度,全縣紡織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積極發展食品、製藥、化工等新興行業,構築新的產業群。通過把產業結構調優、把布局結構調佳、把產品結構調新,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是全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堅持“一城三星”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實施給排水管網改造工程,加強路網、電網、信息網建設,近兩年城市建設累計投資3.5億元,新改擴建道路17條,形成了五縱五橫城區路網框架,城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依託龐口汽車農機配件市場、西演鎮棉織業和邢南毯業優勢,加快小城鎮建設,初步構築了以縣城為中心,以龐口鎮、西演鎮、邢南鄉為支撐的“一城三星”城鎮化發展格局,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3%。
三是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高陽實際,本著先易後難、示範先行、抓點帶面的原則,深入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整體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已有60%的村達到了創建標準。大力發展棉花、水果種植和奶牛養殖,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農村公路、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崗位,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四是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把環境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重新修訂了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辦法,制定了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的意見,為企業發展創造寬鬆靈活的政策環境。啟動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為投資者營造審批環節最少、用時最少、流程最規範的服務環境。大力推行陽光行政,實行了重點建設項目封閉運行制度,對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嚴肅處理破壞經濟環境的各類案件,創造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高陽作為保定市棉毛紡織企業集群中心,在全市紡織業整合發展中發揮著龍頭帶動和產業支撐作用。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在“十一五”開局之年,我們提出了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中國北方紡織強縣。
在做大做強紡織特色產業上,圍繞建設中國北方紡織強縣,把加快紡織業發展作為全縣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在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產品檔次、擴大生產規模、創優品牌和實現節約循環發展、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實現產業不斷最佳化、壯大和提升,傾力打造“五個之最”(全國單產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的毛線生產企業——三利集團;華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巾被生產企業——三利毛巾織造;京津冀地區單廠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棉紡企業——宏潤公司;全國生產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毛毯生產群——邢南毯業區和中國北方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實現“五個跨越”(傳統紡織業發展模式由“小規模大群體”向“大規模大群體”跨越;技術設備由“低而舊”向“高而新”跨越;產業鏈條由“短而斷”向“長而延”跨越;紡織品市場由“窄而小”向“寬而廣”跨越;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式傳統經濟向節約型循環經濟跨越)。到2010年,紡織業年產值增加3倍,達到330億元,紡織業對財政貢獻率達到65%以上,先進設備占有率達到35%以上,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在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上,定位於建設保定東南區域中心城市。抓住保滄、大廣兩條高速公路在我縣交匯及三條連線線建設的機遇,結合構建“一城三星”城鎮化網路布局,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按照“建強中心、拓展兩翼”的思路,以縣城為中心,通過項目集中區向西拓展,實現與毯業工業區對接;通過紡織印染園區向東擴拓展,實現與三利工業區對接,拉開縣城總體框架,拓展城市規模。加大路網、電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網路。結合容蠡線新改建,規劃建設北三環;結合紡織印染園區建設,規劃建設東三環;藉助保滄高速連線線建設,高標準建設宏潤大街,打造高陽的景觀大道,形成六縱六橫路網框架。使縣城成為資本聚集、產業聚集、人口聚集的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到2010年,縣城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42%以上。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上,以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為載體,按照“全面推進、連片成線、重點突破、鞏固提高”的原則,重點在綠化、淨化、硬化、村莊規劃,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上下功夫,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縣城周邊、邢南毯業區周邊、龐口汽車農機配件城周邊三片,高保、高任公路一線文明生態村建設格局。在拓展市場發展空間上,以紡織商貿城、龐口汽車農機配件城兩大市場提升拓展為重點,緊緊抓住保定市建設京南現代物流高速走廊的機遇,圍繞完備的市場體系建設和發展現代物流兩大任務,拓展兩大市場的發展空間,提升全國最大的汽車農機配件市場的規模和檔次,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到2010年,兩大市場年交易額實現160億元以上。
我們堅信,在省委、省政府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奮力拚搏,高陽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建制沿革
唐堯時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屬冀州,周朝時屬并州,春秋為燕地。高陽建邑於戰國時期,先後屬燕、趙、秦。
周安王二十年(前380年)屬齊。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屬趙。秦屬鉅鹿郡。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高陽縣,治在今高陽舊城,屬涿郡。後先後改屬河間國、垣翰、涿郡、河間國等。建和至永壽年間(147——157年)置高陽郡,為郡治,縣屬高陽郡。
延熹元年(158年)改屬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年)縣屬河間郡。
三國時期,高陽為魏地。黃初二年(221年)隸屬高陽郡。西晉泰始元年(265年)隸屬高陽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高陽隸屬高陽郡、瀛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高陽郡,縣屬瀛州,十六年於縣地置蒲州,縣屬之,高陽為州、縣治。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蒲州,高陽先後屬瀛州、鄚州、范陽郡。開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陽軍,為軍治。
宋至道三年(997年)縣改屬順安軍,高陽為軍、縣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陽縣屬 北平布政使司;二年,改屬安州。
清 雍正二年(1724年),高陽改屬保定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縣屬保定府范陽道。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高陽先後屬河北省保定專區、保定地區和保定市。
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屬保定市。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南部,距京、津、石各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華北明珠白洋淀與安新交界,西與清苑毗鄰,南與蠡縣、肅寧接壤,東與河間、任丘相接。在東經115°38′ 至115°39′和北緯38°30′至38°46′之間,南北寬28·5公里,東西長30公里,總面積472平方公里。自然條件
全境處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盛,秋季風清氣爽,冬季寒冷乾燥。 境內年平均氣溫11·9℃。全年無霜期205天左右。縣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為2637·8小時,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充足光照。縣境內降水年變率較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15·2毫米。境內常年東北風最多,4月至6月大風日數居多。縣境內土壤均為潮土類型。分兩個亞類、7個土屬、22個土種。其中沙壤質潮土占總面積的14·71%,壤質潮土占64·69%,鹽化潮土占19·31%,還有少量沙質潮土和脫沼潮土。
境內地熱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地熱資源有兩層,上層地熱蘊藏於新生界第三系的館陶組和孔店組地層,水溫45℃到84℃;下層蘊含在古界震旦系地層,水溫70℃至100℃。地熱儲藏面積400平方公里,總蘊含量38億立方米。其特點是:貯量大,埋藏深,水溫高,壓力強,水質性狀良好。1984年到1986年,本縣先後開採兩眼地熱井,總熱流量為2808·3千卡/秒。
縣內主要礦藏是石油。產油層係為新生界下第三系的沙河街組。境內油田屬低豐度油田,今已找到的石油儲量在千萬噸以上。
槍總共28支長短槍。至此,暴動隊伍正式編為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第三大隊。
8月28日,剛成立的紅軍游擊隊在湘農和宋洛曙的領導下,繼續在宋家莊一帶發動民眾,收繳槍枝,壯大隊伍。同時,團特委的王義順作為特派員在南玉田村跟田勝德、王鳳齋一起做暴動的發動工作,也組織起了60多人的游擊隊,並有了6支大槍、l支短槍,還有特委從保定運來的1挺山西造的衝鋒鎗,成立了紅軍游擊隊第二大隊。此時暴動影響逐步擴大,民眾無不歡欣鼓舞。附近民眾紛紛參加紅軍游擊隊。二、三大隊紅軍游擊隊員迅速發展到150多人,槍50多支。
8月30日,第二、三大隊的隊伍浩浩蕩蕩,東渡瀦龍河,向高陽縣境東南區進軍,與高陽第一大隊匯合,攻打北辛莊。
高陽縣東南區,系高陽縣與蠡縣、肅寧、河間的結合部,國民黨公安分局和保衛團就盤踞在北辛莊。這一帶我黨的工作也比較活躍,西演、北辛莊、龐家佐、利家口、小團丁、南辛莊、河西村等20多個村莊都建立了黨組織。為舉行暴動,他們提前做了準備工作:高東區委的蔡畔林打入了敵區公所學了文書;王濤打入保衛團發展了12名黨員,掌握了部分武器;張樹榮在北辛莊公安分局當了文書;蔡書林在龐家佐國小當國小教員,監現敵人的行動。
交通運輸
高陽縣交通運輸便利。縣域西37公里有京廣鐵路、107國道,25公里處有京港澳高速公路(G4)。津保(南線)公路橫穿全境,保(定)滄(州)公路縱貫全縣,縣、鄉、村級公路交織成網,客運、貨運十分方便,交通暢通。2007年貫通保定——黃驊高速,使高陽又多了出行的選擇。重大事件
高蠡暴動 發生在1932年8月的高蠡暴動,是保定地區高陽、蠡縣一帶的廣大農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領導下掀起的一場震撼華北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的農民武裝鬥爭;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創建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這次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在這塊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種子,給後來動員民眾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20世紀30年代的高蠡地區,正處在社會大動盪時期。國民黨反對派的搜刮,地主資產階級的盤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加上天災人禍,使廣大農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民眾的反抗日益高漲,階級鬥爭越來越激烈。1930年秋,博野、蠡縣農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了農民暴動。這次暴動,是在河北省委的直接督促下,保定特委親自領導和指揮發動的。
1932年8月23日,中共河北省委為貫徹中共中央北方局擴大會議關於創建北方蘇區和紅軍,開展農民游擊戰爭的指示,派省委軍委書記湘農到保定主持召開了有蠡縣、高陽、定縣、完縣縣委書記列席參加的黨團特委聯席會議,討論了高蠡暴動的形勢和具體計畫。 8月23日的保定特委黨團聯席會議後,特委委員們分赴鬥爭第一線,團省委白堅、特委書記黎亞克和姚春榮留在保定主持全面工作。
1932年8月25日,特委軍委書記湘農和保定特委的賈臣一起到蠡縣宋家莊,召開了有高陽縣委、蠡縣特派員、省委特派員等人參加的緊急會議,決定28日一早分三個區行動。可是26日,宋洛曙沒有和湘農等打招呼,就開始提前收搶。他的提前行動,打破了原來決定1932年8月28日暴動的計畫。特委軍委書記湘農決定提前行動,改為27日舉行武裝暴動。
1932年8月27日,高蠡暴動先從蠡縣宋家莊發起。這一天,紅軍游擊隊到處張貼保屬革命委員會第一號布告,將游擊隊的十大綱領公布於眾,極大地鼓舞了高蠡一帶廣大被壓迫的農民。暴動喜訊競相傳播,游擊隊的士氣更為高漲。宋洛曙帶領十幾名游擊隊員在宋家莊收繳長短槍12支。這時蠡縣林堡村的游擊隊也來到—宋家莊集合,兵分兩路,分別在博野縣的吳王莊繳獲步槍5支,在清苑縣的李家莊繳獲步槍1支。中午,兩路隊伍在吳王莊集合,途經楊馬莊和孫莊趕赴林堡村,繳獲地主6支槍。當游擊隊進攻林堡大地主齊墨林家時,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地主武裝占據高房頂,居高臨下,向游擊隊射擊。游擊隊則分為兩個小隊,第一小隊直接進攻大地主齊墨林家,雙方戰鬥十分激烈。游擊隊第二小隊抓住了該村村長,地主被逼出來調停,拿出了4支槍作為交換村長的條件,最後開回宋家莊宿營。到晚間,各處集合來的總共50人左右,一日繳獲長槍23支、盒子槍2支、勃郎寧槍1支,連游擊隊原有的兩隻盒子槍總共28支長短槍。至此,暴動隊伍正式編為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第三大隊。
1932年8月28日,剛成立的紅軍游擊隊在湘農和宋洛曙的領導下,繼續在宋家莊一帶發動民眾,收繳槍枝,壯大隊伍。同時,團特委的王義順作為特派員在南玉田村跟田勝德、王鳳齋一起做暴動的發動工作,也組織起了60多人的游擊隊,並有了6支大槍、l支短槍,還有特委從保定運來的1挺山西造的衝鋒鎗,成立了紅軍游擊隊第二大隊。此時暴動影響逐步擴大,民眾無不歡欣鼓舞。附近民眾紛紛參加紅軍游擊隊。二、三大隊紅軍游擊隊員迅速發展到150多人,槍50多支。
1932年8月 30日,第二、三大隊的隊伍浩浩蕩蕩,東渡瀦龍河,向高陽縣境東南區進軍,與高陽第一大隊匯合,攻打北辛莊。高陽縣東南區,系高陽縣與蠡縣、肅寧、河間的結合部,國民黨公安分局和保衛團就盤踞在北辛莊。這一帶我黨的工作也比較活躍,西演、北辛莊、龐家佐、利家口、小團丁、南辛莊、河西村等20多個村莊都建立了黨組織。為舉行暴動,他們提前做了準備工作:高東區委的蔡畔林打入了敵區公所學了文書;王濤打入保衛團發展了12名黨員,掌握了部分武器;張樹榮在北辛莊公安分局當了文書;蔡書林在龐家佐國小當國小教員,監現敵人的行動。
這天,隊伍途經 蠡縣王家營、高陽的大興莊、北歸還、龐家佐,一路上打土豪、鬥地主,給當地民眾分糧、分衣,槍殺罪大惡極的地主惡霸。強大的革命風暴席捲高蠡大地。隊伍到達龐家佐村時,隱蔽在這裡教書的高陽東南區區委書記蔡書林冒雨迎接二、三大隊,向湘農、賈一臣、宋洛曙等匯報了北辛莊公安分局和保衛團的情況,提出乘敵人沒有發覺游擊隊到來的機會,立刻襲擊敵人。下午,由蔡書林作嚮導,挑選了16名游擊隊員擔任前鋒,暴動隊伍冒雨奔襲北辛莊之敵。 這裡敵人的武裝力量雖然較強,但由於我地下黨員早已打入敵人內部,對敵人的情況了如指掌,當我們的隊伍一到這裡,地下黨員蔡士平、張樹榮、王濤、張信、梁祥等同志在內部瓦解敵人,造成裡應外合之勢。這天正下著雨,公安分局連門衛也沒有,一槍也沒放,數分鐘便占領了公安分局。接著解決了村東保衛團,共繳獲40支槍。扣押了公安局長穆榮華,抓獲了區長王峙北。這天晚上,湘農主持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宣布建立地方蘇維埃政府,湘農任主席、宋洛曙任副主席。同時整編隊伍,正式成立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湘農任支隊長,宋洛曙任副支隊長,下設三個大隊,共300餘人,長短槍120多支,支隊部和蘇維埃政府設在北辛莊高小院內。門前懸掛起鐮刀斧頭的大紅旗,紅旗上書有“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的民族聯合起來”和“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本部”字樣。各大隊也都掛起了紅旗,游擊隊隊員們為了表示與敵人奮鬥到底的決心,脖子上都戴上了作為標誌的紅帶,叫做犧牲帶。
1932年8月31日,第三大隊留守北辛莊,一、二大隊去西演、北柳莊、安莊等村動員和組織民眾,打土豪斗惡霸。西演是一個擁有幾百戶人家的大集鎮,這天正是集日,紅軍游擊隊到這裡打了八家地主,打了一個官鹽店,逮捕了兩三個豪紳,把糧、衣、鹽分給窮苦農民,當時配合行動的民眾達四五千人。在民眾的歡呼聲中,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土地分配委員會、赤衛隊、勞動童子團、少年先鋒隊。人們紛紛要求參加紅軍游擊隊。
下午2時,湘農在游擊隊駐地北辛莊召開由隊長、政治委員參加的會議,敵人的騎兵突然包圍了游擊隊駐地,用機槍封鎖了大門口。在這緊急關頭,蔡書林立即搶占了駐地大門洞頂上的小更樓,向敵人射擊,擊斃敵人兩名士兵,打傷一名排長,迫使敵人稍稍後退。宋洛曙在院內帶領著部分游擊隊員,以牆垣為推護,變換著位置阻擊敵人,同時組織突圍。紅軍游擊隊的徐合、張玉生、張玉堂帶領隊員,跳牆沖向正在射擊的敵人,邊沖邊喊,打開一個缺口,大隊從這裡往外沖。湘農見情況緊急,槍斃了敵公安局長穆榮華,擊傷敵區長王峙北,然後帶領一部分游擊隊員衝出包圍圈。敵人衝進院內時,宋洛曙還在帶領隊員向敵人射擊,直至英勇犧牲。游擊隊突圍後,在更樓上的蔡書林一個人仍然堅守陣地,直到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光榮戰死。惱羞成怒的敵人殘酷地用鍘刀鍘下他的頭,高懸在樹上,當地民眾悲憤異常。經過兩小時的戰鬥,游擊隊員犧牲17人、9人被捕。高蠡暴動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共犧牲47人,整個游擊隊被全部打散。至1932年9月4日,高蠡暴動失敗。
暴動失敗後,反動當局在高陽、蠡縣、博野、清苑、安新、保定市等地開拉了大搜捕和大屠殺,白色恐怖籠罩著保定大地。
殘暴的敵人將戰鬥中犧牲的蔡書林、宋駱曙等4位同志的人頭用鍘刀鍘下帶到莘橋等地懸首示眾,以恐嚇民眾。反動當局為了徹底摧毀革命力量,由河北省國民黨政府下令通緝抓捕參加過暴動的人員,殘害迫害暴動者的家屬。保定特委書記黎亞克、高陽縣委書記翟樹功和特委的趙志遠、團特委馬永齡等被捕殺害。很多革命者被迫離鄉背井,遠走他鄉。反動政府和地主豪紳還對烈士家屬子女斬草除根,所有烈士遺孀生男孩的一律處死。在白色恐怖下,高陽、蠡縣、博野等地革命一時處於低潮。但是高蠡暴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卻是十分深遠的。
人文歷史
宏潤溫泉現代城從古至今名人輩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舊城,賀莊附近修築河堤,當時戰場的“工事”),今有抗日英雄佟麟閣(邊家務附近),烈士楊景山等數之不盡的人物......
高陽還是“武術之鄉”民國時期博士莊村就有代表去香港參加武術比賽/表演/交流會等。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摔跤比賽第一名是本人。
高陽還是“戲曲之鄉”,河北梆子名家“張惠雲”出生在博士莊村一戲曲世家。保定老調又稱“高陽老調”發源地是龍化鄉教台附近。西梁淀村保留了古樂器演奏團已經上報國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風景名勝
高蠡暴動紀念館
高蠡暴動紀念館位於高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南、北辛莊兩村之間,1957年落成,屬省重點保護建築物。該紀念館占地1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0米。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塔、碑亭、烈士墓、烈士紀念碑、展室、接待室等。烈士紀念塔八棱三層,磚木結構,塔的外徑長9.3米,高17米。該館館址舊為黃文寺,民國初期改為高陽縣南區高級國小,並在此處設有第三區警察所。1932年8月27日,在北方黨組織的領導下,這裡爆發了聞名華北的高蠡起義。8月31日遭到反動軍隊的圍剿,宋洛署、蔡書林等十七名戰士於此壯烈犧牲。爾後國民黨反動派又瘋狂剿殺突圍的戰士,至9月4日暴動失敗,又有29名慘遭殺害。1946年2月當地民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拆廟宇、運磚石在北辛莊村東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縣人民委員會在此建造殉難烈士紀念塔。1978年重新修葺,改名為辛莊烈士陵園,1981年將烈士墓移入紀念館,始成規模。高蠡暴動是保定地區高陽、蠡縣一帶的廣大農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領導下掀起的一場震撼華北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的農民武裝鬥爭;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創建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這次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在這塊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種子。為後來動員民眾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每年清明節和“8.27”高蠡起義紀念日,廣大幹部、工人、農民和學生紛紛到此掃墓謁碑,緬懷烈士們的英雄事跡,烈士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奮進。
布里留法工藝學校
高陽縣“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創建於1917年,在高陽縣西演鎮布里村南部,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此處舊址現有平房11間,其中有蔡和森同志的宿舍及辦公室,3間實習工廠,其餘都是教室。1912年李石曾(清李鴻藻之子)、吳稚暉等人,在蔡元培的倡導下,抱著“輸世界文明於國內,造就新社會、新國民”的目的,在北京發起並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1915年6月,法國巴黎豆腐公司高陽籍工人李廣安、張秀波、齊雲卿等人,在工余求學的實踐中,提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的思想,受此啟發,旅居法國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在法國巴黎發起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由此開始,豆腐公司這批“以工兼學”的工人,實際是中國最早的勤工儉學生,是河北華僑之先行。留法勤工儉學會先後在京、津、保地區開設留法預備學校(班),高陽縣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是開設最早的一所,為留法以工兼學做準備。
1917年,李石曾到高陽縣布里村面晤段子均,商議籌備“留法勤工儉學會預備學校”之事,看到布里村文風鼎盛,又覺布里村水陸交通方便快捷,遂決定於高陽縣布里村建立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會預備學校”。為籌集建立新校舍的經費, 1918年6月 22日,一場由梅蘭芳、韓世昌參加的盛況空前的義演活動在北京江西會館展開,共籌得大洋1500餘元。1917年夏天,李石曾、段子均用這筆錢在高陽縣布里村創辦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名為“布里村留法勤工儉學會預備學校”,8月,李石曾向當時的教育部報批獲準,於9月招收了第一期學生共約50多名。1918年,各地要求入學預備留法的人數逐漸增多,原有校舍已不夠使用,段子均等籌劃修建新校舍。1918年暑期,新校舍建成,學校遷入新校址,改名為“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新校舍包括教室、宿舍、飯堂、辦公室和實習工廠。 蔡元培為學校題寫了“業精於勤”的匾額。同年10月,赴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30多名湖南學生到達保定,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專程從北京趕到保定迎接。這些學生被編入學校第二期,稱為“南方班”(原有學生稱“北方班”)。當時學校的主要課程有法語、國文、 數學、 物理、 化學、製圖和生產實習等。蔡和森擔任了南方班的班主任和國文教員。他結合十月革命後俄國的情況和國際工人運動的形勢,利用班會和課餘時間給學生分析時局,抨擊黑暗的社會制度,讚揚俄國十月革命和工農專政,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
“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共辦3期,學生來自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山東、山西、四川等省,畢業生計200餘名,其中赴法學生73名,到1920年,第三期學員畢業後因法國經濟凋蔽、留法勤工儉學的形勢急轉而下,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停止招生。布里村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為革命事業輸送了大批人才,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紀念意義。
1976年,布里村國小教師王章書自費收集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文物資料,經不懈努力,歷經8年,把瀕於湮沒的寶貴文物收集起來,其中有當年用過的法文教材、實習用具、辭典、照片、畢業證書、出國證件等資料,並整理出布里留法工藝學校教職員名錄、學生名單。王章書蒐集文物史料為再現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當年勤工儉學生李維漢、聶榮臻、何長工、傅鍾、李卓然等人的熱情支持。
風土人情
竹馬戲
在高陽縣一帶,冬閒的各村村民,經常舉行各種各樣的花會表演,花會上有種“竹馬戲”格外吸引人。竹馬戲,又叫竹馬舞,俗稱“跑竹馬”、“竹馬落子”。它不僅流行在河北農村,在南方廣東、廣西、福建、台灣也有“跑竹馬戲”的民間表演形式。早在宋朝到明朝期間,社火中就有了“竹馬舞”的這種舞蹈形式。明代的阮大鋮編寫的劇本《雙金榜》中,就安排了“跑竹馬”的舞蹈表演。“竹馬舞”指的是表演者在腰間繫上馬形道具,分馬頭和馬尾兩截,舞蹈起來就仿佛是騎在馬上,那馬一會兒悠然慢行,一會兒疾馳跳躍,邊歌邊舞,表演極為壯觀。
只舞不唱的叫“跑竹馬”、“竹馬舞”。隊伍包括“長蛇開陣”、“龍擺尾”、“跑圓場”、“蝴蝶採花”等十幾種。傳統的“竹馬舞”表演大多有化裝成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和地方戲中的角色,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演員的手裡的道具大多與馬有關,或馬鞭、或棍棒、或刀槍劍戟,根據人物身份選定。春節後,到元宵佳節,民間經常在夜間表演“竹馬舞”,在馬頭和馬肚子中安上蠟燭和彩燈,在馬脖子處繫上五彩串鈴。舞起來鈴聲清脆,燈火輝煌,煞是壯觀好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的民間花會盛行的時候,逢到新春,閒下來的民間藝人們都忙著用竹劈扎綁成馬形骨架,骨架外麵糊上五顏六色的絨布,精心設計成馬的嘴巴、耳朵、眼睛、尾巴,而且都能動作自如。多則十幾匹,少則六七匹,直等到花會舉行的那一天,成群結隊湧上街頭,上演熱鬧非凡的“竹馬舞”。
而“竹馬戲”一定是編演者扮成各種人物造型,通過面部表情、姿態和唱腔,表現出故事的劇情和人物性格。傳統的“竹馬戲”劇目有《三打祝家莊》、《 昭君出塞》、《狀元遊街》、《楊八姐遊春》、《千里送京娘》等等。載歌載舞的“竹馬戲”也就是高陽人最喜歡看的“竹馬落子”。
經過民間藝人不斷推陳出新加工整理,竹馬落子更加完整細膩,富於變化。他們不僅在“跑”字上做文章,還在舞蹈動作、構圖、舞台調度、場面變化、音樂伴奏等方面,有許多新的發展和創造。最值得民間藝人們驕傲的是在上個世紀的1979年,竹馬落子戲參加中央文化部主辦的國慶三十周年文藝獻禮演出,並榮獲歌舞創作一等獎的《小丫馴馬》,它揉進了戲曲武打中的掃堂、撂叉、翻、前橋、飛腳等程式動作,使竹馬落子這一傳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提高和發展。戲中利用“跑竹馬”中的搓步、跑馬步、勒馬等舞蹈動作組合,盡力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生動地刻畫了一群人小志大、機智、勇敢的小馴馬手的形象。當桀驁不馴的“小烈馬”把馴馬小丫甩出一丈多遠時,小丫趁勢以二十幾個圈鏇子和連續摔叉的高難度動作,生動地展現了少年兒童勇敢、頑強的精神風貌。
保定高陽一帶是河北著名的戲曲之鄉,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崑曲表演家韓世昌都出生這裡,同時這裡也是竹馬落子、北崑腔的發祥地。但願這千年歷史的“竹馬南子歌舞戲”能有更多的表演者和現眾。
北方崑曲
北方崑曲是崑曲的一個支派。1917年直隸高陽專演昆弋戲的榮慶社進京,班中名演員有貼旦韓世昌、黑淨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崑腔,1949年後稱北方崑曲。北方崑曲簡稱“北昆”,是我國古老戲曲聲腔崑山腔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東部一帶。因長期與弋腔(高腔)聯合演出,故稱“昆弋腔”。辛亥革命後,曾有人稱其為“高陽崑曲”,建國後改今稱。
著名人物
高陽縣烈士陵園——楊景山烈士墓河北梆子人才“金喉三兩”——張惠雲
齊如山——京劇“梅派”背後智囊中的重要人物
馬三峰: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創始人
抗清將領、榜眼——孫承宗
武生泰斗、活武松——蓋叫天
佟麟閣——中國為抗戰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孫岳
三朝閣老李鴻藻
李石曾——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早期倡導者
韓世昌——“崑曲大王”、愛國名伶
“活鍾馗”侯玉山
“高陽三傑”之一——楊景山,1903年生,高陽縣南街人。1919年考入省立第六中學。1922年,在六中組織“努力讀書會”,與同學共同研讀馬列著作。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不久即由王錫疆介紹入黨。直接在李大釗領導下從事革命活動,擔任北方區組織部長職務。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奉軍入關進京,嚴厲鎮壓革命活動,北方區委轉入地下,艱苦奮鬥一年之久。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李大釗、楊景山等共產黨人。4月28日,楊景山隨李大釗從容就義於絞刑台上,時年僅24歲。陳毅元帥詩讚楊景山:就義從容甚,大節凜不辱。人民柴市節,浩氣貫長虹。並為其撰寫烈士碑文。
王錫疆——保定第一個中共黨員
趙克石——南京軍區總司令
張寶樹——台灣著名政治人物、學者,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台灣大學教授等職[3]。
西繼光——2013年拍攝微電影《母子情緣》,是該劇的總導演
微電影《母子情緣》在奇藝網熱播,反響熱烈。創作者西繼光就是保定高陽縣宋橋村人,這是一部以孝道文化貫穿整個劇情的作品。辦起了弘揚傳統文化、推廣孝道教育的公益機構——高陽縣孝道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