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縣

灤縣

灤州市,由河北省直轄,唐山市代管。 地處河北省北部,灤河西岸,西北距北京220千米,西南距天津136千米,西距唐山35千米,東距秦皇島市82千米,截止2017年轄區總面積為1028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57.24萬人。 198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沿海地區開放縣。201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灤縣,設立縣級灤州市,以原灤縣的行政區域為灤州市的行政區域。灤州市下轄4個街道、10個鎮。灤州市人民政府駐灤河街道灤河西道3號。 灤州市自古就以灤州為地名,殷商時期屬黃洛城舊址,是孤竹國所在地,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是集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全國文明縣城於一身的縣級城市,被評為“中國灤河文化之鄉”、“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 2018年,灤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18.9%,增速創六年來新高;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9.2%。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灤縣古稱灤州。據《遼史·地理志》載:“本古貢洛城。灤河環繞……”漢代設海陽縣,遼太祖以俘戶置灤州(治今灤州鎮)。1913年改灤州為灤縣,州、縣均因灤河得名。  

歷史沿革

人民廣場 人民廣場

灤縣歷史悠久,2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已有人類在此生息。

唐虞時,為冀州幽州地。

商朝,為古孤竹國地。

周朝靠近山戎。

春秋戰國,屬燕。

秦朝,分屬“右北平郡”和“遼西都”。

漢朝,先屬燕國,後歸海陽等四縣,東漢屬幽州。

三國,屬魏國遼西郡,西晉時期為燕國

隋朝,先後劃歸新昌縣、盧龍縣。

唐朝,先後劃歸石城縣、臨榆縣、馬城縣。

遼朝,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統一內部,建立了由契丹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混合的政權契丹國。

後粱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後契丹南下,與後梁、晉王李存勖(建後唐為皇帝)及燕國皇帝劉守光爭奪平州(今盧龍),多次反覆。

天贊二年(923年)春,阿保機命“太子元帥”耀庫濟攻克平州,阿保機在平州設軍鎮遼興軍,設節度使。是年,分平州地置灤州永安軍,仍屬平州遼興軍節度使,是為灤州建置之始。

大同元年(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遼世宗時,擄後晉義豐縣(今安國)民,安置於灤州地區,因置。此時,灤州轄義豐、馬城(今灤南馬城)、石城(今東礦區開平)三縣。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陷遼之南京(今北京)。封遼降將張覺知平州事,灤州歸金。

保大三年(1123年)6月,金之南京(平州)留守張覺叛金投宋。宋緣唐建制(不知有灤州)改灤州屬縣馬城為安城州、石城為臨關。11月,金派兵攻平州,張覺逃走,張敦國據守平州。金指責北宋招降納叛,派人赴宋索要叛臣,北宋遂殺張覺與金和解。

保大四年(1124年)6月,金復破平州,殺張敦固,平州復入金。宋金聯合時期,北宋兩次遣趙良嗣(本名馬植.後隨宋使童貫由遼歸宋,改名李良嗣。因獻聯金滅遼計,賜姓趙,因名趙良嗣)入金求平、營、灤三州地,金太祖以平、灤欲做邊鎮為由而拒絕。

宋朝,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聯金滅遼,灤州屬中都路。

金朝,公元1125年(金天會三年、遼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北宋聯金滅遼,次年金滅北宋,統一中國北方。崇慶二年(1213年)灤州入蒙古。金天會四年(1126年),金滅北宋,統一中國北方。金將轄地分為路、府、州、縣,灤州屬中都路。嗣後,因地理位置險要,改灤州為節度使,轄義豐、石城、馬城、樂亭四縣及榛子鎮、新橋(今樂亭沿海區)二鎮。

金崇慶二年(1213年)灤州入蒙古。

元朝,太祖鐵木真十年(1215年)改平州為興平府,轄灤州。同時任命金降將鮮卑仲吉(今卑家店人)為灤州節度使。

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蒙古撤義豐入灤州,次年再置義豐,裁石城入樂亭,隨之又將石城地入義豐。至元四年(1267年)撤馬城縣。此時,灤州領義豐、樂亭二縣。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聯蒙滅金。宋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孛兒只斤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分全國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國都所在地則稱中書省。)、道、路、州軍縣。大德四年(1300年),元改平灤路為永平路。灤州屬中書省永平路(中書省下不設道)。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分全國為省、府、州、縣,灤州屬京師省(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平府(治所在今盧龍)所轄。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秋九月,元分省參政崔文耀以永平路州縣降明,灤州隨歸明。

洪武二年(1369年)撤義豐入灤州。此時,灤州轄樂亭一縣。

崇禎三年(1630年),清兵攻取永平府,守將李際春降清。五月,清兵退走,明朝殺李際春。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遼東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崇禎帝自縊,明亡。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清兵滅南明。統一中國後,仍襲明制,將全國分為省、府、州、縣,京師省改稱直隸省。灤州屬直隸省永平府所轄。由於清之故地在東北,灤州地已失去邊鎮的意義,視同縣,不再轄縣。

中華民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初襲清制,灤州仍屬直隸省永平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裁撤府州,州改稱縣,灤州始稱灤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省下設道為監察區,灤縣屬津海道(駐天津)此前屬渤海道。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道取消,只剩省、縣兩級。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9日,縣城解放。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26日,灤西縣併入灤縣,

1954年6月,灤南縣併入灤縣,

1958年11月21日,灤縣劃入唐山市為灤州區,

1959年6月23日,復建灤縣。

1983年,實行市管縣制,灤縣隨隸於唐山市。  

201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灤縣,設立縣級灤州市,以原灤縣的行政區域為灤州市的行政區域。灤州市由河北省直轄,唐山市代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灤縣風光 灤縣風光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日本侵略者唆使漢奸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冀東22縣,從此灤縣淪為日偽統治。抗日戰爭開始後,冀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豐灤遷聯合縣在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處誕生,中心在豐潤縣潘家峪一帶,隸屬於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冀東專署),轄境包括榛子鎮、楊柳莊地區。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建遷灤盧聯合縣,其轄境北至遷安縣楊店子一帶,南至渤海,東至灤河,西至唐山,共千餘村莊,仍隸屬於冀東專署。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第十三專署撤銷,建冀熱邊行署,轄五個專署,第四專署設定灤盧縣和豐灤縣。灤盧縣的區域,相當於除榛子鎮、楊柳莊地區以外的今灤縣境。因當時九百戶、油榨地區屬盧龍管轄,故名灤盧。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冀熱邊行署改建為冀熱遼行署,第四專署按行署統一序列,改為十七專署,灤盧縣隨之歸十七專署。12月9日,冀熱遼區黨委改建為冀東區黨委,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翼熱遼行署也改建為翼東區行署。冀東行署於 5月18目明令調整行政區劃,要求原則上恢復戰前舊縣治,因此,在原灤縣境撤豐灤聯合縣,建灤南辦事處,駐倴城;撤灤盧聯合縣,建灤北辦事處,駐張各莊;撤遷灤豐聯合縣,在原灤縣轄區建灤西辦事處,駐榛子鎮。7月,各縣佐升格為縣政府,灤南、灤西分別單獨成建制,灤北改稱灤縣。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路南,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當時的河北省政府169次委員會決議,在灤縣南部司集莊建灤寧縣,在豐潤的胥各莊建浭陽縣,將原屬灤縣之錢營、稻地、輝坨等地劃入。所謂灤寧縣與浭陽縣,由於解放區人民的堅決反對,成為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灤縣從遼建州直到抗日戰爭結束,行政區域無大變化。

2014年,河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灤州鎮、響嘡鎮,設立灤城路街道、響嘡街道。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末,灤州市轄榛子鎮、雷莊鎮、九百戶鎮、東安各莊鎮、楊柳莊鎮、油榨鎮、茨榆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王店子鎮共10個鎮和灤河街道辦事處、古城街道辦事處、灤城路街道辦事處、響嘡街道辦事處共4個辦事處,504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灤州市位於東經118°14'06"~118°49'34",北緯39°34'52"~39°58'27"之間。地處唐山市東部,東與盧龍縣、昌黎縣隔灤河相望,南與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北靠遷安市及遷西縣。轄區總面積為1028平方公里,灤州市政府駐灤河街道灤河西道3號。  

氣候

灤州市2016年全年平均氣溫12.5℃,比歷年平均氣溫高1.3℃,最高氣溫35.4℃,出現在6月19日,最低氣溫-18.2℃,出現在1月24日;光照2482.1小時,占年可照時數的56%;灤州市區降水量697.2毫米,比歷年平均多88.4毫米。  

地形地貌

灤州市地處冀東燕山南麓、灤河西畔。全縣地勢北高南低,西北、東北為低山丘陵;中部、南部為灤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  

水文

魅力灤州 魅力灤州

灤州市地處灤河、沙河、陡河流域,境內有九條較大河流。其中灤河、沙河、管河為過境河流,橫河、溯河、龍灣河、狗尿河、岳家河和小青龍河發源於境內,灤河、橫河、沙河、管河、龍灣河屬長年性河流。其餘四條河屬季節性河流,除汛期宣洩洪水外,平時基流甚少。灤河是灤州市的一條大河,它從灤州市油榨鎮迷谷村北與遷安縣交界處入境,流經油榨鎮、灤洲鎮、響嘡鎮3個鎮,在響嘡鎮史莊村南出境進入灤南縣。灤河在灤縣境內長41公里,流域面積55平方公里,河床寬度700—6500米,河道縱坡即鐵路大橋上游為萬分之十三,下游為萬分之七。沿河村莊涉及油榨鎮、灤州鎮、響堂鎮總計3個鎮61個村。涉及人口6.5萬餘人,耕地13萬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6年,根據土地變更調查成果,灤州市土地面積為102721.08公頃。農用地79734.86 公頃,其中耕地56275.63公頃;建設用地19562.08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7965.77公頃;未利用地3424.14公頃。  

礦產資源

灤州市礦產資源有鐵礦、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砂岩、花崗岩、鉛鋅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其中鐵礦儲量最大,總儲量達29億噸。  

人口

截至2016年底,灤州市共有總戶數161836戶,總人口數573408人。其中男293592人,女279816人,18歲以下119804人,18至34歲126889人,35至59歲215467人,60歲及以上111248人。全市城鎮人口163685人,鄉村人口409723人。  

灤州市共有33個少數民族,人口12975人,約占全縣人口的2.31%,主要有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等。

政治

市委書記:許曉娟  

市長:孫自生  

經濟

綜述

灤縣 灤縣

2018年,灤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18.9%,增速創六年來新高;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9.2%。  

2017年,灤州市地區生產總值530.33億元,比2016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74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327.73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55.86億元,增長8.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35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3863美元),增長6.7%。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為8.8:61.8:29.4。

2017年,灤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453.1億元,比2016年增長7.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5.4%,比2016年提高0.1%。

2017年,灤州市城鎮新增就業9100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1.1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5%。

2017年,灤州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2016年上漲1.2%。分類別看,食品菸酒價格下降1.2%,衣著上漲3.4%,居住與上年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7%,醫療保健上漲3.8%,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1.7%,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7.0%,交通和通信上漲0.6%。城市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0%。

2017年,灤州市全部財政收入35.3億元,比2016年增長40.0%。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4億元,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4億元,增長2.7%。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2.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下降13.8%,節能環保支出下降45.9%。

2017年,灤州市國稅稅收收入22.9億元,比2016年增長85.4%。地稅稅收收入7.8億元,下降4.8%。  

第一產業

2017年,灤州市糧食播種面積3.9萬公頃,比2016年下降0.5%。糧食產量26.5萬噸,比2016年上升3.9%。其中,夏收糧食5.6萬噸,秋收糧食20.9萬噸。糧食畝產449.9公斤,增長4.4%。棉花播種面積182.4公頃,產量287噸,上升0.7%。油料播種面積1.6萬公頃,產量7.1萬噸,增長5.02%。蔬菜播種面積1.1萬公頃,產量100.5萬噸,增長2.8%,其中設施蔬菜產量33萬噸,增長4.8%。乾鮮果產量22.2萬噸(含果用瓜),比2016年增長1.26%。花卉種植面積28公頃,比2016年減少1公頃。全年人工造林2360公頃,森林覆蓋率29.46%,比2016年提高3.06%。

2017年,灤州市肉類產量6.19萬噸,比2016年下降0.8%。其中,豬肉產量3.15萬噸,增長3.25%;牛肉產量1.7萬噸,下降8.8%;羊肉產量0.14萬噸,增長1.4%。禽蛋產量4.25萬噸,下降19.67%。牛奶產量41.6萬噸,下降9.34%。水產品產量2034噸,比2016年下降44.37%。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1558噸,下降50.48%;捕撈水產品產量476噸,下降6.67%。

2017年,灤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其中市級以上18家,比2016年增加1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76.8%,比2016年提高0.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位243戶,比2016年減少7戶。  

第二產業

2017年,灤州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13.71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3.67億元,增長7.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6.4%,股份制企業增長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2.2%,私營企業增長5.0%。鋼鐵行業增加值下降1.0%,裝備製造業下降3.6%,酒、飲料行業增長36.8%,非金屬礦採選業下降71.0%,建材行業下降3.2%。鋼鐵行業增加值102.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2.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28億元,比上年增長60.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0%。

2017年,灤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9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60.5億元,比2016年增長96.7%。其中,裝備製造業利潤3.6億元,增長44.2%;鋼鐵行業利潤50.5億元,同比增長311.4%,建材行業利潤0.3億元,下降11.5%,食品行業實現利潤2.2億元,同比下降20.0%。全年壓減煉鋼產能173萬噸、煉鐵產能151萬噸鐵。

2017年,灤州市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4.3億元,比2016年增長1.0%。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8家,實現利潤4329萬元,同比增長134 %,其中私營企業增長134 %。  

第三產業

2017年,灤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8億元,比2016年增長10.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8.9億元,增長1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8.9億元,增長11.1%。分行業統計,批發業零售額58.9億元,增長9.7%;零售業零售額90.8億元,增長11.3%;住宿業零售額1.7億元,增長11.0%;餐飲業零售額16.4億元,增長11.0%。全年進出口總額12929萬美元,比2016年下降28.6%。其中進口6260萬美元,下降50.5%,出口6669萬美元,增長22.4%。直接利用外資5916萬美元,同比增長16.0%。

2017年,灤州市郵電業務總收入9752萬元,與2016年持平。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052萬元(含快遞業務收入),增長4.7%;電信業務收入5700億元,下降3.2%。年末行動電話用戶54.4萬戶,比上年末增加7.9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11.4萬戶,增加3萬戶。

2017年,灤州市接待國內外遊客414.06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37.3%,旅遊總收入43.04億元,增長42.8%。

2017年,灤州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29.8億元,比年初增加26.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41.8億元,比年初增加24.1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57.8億元,比年初增加20.8億元。

2017年,灤州市保險機構原保險保費收入33341萬元,比2016年下降16.5%。其中,財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7963萬元,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5378萬元。各類保險賠款與給付支出20598萬元,增長6.0%。其中,財產險賠款與給付支出5916萬元,人身險賠款與給付支出1468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灤縣四中 灤縣四中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擁有各類學校13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生1156人,本年新招生413人,比2016年下降4.0%。普通中專學校1所,在校生978人,同比增長9.3%,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3093人,增長14.0%。普通中學27所,在校生26439人,增長3.3%。國小103所,在校生39893人,下降0.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8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4.1%。  

科學技術

灤縣夜景 灤縣夜景

2017年,灤州市申請專利110項,同比增長6.8%;授權專利77項,同比增長35%。技術契約成交總額2.18億元。組織開展重大、重點科技項目19項,其中省級項目19項。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影劇院2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35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82%。公開出版報紙、期刊19種。不可移動文物點54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處。創辦公益性文化演出《灤縣惠民工程演出》和《全民閱讀》。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擁有體育場地1個,體育館1座,公共健身器材507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5平方米。全年開展各類民眾健身活動18項次。擁有各類體育協會12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2個,婦幼保健站1個、衛生防疫站1個。全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680張,其中醫院1038張,鄉鎮衛生院642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96張。衛生技術人員225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39人,註冊護士792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01人。農村衛生室440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79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18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71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8.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49萬人。全年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3082.4萬元,保障居民10566人,其中城市居民926人,比2016年減少310人,農民9640人,減少1982人。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70元提高到55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3150元提高到3912元。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擁有敬老院12家,減少床位73 張。民辦養老機構 5家,擁有養老床位2490 張。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537 個,全縣村(居)委會覆蓋率100% 。社會救助站1家。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每月基本生活費分別為1275元和825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25元和125元。  

交通運輸

灤州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京津唐金三角地帶,距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在百公里左右。境內有京哈、京秦等五條鐵路,102、205國道和京瀋高速、平青大公路穿越全境,山海關機場、三女河機場毗鄰東西,形成了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一小時可到達秦皇島、曹妃甸、唐山等地。縣內路網完善,以市區為中心已形成了輻射各鎮的半小時交通圈。  

截至2017年底,灤州市公路通車裡程1541.481公里,其中國道56.106公里、省道53.416公里、縣道110.424公里、鄉道354.05公里、村道967.485公里。擁有客運班線6條,班線客車64輛,年末實有出租汽車374輛。  

歷史文化

宗教

2016年,灤州市有宗教場所19處,教職人員28人。各宗教信眾8075人,其中佛教2297人,道教1467人,伊斯蘭教807人,天主教1386人,基督教2118人。

節日

灤州古城火鍋節,每年11月期間在灤州古城隆重舉行。屆時,不僅有熱騰騰香噴噴的南北各式火鍋供大家品嘗,還可享受商家推出的特價套餐和就餐抽大獎活動。每天在大型餐飲、小吃街、海鮮街就餐顧客憑協會發放收據和選單可以在抽獎處免費抽獎,灤州古城還會舉辦相親大會,以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歷史典故

• 仁義胡同

清朝年間,在灤州城內東街住著兩戶人家,西家姓吳,東家姓霍,兩家中間是一道火牆。吳家出身紳士,霍家在朝為官。這年,吳家想蓋新房,拆掉一段牆,霍家不允,引起一場官司。
知州受理此案,得知兩家都不好惹。晚上,知州來到霍家,勸霍家給他父親去信,尋求辦法。
過些日子,霍父來信說“兩家爭吵為堵牆,讓它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哪見當年秦始皇。” 霍家拿信給知州,表示尊父命,讓出三尺給吳家。
知州到吳家,說明了霍家的決定。並說:“人家讓出三尺,你們也讓出三尺,留個胡同方便百姓,可否?”吳家欣然同意,於是吳、霍兩家中間留下了六尺寬的胡同,知州將其命名為“仁義胡同”,並制匾懸掛以教後人。仁義胡同由來的傳說,在灤州人世代相傳。居民從中受益匪淺。多少年來,附近回、漢民雜居,民族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先人義舉,結出了今人精神文明之果。 

• 尋蟻求水

東周列國時期,今遷安屬於山戎令支國。有一年,山戎令支國發兵攻打它的鄰國——燕國。燕國抵當不住,只好向齊國求救。於是齊桓公率兵討伐山戎。當大軍行至爪村伏龍山(今龍山)一帶駐紮時,山戎令支國將濡水(灤河)截斷了,造成伏龍山周圍20多里無水。齊國軍隊無水喝,齊桓公只得叫士兵鑿山找水,結果未能找到泉水。齊桓公的謀臣公孫隰朋向齊桓公進言說:“臣聽說螞蟻找有水的地方築穴居住,應當找蟻穴處掘水。”齊桓公按公孫隰朋的主意讓士兵在伏龍山的北面搜尋蟻穴,結果又未找到水源。公孫隰朋說:“螞蟻冬天找暖和的陽坡居住,夏天才涼快的背陰坡居住。是冬季,螞蟻一定在山的陽坡居住,不能亂掘。”軍士按他說的,果真在伏龍山的陽坡山腰處找到蟻穴,掘到泉水。齊桓公稱讚說:“隰朋可稱得上是聖人了!”因此,將該泉稱為聖泉,伏龍山也改龍泉山,後來又簡稱龍山。為飲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後人砌石為井,名為龍泉井,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
齊桓公征伐了山戎後,進兵征伐孤竹時,又有老馬識途的故事。為此,後來有人作了一首詩:
蟻能知水馬知途,異類能將危困扶。
堪笑淺夫多自用,誰能舍己聽忠謨! 

特產美食

郝家火燒,是叉子火燒的俗稱,也叫蛤蟆吞蜜。製成的火燒外焦里嫩,香而不膩,酥而不硬,適口性強,多吃不厭,且攜帶方便,久置不壞,即使擱放月余,稍加烘烤,味道如初。郝家火燒製作工藝複雜,製作技術精良,產品久孚盛名,始終供不應求。以風味食品被收入《河北食譜》。  郝家火燒 郝家火燒
灤縣花生,以果白、果大、粒飽、色鮮、味美、含油率高、無黃麴黴素污染等著稱,在國內外市場享有“東路花生”的美譽,是灤縣農業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產品主要銷往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1996年灤縣被農業部特產之鄉命名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花生之鄉”。  灤縣花生 灤縣花生
灤河紅鯉,產自灤河,以灤河老鐵橋為界,橋北產黑鯉,橋南產紅鯉,雖咫尺之隔,但向無混雜,古今不爽。黑鯉皮糙肉厚,紅鯉細鱗鮮鰭,味道絕佳,曾為宮中貢品。  灤河紅鯉 灤河紅鯉
灤州蜜瓜,是灤縣另一特產。以其皮薄、個大、入口沙甜、易於保管聞名京津,被譽為“蜜瓜之鄉”。灤州蜜瓜種植始於遼代。據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灤之始,考察南部沙地較多,且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適應蜜瓜種植。因請商旅從西域傳入  灤州蜜瓜 灤州蜜瓜

風景名勝

• 灤州八景

文峰塔 文峰塔

岩山虎踞:位於灤州城南1.5公里,岩石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掛銅鈴。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於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後,道光元年,黃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現只存一節塔基。2009年重建,今已重新屹立在研山上。  

灤水龍翔:即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西岸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 峽蜿蜒南流,曲折縈紆,矯若翔龍。若河水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解放後,灤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採,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  

偏涼虛閣: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東麓偏涼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東巡時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若有若無,幫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築,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牆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御碑亭,成眾星捧月勢。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御碑一塊。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毀。  

橫井浮煙: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大覺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數丈。後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幫稱橫井浮煙。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拆毀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當年風韻今已無存。  

圍山泉瀑:位於楊柳莊北部,羅家嶺以南,為天然景色。羅家嶺之泉水自西北環而匯之,上為大龍潭,下為小龍潭,南流急下,氣勢雄偉。小龍潭水庫建成後,舊景換新顏。  

天渠應候: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於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眾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傳說,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隨小龍潭水庫的建成,已無可觀。  

金泉渠月:位於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年)開挖引水,種蓮植柳。後又在亭西建別故亭。池水亭台,垂柳對蓮,夜月映照,遊人共賞。只因此處較多沙坨,水沖沙壓,逐漸淤塞,民國初年改為農田。  

龍溪地橋:位於城西南4公里。龍溪原為沂河上源,流經此地時,溪水潛伏入地,二里之外復出地面。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無存。  

• 夷齊廟

夷齊廟,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原在永平府內,明景泰五年(1455)知府張茂遷改建於油榨鎮境內灤河岸邊小山平台上。南門樓上石匾橫書“孤竹城”三個大字。廟門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題“到今稱聖”。北面以樓代門,樓為“清風樓”,高約兩丈,下臨滔滔河水,其險 無比。夷齊廟地處灤河岸邊,水山相連,風景奇美,建築奇特,又有夷齊二賢故事,歷來為人稱道,解放後全部拆毀。  

• 響水橋

響水橋,位於京東四大名鎮——榛子鎮中心街東出口,是我縣僅有的最古老石橋,1984年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保護文物,2012年被確定為市級保護文物。主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面呈孤形,橋面寬5米、長15.6米、高6米。整個橋體所用石料均為精琢長方體巨石砌成。結構嚴謹,別具一格。當時能工巧匠用糯米熬粥攪拌石灰成漿灌注粘結石塊,石與石之間縫隙極窄渾然一體極為牢固。橋面兩側各豎8根高1.15米、邊寬28厘米的石柱欄柱,柱頂雕刻不同造型的荷花,玲瓏剔透,雖經百年以上自然侵蝕,荷花依稀可辨,柱距2.13米,以兩根石雕扶手相連。橋體兩側各有八字翼牆長13米、高5.4米,各鑲嵌一石雕龜頭,俗稱“王八脖子”,起水位安全線作用,順河砌有護岸。橋墩西側是三角形分水線用巨石疊砌,緩解上游水勢的沖刷。  

• 灤河老鐵橋

灤河老鐵橋 灤河老鐵橋

灤河老鐵橋俗稱灤河大鐵橋,該橋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開工興建,光緒二十年(1894)十二月竣工,歷時32個月。為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以“壓氣沉箱法”修築。工程耗銀78.24萬兩。至1974年正式公路橋建成後,該橋停用。  

• 灤縣港北起義紀念碑

灤縣港北起義紀念碑,坐落在灤州市西南的古馬鎮港北村東南角。是1988年7月6日為了紀念冀東抗日50年建立的。2009年9月被唐山市委員會、唐山市人民政府定為:培養愛國之情、激發報國之志的“唐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整個紀念碑用圍牆包圍,坐東朝西,西面的圍牆一米以下用紅磚砌成,上面則是鐵欄桿,使人能清晰的看見整座紀念碑的全貌。院子裡有一條通向紀念碑的水泥路,路兩側有幾株四季常青的松樹。紀念碑的碑座2.5米高,正面水泥台階共分四段,每段分別為一、九、三、八層,南北兩側分別有水泥台階通往碑座上面,台階為兩段,每段為七層和六層,寓意起義爆發於1938年7月6日。  

著名人物

李顯庭(1861—1943)號老顯,直隸省遷安縣李家窩鋪(今河北省遷安市西李鋪)人,北方造紙實業家。曾三次赴朝鮮學習機器造紙技術,創辦“顯記紙廠”,生產“高麗紙”。聞名遐邇。  

吳富恆,漢族,1911年3月18日生於灤縣,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孔子基金學會副會長、全國外聯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全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山東省委主任等職。1950年先後任山東大學副校長、校長。  

董天柚(1943— )1979年後歷任中學教師,灤州文教局教研員、創作員,灤縣政協副主席、文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唐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董海山,漢族,1932年10月生於灤縣,高能炸藥專家,高級工程師。參與編纂《炸藥與衝擊》、《科技學報》、《大炸藥》3個學術刊物。1985年被評為核工業部勞動模範,1986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並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曹貴林,漢族,1932年1月生於灤縣,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明史專家。  

傅政華,漢族,1955年3月出生,河北灤州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法務部部長、黨組副書記。  

張軒,漢族,1958年5月生,河北灤縣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13日,灤縣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  

2018年10月,灤州市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中國區縣(1)

詳細介紹中國的區縣。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