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物產豐盈……
糝
糝(sa),作為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早已聞名遐邇,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
“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製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據臨沂縣誌記載,糝是明朝末年臨沂人創造的,幾經演變改進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臨沂城有八家著名糝鋪,今已發展至百家專營糝鋪。
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三種,以羊肉糝最為普遍,雞肉糝為珍。
下面是以雞肉糝為例介紹,其它糝基本相同。
原料:淨肥老母雞10隻(約18千克),大麥仁2千克,水70千克,蔥、姜、細藥料包、醬油、鹽、胡椒粉、味素、麵粉等各適量。
製法:甑鍋加水和老母雞旺火燒沸,撇去浮沫,下入大麥仁、料包、蔥、姜小火煮2小時,雞熟撈出晾涼;雞肉撕成絲放碗中。雞骨架放入鍋中同麥仁等再小火煮2-3小時;雞湯揀去骨架、蔥姜、藥包,下入醬油、鹽、蔥姜米,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入放有雞絲的碗中,澆入醋、香油即成(約200碗)。
煎餅
沂蒙特產六姐妹煎餅,在沂蒙山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大民眾喜愛的傳統食品。六姐妹煎餅是蒙陰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聘請了當年在孟良崮戰役中,野店鎮煙莊村六位姐妹支前小組烙煎餅能手來作技術指導,因此而得名。六姐妹煎餅以它獨特的原料配方,特製工藝,先後經過各種粗細糧配比後浸泡,用石磨磨糊、攤制烙熟、成型整理,包裝而成。煎餅光滑均勻、口感勁道、糧香可口、品種豐富、色彩各異。系列產品有香米煎餅、板栗煎餅、蕎麥煎餅、柿子煎餅、薺菜煎餅等二十多個品種。批量生產,遠銷周邊地市。
金蒙紅燒兔頭
金蒙紅燒兔頭是蒙陰地方小吃,深受食者的喜愛。該菜選用3-4個月齡肉食兔子頭和10餘種蒙山純天然中藥材,經過10餘種工序燒制而成。其特點是,口味麻辣鹹鮮、肉味獨特、色澤誘人,且具有滋補養顏,健腦明目之功效。紅燒兔頭吃法講究:兔頭上桌先掰開,先吃舌頭後吃腮,稍後再食黑眼圈,最後兔腦挖出來。
該產品已經國家註冊商標,並連鎖經營。
潘湖狗肉
潘湖狗肉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聞名。據傳說,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繞道沂蒙專嘗潘家湖狗肉並大加讚譽。據中醫理論,狗肉性熱,入命門經,有壯元氣、安五臟、益氣力之功效。民諺有“冬吃狗肉補,春天打老虎”之說。原料:健壯成年狗、調味佐料、陳年老湯等。
製法:活狗放血剝皮,破肚去髒,大卸五塊,用深井水浸泡2日,中間換水三次;部分佐料深加工,然後混合粉碎待用。狗肉、佐料、陳年老湯、新湯入鍋鹵熟,折骨入盆;骨頭回鍋再煮,把握住余湯的數量,經過濾後灌入盛狗肉的泥瓦盆中,加適量調料拌和均勻冷卻即成。食用時手撕成條,不可刀切,以免影響口味。
特點:色澤紅潤、口味香美、醇厚不膩、久食不厭。
潘湖狗肉在河東區潘家湖村生產,以趙常傑烹製的狗肉為佳。
八寶豆鼓
“惟一齋”牌八寶豆鼓我國豆鼓製作由來已久,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述”有做豆豉的記載,後廣為流傳。臨沂八寶豆鼓釀造工藝首次出現於道光年間,當時城裡“惟一齋”醬園經理細心考察了附近各縣醬園及農民製作豆鼓的不同工藝,博採諸家之長,摒棄諸家之短,幾經改進,研製成獨具一格的“惟一齋八寶豆鼓”。
“惟一齋八寶豆鼓”是用大黑豆、茄子、鮮姜、紫蘇葉、花椒、香油、白酒等八種原料經一年密封天然發酵而成。豆鼓色澤晶瑩、香味獨特、營養豐富、有生津開胃、降逆消食的作用。費孝通先生題詞讚譽“齊魯名產,醇厚清香”。
王氏熟梨
王氏熟梨是熟梨王“王玉成”用祖傳數百年歷史秘方烹製的熟梨,用料講究,風味獨特,為中華一絕。熟梨酥爛化渣、入口即化、甜香醇厚、子實酥軟並有清痰瀉火、潤肺止咳、解酒利尿、除煩去燥、養肝益心之功效,對慢性氣管炎、哮喘肺熱有一定的療效。王氏熟梨一般在夜幕降臨時銷售,售賣時配以悠揚的傳統售賣歌,人們聽到歌后,紛紛前往購買,食者讚不絕口。1993年10月20日笑星趙本山食梨後把此歌搬上舞台。
陳毅、谷牧、費孝通等名人都曾讚譽過此梨。曾為多家電視台和報刊採訪報導。1997年被山東省經貿委評定為“山東名吃”,中國烹飪協會評定為“中華名吃”和“中華熟梨王”稱號。
原料:山東平邑天寶山黃香梨、浙江溫州冰糖、四川峨嵋山川貝母、熟梨原汁老湯、南國紅豆、大棗、桂花醬、香白芷、香料等。
製法:梨精選,南國紅豆泡發,香料包裹好;主配料下入特製灶具內,加老鹵、新湯、調料滷製酥爛即成。
王氏熟梨2001年經國家工商局註冊商標。
氽芙蓉黃管
“氽芙蓉黃管”一菜,是高級技師林本生在1987年首屆魯菜大獎賽上的獲獎菜。被評為山東省首批二十個優秀菜之一。此菜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刀工精湛,造型新穎,猶如出水芙蓉。軟滑爽脆,鮮香適口,為魯菜高級宴席湯菜。原料:豬黃管10條,雞裡脊肉50克,雞蛋清5個,菜心、火腿、香菇各少許。製法:豬黃管洗淨煮熟,擇去油脂,翻過來打上“蜈蚣”花刀,截成6厘米長段,放清湯里煮熟入味,撈出備用;將蛋清5個加入等量的清湯攪勻,入籠蒸熟為芙蓉底子,將煮熟的黃管擺在底子周圍;將6條黃管抹入雞料子,粘上菜心、火腿絲、香菇絲入籠蒸熟擺放在底子中間;鍋放清湯燒開,調味去浮沫,澆入湯汁即成。白菜燉豬肉
原料:豬五花肉150克,嫩白菜400克,粉皮、蔥段、薑片、鹽、醬油、味素、肉湯、料酒、椒油、豬油各適量。製法:豬五花肉切片,白菜用手撕成大片,粉皮掰成小片放溫水泡開;豬大油燒熱放五花肉、蔥姜、醬油煸炒,然後加肉湯、白菜、粉皮燉透,加鹽、味素、椒油等調料即成。特點:湯寬味濃、菜爛,為家常飯菜。美酒煎燜鯰魚
“蘭陵美酒鬱金香”為千古名句,蘭陵美酒釀造地流傳美酒煎燜鯰魚之法已久。此菜汁少粘稠、色紅亮、味香鮮、肉細嫩糯滑、美酒味濃,補中益陽,舒筋活血。原料:鯰魚一條(約750克),油菜心10棵,蘭陵美酒100克,清湯、乾澱粉、醬油、醋、精鹽、白糖、味素、食油、蔥段、薑片、蒜片、香油各適量。製法:鯰魚擊暈,去鰓去髒,沸水淋燙去除表面黏膜,兩面剞花刀,用美酒、鹽、醬油入味;將魚沾乾澱粉,下油鍋煎挺身後加清湯、調料燜至湯稠魚熟裝盤;菜心炒入味點輟即成。李守仁燒雞
李守仁燒雞店是由其父創建於解放初期,距今已五十多年歷史,是臨沂知名的傳統名吃,製作工藝講究,一般批量生產,流水操作,質量穩定。成品色澤紅潤,味道香鹹濃厚,回味無窮。草公雞宰殺洗淨,開膛去內臟,別製成型,清水泡去血污,控淨腹水;陳年老湯入鍋,加新水、醬油、精鹽、蔥姜、藥料包(砂仁、豆蔻、甘草、草果、白芷、桂皮、丁香、花椒、大料等)、雞燒開,中火煮熟撈出,放熏鍋加白糖熏至紅潤取出。煮雞的湯汁經過濾澄清後放瓦盆中,將熏過的雞浸入老湯即成。蒙山光棍雞
“光棍雞”是蒙陰地方名吃,以其獨特風味,風靡沂蒙山區。創始人付澤明在蒙陰縣城西嶺開設炒雞店,以烹製蒙山大公雞為主,且口味鮮美、風味特殊吸引了大批食客。因炒雞店工作人員全部是男士,取材又全是大公雞,便將此菜戲稱“光雞”,此店即叫“光棍雞店”。1995年,在國家工商局進行了商標註冊。今臨沂、濟南、北京等地均有其分店。原料:一年左右草公雞一隻(約2000克),豬油70克,青椒50克,姜、蔥、醬油、高湯、鹽、味素、陳皮、八角、花椒等30多種藥料各適量。製法:雞宰殺洗淨,改成劈柴塊;蔥切段、姜切片、青椒切片;勺放油煸薑片、蔥段下雞塊炒至灰白色無水分時放醬油再炒至雞塊醬紅色加入高湯、鹽、藥料等溫火燉20分鐘,待湯汁濃稠時下青椒、味素裝盆即成。特點:色澤紅亮、汁寬味濃、鮮香醇厚、藥香濃郁。莒南驢肉
“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是世人嚮往的美味。莒南“驢肉”的專營店在驢肉的烹製上有獨到的功夫,製作的熟驢肉奇香,肉湯奇鮮,深受食客稱讚。製法:剝皮整驢一頭,帶骨分割成塊,放入清水中浸出血污,鍋加大蔥、大姜(拍碎)、佐料包、料酒、肉塊、下貨,加入水浸沒原料,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小火燒至肉塊熟而不糜,停火起鍋,取肉塊切片沾煳鹽食用。吊爐烤排
吊爐烤排是郯城縣馬頭鎮的地方小吃。所謂吊爐,是一種上下兩節同時能夠燒火,而上節連一隨意移動槓桿的爐子,這種爐子烤制麵食可隨時調整角度,致使受熱均勻,兩面酥透。烤制前,要經多道工序方能上爐。先是和面,要用很講究的三合面,即老面、燙麵、嫩面各占三分之一;再是揉面,要下力氣反覆揉,一直揉到麵皮滑,一拍“嘭嘭”作響方可;最後是揪劑子擀麵皮,在面上放適量油鹽、花椒麵,再捲起擀勻,然後刷上特製的糖稀,撒勻去皮的芝麻。吊烤時上下爐同時烤火,底蒸上烤,火要先急後緩,並不斷移動槓桿,直至酥透及里方可出爐。這種吊爐烤制的烤排,兩面黃澄澄、晶亮亮、吃起來脆酥酥、香噴噴、滿口溢津,久食不厭。鹹豆粥
鹹豆粥是臨沂大眾化粥食,多為早餐供應。此粥製作細膩、口味香美、消渴利尿、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喝此粥配食熱油條口味尤佳。製法:黃豆和小米用水泡開,分別磨成豆漿和米漿,各自過濾出渣;鍋加水燒開,下豆漿燒開後,再下米漿,開鍋盛入粥碗內。另取少量黃豆放鍋中炒熟後加水和鹽煮至皮起皺,撒在碗中粥面上即成。油茶
油茶是臨沂人民的傳統小吃,尤以郯城馬頭人對其特別鍾愛。宋朝末年油茶從西部回族傳到沂州之地,為半流汁食品,宜早食。馬頭供銷食品廠生產的油茶質量上乘,暢銷國內外。製法:麵粉炒熟呈淺黃色,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炒酥碾碎,蔥姜切絲用花生油炸酥;炒麵加蔥薑絲、花生油、香油搓勻再下其它各料拌勻即成。食法:油茶放碗,加入白糖,沸水沖拌成稠粥狀即成。特點:質地鬆散、不乾不燥、色澤淡黃、香甜可口。沂蒙風光
原料:熟豬耳、牛肉、口條、基尾蝦、黃白蛋糕、卷尖、黃瓜、冬粉、菠菜汁等。製法:將冬粉,菠菜汁加水熬開,倒入大平盤和四小盤中;將以上各種原料修型、改刀切成相應的薄片;按照設計的圖形擺成沂蒙風景和四小花盆。特點:用料豐富、口味多樣、形象逼真、色彩鮮艷。雪蛤銀杏
臨沂郯城有“天下銀杏第一縣”之美譽,所產銀杏果實碩大,質量尤佳。雪蛤乃東北林蛙又稱“蛤士蟆”,其雌蛙輸卵管的乾製品為珍貴醫療滋補品,自古為烹調的名貴原料。臨沂廚師將銀杏與雪蛤這兩種具有高效食療價值的原料合烹已有多年歷史,為醫家稱道,為食者讚美。此菜不但口味極佳,滋潤甘甜,而且功用有三:一為滋陰潤肺,療肺與氣管之疾。二為補腎益精,治腎虛體弱。三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此菜在2001年東方美食國際烹飪大賽中獲得銅牌獎。製作人,陳樹忠。原料:銀杏500克,水發蛤士蟆油100克,冰糖100克,蜂蜜50克,桂花、檸檬汁、白鬍椒、蔥、姜、花椒、料酒、清湯、枸杞各適量。製法:銀杏去殼、皮、芯,清水煮發;水發雪蛤油放碗中加清湯、蔥姜、花椒蒸透;鍋放清湯,加銀杏、冰糖、蛤油、蜂蜜、桂花醬、汁燒透即成。風飄魚丸
臨沂廚師在魚丸的製作上有獨到的功夫,用廉價的白鰱魚可以製成潔白鮮嫩、輕如棉絮,隨風漂動,入口即化的珍品魚丸。原料:白鰱魚一條、高湯、鹽、味素、料酒、蔥姜、菜心等各適量。製法:魚取淨肉(刮)以紗布盛,清水沖,制茸調成泥料;魚泥擠丸氽熟,撈入玻璃湯盤,加入調製好的高湯菜心即成。沂蒙名酒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詩仙李白的這首千古絕句,定格了蘭陵古鎮特有的酒文化,隨著歷史的沿革,一代代釀造者不斷開拓創新,加之釀造技術的進步,在沂蒙這塊厚重的土地上,湧現出了許多名酒佳釀。除“蘭陵老字號”外,象銀麥、溫河、沂蒙老曲等品牌的各種酒類產品也在全國占據了一定的市場,沂蒙名酒逐漸集團化、產業化,在臨沂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沂蒙山雞蛋
蒙山蛋品系列產品是一種純天然無公害產品,於2004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稱號!經山東省最高權威部門-山東省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驗,富含高鋅、碘、硒、鐵、鈣多種維生素、胺基酸等。來自於自然,不僅無任何藥物殘留,而且還具備普通雞蛋無法比擬的特點,蛋黃自然紅且大,蛋清厚稠,蛋內蛋白、胺基酸、卵磷脂蛋黃素,以及維生素A、D、E、K、B族和鋅、鐵、鈣、碘、硒等均高於普通雞蛋,尤其是蛋內膽固醇遠遠低於普通雞蛋(低於普通雞蛋20-40%),煮熟七八分食或烹調後,蛋味醇香、無腥味,且極易被消化吸
刺繡製品
刺繡製品的刺繡工藝有絲繡、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頭頂、鞋面、鞋墊、兒童帽、小兜兜等服裝物品上,用五色絲線刺繡的各種圖案,表現的形與色,想像與變形,玲瓏剔透,富有韻味,充分顯示了農家女描龍繡鳳、心靈手巧的本領。傳統製品有鴛鴦戲水的枕頭頂、手繡五彩荷包、老虎頭形兒童帽等,特別是那饒有風趣的虎頭鞋,更是別具一格。舊時,幼兒周歲或生日,父母總要(或請人)替自己的孩子做雙鞋,鞋頭繡上一隻虎頭,俗稱“虎頭鞋”。虎為“百獸之王”,民間有穿虎頭鞋壯膽、避邪的習俗,又有祝願孩兒長命百歲的說法。虎頭鞋非但做得考究,而“虎頭”也是想像多變:有紅絲線繡的“龍頭”,綠絲線繡的“鳳頭”,黑絲線繡的“貓頭”,還有“獅子頭”等。造型優美而生動,雖經變形誇張,卻很逼真,色彩艷而不俗,繡圖清秀而有鄉土風味。而鞋墊、座墊等物品多為棉線割花繡法,圖案有荷花、佛手、菊花、桃花等。這種鞋墊穿著鬆軟舒適,而又不竄不捲。農村女孩十幾歲就學繡鞋墊,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個個拿手,常用來作為相愛的定情之物。擁軍支前,姑娘們多繡上一顆紅心,贈給前線的子弟兵戰士。姑娘出嫁前要給未來的丈夫繡鞋墊,作為嫁妝,以展示新娘的女紅手工之巧。
沂蒙印花布
沂蒙印花布的印花工藝,分藍印和彩印,以藍印流傳最為廣泛。藍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製而成的。印花板過去採用油紙刻制,現大多改為塑膠板。印染時,把豆漿、石灰、蛋清等混合成為塗料,透過印板刷在布上,曬乾後再用靛藍進行煮染即成。靛藍是從藍草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穩定,色澤素雅,經久耐看。靛藍染出的布呈藍底白花,古樸素雅,富有濃郁的鄉土風味。這類染坊較多,幾乎遍及各鄉鎮,印染品各式紋樣達數百種。民間藍印花布的圖案構成既具有一般圖案結構程式,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多以圓點、短線和小塊面組成,最為常見的是以7個小圓點組成圖案,民眾稱它為“貓蹄花”。民間印花布的形式簡潔、明快、渾厚,富有裝飾趣味,有些酷似漢代畫像石。印花布的題材多以梅、蘭、竹、菊、牡丹、龍、鳳、鳥、走獸等為主,並帶有明顯的諧音和美好的寓意。像“富貴盤長”、“福壽雙全”、“喜鵲鬧梅”、“連(蓮)年有餘(魚)”等,用來象徵吉慶、平安和幸福。印花布的用途很廣,它既有較普遍的使用價值,又有一定的審美裝飾價值,至今仍受到不少民眾的喜愛。沂蒙民間玩具
沂蒙民間玩具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蒼山縣小郭村生產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曲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臨沂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統一,誇張而又逼真,簡潔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繪上。彩繪和在泥模的外型上先塗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據需要塗以膠水調出的大紅、桃紅、翠綠、黃、紫等品色顏料,最後用墨來“提神”。色彩艷麗,對比活潑,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充分體現了我國彩繪藝術的特點。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後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質,乍看似不經意,其實頗具匠心。泥玩具的背後或底部還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發出“嗚嗚”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歡迎。
沂蒙剪紙
沂蒙剪紙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工藝品,各鄉鎮較大的集市都有剪紙出售。千姿百態,爭相鬥妍的枕頭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戀人們選購的鞋墊花,應有盡有。每當新春佳節,城鎮鄉村家家戶戶不僅貼有春聯,在門楣下還垂掛著一排排五彩繽紛的門箋。它迎風飄舞,火爆興旺,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給節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花紙”。它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市。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代有用幡勝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
門箋,主要在春節時張貼,其他地區也有在婚慶時張貼的。各地張貼的張數和大小也不盡相同。一般是一門5張,每張一色。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框線(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
門箋的膛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膛子由花卉、鳥、龍、鳳、鹿等紋樣組成;第二類,膛子由圖案襯托著吉祥的文字組成。如“萬象(春)更新”、“歡度(福)新春”、“吉慶(福)有餘”等。
由於門箋懸掛門楣下,要承受一定牽拉,因此膛子和框線、穗子之間必須像網路一樣緊密相連。再加上構思巧妙,銜接自然,就使得門箋形成了一種富有線條韻律裝飾特點的藝術風格。
資料來源
http://lvyou.lywww.com/show.asp?id=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