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箋,一般都用紅棉紙或其他彩紙裁製而成,呈長方形,長約一尺左右,寬約七寸左右,四周鐫有圖案,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上為吉語題額,中為“吉慶有餘”、“五穀豐登”之類吉祥語或吉祥圖案,下呈多種多樣變化的穗狀。每逢春節(舊曆新年),貼上於門楣上,稱作“喜箋”。
古老製作方法代代相傳
“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張乃蒼隨口哼出的一句民謠就反映了當地農民對門箋的美好寄託。張乃蒼是郯城縣馬頭鎮萬高冊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也是該村現在僅存的幾家手工製作門箋的手工藝人。
提到門箋,張乃蒼非常激動,連忙把記者迎進了自己的家。在張乃蒼的印象中,自己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家人學習製作門箋了,剛開始是乾一些技術含量不大的補門箋的活,後來慢慢地耳濡目染,十幾歲的時候自己就能獨立製作門箋了。
據馬頭鎮政府宣傳委員徐玉清介紹,郯城掛門箋始於明末年間馬頭鎮小馬頭村,馬家開始做,後傳到盛村,該村一王姓藝人技藝高超,由於他製作的門箋式樣精美,且又能給人們帶來喜氣盈門的吉兆,結果銷路打開,村人紛紛登門拜師學藝,一一都被回絕,後有鄰村姓凌的一戶大家與其聯姻,始學得製作門箋的技藝,19世紀30年代傳到萬高冊張家。
現在,過門箋作為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已被山東省莒縣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附加名錄)。
相關詞條
-
過門錢子
門箋,俗稱“過門錢”、“過門錢子”、“門吊子”或“花紙” 。中國民俗文化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山東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市。
歷史演變 種類和樣式 製作工藝 流行地域 -
莒縣過門箋
過門箋,又稱掛錢、羅門箋、門吊、花紙、吊掛、吊錢、紙掛、活門錢等,是過年(春節)貼在門楣上的裝飾刻紙。也有的貼在窗上、迎壁牆上和櫥門、牆窩子、箱櫃抽斗、...
基本信息 概述 歷史淵源 製作 藝術特色 -
過門塔
過門塔在塔爾寺內,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系磚塊建成,有雕磚斗栱,上有用藏文雕刻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音)。原為4門,後改為2門,...
傳說 附近景點 住宿指南 飲食指南 購物指南 -
過門箋
過門箋又稱掛錢、羅門箋、門吊、花紙、吊掛、吊錢、紙掛、活門錢等。是一種古老的民俗藝術品,春節期間貼在門楣上、窗上、水缸上等處的裝飾刻紙。是中國傳統的年節...
史籍 起源 歷史淵源 製作工藝 -
過門簽
過門簽是用黃、紅、藍、紫、綠、紅、紙剪成的。 臨近春節時貼於門框門額,以喜迎新春佳節。 春節飄在家家戶戶的門楣,象流水流出幾番喜慶的韻致。
簡介 詳情 -
錢乙
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約生於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
人物簡介 人生經歷 醫學成就 觀點主張 創製名藥 -
康熙通寶羅漢錢
康熙羅漢錢被收藏愛好者所喜歡,用真品羅漢錢埋入土中或掛在房中以求世代平安、幸福、用十八個羅漢守家興業等。1998年好品羅漢錢10元/枚,到2005年時升...
代表意義 錢幣典故 錢幣特徵 辨別真假 未解之謎 -
康熙羅漢錢
大清康熙年間(AD1662)鑄造,鑄造精良,銅製極好,“熙”字少一筆,(羅漢錢,是康熙年間所鑄制錢“康熙通寶”的異品。與普通康熙通寶的區別在於,羅漢錢的...
康熙羅漢錢 康熙羅漢傳說 康熙羅漢錢歷史 羅漢錢特點 羅漢錢鑑別